天文、宗教與哲學:「太一」與老子之「道」的同源互構!

2020-12-11 騰訊網

「太一」一詞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都有大量出現,它大概有三種語義內涵:

第一,「太一」作為天文學的概念,指的是太一星,即北極星;

第二,它作為宗教的神祇得到人們的崇拜;

第三,「太一」作為哲學中宇宙本原的概念,與老子的「道」、周易中的「太極」等息息相關。

作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宗教神話和哲學思考的「連接點」的「太一」,內涵豐富,儘管「同出而異名」,但體現了中國古人特有的「關聯性」思維模式。

一、天文之星

「太一」象徵著北極星,又叫北辰,現代天文學稱之為小熊星座β星, 據天文學史研究者們的考證推算,在公元前西周初期它最靠近北極,所以稱「北極星」。《論語·為政》云:「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指的就是這一現象。《史記·天官書》:「中官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天極即北極、北辰,「太一」是其住所,故太一象徵北極。《淮南子·天文》:「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宮者,太一之居也。」高誘註:「太微,星名也;太一,天神也。還有《春秋緯·元命苞》 「北者極也,極者藏也,言太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極。」故可知「太一」即北極星。

那麼作為北極星的「太一」有什麼特徵呢?北極居於天地的中央,具有中軸樞紐的地位。「極」本來就有高和中的意思,《廣雅·釋詁》「 極,高也」,又《釋言》:「 極,中也。」古人夜觀天象,很容易覺察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故他們也自然就把北極星現象為居中指揮天體運行的「中軸」。北極居於中央,其他星體如日月星辰環繞中央運轉,故有《春秋合誠圖》中「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陽,舒精吐光,居紫宮中,制馭中央」的說法。

相傳北極在天中最高處,而北極之下是地最高處。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居放字宙之中,靜默虛無,卻牢能天地, 經緯四時的北極,在古人那裡引自然引發了強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因此,對宇宙的敬畏與自然的模擬便使古人對北極及以北極為中心的天體產生崇敬而仿效,由仿效而想像,創造出各種對應物來。」如《春秋公羊傳》所載:「皇天大帝, 在北辰之中, 主統領天地五帝群神也。」《續漢書》「大中之道,在天為北辰,在地位人君。」故慢慢就衍化出作為天體崇拜的星神「太一神」。

二、宗教之神

「太一」一詞作為崇拜的神祇始見於屈原《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上皇即東皇太一,含有至上神的意思。王逸注云:「太一,星名,祠在楚東,故日東皇。」《文選·五臣注》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太一」神的崇拜從先秦戰國延續到了西漢。據《封禪書》和《郊祀志》記載,西漢武帝為了祭祀「太一」,曾先後建立兩座太一壇。此外《淮南子>之>皆有關於「太一」作為神靈的論述。從湖北荊門出土的「兵避太歲」戈、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避兵圖》都有類似「太一」的字樣,可見「太一」作為宗教崇拜神已廣泛流行。

也有學者懷疑漢代祭祀的「太一」即北極與《楚辭·九歌》中的「東皇太一」並非一神,但據葛兆光先生考證,作為統領天地神鬼的「東皇太一」,也就是位於天地中央的「皇天大帝」即「在北辰之中,主統領天地五帝群神」的帝星北極。而這與漢代承襲秦代祭祀泰皇,所作祭祀樂歌中的《惟泰玄》「經緯天地,代成四時,精構日月,星辰度理,陰陽五行,周而復始」所贊稱的「太一」神具有同樣的功能,這都是作為天地中央以及承擔樞紐作用的北極星的原型。太一崇拜是通過《楚辭》中所反映的民間途徑與《史記》中記載的官方途徑由戰國傳至秦漢的。

三、哲學之道

「道」作為《道德經》中的最高範疇,有天地萬物之本源的意義,也有規律法則的內涵。但「道」怎麼會和「太一」聯繫起來了?《莊子·天下篇》中說:「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成玄英疏曰:「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括囊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 可見「太一」作為關尹、老聃的核心思想,具有哲學的本體性和廣大性的內涵,與《道德經》的「道」具有同等意義。

其在《道德經》中並非沒有提及,而是以「大」、「一」的字眼而出現。如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裡面的「一」、「大」就相當於「道」是沒有任何疑問的。而古代「太」和「大」相通,故不管從內涵還是語詞上看,都可以說「太一即道」。

我們還可以從先秦的其他文獻中看到「道」和「太一」的相互替換。如《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提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焉形,不可焉名,僵為名之,謂之太一。」還有郭店楚簡新出土的《太一生水》篇,它是與《老子》同抄放在丙組的。其中「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都明顯受到《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的影響。李學勤先生據此認為《太一生水》乃關尹遺著。這表明「太一」一詞作為哲學概念和關尹老聃學派密切關聯。

「太一」作為宇宙本體和原始創造力的「道」和「太極」,天文學中的極星,以及天神中的至尊神,不僅是一種共時存在的現象,而且它們在發生原理上也是可以互相替換和解釋的,故屬於「同出而異名」。雖然現在無法探究「太一」崇拜起與何時,因此不能判斷「太一星」、「道」、「東皇太一」這些概念的承續先後關係,但這至少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人心目中自然、神、人互動所呈現的「同源同構」和諧秩序以及中國傳統獨特的「關聯性」思維模式。

