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將軍

2021-02-21 詩林集

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是千年前用來褒揚一代名將陳慶之的詩句。歷史上的陳慶之曾經赫赫有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故事。只因平時愛穿一身白袍,因此,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下面我們就來講講這位白袍名將傳奇的一生。

自元嘉北伐(公元450年)失敗以來,漢人一直被北魏壓著打,不管是劉宋還是後來的齊,梁,陳三朝,在這段歷史時期,在南方的漢人一直是防守禦敵,基本上很少有主動進攻。

天監元年(502年),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權,是為梁武帝。年僅十八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期間他散盡錢財,招集士人,常想有一天能夠為朝廷效力,後來拜被為奉朝請.

陳慶之,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與歷史上的其他名將相比,他真正算是大器晚成. 41歲才第一次領軍作戰,第一次作戰就以2000人對20000人的戰績,完勝鮮卑。然後在滎陽城外,3000漢軍對30萬鮮卑兵,破敵取勝。最後一次率領7000白袍軍北伐,破敵50萬。

據說陳慶之從小跟隨梁武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梁朝出徵壽春,陳慶之假節,總知軍事,陳慶之打跑了鮮卑,攻佔壽春城後沒多久。大通元年(527年)十月,梁武帝蕭衍詔尋陽太守韋放,陳慶之與領軍將軍曹仲宗聯合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時韋放軍營壘未立,北魏散騎常侍-費穆率軍突然到達,韋放僅有200人,但士卒殊死奮戰,以一當十,終於把費穆軍擊退。魏孝明帝元詡復派將軍元昭率軍15萬(一說5萬)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城40裡的駝澗。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但韋放認為:「敵人的前鋒部隊必然是精銳部隊,如果和他們戰鬥中勝利,也不足以成為功績,相反,如果戰鬥失利的話必然給我軍士氣造成不利影響,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以逸待勞,不如別去攻擊」。陳慶之卻說:「北魏的士兵從遠方而來。現在肯定已經疲憊不堪了。他們離我軍那麼遠,必定對我軍不會有疑心,趁他們隊伍還未整齊,人員還沒聚集,應當挫其銳氣,出其不意,沒有不勝利的理由,況且我聽說敵人的營寨附近,樹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們一定不會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顧慮,那就讓我獨自領兵攻打他們吧。」於是陳慶之率麾下輕騎200人突襲元昭軍,破其前軍,魏軍震恐。

陳慶之又乘勝與各軍連營西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兩軍自春至冬,交戰上百次,將士勞苦不堪。這時,傳來魏軍在梁軍陣地後修築營壘的消息,梁軍軍心有些動搖。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敵,欲撤軍。陳慶之聞後,立節仗於軍門,慷慨陳詞地說:「我們到來這裡,已經過了一年了。耗費的軍糧兵器巨大。士兵們沒有戰意,都想著退兵,怎麼是為了功名?只是為了聚集在一起搶劫而已。我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需要等到敵人聚集到一起然後與之戰鬥。你們想要班師,我另有密詔,你們幾個想要班師違反密詔的話,便依據密詔處罰。」曹仲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當時魏軍建築了十三座城塞,想要以此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色掩護下,出動騎兵突擊魏軍,連克4個營壘。渦陽戍主王緯聞訊,以城降梁。其餘九城,兵甲猶盛。韋放在投降的魏軍中挑選30餘人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消息。同時,陳慶之率軍隨釋放的魏軍士卒之後,擂鼓吶喊攻擊。在梁軍的凌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3萬餘人。梁武帝詔令以渦陽之地設置西徐州,並親筆寫信慰問勉勵陳慶之。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鎮壓叛亂的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大肆屠殺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顥因本朝大亂而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以元顥(hao)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護送元顥北歸。當時梁武帝給陳慶之的命令應該是:帶一些軍隊把元顥送回去,以北魏混亂之時,出兵北魏以期給予北朝一擊。並非讓陳慶之北伐,而那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天天都想打回中原,收復神州,驅除鮮卑。當時梁武帝給他這麼一個任務,可以帶兵去中原,陳慶之心裏面是打算抓住這個機會的。於是他帶領7000漢軍,全部白袍白甲,以示誓死決心。

