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是千年前用來褒揚一代名將陳慶之的詩句。歷史上的陳慶之曾經赫赫有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故事。只因平時愛穿一身白袍,因此,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下面我們就來講講這位白袍名將傳奇的一生。
自元嘉北伐(公元450年)失敗以來,漢人一直被北魏壓著打,不管是劉宋還是後來的齊,梁,陳三朝,在這段歷史時期,在南方的漢人一直是防守禦敵,基本上很少有主動進攻。
天監元年(502年),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權,是為梁武帝。年僅十八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期間他散盡錢財,招集士人,常想有一天能夠為朝廷效力,後來拜被為奉朝請.
陳慶之,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與歷史上的其他名將相比,他真正算是大器晚成. 41歲才第一次領軍作戰,第一次作戰就以2000人對20000人的戰績,完勝鮮卑。然後在滎陽城外,3000漢軍對30萬鮮卑兵,破敵取勝。最後一次率領7000白袍軍北伐,破敵50萬。
據說陳慶之從小跟隨梁武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梁朝出徵壽春,陳慶之假節,總知軍事,陳慶之打跑了鮮卑,攻佔壽春城後沒多久。大通元年(527年)十月,梁武帝蕭衍詔尋陽太守韋放,陳慶之與領軍將軍曹仲宗聯合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時韋放軍營壘未立,北魏散騎常侍-費穆率軍突然到達,韋放僅有200人,但士卒殊死奮戰,以一當十,終於把費穆軍擊退。魏孝明帝元詡復派將軍元昭率軍15萬(一說5萬)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城40裡的駝澗。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但韋放認為:「敵人的前鋒部隊必然是精銳部隊,如果和他們戰鬥中勝利,也不足以成為功績,相反,如果戰鬥失利的話必然給我軍士氣造成不利影響,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以逸待勞,不如別去攻擊」。陳慶之卻說:「北魏的士兵從遠方而來。現在肯定已經疲憊不堪了。他們離我軍那麼遠,必定對我軍不會有疑心,趁他們隊伍還未整齊,人員還沒聚集,應當挫其銳氣,出其不意,沒有不勝利的理由,況且我聽說敵人的營寨附近,樹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們一定不會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顧慮,那就讓我獨自領兵攻打他們吧。」於是陳慶之率麾下輕騎200人突襲元昭軍,破其前軍,魏軍震恐。
陳慶之又乘勝與各軍連營西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兩軍自春至冬,交戰上百次,將士勞苦不堪。這時,傳來魏軍在梁軍陣地後修築營壘的消息,梁軍軍心有些動搖。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敵,欲撤軍。陳慶之聞後,立節仗於軍門,慷慨陳詞地說:「我們到來這裡,已經過了一年了。耗費的軍糧兵器巨大。士兵們沒有戰意,都想著退兵,怎麼是為了功名?只是為了聚集在一起搶劫而已。我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需要等到敵人聚集到一起然後與之戰鬥。你們想要班師,我另有密詔,你們幾個想要班師違反密詔的話,便依據密詔處罰。」曹仲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當時魏軍建築了十三座城塞,想要以此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色掩護下,出動騎兵突擊魏軍,連克4個營壘。渦陽戍主王緯聞訊,以城降梁。其餘九城,兵甲猶盛。韋放在投降的魏軍中挑選30餘人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消息。同時,陳慶之率軍隨釋放的魏軍士卒之後,擂鼓吶喊攻擊。在梁軍的凌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3萬餘人。梁武帝詔令以渦陽之地設置西徐州,並親筆寫信慰問勉勵陳慶之。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鎮壓叛亂的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大肆屠殺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顥因本朝大亂而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以元顥(hao)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護送元顥北歸。當時梁武帝給陳慶之的命令應該是:帶一些軍隊把元顥送回去,以北魏混亂之時,出兵北魏以期給予北朝一擊。並非讓陳慶之北伐,而那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天天都想打回中原,收復神州,驅除鮮卑。當時梁武帝給他這麼一個任務,可以帶兵去中原,陳慶之心裏面是打算抓住這個機會的。於是他帶領7000漢軍,全部白袍白甲,以示誓死決心。