點一下「在看」分享給更多道友,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焦點

  • 《中國神話哲學》這本書說,東皇太一,就是原始神話中的太陽神
    下面,我們就進入這本《中國神話哲學》,說一說葉舒憲探尋到的中國神話模式。這套模式,不是把原始材料簡單分類或者串起來,而是要從中得出規律,搭建系統。這個系統模式基於已知的事實材料,反過來,也能為具體事物提供解釋。這項工作,在人類學、古文字學裡稱為「構擬」,構造的造,擬定的擬。
  • 中國哲學之道
    實際上,在中國的社會文明歷史長河中,哲學思想的主流是開放的、自由的,春秋戰國時期,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是其是;漢唐儒、道、玄相互論爭,既有道教與佛教的互辯互學,又有玄佛的互納互用,無論是「六家七宗」,抑或佛教各宗派間的自由辯論,都相繼不斷。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孔德之容」、「曲則全」、「希言自然」、「企者不立」等篇章中一直宣說「德」在人道中的重要性,其實老子意在說明,最高的「德」就是「道法自然」的體現,所以老子在這章解釋了什麼是宇宙本源的「大道」,什麼是「道法自然」。
  • 中國哲學之道-光明日報-光明網
    實際上,在中國的社會文明歷史長河中,哲學思想的主流是開放的、自由的,春秋戰國時期,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是其是;漢唐儒、道、玄相互論爭,既有道教與佛教的互辯互學,又有玄佛的互納互用,無論是「六家七宗」,抑或佛教各宗派間的自由辯論,都相繼不斷。
  • 老子的「道」讓外國專家頭疼,研究得出結論:老子是世界哲學鼻祖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哲學觀點,在老子那裡都可以找得到答案,所以說老子是世界所有哲學家的歸宿。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中國「太一」與西方「以太」的類似關係
    太一,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其中一個環節的哲學概念,是形容炁的性質。    中國古代「太」又寫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莊子·天下》稱老子關尹子的學說「主之以太一」,按近代學者張岱年的理解,「太一」裡的「太」是指「之前」「超越」的意思,所以「太一」即老子所謂「道」(見上面的《道的核心概念表》)。
  • 老子哲學中「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常德,也是無為之道
    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 馬王堆帛書《老子》是《道德經》的本來面目
    更因為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與《莊了》的思想一致,與司馬談的《論六家》中的道家思想一致,帛書《老子》是《老子》的本來面目,至少可以肯定地說帛書《老子》的思想屬於歷史上存在過的黃老思想。 流傳本《老子》歷經幾千年,隨著中國傳統哲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淡化,它已失去了往日的風採。然而因其版本之眾、所譯語種之多,更因為其思想內容之深刻,它仍然是一朵燦爛的奇葩。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老子運用感知思維,能捕捉到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為春秋時期老子所撰,僅五千餘言,但博大精深,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不僅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道祖--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安徽渦陽,河南鹿邑互有爭論)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 中央黨校侯才教授德文學術專著《竹簡〈老子〉文本校注》英文版出版
    作為英譯本底本的德文《竹簡〈老子〉文本校注》系由作者本人用德文撰寫, 2008年由德國利特出版社出版,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和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發行。此外,還論及了《老子》對德國哲學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竹簡《老子》和《太一生水》文本對於中德文化交流互鑑乃至中西文化交流互鑑的意義。與德文底本《竹簡〈老子〉文本校注》相比,英文譯本中的漢語文本的正文刪除了通假字和借用字說明,矯正了德文底本的個別刊誤。
  • 石破天驚:西方佛教與中國原始薩滿宗教同根同源(三)
    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牟尼的佛教與莊子的道教,其宗教哲學思想非常相近。人類如此相近的宗教哲學體系,可能是絕無僅有的,極有可能是同源的關係。儘管不少宗教學家看到的是兩者的不同和差異,但我認為更多的是相同的同源關係。
  • 淺談老子的治國之道(上)
    老子的思想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政治、軍事、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歷史上眾多的傑出人才都從不同方面吸收老子的教益,其中突出的有國家治理、養生之道、美學思想和哲學等方面。下面談談我對老子的治國之道的粗淺認識,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與指導。道與德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靈魂,這個思想貫徹全篇,也是其治國方略的總綱。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流浪地球》畫面之二如此這樣一條規律,任何事物都無法迴避。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老子》中「道」,既是指世界的統一原理,又是世界的發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無睡意哲學 | 小結:經院哲學 - EP19'
    只是,當我們理解歷史,理解哲學,理解世界是怎樣從一點走往另一點時,或許就是陌生的名字們,影響了世界的流向。一、新柏拉圖主義:太一與靈魂 - EP14 亞里斯多德之後的哲學中心,漸漸從百花齊放的希臘遷移到了當時國力強盛的羅馬帝國。
  • 中國哲學的精神
    我們已經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於道家,它是一個哲學的學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區別。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舉例來說,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顯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
    道雖無法言說,但道有三寶:無(即玄德),一,物(即文)。此「物」為「文」此物飄忽不定,自然,自在,自由,珍貴至極,是自然之王。老子稱此物為「可道」、「可名」、「王」。若以賢人之智、君子之志和凡人之技巧幹涉自由之物,此物就會「逝和遠」。若不幹涉,則此物呈現:「大、逝、遠、反」之象。那些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發現公理和定理時,常常是心地豁然洞開,靈光乍現,自然的數理仿佛伴隨老子所言的「驟雨、飄風」,凝結成祥雲飄落腦中,這「驟雨、飄風」就是「文」,是重大發現創新的源泉。
  • 鹿邑——老子故裡
    也有說老子姓李名耳的,那是因兒時得名「狸兒」,後傳為李耳的,因為老子的父親叫老佐,曾任宋國司馬,所以老應是本姓。老聃自幼聰慧好學,常將老師問倒,至母親家將也不能解時,就獨自望天冥思苦想至天明。後入周拜太學博士入太學,至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後博士薦入周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無所不有。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