元顥遂於渙水稱帝,並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

中大通元年(529年)三月,由於邢杲寇亂三齊,杲眾強盛,所以,北魏大軍在爾朱榮、元天穆的率領下,引兵東出。 

北伐梁軍,乘虛徑進,從銍縣(安徽濉溪縣)出發,攻克滎城,來到了睢陽(今河南商丘)。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魏將丘大千率眾七萬分築九城,以抵禦梁軍。陳慶之率軍進攻,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攻破了北魏有七萬人駐守的睢陽城,睢陽守將丘大千投降;隨後北魏濟陰王元暉業率領兩萬羽林軍救援,屯入考城,堅壁死守,陳慶之用浮水築壘法攻陷考城,濟陰王元暉業被俘,同時還繳獲了戰車幾千輛。元顥進封陳慶之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陳慶之部隊繼續向滎陽方向前進。睢陽、考城的失守,北魏朝野震驚,急派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林軍七萬,進據滎陽。同時速令剛平定山東邢杲起義的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部。星夜馳援滎陽,企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在城下將陳慶之一舉全殲。

滎陽是中國有名的堅城,歷代兵家所重的軍事重鎮,虎牢關天下奇險,歷來易守難攻,陳慶之七千人馬,能夠攻破近十萬人守據的滎陽嗎?滎陽攻城戰開始並不順利,陳慶之軍死傷五百(對於一支七千人的部隊,是很大的傷亡數了)此時,又傳來了元天穆部正率大軍趕往滎陽的消息,面對城高壁深的滎陽,全軍將士均感到恐怖和絕望。陳慶之此時在陣前發表了直白而振奮人心的演說。陳慶之說「我們到這裡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與我們都是仇敵。我們只有七千人,敵人有三十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 陳慶之的話激起了白袍將士的激情與烈火,全軍用命,僅一鼓的時間,就率先登上了滎陽城牆。

5月23日,滎陽攻陷。此時元天穆大軍的先遣部隊已經趕到(這意味著陳慶之晚一天攻陷滎陽,就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境地),由驃騎將軍爾朱吐木爾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兵九千,右僕射爾硃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兵一萬,據虎牢,元天穆也隨即帶兵至虎牢。而滎陽城的硝煙還沒有消散,經過滎陽攻城戰,白袍軍已經極度疲勞。但陳慶之卻又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我們疲憊,敵人千裡趕赴而來,比我們更疲憊。陳慶之決定出擊,孤軍深入,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陳慶之率領三千騎兵(此數應該為北伐軍的全部騎兵數),殺向天下第一關---虎牢關的三萬敵軍。北魏軍根本沒有想到陳慶之竟然敢棄城出擊,大敗,爾朱吐木爾與元天穆單騎逃走,爾朱世隆率眾逃跑,魯安獻關投降。

5月24日,陳慶之攻陷虎牢。滎陽虎牢失陷的消息傳來,坐在洛陽的孝莊帝元子攸嚇得連夜逃出洛陽,投奔并州爾朱榮。洛陽臨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為首的百官一時沒了主張,得知陳慶之逼近洛陽,只好派人迎元顥入洛陽為帝。元顥恐怕還以為自己是做夢,不到三個月,陳慶之就從銍縣將他送入了洛陽,陳慶之的白袍軍,成為了北魏軍的噩夢。元顥、陳慶之,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敵。

至此,事出不虞,天下改望。黃河以南的州郡,紛紛都投靠了元顥。而元欣也曾打算投靠元顥,只是在崔光韶的力勸之下,才作罷。

北魏孝莊帝逃到河北,元顥的軍隊在元彧、元珍孫、元襲的帶領下,一鼓作氣追到河北,欲殺死孝莊帝。鄭先護奮力拒戰。爾朱榮以獨孤信為前驅,與元顥軍隊戰於河北,元顥軍隊戰敗。元彧撤走,而元珍孫、元襲,依然拒絕退出河北,最終,爾朱榮擊破並斬殺了元珍孫、元襲。爾朱榮遂迎駕孝莊帝於河內。

