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
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古時候的中國人都相信「天圓地方」,中國自然在大地的中央,所謂「天下之中」,而國都就應在中心的中心。
所以儒家最早設想制度「五服」,畫成地圖就是一個正方形,由內到外分別是五百裡一層,最裡面一層就是「畿服」,王都所在,國君所居。
以後,人們的地理知識擴大了,才知道天下沒有如此方方正正的劃分範圍。宋朝的學者就公開提出疑問:「要是按照這樣的劃分標準,從大禹的王都算起,往北不到二千五百裡就已是沙漠,這樣的不毛之地怎麼可能是五服之內?」
不過由於當時的地圖一般只畫中原王朝,或者是以中原王朝為主,所以首都總是能畫在比較中心的地方,而中原王朝的疆域更是地圖的主要部分,所以中國人「天下之中」的觀念絲毫沒有動搖。
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利瑪竇(Matteo Ricci)來中國傳教,為了增加對官員和士人的吸引力,他就大力介紹西方的新知識,包括繪製世界地圖。
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利瑪竇當然知道中國人對「天下之中」觀念的重視,所以他在繪製世界地圖時,很注意中國的位置和範圍的處理。所以儘管不少人將他畫的世界地圖當作海外奇談,甚至認為根本不可能是事實,對圖上明朝的位置卻沒有什麼異議。
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開始,清朝委任西方傳教士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測繪,十年後大功告成。
這次測繪採用的重要方法是在全國測量了641 個點的經緯圖,最後繪成的地圖上畫上了經緯度網格。傳教士們當然能體會康熙皇帝的意旨,因此毫不猶豫地將通過首都北京的子午線定為零度經線。
所以儘管這幅地圖範圍很大,以後乾隆時還將地圖的範圍擴大到大半個亞洲,北京總能穩居「天下之中」。
不過,這倒不是康熙皇帝的專利,差不多同時,法國國王也規定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為零度經線。以後英帝又規定通過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子午線為零度經線,並且隨著大英帝國成為殖民地遍及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而將這一規定推行到全世界。
以至二千多年一直以「天下之中」自居的中國人,也不得不接受這項規定,將中國的經緯度納入這個體系。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現在傳世的中國古地圖都是以當時的朝代疆域為主的,至多包括周邊一些鄰國和部族。直到明朝中期,中國人還沒有見到世界地圖,除了被視為「藩屬」的朝鮮、越南等國外,也沒有見過什麼外國地圖。
17世紀20年代茅元儀在《武備志》中保存的《鄭和航海圖》雖然記錄了鄭和船隊到過的很多國和地點,但只是記錄航線,並不包括這些國的具體內容。
這固然是由於古代中國人對外界的了解地理知識的確有限,更重要的還是當時人並沒有這種需要。從君主到平民都將中國以外列為化外之地,對那裡的土地根本不感興趣。
所以,中國內部的分裂割據政權或敵國在投降時必須獻上本國或本地的地圖,以示交出了土地。但周邊的少數民族或外國來「稱臣納貢」時,卻從來不需要帶地圖。
元朝時來中國的阿拉伯學者和馬可·波羅等人都沒有在中國留下什麼記錄,即使他們傳播過一些西方的地理知識,中國人大概也不會感興趣。鄭和航海只記載航線和經過的地點,從來沒有去測繪這些國家,收納的「貢品」只是珍稀動物和特產,隨他來明朝的使者也不必帶上本國地圖。
第一次大量傳播西方地理知識的還是利瑪竇。儘管他在中國編制的十多種世界地圖在當時多數士人的眼中還只是新奇的玩物但他對中國地理和地圖界的影響始終存在:
他確定的一些重要中文譯名沿用至今,如亞細亞、歐羅巴、地中海、尼羅河、羅馬尼亞、羅馬、古巴、大西洋、加拿大、南極、北極、地球、經緯線、赤道、北極圈等。
利瑪竇親自測定過一些城市的緯度和一些城市的經緯度,其精確度與今天的結果已相差無幾。在他的影響下,徐光啟主持測定了各省省會的緯度。
在康熙年間的全國性地圖測繪中,西方傳教士引進了更多的地理知識和測繪方法,所以使據此製成的《皇輿全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水準的實測地圖。
在這過程中,他們還在中國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果:在東北的測量中首次證實了地球是個扁圓體,所以越往北一個緯度的距離越短;發現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並標誌在地圖上;證明磁針的傾斜與當地的經度沒有任何關係。
……
選摘 | 《古今之變》
作者 | 葛劍雄
出版 | 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