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古代歷史上有太多的名將,每一個朝代中都可以隨便列出不少,甚至時常還想將不同時代的名將放到一起作比較,不過大多時候都是各執己見。比如像三國時期,簡直是名將如雲,並且有關他們的小說、著作以及影視作品都很多,也方便我們了解三國這個時期。但相對來說,有的時期的武將就沒有那麼多相關的作品幫助我們詳細了解。
大家應該都有多多少少的聽說過白袍戰神陳慶之,雖然沒有一些影視劇讓我們對他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但總是有聽說過他的傳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的了解一下這位神秘的戰神到底是什麼樣的?他是如何成長為一代名將的呢?
有關於陳慶之的出身已經無法具體考究,相關的史料中也很有少記載,但估計也僅僅是出生於一般家庭。在史書中曾有記載梁武帝對他的一句評價,原句為「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陳慶之與那些名門之後、將門之後還是有區別的。
出身一般的他非常努力,也很優秀。在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正式登基,建立了南朝梁政權。當時的陳慶之年僅十八歲,但就被任命為主書,就是主管文書的官吏,可謂是年少的有為。但是,他又不甘心僅僅只做一個小小的官吏,時常想著可以更好的報效朝廷,實現自己的價值。不過,這時的陳慶之應該沒有想到,自己直到41歲的時候才開始有了領兵的機會。
普通六年(525年),因為北魏徐州刺史的叛亂,陳慶之被任命為武威將軍與其他幾人前往增援接應。不過,這一戰卻是魏軍大勝,梁軍損失巨大,只有陳慶之的部隊全部生還。第二年,陳慶之又被任命為總知軍事,與安西將軍元樹出徵壽春,雖然北魏豫州刺史築城,但依舊阻擋不了陳慶之前進的腳步。
這一仗,梁軍一共攻克52座城池,陳慶之也被封為關中候。從這兩場仗中,已經初步可以看得出陳慶之優秀的軍事能力了,在之後攻打北魏大大小小的戰爭中更是表現卓著,多次以少勝多,最為恐怖的就是七千白袍破五十萬北魏大軍了。雖然這裡的五十萬北魏大軍有些誇張,但最起碼應該是在10萬以上的。
大家可能也有所發現,陳慶之與其他的名將還是稍有不同,他既不像三國時期那些名將一般有自身武力的展現,也不像一些名將勇於衝鋒陷陣。陳慶之能夠做到以少勝多,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更多的是對於時機的把握,用兵靈活,不拘泥於兵法,隨時依據當時形勢對如何行動做出判斷。此外,陳慶之所帶領的軍隊與其他軍隊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士氣。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平時的訓練過程中,他相信士氣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曾經,在滎陽之戰中,陳慶之就是通過自己出色的「演講」能力鼓舞了自己士兵,解決了大家的後顧之憂。
但大家可能想像不到,這位令千軍萬馬聞風喪膽、避之不及的戰神陳慶之竟然不善於騎馬與弓箭。弓箭還可以理解,因為要成功拉開一張弓所需要的力氣還是挺大的。但不善於騎馬,對於一位連年徵戰的將軍似乎有些不能令人理解了。因為戰場上瞬息萬變,儘管可以運籌帷幄,但總不至於一直坐在大帳之中指揮戰鬥。
根據史料記載,陳慶之身體文弱,連普通弓弩都拉不開,對於騎馬也不擅長。換句話說,這樣的一個人,可以服眾三軍,真的還是挺厲害的,更別說帶領軍隊常常做到以少勝多,看來還是要有一部分歸功於他對於士兵們士氣的鼓舞。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陳慶之也算是一名文人,是為儒將。他雖然不擅長騎馬、開弓這些事,但對於下棋還是有著極大興趣的。並且,他還有一位同樣痴迷於下棋的棋友,便是梁武帝。據說,梁武帝非常酷愛下棋,一旦棋癮上來了誰都攔不住,也只有陳慶之可以做到一直到陪他下棋。所以,梁武帝一直對陳慶之比較喜歡。經常令其和自己下棋,可謂是隨叫隨到。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在此之前是否有聽說過白袍戰神陳慶之,曾經創造了數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爭,大小47場全勝。雖然有關描述他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並不多,但也絲毫不影響我們對這位傳奇戰神的了解,歡迎小夥伴們在評論區將自己的看法分享出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