佔據洛陽後,陳慶之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明白當前敵我實力依然過於懸殊,陳慶之向元顥提出了速請南梁大軍支援。元顥卻打起了小算盤,認為七千人的南梁兵馬就這麼厲害,再多請點過來,那這江山也不是他的了。他拒絕了陳慶之的要求。建康的南梁王朝聽到陳慶之的捷報,雖然高興,但蕭衍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對陳慶之開創的大好局面漠然視之,並沒有再派兵跟進,僅僅給予陳慶之一紙嘉獎而已。

元顥入洛後,日夜縱酒,不恤軍國大事。陳慶之的梁軍士兵,「所從南兵,陵暴市裡」。所以,令朝野感到失望。

當時,洛陽地區的梁軍不滿1萬,而擁立元顥稱帝的夷、胡大軍已經多達10萬。副將馬佛念勸陳慶之偷襲元顥並佔據洛陽,陳慶之不從。陳慶之向元顥請求出鎮徐州,而元顥已對陳慶之產生了猜忌,拒絕了陳慶之的請求。陳慶之不敢復言。

北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帶著從洛陽出逃的北魏孝莊帝,連同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高歡以及鮮卑和蠕蠕的大軍,糾集了三十萬的兵力,號稱百萬大軍,滾滾向洛陽殺來。而受降的各地也紛紛反叛。揮師洛陽。元顥佔據洛陽六十五天,令元延明緣河據守與爾朱榮對峙。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帶領不滿1萬的梁軍渡過黃河,駐守中郎城。和北魏大軍展開鏖戰。陳慶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殺傷甚重。爾朱榮用木頭做成木筏,令爾朱兆、賀拔勝從硤石渡河,與元顥戰於河橋,先後擊破元冠受、元延明等人,元顥的10萬大軍最終戰敗。元顥逃到臨潁,遇賊人被擒,洛陽失陷。

不滿1萬的陳慶之軍隊,被高琳所破。陳慶之雖然兵敗,但仍有數千人尚在。因為元顥已敗,陳慶之開始向南梁撤退,爾朱榮親率大軍追擊。陳慶之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發。正在渡河的梁軍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北魏幾十萬大軍都無法殲滅的部隊,在撒退到了蒿高一帶渡河時,卻遇到了山洪爆發,全軍覆滅。敗於人類不可預知的天災,或許也是這支部伍最好的結局。白馬嘯西風的傳奇就此落幕。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輾轉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中大通元年(529年)十二月,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時有妖僧自稱天子,當地豪強蔡伯龍也起兵與之相應,眾至三萬人,攻陷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鍾離太守單希寶被害。梁武帝詔令陳慶之前去徵討,並親自臨白下城為其餞行。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傳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530年),梁武帝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餘如故。陳慶之到任後,遂圍懸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陳慶之隨即減免了義陽鎮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江湘諸州得以休養生息。並開田六千頃,兩年之後,糧食充實。梁武帝為此經常嘉獎陳慶之。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為安陸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535年)二月,陳慶之攻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梁將李洪芝、王當伯襲破平鄉城,侵擾州境。設伏截擊,生擒李洪芝、王當伯等,俘虜很多。陳慶之又率軍逼近州城。堯雄出戰,所向披靡,身受二處創傷,但士氣更盛。最終,陳慶之兵敗,拋棄輜重而走。

後來,陳慶之又圍南荊州。堯雄說:「白苟堆,梁朝的北面重鎮,現在趁其空虛,必能攻克,陳慶之聞我軍進攻白苟堆,荊州之圍自然解除,這就是機不可失啊。」於是堯雄率軍進攻白苟堆,陳慶之果然放棄荊州奔赴白苟堆,還沒到白苟堆,堯雄攻陷了白苟堆, 擒獲南梁鎮將苟元廣以及二千名士兵。陳慶之再次失利而還。

