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許多赫赫有名的軍事奇才,遠有白起、孫武,近有林彪、粟裕等一大批俊傑,數不勝數的傑出將領。然而,歷史有時候並不會告訴我們所有的東西;但有個人所創造的軍事奇蹟卻鮮為人知,這便是南北朝時期的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南朝梁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子云,生卒年: 484~539,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始獨立領兵,戰鬥生涯只有15年,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是一個剛柔並濟的文雅儒將
陳慶之用兵如神,有膽有謀;曾親自訓練了一支由三千人組成的精銳騎兵部隊,部隊著裝統一為白馬白袍,人稱「白袍軍」。當時京城流傳一首兒歌是這樣說的:「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軍」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戰便是榮陽之戰,三千「白袍軍」大敗北魏二十二萬大軍。民間百姓中更流傳「白袍軍」乃是天兵、刀槍不入的傳說。只率區區七千人北伐,竟然可以數月內一路攻破大小城池三十餘座。南歸途中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即便如此竟然還可三日連戰十一次、殲敵十餘萬,把近百萬的北魏追兵打得聞風而逃;可以說,在當時北魏人的眼裡,陳慶之就是神!
這一年,蕭衍派陳慶之去迎接北魏元法僧南渡,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工作。但萬萬沒想到,北魏對此次行為大怒,直接出兵。當時領兵的王蕭綜直接叛逃,梁軍不攻自潰,死傷大半。陳慶之當時就站了出來,集結隊伍,強行突圍成功逃離。
自此,陳慶之開始展現出了他的軍事才能,雖然是一位「儒將」,可打起仗來絲毫不含糊。526年,蕭衍派陳慶之率兵出徵壽春,此戰陳慶之宛如神助,連破52城,俘獲75000人敵軍,可謂是戰功赫赫,頓時名聲大震。527年渦陽之戰,更是以一出「背水一戰」加上「聲東擊西」的計策,在絕境率領梁軍打敗魏軍,名震三軍。
528年,北魏爆發「河陰之變」,內亂開始。第二年,蕭衍派陳慶之率兵北上,護送北海王元灝。陳慶之帶著7000士兵,身著白袍,威風凜凜地出了城,一路魏軍全都投降,直到滎陽城的時候,才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幾天不能攻破滎陽城。
這時陳慶之召集全軍,展開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鼓舞演講,瞬間全軍的士氣都被引爆,藉此機會,善於觀察人心的陳慶之立刻下令攻打滎陽城,當日滎陽就被攻破了。自此連戰連捷。
當戰報傳到蕭衍耳中的時候,沒有感情色彩的文字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了他,47場戰鬥,收復32座城池,如今已到洛陽城下,佔據了北魏都城,請求支援。如此戰績,憑藉一名「儒將」和7000騎就做到了,這簡直是匪夷所思駭人聽聞!
只可惜南梁的支援遲遲未到,剛剛佔據洛陽城不久得陳慶之很快被數十萬北魏軍包圍。但是所幸遇上了山洪天災解了圍,陳慶之也因此倖免於難逃回南梁,但是他的士兵們就沒這麼幸運了。
梁武帝曾評價他:「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陳慶之作為一代名將是當之無愧的「大丈夫」之人,無論是帶兵還是他的清正為人,都是如此。536年的時候,豫州饑荒,陳慶之開倉救民,讓當地災民感激涕零。大仁大義,有勇有謀,不過如此。
539年,陳慶之病逝,時年五十六歲。在南梁期間,乃至於南北朝期間,他都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名將,「白袍將軍」,一介書生,卻有著萬夫莫敵之勇,這不禁讓史上的一些將領為之汗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