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第一名將:比陳慶之厲害,擊破百萬大軍,北魏聞風喪膽

2021-02-07 縱橫五千年

提起梁朝的名將,人們往往都會想到陳慶之,正所謂「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陳慶之率領七千將士,「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可是在梁朝第一名將卻並不是陳慶之,因為有一個人比陳慶之還厲害,他曾經擊破百萬大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名將就是韋睿(有的也寫作韋叡)!千百年來,人們對韋睿推崇備至,比如說「楊升庵於南朝人物,首推韋叡」;胡三省也說過「梁之將帥,韋睿一人而已」;蔡東藩先生也認為「梁室諸將,莫如韋睿」。既然許多人都崇拜韋睿,那麼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韋睿出身關中名門京兆韋氏,在劉宋統治期間,韋睿的家族來到了南方,出任地方官員。南朝政局動亂,特別是劉宋末年以及南齊統治時期,經常發生動蕩,韋睿為了避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附近的上庸郡擔任太守。南齊統治末年,不斷發生叛亂,韋睿看準時間,派自己的兩個兒子和蕭衍聯絡。

蕭衍起兵後,韋睿第一時間帶自己的兩千軍隊、兩百匹戰馬響應。之後,韋睿為蕭衍出謀劃策,「義師克郢、魯,平加湖」。蕭衍準備率軍向建康進軍時,任命韋睿留守後方,他的工作非常出色,「生者反居業,百姓賴之」。後來蕭衍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而韋睿則成為開國功臣之一。

梁朝建立後,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危機,內有南齊餘孽作亂,外有北魏虎視眈眈,兩者還勾結到了一起,想推翻蕭衍的政權。504年,北魏軍隊攻打豫州,當時的豫州刺史正是韋睿,他率領守軍將敵軍擊退。一年後,梁武帝下詔全線反擊,「詔睿都督眾軍」。

韋睿「晝接客旅,夜算軍書,三更起張燈達曙,撫循其眾」,指揮各路軍隊攻克城池,對此擊敗北魏軍隊,還奪取了軍事重鎮合肥。506年,北魏發起了報復行動,派遣中山王元英攻北徐州,「眾兵百萬,連城四十餘」。一開始梁武帝派徵北將軍曹景宗抵抗,結果「築壘相守,未敢進」。

這時候,梁武帝想起了韋睿,「詔睿會焉」,並賜給他龍環御刀,「諸將有不用命者斬之」。此時的韋睿已經64歲了,而且他身體極其虛弱,甚至不能騎馬。每次指揮軍隊作戰的時候,韋睿「執白角如意、乘板輿以麾軍」。在這場鍾離之戰中,韋睿親臨前線,調動有方,大破北魏百萬軍隊。

據史書記載,「魏人大潰,元英脫身遁走。魏軍趨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其餘釋甲稽顙乞為囚奴猶數十萬」。朝廷的使者前來聞訊,韋睿便命人將所有戰利品堆起來,使者驚嘆道:「君此獲復與熊耳山等矣。」北魏軍隊稱韋睿為「韋虎」,提起他的大名,令人喪膽。

參考資料:1.《梁書》;2.《南史》;3.《資治通鑑》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微信公眾號:縱橫五千年