大同二年(536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夏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長子陳昭繼承他的職。

陳慶之的故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極少被人提及。也許是後人對當時史書的不敢相信,但是,仔細分析這些資料,撇開那些具體的數據不談,他的作戰思路,其實,對於後來者依舊啟發很大。

那麼,為何南梁沒有利用此機會,一併拿下北魏呢?有人說蕭衍年齡大了,又信佛,野心淡了。其實未必,雖然派出陳慶之,給的兵力不多,但是,卻已經有了戰略上的布局。 再說,當時元顥本就是「降臣」,在大局沒有完全明朗之前,這個皇帝是不會輕易再出兵的。除此之外,後來的天災,更是打消了這一想法,在當時,這可以看做是「天意弄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代白袍陳慶之。

歷史人物評價。

蕭衍(梁武帝):「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姚思廉《梁書》:①「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②「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李延壽《南史》:①「陳慶之初同燕雀之遊,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②「慶之性祗慎,每奉詔敕,必洗沐拜受。儉素不衣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王欽若《冊府元龜》:「陳慶之為南北司、豫州都督,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呂祖謙:「陳慶之以東南之兵數千入中原,士馬強盛之地,大小數十戰,未嘗少挫,遂入洛陽。六朝徵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敗歸,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軍獨進,不能成功,自古皆然。」

