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白酒營銷真可謂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編造出各種區分「糧食酒」與「酒精勾兌酒」的方法忽悠消費者。
比如,「能用火點著的是糧食酒,點不著的是酒精勾兌酒」,就是忽悠大法中的一個。
事實上,無論是白酒還是酒精,都是植物來源的糖類,或者澱粉糖化後經由某些酵母菌發酵產生,並經過蒸餾獲得。
因此,都屬於廣義上的「糧食」酒。
最為關鍵的是,經過蒸餾程序後,所謂釀造的原漿酒和酒精的成分並沒有多大差別,都是酒精和水。
原釀酒中的其他成分不過就是一些雜醇、雜醛和雜酸類,濃度都在ppm(百萬分一)量級。但是,由於人的味覺實在是太過敏感,即便是ppm級別的微量,人也可以喝出風味的不同。
人們宣稱的所謂「糧食酒」,也必須經過勾兌程序,只不過是在蒸餾後先勾兌,再放置在某些儲藏設施內陳化。而所謂「勾兌酒」是用食用酒精勾兌後直接分裝上市。
可見,無論是「糧食酒」還是「勾兌酒」本質上並沒有差別,主要成分就是不同比例的水與酒精,或酒精與水的溶液。
因此,是不是能用火點著,主要決定於酒中的酒精含量(還與溫度、點火持續的時間等有關,是相對次要因素,不詳述),也就是所謂酒度,與是不是「糧食酒」毫無關係。
那麼,多少酒度的白酒才容易被點燃呢?
這還涉及一個有趣的故事和一種酒精度標準的起源。
PROOF的故事
國外的白酒(蒸餾酒)標籤上常有兩個酒度標識,一個是國內也是國際上通用的 酒度標識方法,即酒精與總量的容積比(%ALC/VOL),即ABV酒度。
比如,53°茅臺,就是每100毫升酒中含有53毫升酒精,47毫升水。
另一種標識是PROOF。像下圖中的這款伏特加,就標識為100°PROOF。
Proof,在英語裡原本是「證明」的意思,在這裡是有些國家酒精度的標識方法。
有趣的是,酒度的這種標識又恰恰來自於「證明」。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賣酒嘍,好酒,絕不摻假的好酒嘍」,阮小二吆喝道。
押運生辰綱的酒鬼英國士兵們蜂擁而上:「你說你的酒絕不摻水,誰知道真的假,你拿什麼來證明(PROOF)?」
阮小二不慌不忙:「都是酒鬼,怎麼證明(PROVE),大家心知肚明,拿火一點看能不能點著不就清楚了!」
大家都知道,很早以前,買酒最擔心的就是買到假酒,就是摻了水的酒。
早在16世紀,那時候還沒有酒精濃度的概念,英國士兵就是用點燃酒的方法來鑑別酒有沒有摻假。
具體方法還不是直接點燃酒,而是點火藥——用酒淋溼少量火藥,然後點燃被淋溼的火藥。如果能點著,就是沒有摻水的證明(PROOF),就可以被認定為已經經過證明沒有摻假的烈酒(PROOF spirits)。
英國的PROOF
蒸餾酒(白酒)一直是歐洲國家之間重要的貿易商品,英國政府當時也通過課以重稅來控制喝酒(濫飲曾經在英國造成過幾次社會問題,比如杜松酒風潮,因而英國政府曾經嚴格控酒甚至禁酒)。
如何來徵稅呢?通過酒中的酒精含量作為量度,濃度高的稅重,低的稅輕。
如何來PROOF酒精含量?採用的就是英國士兵的點火藥方法,能點著的就是PROOF spirits。
因此,PROOF成了英國政府官方的酒度標準。
後來經過測試得知,在常溫下,低於57.15%ABV的朗姆酒淋溼的火藥就不會燃燒,於是這種酒精濃度的朗姆酒被定義100°PROOF。
火藥測試法到1816年被比重測試法取代。
到19世紀,英國通過了PROOF的白酒酒精含量的精確測定,定義為12/13酒精與水重量比,或923 kg / m3,即相當於57.15%ABV為100 °PROOF。
57.15%ABV非常接近4 /7≈0.5714,簡便期間,將100°PROOF spirits 定義為4/7ABV。
這樣,ABV度數乘以7/4就能轉換成PROOF度數。
比如,100%的純酒精,PROOF度數就是100×(7/4)= 175°.
而(40%ABV)的低度白酒PROOF度數就是40×(7/4)= 70°。
美國政府的PROOF
美國政府在1848年左右也採用了PROOF酒度來計稅。
但是,比英國的簡便,直接將50%ABV定義為100°PROOF,即PROOF度數為ABV度數的2倍。
法國和歐洲的PROOF
法國科學家Joseph-Louis Gay-Lussac在1824年開發的法國使用,後來也被歐洲廣泛使用的PROOF酒度是:
將100%ABV直接定義為100°PROOF ,100%純水定義為0°PROOF,即PROOF度數與ABV度數相同。
以上故事告訴我們,全世界人民早就知道蒸餾酒能不能被點燃只是酒精含量的證明PROOF,與酒精來源,酒的品質和風味完全無關。
只要是蒸餾酒,無論是伏特加、朗姆、威士忌、龍舌蘭,甚至白蘭地,在PROOF面前是平等的。
只有到了中國白酒的某些營銷商嘴裡,能不能用火點燃居然成了是不是「糧食酒」的證明。
95%以上酒精溶液最容易被點著,難不成都是最好的「糧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