元顥遂於渙水稱帝,並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
中大通元年(529年)三月,由於邢杲寇亂三齊,杲眾強盛,所以,北魏大軍在爾朱榮、元天穆的率領下,引兵東出。
北伐梁軍,乘虛徑進,從銍縣(安徽濉溪縣)出發,攻克滎城,來到了睢陽(今河南商丘)。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魏將丘大千率眾七萬分築九城,以抵禦梁軍。陳慶之率軍進攻,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攻破了北魏有七萬人駐守的睢陽城,睢陽守將丘大千投降;隨後北魏濟陰王元暉業率領兩萬羽林軍救援,屯入考城,堅壁死守,陳慶之用浮水築壘法攻陷考城,濟陰王元暉業被俘,同時還繳獲了戰車幾千輛。元顥進封陳慶之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陳慶之部隊繼續向滎陽方向前進。睢陽、考城的失守,北魏朝野震驚,急派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林軍七萬,進據滎陽。同時速令剛平定山東邢杲起義的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部。星夜馳援滎陽,企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在城下將陳慶之一舉全殲。
滎陽是中國有名的堅城,歷代兵家所重的軍事重鎮,虎牢關天下奇險,歷來易守難攻,陳慶之七千人馬,能夠攻破近十萬人守據的滎陽嗎?滎陽攻城戰開始並不順利,陳慶之軍死傷五百(對於一支七千人的部隊,是很大的傷亡數了)此時,又傳來了元天穆部正率大軍趕往滎陽的消息,面對城高壁深的滎陽,全軍將士均感到恐怖和絕望。陳慶之此時在陣前發表了直白而振奮人心的演說。陳慶之說「我們到這裡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與我們都是仇敵。我們只有七千人,敵人有三十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 陳慶之的話激起了白袍將士的激情與烈火,全軍用命,僅一鼓的時間,就率先登上了滎陽城牆。
5月23日,滎陽攻陷。此時元天穆大軍的先遣部隊已經趕到(這意味著陳慶之晚一天攻陷滎陽,就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境地),由驃騎將軍爾朱吐木爾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兵九千,右僕射爾硃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兵一萬,據虎牢,元天穆也隨即帶兵至虎牢。而滎陽城的硝煙還沒有消散,經過滎陽攻城戰,白袍軍已經極度疲勞。但陳慶之卻又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我們疲憊,敵人千裡趕赴而來,比我們更疲憊。陳慶之決定出擊,孤軍深入,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陳慶之率領三千騎兵(此數應該為北伐軍的全部騎兵數),殺向天下第一關---虎牢關的三萬敵軍。北魏軍根本沒有想到陳慶之竟然敢棄城出擊,大敗,爾朱吐木爾與元天穆單騎逃走,爾朱世隆率眾逃跑,魯安獻關投降。
5月24日,陳慶之攻陷虎牢。滎陽虎牢失陷的消息傳來,坐在洛陽的孝莊帝元子攸嚇得連夜逃出洛陽,投奔并州爾朱榮。洛陽臨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為首的百官一時沒了主張,得知陳慶之逼近洛陽,只好派人迎元顥入洛陽為帝。元顥恐怕還以為自己是做夢,不到三個月,陳慶之就從銍縣將他送入了洛陽,陳慶之的白袍軍,成為了北魏軍的噩夢。元顥、陳慶之,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敵。
至此,事出不虞,天下改望。黃河以南的州郡,紛紛都投靠了元顥。而元欣也曾打算投靠元顥,只是在崔光韶的力勸之下,才作罷。
北魏孝莊帝逃到河北,元顥的軍隊在元彧、元珍孫、元襲的帶領下,一鼓作氣追到河北,欲殺死孝莊帝。鄭先護奮力拒戰。爾朱榮以獨孤信為前驅,與元顥軍隊戰於河北,元顥軍隊戰敗。元彧撤走,而元珍孫、元襲,依然拒絕退出河北,最終,爾朱榮擊破並斬殺了元珍孫、元襲。爾朱榮遂迎駕孝莊帝於河內。
佔據洛陽後,陳慶之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明白當前敵我實力依然過於懸殊,陳慶之向元顥提出了速請南梁大軍支援。元顥卻打起了小算盤,認為七千人的南梁兵馬就這麼厲害,再多請點過來,那這江山也不是他的了。他拒絕了陳慶之的要求。建康的南梁王朝聽到陳慶之的捷報,雖然高興,但蕭衍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對陳慶之開創的大好局面漠然視之,並沒有再派兵跟進,僅僅給予陳慶之一紙嘉獎而已。
元顥入洛後,日夜縱酒,不恤軍國大事。陳慶之的梁軍士兵,「所從南兵,陵暴市裡」。所以,令朝野感到失望。
當時,洛陽地區的梁軍不滿1萬,而擁立元顥稱帝的夷、胡大軍已經多達10萬。副將馬佛念勸陳慶之偷襲元顥並佔據洛陽,陳慶之不從。陳慶之向元顥請求出鎮徐州,而元顥已對陳慶之產生了猜忌,拒絕了陳慶之的請求。陳慶之不敢復言。
北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帶著從洛陽出逃的北魏孝莊帝,連同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高歡以及鮮卑和蠕蠕的大軍,糾集了三十萬的兵力,號稱百萬大軍,滾滾向洛陽殺來。而受降的各地也紛紛反叛。揮師洛陽。元顥佔據洛陽六十五天,令元延明緣河據守與爾朱榮對峙。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帶領不滿1萬的梁軍渡過黃河,駐守中郎城。和北魏大軍展開鏖戰。陳慶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殺傷甚重。爾朱榮用木頭做成木筏,令爾朱兆、賀拔勝從硤石渡河,與元顥戰於河橋,先後擊破元冠受、元延明等人,元顥的10萬大軍最終戰敗。元顥逃到臨潁,遇賊人被擒,洛陽失陷。