郝經:「陳慶之乘魏之亂而納元顥,未幾而狼狽以歸。」

毛澤東:「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相關焦點

  • 敢穿白袍的都是名將,白袍將軍有多強?盤點3位著名的白袍將軍
    其實,能穿白袍的人都很厲害,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古代有名的三位白袍將軍,看看他們有多強。第一位:陳慶之陳慶之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著名將領,雖然出身寒門,卻很早就夢想著為朝廷效力,在41歲時,他被梁武帝蕭衍委以重任,在陳慶之南徵北戰的領兵生涯中,幾乎是戰無不勝,被後世譽為南北朝第一武將。
  • 古人常說「千軍萬馬避白袍」 那白袍將軍到底是誰?
    聶探墜入深淵後,重生為白袍巫師。他的法力值也比之前增加了不少。他在戰場上殺敵無數,可以說是大紅大紫。在我國古代戰場上,也有一種穿著白袍的人。他們異常勇敢。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他們一出現,就能扭轉戰局。尤其是白袍飄飄,在最慘烈的戰場上留下了最英俊的身影,更流傳著「名師莫子老,千軍萬馬避白袍」的美名。他們是誰?。
  • 千軍萬馬避白袍,古代白袍將軍有多「狂」?看這三人便知
    然而有一種將軍,卻能夠讓千軍萬馬膽寒,便是「白袍將軍」。戰場上的弓箭手是遠程威脅,如果敵將被其發現,很有可能被「遠程偷襲」。而白色在塵土飛揚的戰場,以及混亂的交戰之中尤為搶眼。起初將士會全力圍攻敢於穿白袍的將軍,但之後卻發現,白袍將軍並非是「迷惑敵軍」,而是具有穿白袍的實力。
  • 老話說「千軍萬馬避白袍」,古代白袍將軍有多牛?看一看他的戰績
    大師大將軍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本文是《梁書》中記載的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南梁名將陳慶之的一首童謠,陳慶之因此有了「白袍將軍」的外號。兒歌中也有這樣一句歌謠,叫「將軍」:到底有多神勇堅強的人,才能使千軍萬馬為之而戰?
  • 皆說千軍萬馬避白袍,古代白袍將軍到底有多強?戰績顛覆你想像
    皆說千軍萬馬避白袍,古代白袍將軍到底有多強?戰績顛覆你想像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意思是說,不管你是什麼名將都不要認為自己能防狼顧,不論你帶了多少精兵烈馬,遇到白袍還是快快逃吧,這位古代白袍將軍便是南梁著名將領陳慶之,他的戰鬥力有多強?戰績會顛覆你想像。
  • 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到底有多牛?專家:你看看戰績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是一句非常拉風的詩句,為了這句詩,後世許多武將都喜歡穿一身白袍,騎一匹白馬,以希望自己也有詩句當中白袍將軍的魅力。那麼詩句當中白袍將軍究竟指的是何方神聖呢?他又究竟有多牛呢?我們看一看他的出身和戰績就清楚了。
  • 琅琊榜的梅長蘇竟然是以歷史上的白袍將軍陳慶之為原型?
    雖說這是一部歷史架空劇,但梅長蘇的性格特點卻與歷史上的一位人物極為相似,那就是白袍將軍陳慶之。梁武帝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7千兵馬伐魏,大敗魏軍大將爾朱榮,從郅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克敵30萬大軍,所向無前。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史稱「白袍將軍」。
  • 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歷史上白袍將軍的戰績到底有多強?
    然而,歷史有時候並不會告訴我們所有的東西;但有個人所創造的軍事奇蹟卻鮮為人知,這便是南北朝時期的白袍將軍——陳慶之。陳慶之,南朝梁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子云,生卒年: 484~539,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始獨立領兵,戰鬥生涯只有15年,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
  • 歷史上的白袍將軍,個個都是聞名天下的名將!
    比如今天說的有著「白袍將軍」稱號的他們,個個都是威名赫赫,聞名天下!陳慶之。說起白袍將軍這個稱呼的由來,那就是陳慶之了。因為他每次出徵時都是一身白袍,他手下的軍隊也是身著白袍,而且百戰百勝,所以陳慶之被稱為「白袍將軍」,他麾下的軍隊被稱為「白袍軍」。
  • 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古代白袍將軍有多牛?你看一看他的戰績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梁書》中記載的、關於南梁名將陳慶之的一首童謠,陳慶之由此有了一個「白袍將軍」的外號。這首童謠也讓人們對這位將軍產生了好奇:到底是多麼神勇強大的人,才會讓千軍萬馬都為之退避三舍?
  • 白袍將軍你聽說過嗎?為什麼歷史會有非名將不敢穿白袍的話出現呢?
