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主任,博導,睿華創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長
來源:睿華創新管理研究院
華夏基石e洞察已獲授權,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有這樣一個戰略成功的公式在很多年裡被人們奉為經典:成功的戰略結果取決於兩個重要因素,第一:對未來的準確預判;第二:高效的戰略執行。
這個公式從邏輯上來講非常合理,我們甚至可以在很多企業看到這樣的一種影子存在:誰負責對未來準確預判?高層管理者。誰負責戰略的執行?中層與員工。
01
管理者有足夠能力準確預判未來嗎?
隨著動蕩環境的發生,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問題。動蕩的原因,來自於兩方面:
一是產業環境本身的動蕩性。這意味著不論誰,只要置身於這樣的產業,就必然面對巨大的變化。
二是源自於能力的動蕩性。對於能力超強的企業,動蕩不是問題,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種機會;但對於絕大多數的企業,動蕩意味著需要去克服問題。
就此而言,我們的絕大多數的企業高層管理者有足夠能力準確預判未來嗎?事實上,在這麼多年的實踐以及學術界的探討中,這個答案可以告訴大家:極其困難。
即使我們追蹤非常成功的企業,在它的成長曆程中同樣發生了大量的判斷失誤,有一些判斷失誤甚至足以毀滅這些公司。但與此同時,也有相當的成功,甚至有些企業早期的重要成功,其實是源自於一些對未來的錯誤判斷。
02
如果做不到準確預判
如何讓戰略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可以來看這樣的一些例子:
第一個,大家熟悉的華納公司。如果沒有華納,或許整個電影工業會很不一樣。
但如果我們回溯歷史,1927年我們仍然生活在默片時代,那時候電影是沒有配音的,華納兄弟當中的一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應,也認為電影根本不需要配音,所以從電影工業發展的角度而言,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對未來的錯誤預判,但這有沒有讓這家公司失去電影工業的未來。
如果不站在上帝視角,而是站在某個時間點往前看,很多人並不比其他人聰明,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另外,我們再來看看IBM,它在整個計算機工業的發展歷程當中,毫無疑問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如果從對未來準確預判的角度來看,它也並不樂觀。
1943年,老華生對計算機的未來是這樣估計的:整個世界將只需要5臺計算機。這種錯誤的預判並沒有讓IBM失去計算機工業的未來。
因此,這就產生了一個邏輯上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對未來的準確預判,我們能否讓戰略變得更有意義?
不論是對實踐者還是研究者來講,我們需要思考的應該是:不去討論那種理想狀態,而是觀察一位身處真實世界當中的管理者。
03
真正重要的戰略抉擇
必然包含著恐懼和不安
戰略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或許並不取決於對未來的準確預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一個高度動蕩的環境中真正持續生存下去。
如果你把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對未來的準確預判上,那就意味著企業家將會承受他無法背負的重擔,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以上帝視角看待未來,所有的東西從事後的角度解釋,都可以給出圓滿而合理的邏輯,但真正的困難就在於,在每個時間點上,我們所知的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我很欣賞這樣一句話:真正重要的戰略抉擇必然包含著恐懼和不安。如果你在做一個對公司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戰略決策時,沒有感到恐懼和不安,那就意味著這個戰略沒有達到你所能達到的極限。
就像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跑車,如果你的跑車速度很慢,你當然可以有信心去駕馭他,但如果你的速度達到了極致,這才是企業發展所追求的狀態,企業總是希望能將自己的資源和能力發揮到極限來獲得未來機會,一旦到了這個時候,恐懼和不安必然伴隨著你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