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一詞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都有大量出現,它大概有三種語義內涵:
第一,「太一」作為天文學的概念,指的是太一星,即北極星;
第二,它作為宗教的神祇得到人們的崇拜;
第三,「太一」作為哲學中宇宙本原的概念,與老子的「道」、周易中的「太極」等息息相關。
作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宗教神話和哲學思考的「連接點」的「太一」,內涵豐富,儘管「同出而異名」,但體現了中國古人特有的「關聯性」思維模式。
一、天文之星
「太一」象徵著北極星,又叫北辰,現代天文學稱之為小熊星座β星, 據天文學史研究者們的考證推算,在公元前西周初期它最靠近北極,所以稱「北極星」。《論語·為政》云:「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指的就是這一現象。《史記·天官書》:「中官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天極即北極、北辰,「太一」是其住所,故太一象徵北極。《淮南子·天文》:「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宮者,太一之居也。」高誘註:「太微,星名也;太一,天神也。」還有《春秋緯·元命苞》 「北者極也,極者藏也,言太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極。」故可知「太一」即北極星。
那麼作為北極星的「太一」有什麼特徵呢?北極居於天地的中央,具有中軸樞紐的地位。「極」本來就有高和中的意思,《廣雅·釋詁》「 極,高也」,又《釋言》:「 極,中也。」古人夜觀天象,很容易覺察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故他們也自然就把北極星現象為居中指揮天體運行的「中軸」。北極居於中央,其他星體如日月星辰環繞中央運轉,故有《春秋合誠圖》中「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陽,舒精吐光,居紫宮中,制馭中央」的說法。
相傳北極在天中最高處,而北極之下是地最高處。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居放字宙之中,靜默虛無,卻牢能天地, 經緯四時的北極,在古人那裡引自然引發了強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因此,對宇宙的敬畏與自然的模擬便使古人對北極及以北極為中心的天體產生崇敬而仿效,由仿效而想像,創造出各種對應物來。」如《春秋公羊傳》所載:「皇天大帝, 在北辰之中, 主統領天地五帝群神也。」《續漢書》「大中之道,在天為北辰,在地位人君。」故慢慢就衍化出作為天體崇拜的星神「太一神」。
二、宗教之神
「太一」一詞作為崇拜的神祇始見於屈原《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上皇即東皇太一,含有至上神的意思。王逸注云:「太一,星名,祠在楚東,故日東皇。」《文選·五臣注》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太一」神的崇拜從先秦戰國延續到了西漢。據《封禪書》和《郊祀志》記載,西漢武帝為了祭祀「太一」,曾先後建立兩座太一壇。此外《淮南子>之>皆有關於「太一」作為神靈的論述。從湖北荊門出土的「兵避太歲」戈、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避兵圖》都有類似「太一」的字樣,可見「太一」作為宗教崇拜神已廣泛流行。
也有學者懷疑漢代祭祀的「太一」即北極與《楚辭·九歌》中的「東皇太一」並非一神,但據葛兆光先生考證,作為統領天地神鬼的「東皇太一」,也就是位於天地中央的「皇天大帝」即「在北辰之中,主統領天地五帝群神」的帝星北極。而這與漢代承襲秦代祭祀泰皇,所作祭祀樂歌中的《惟泰玄》「經緯天地,代成四時,精構日月,星辰度理,陰陽五行,周而復始」所贊稱的「太一」神具有同樣的功能,這都是作為天地中央以及承擔樞紐作用的北極星的原型。太一崇拜是通過《楚辭》中所反映的民間途徑與《史記》中記載的官方途徑由戰國傳至秦漢的。
三、哲學之道
「道」作為《道德經》中的最高範疇,有天地萬物之本源的意義,也有規律法則的內涵。但「道」怎麼會和「太一」聯繫起來了?《莊子·天下篇》中說:「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成玄英疏曰:「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括囊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 可見「太一」作為關尹、老聃的核心思想,具有哲學的本體性和廣大性的內涵,與《道德經》的「道」具有同等意義。
其在《道德經》中並非沒有提及,而是以「大」、「一」的字眼而出現。如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裡面的「一」、「大」就相當於「道」是沒有任何疑問的。而古代「太」和「大」相通,故不管從內涵還是語詞上看,都可以說「太一即道」。
我們還可以從先秦的其他文獻中看到「道」和「太一」的相互替換。如《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提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焉形,不可焉名,僵為名之,謂之太一。」還有郭店楚簡新出土的《太一生水》篇,它是與《老子》同抄放在丙組的。其中「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都明顯受到《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的影響。李學勤先生據此認為《太一生水》乃關尹遺著。這表明「太一」一詞作為哲學概念和關尹老聃學派密切關聯。
「太一」作為宇宙本體和原始創造力的「道」和「太極」,天文學中的極星,以及天神中的至尊神,不僅是一種共時存在的現象,而且它們在發生原理上也是可以互相替換和解釋的,故屬於「同出而異名」。雖然現在無法探究「太一」崇拜起與何時,因此不能判斷「太一星」、「道」、「東皇太一」這些概念的承續先後關係,但這至少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人心目中自然、神、人互動所呈現的「同源同構」和諧秩序以及中國傳統獨特的「關聯性」思維模式。
點一下「在看」分享給更多道友,福生無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