相關焦點

  • 梁朝名將中,陳慶之頂多排第四,第一名才是真厲害
    在南北朝時期,梁朝的陳慶之堪稱一代名將,他率數千將士北伐,大小數十戰,未嘗敗北,直取洛陽,創造「白袍將軍」的神話!
  • 白袍戰神陳慶之,琅琊榜原型,以200人打敗15萬敵軍!
    陳慶之是南北朝的一代名將,可是他最初卻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文弱書生。陳慶之事南朝大將,義興國山人,平民出身,卻長得優雅,面容白淨,常喜歡穿一身白袍,怎麼看也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書生。南北朝大動亂時期,鮮卑族人統治了北方,漢人被迫南遷到江南等地,建立了梁朝的政權。陳慶之當時只是一個整理文案的小官。但是他卻熟讀兵法,心中懷有大志。但是因為他的相貌太過儒雅,多次想棄筆從戎,都被拒絕。
  • 歷史上真正的「戰神」_陳慶之
    相傳陳慶之是南朝的一名非常勇猛的將軍。他還有一個稱號叫做白袍將軍。由於他在戰場上非常勇猛,善於在戰場上打鬥。所以就有了「千軍萬馬避白袍」的一個傳說。
  • 故事:陳慶之,琅琊榜原型,以200人打敗15萬敵軍,被稱為白袍戰神
    胡歌扮演的陳慶之陳慶之是南北朝的一代名將,可是他最初卻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文弱書生。陳慶之事南朝大將,義興國山人,平民出身,卻長得優雅,面容白淨,常喜歡穿一身白袍,怎麼看也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書生。南北朝大動亂時期,鮮卑族人統治了北方,漢人被迫南遷到江南等地,建立了梁朝的政權。陳慶之當時只是一個整理文案的小官。但是他卻熟讀兵法,心中懷有大志。但是因為他的相貌太過儒雅,多次想棄筆從戎,都被拒絕。到41歲,陳慶之才有機會進入到兵營中服務。當時,北魏的名將率領了15萬大軍遠道而來襲擊漢人的軍隊。
  • 白袍陳慶之
    這句詩所說的人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非著名軍事家-陳慶之。和大家耳熟能詳的祖逖北伐、劉裕北伐不同的是,陳慶之北伐這段故事流傳的不甚廣泛。今天作為史海鉤沉的第一篇,老白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陳慶之。其實老白是因為十分喜歡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所以十分喜歡翻閱這部分的《資治通鑑》,一個偶然的機會,翻到了關於陳慶之的描述。在通鑑裡,關於陳慶之的描述十分簡要,如果不仔細讀十分容易忽略。
  • 陳慶之!
    他就是陳慶之,南梁帝國的將領。日本人對中國名將排名,陳慶之是第一。南梁,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即現在的南京,國號梁;因為國土基本都在南方,所以史稱南梁。 陳慶之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出身於平民家庭。
  • 軍神對壘,爾朱榮大戰陳慶之,誰能更勝一籌
    元天穆從滎陽逃跑,很是狼狽,如今京城也陷落了,實在太沒面子,聚集殘兵四萬,又攻佔了大梁,派遣費穆去攻打虎牢關,可是元天穆被元顥的部隊打怕了,一聽說陳慶之他們要進攻,立馬嚇得往北逃。費穆一見,大部隊跑了,這邊雖然快攻佔虎牢關,實在不是陳慶之的對手,這位北魏名將主動投降了,可惜一進洛陽城就給元顥殺了,罪名就是河陰之變的陰謀。
  • 【雜談】 陳慶之最厲害的真不是打仗
    陳慶之,這是個中國歷史上現象級的人物。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的戰神,戰績之輝煌,令人瞠目結舌。比如陳慶之四十一歲首次帶兵,就取得了以兩千兵馬大勝對方兩萬兵馬的傲人戰績(《南史》記載是陳慶之以兩千破敵十萬)。滎陽城外,陳慶之以三千大軍,打敗敵軍三十萬(《南史》記載陳慶之以三千兵馬破敵四十萬)。也曾領兵七千,打敗敵方五十萬大軍。更牛的是,陳慶之4個月之間,歷47戰,拔32城,皆以少勝多。
  • 陳慶之,不為人知的一代戰神
    然而初出茅廬的陳慶之並沒有把魏軍放在眼裡,以硬碰硬用兩千人馬硬撼敵陣。然而梁軍竟擊潰了佔有優勢兵力和地形的魏軍。梁書中用「進薄其壘,一鼓便潰」這八個字記述了陳慶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勢撕破敵人的防線。雖然首戰告捷,但是此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南梁大軍主帥蕭綜居然扔下大軍,隻身一人投降了魏軍。梁軍馬上發生混亂造成梁軍士氣大衰,魏軍趁亂攻擊,梁軍損失慘重。只有陳慶之率領本部人馬突圍。
  • 不能騎馬開弓的陳慶之,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千軍萬馬避之不及
    在我們古代歷史上有太多的名將,每一個朝代中都可以隨便列出不少,甚至時常還想將不同時代的名將放到一起作比較,不過大多時候都是各執己見。比如像三國時期,簡直是名將如雲,並且有關他們的小說、著作以及影視作品都很多,也方便我們了解三國這個時期。
  •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十大名將
    北府軍名將檀道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徵南大將軍。後宋文帝劉義隆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 歷史上的白袍將軍,個個都是聞名天下的名將!
    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過許多傑出的軍事人才,也出現過許多舉世聞名的名將,雖然他們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歷史滾滾的車輪中,但是他們的名字以及他們的事跡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比如今天說的有著「白袍將軍」稱號的他們,個個都是威名赫赫,聞名天下!
  • 琅琊榜的梅長蘇竟然是以歷史上的白袍將軍陳慶之為原型?
    2015年,影視劇《琅琊榜》火遍全國,裡面的梅長蘇,因十二年前父親遭人陷害,全家團滅,自己得幸逃脫,卻面目全非,搖生一變,成為「麒麟才子」梅長蘇,建立江左盟,以「琅琊榜」第一才子的身份重返帝都,並介入朝局,攪弄風雲,並扶持本沒有奪嫡實力的靖王蕭景琰上位,成功平反當年家族冤案。
  • 陳慶之:一介書生,如何走向一代戰神?
    陳慶之慢慢被蕭衍這雙慧眼賞識起來。據說蕭衍喜歡下棋,經常通宵達旦。大家都知道下棋這個運動又費腦子,又花時間,一般人根本就扛不住。但是陳慶之就可以,所以得到了皇上的恩寵。這也側面說明了陳慶之的精力非常旺盛,這是成功人士的標誌之一。一般盛世要成就大事靠的是文治,亂世成就大事靠的是武功。但是一般情況下,都會選擇從文,畢竟風險低嘛。
  • 嶽飛才第九,第一無人能敵!
    陳慶之第八,第一已無敵!戰神是指在各種戰爭中大展神威,所向披靡,以進攻為主,不斷向四方開疆拓土,謀略與勇氣並存的英雄人物。中國上下五千年,能徵善戰的將領數不勝數,每個朝代都有不少的傑出將領,這裡選出十大筆者心目中最能代表戰神的十個人:10、蓋世英才—袁崇煥楊惟和曾說過,「十餘年奴氛孔熾,士卒畏敵,不畏將帥。
  • 中國歷史上被嚴重高估五大名將
    換句話來說,李廣身為一軍之將,竟然置大軍於不顧,率百騎為追殺三名匈奴軍而遭大敵,險些被擒殺,本身就是大不智。公元119年,元狩四年,在這場漢匈戰爭中最為顯赫最具有決定性的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卻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李廣的才能,最後李廣憤愧自殺。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李廣頂多是一個勇士,但不能算名將。第二位是關羽。關羽,我們太熟了。
  • 戰神陳慶之的大器晚成之路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名將。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