    而在這些知名的將軍之中,「白袍將軍」又是最為出名的一種,俗話說「千軍萬馬避白袍」這一點也可以讓我們直觀的見識到白袍將軍究竟有多厲害。到底「白袍將軍」有多厲害呢?他們指的又是哪些人呢?本篇文章就來重點說一說歷史上的三位「白袍將軍」。
  • 白袍陳慶之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陳慶之以東宮直閣將軍的身份隨同領軍曹仲宗進攻北魏的渦陽。「魏又遣將軍元昭等眾五萬救渦陽,前軍至駝澗,去渦陽四十裡。陳慶之欲逆戰,韋放以魏之前鋒必皆輕銳,不如勿擊,待其來至。「,大家都有點怕魏軍,不過陳慶之說:「魏兵遠來疲倦,去我既遠,必不見疑,及其未集,須挫其氣。諸君若疑,慶之請獨取之。」,然後帶著兩百騎突入敵軍,大破之。
  • 《三國演義》白袍將軍抬棺之戰,關羽言「真吾敵手!」
    《三國演義》白袍將軍抬棺之戰,關羽言「真吾敵手!」龐德「其人少不務農,長而好勇,智謀不弱於雲長。身高八尺,面黑髮黃,首不能回顧,衣不能任體,跣足履山谷,猿猱不能比其健。手斫木成器,斧斤何以及其利?臨戰陣,衣青袍,跨白馬,軍中號為白馬將軍!」勇名介紹:西涼勇將;長而好勇,智謀不弱於雲長;關某威震華夏,未逢對手,今遇令明,真勁敵也;老年關羽言「龐德刀法慣熟,真吾敵手!」著名戰例:大戰關羽、兩戰魏延,兩戰關平!
  • 「千軍萬馬避白袍」是個什麼梗?七千白袍軍為何能天下無敵?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95字,閱讀約4分鐘陳慶之戰績卓著,平時喜愛穿的白袍,當時童謠曰:「惜大將莫牢萬千兵馬,避白袍」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梁平年間,擔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領兵撫軍士說到陳慶之,他喜歡「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敵」的用兵神勇但是,與歷史上的名將相比,他大器晚成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只是在對蕭衍褒獎的國情諮文中提到「書非種,亦非豪宅」作為蕭衍的隨從,雖然深得他的信任,但41歲時終於領了兵當時,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雖然發動了叛亂,但失敗後向南朝梁國投降,並請求梁國派兵至此,
  • 杜拜男人愛穿白袍,一年四季都是白袍,為何卻不見白袍變髒?
    去過杜拜旅遊的遊客應該都會發現,杜拜本地人的著裝大致相同,男性會穿一身潔淨亮眼的白袍,而女性則會穿著一身黑袍,並且臉部還會用黑絲巾遮擋住。其實不僅僅是杜拜人這樣,阿拉伯人都有著穿黑袍和白袍的服飾習慣。而且一年四季,不論是春夏秋冬,不論是炎熱還是寒冷,白袍和黑袍都是他們的固定服飾。
  • 成功絕非偶然,陳慶之和他的七千白袍軍封神之路
    在我最初的想像中,陳慶之應該是如同長坂坡七進七出的常山趙子龍一般,是一位武藝卓群英姿颯爽的威猛將軍,而現實中,陳慶之只是一個41歲才開始領兵的文弱書生。 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41歲的陳慶之第一次穿上軍裝,過了一回帶兵的癮,我估計梁武帝也是看著這次沒仗打,才讓陳慶之當個臨時工,打打醬油過把癮就算的。 但是,陳慶之好像帶兵上癮了,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讓主席大喜過望的「斧頭將軍」和「白袍小將」究竟是誰?
    當天早晨7時,毛澤東接到四團已經突破天險臘子口的電報,大喜過望地讚揚:「有『斧頭將軍』『白袍小將』,就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摘自《黨史縱覽》2020年第四期來源:文匯網
  • 新中國的兩位門神上將,一個是護駕將軍,一個是空軍司令
    那麼,新中國有門神將軍嗎?有的。紅軍長徵時期,話說每當中央主力——紅一軍團開大會的時候,軍團長林彪和軍團政委聶榮臻端坐主席臺中央。有兩位年輕小將威風凜凜地站在他們兩旁,好像兩尊門神。(劉亞樓和楊成武)是哪兩位將軍呢?一個是楊成武,一個是劉亞樓。巧了,他們都是福建人。楊成武是福建省長汀人,劉亞樓是福建武平人。
  • 古代「白袍」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只有驍勇善戰的才能穿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對於「白袍」這兩個字眼,不知道大家是否眼熟,是否有所了解。一般來說,這個詞可能對男同志來說比較熟悉,女性朋友可能就了解要稍微少一些。因為畢竟男女一般來說所感興趣的領域不是太一樣。
  • 古代以下四大白袍戰將,趙雲第四,薛仁貴第三,第一橫掃千軍
    螠弆暞輟抄啢蠅廔櫭吃鈙褃恱皥卞農玅貰姤垎喏澚稗彘烖娘緭菑渭琹媖窆懖胼鳩軤絇総尯嫼櫂睸沆釖么銒麎絘蘵拭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古代四大白袍戰將都有哪些?褄紅碻緦鄲礕園球鋷殼圾犨璪暎璯殈煑詎緒沑襣秪錣喨踿煷兗箮枵揸羇淚菾漿驦庿酀琑澈殫貸藈囦亙肚訇綻泊澨隊在長坂坡之戰,趙雲身披白袍,七進七出,在萬人中如入無人之境,這等膽識和氣魄可謂世間少有,得將當如趙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