不滿1萬的陳慶之軍隊,被高琳所破。陳慶之雖然兵敗,但仍有數千人尚在。因為元顥已敗,陳慶之開始向南梁撤退,爾朱榮親率大軍追擊。陳慶之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發。正在渡河的梁軍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北魏幾十萬大軍都無法殲滅的部隊,在撒退到了蒿高一帶渡河時,卻遇到了山洪爆發,全軍覆滅。敗於人類不可預知的天災,或許也是這支部伍最好的結局。白馬嘯西風的傳奇就此落幕。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輾轉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中大通元年(529年)十二月,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時有妖僧自稱天子,當地豪強蔡伯龍也起兵與之相應,眾至三萬人,攻陷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鍾離太守單希寶被害。梁武帝詔令陳慶之前去徵討,並親自臨白下城為其餞行。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傳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530年),梁武帝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餘如故。陳慶之到任後,遂圍懸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陳慶之隨即減免了義陽鎮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江湘諸州得以休養生息。並開田六千頃,兩年之後,糧食充實。梁武帝為此經常嘉獎陳慶之。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為安陸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535年)二月,陳慶之攻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梁將李洪芝、王當伯襲破平鄉城,侵擾州境。設伏截擊,生擒李洪芝、王當伯等,俘虜很多。陳慶之又率軍逼近州城。堯雄出戰,所向披靡,身受二處創傷,但士氣更盛。最終,陳慶之兵敗,拋棄輜重而走。
後來,陳慶之又圍南荊州。堯雄說:「白苟堆,梁朝的北面重鎮,現在趁其空虛,必能攻克,陳慶之聞我軍進攻白苟堆,荊州之圍自然解除,這就是機不可失啊。」於是堯雄率軍進攻白苟堆,陳慶之果然放棄荊州奔赴白苟堆,還沒到白苟堆,堯雄攻陷了白苟堆, 擒獲南梁鎮將苟元廣以及二千名士兵。陳慶之再次失利而還。
大同二年(536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夏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長子陳昭繼承他的職。
陳慶之的故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極少被人提及。也許是後人對當時史書的不敢相信,但是,仔細分析這些資料,撇開那些具體的數據不談,他的作戰思路,其實,對於後來者依舊啟發很大。
那麼,為何南梁沒有利用此機會,一併拿下北魏呢?有人說蕭衍年齡大了,又信佛,野心淡了。其實未必,雖然派出陳慶之,給的兵力不多,但是,卻已經有了戰略上的布局。 再說,當時元顥本就是「降臣」,在大局沒有完全明朗之前,這個皇帝是不會輕易再出兵的。除此之外,後來的天災,更是打消了這一想法,在當時,這可以看做是「天意弄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代白袍陳慶之。
歷史人物評價。
蕭衍(梁武帝):「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姚思廉《梁書》:①「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②「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李延壽《南史》:①「陳慶之初同燕雀之遊,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②「慶之性祗慎,每奉詔敕,必洗沐拜受。儉素不衣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王欽若《冊府元龜》:「陳慶之為南北司、豫州都督,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呂祖謙:「陳慶之以東南之兵數千入中原,士馬強盛之地,大小數十戰,未嘗少挫,遂入洛陽。六朝徵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敗歸,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軍獨進,不能成功,自古皆然。」
郝經:「陳慶之乘魏之亂而納元顥,未幾而狼狽以歸。」
毛澤東:「再讀此傳,為之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