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是許多重要歷史事件的載體,國宴見徵一個國家重要外交發展史。歷史在一次次的國宴故事裡蜿蜒展開,讓人難以曲盡其妙。國宴是一種文化展示,它是集中國家飲食文化特色和禮儀文化特色於一體的國典形式之一,以濃墨重彩來形容它也絕不為過。
1949:開國第一宴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禮成之後,為了招待各界代表,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在當時最豪華的北京飯店設宴,這頓大餐被稱為「開國第一宴」。新中國的開國元勳們以及社會各界代表、來賓共600餘人出席。
這場超大型宴會在當年引起了高度重視,就連總理都親自過問,政務院典禮局局長也親自出馬,操持此事。經過多方調查研究,大家都認為淮揚菜歷史悠久、特色突出、菜品豐富,而且不偏不倚、不甜不鹹,被接受的範圍最廣,所以這次大宴就以淮揚菜為基礎了。
▲北京飯店
由於當時的北京飯店中餐廚房建立不久,條件還比較差,經過多方面考慮,於是臨時從「玉華臺」飯莊聘請各路烹飪精英,像朱殿榮、孫久富、王杜昆、楊啟榮等當年的名廚都參加了這次任務。
宴會的總廚師長則由朱殿榮擔任。他出身鼎鑊世家,14歲起師從名廚,練就了做大菜、辦筵席的過硬本領。其他幾位廚師也身手不凡、各懷絕技。
本次宴會食單如下:
冷菜四種:酥烤鯽魚、油淋仔雞、熗黃瓜條、水晶餚肉。
頭道菜:燕菜湯。
熱菜八種:紅燒魚翅、燒四寶、幹燜大蝦、燒雞塊、鮮蘑菜心、紅扒秋鴨、紅燒鯉魚、紅燒獅子頭。
第二道和第三道熱菜之間上四種點心,鹹點有:菜肉燒麥、淮揚春卷。甜點有:豆沙包、千層油糕。
從菜品上看,像獅子頭、水晶餚肉等等,都是淮揚菜經典代表,尤其是四味點心,都有著濃濃的揚州風情。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奧食卡。不過那個年代的風味交流遠比不了今天,物流條件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淮揚菜的基礎上,還是摻雜了一些如紅燒鯉魚這樣的魯菜,但這大概已經是80年前在北京能吃到的最具淮揚風味的宴席了。由總理親自過問,自然這次宴席也廣受好評,也是因為這次開國第一宴,讓日後國宴的調子基本定在了淮揚菜繫上。
1959:建國十周年國慶招待會
建國十周年慶祝大會分別於1959年9月28、29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慶十周年招待會則於1959年9月30日下午7時至9時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菜單標準為5元/人。參加國慶招待會的共計5000多人,場面十分宏大。
當時幾經討論,廚師們定下菜單,並交由總理審定。秉承國宴菜的一貫特點,此次菜餚以清淡、軟爛、香醇、口感溫和不刺激為主。由於大會堂加工能力有限,多數菜品為冷菜,熱菜只上兩道,另有點心、水果、飲料供賓客享用。
冷盤:桂花鴨、焗雞、叉燒肉、掛滷鴨、鳳尾魚、醬牛肉、珊瑚白菜、熗黃瓜、薑汁扁豆、油燜筍、冬菇、鮑魚。
熱菜:燒四寶、口蘑燒雞塊。
其他:點心、時令水果。
在1959年的中國,這場有五千人參加的國慶招待會無疑是一場震撼人心的盛宴。此後,上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國宴開始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印象中,國宴似乎成了大規模、高規格的象徵。
1972:尼克森訪華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抵達北京,受到了中國方面的熱烈歡迎,這是歷史性的一刻,象徵著中美兩國的關係揭開了新的一頁。當晚7時,為歡迎尼克森及夫人一行舉辦的盛大國宴在燈火通明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拉開了帷幕。
為招待好來自大洋彼岸的貴賓,中國方面在宴會流程上做了細緻、周到的安排,排菜更多達幾十道,從規格上講,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所少有的。其中包括:冷盤9道、熱菜6道、點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飲料等等。美國方面也為這次宴會做了全面充分的準備,比如尼克森就在出訪前埋頭苦練了一個多月用筷子的技巧,在宴會上才能輕鬆自如的使用中國筷子。
冷菜拼盤:黃瓜拌西紅柿、鹽封雞、素火腿、酥鯽魚、菠蘿鴨片、廣東臘肉、臘鴨、臘腸、三色蛋。
熱菜:芙蓉竹蓀湯、三絲魚翅、兩吃大蝦、草菇蓋菜、椰子蒸雞、杏仁酪。
點心:豌豆黃、炸春卷、梅花餃、炸年糕、麵包、黃油、什錦炒飯。
為了備齊宴會所需要的各種食品原料,準備食材的工作人員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早在尼克森訪華前,有關方面打聽到美國人喜食海味,於是決定準備1000公斤新鮮鮑魚作為備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奧食卡。採捕鮑魚的命令層層下達,捕鮑潛水隊的隊員冒著零下20℃的嚴寒和被鯊魚襲擊的危險,經歷上百次深海捕撈,終於成功的完成了這一政治任務。
還有一道菜需要新鮮的蠶豆,可是要在一二月份找到新鮮蠶豆是非常困難的。當時正值春節放假,浙江省平陽縣供應組大部分同志被臨時召了回來,最後在平陽縣錢倉鎮一帶找到了長勢良好的蠶豆地。據當地人介紹,這就是在農業界被稱為「錢倉早」的蠶豆。由於當時蠶豆還比較小,於是工作組多次請當地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推算,預測在運輸當天,蠶豆可以長到多大。當得知運輸那天的蠶豆的豆肉已經可以入菜時,工作人員向北京方面作了匯報。就這樣,經多方努力,這批新鮮蠶豆終於趕在尼克森抵達之前被送到了北京。
1997:香港回歸國宴
1997年7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慶祝香港回歸的國宴,這次的國宴菜品很簡單,經常被以「大方實惠」這四個字來形容。
菜單:冷盤、濃汁海鮮、清蒸大蝦、罐燜牛肉、草菇綠菜花以及點心和水果。
2008:奧運國宴
2008年8月8日中午12點30分,人民大會堂二樓的宴會廳舉行了隆重的宴會,熱烈歡迎來京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國內外貴賓們。80多個國家的元首齊聚國宴,無論是級別還是規模不僅在中國是空前絕後,同時在世界範圍也甚為罕見。
國宴共設九大桌,每張桌子並沒有採用原有編號的方式,而是別出心裁地以鮮花為名,分別為牡丹、茉莉、蘭花、月季、杜鵑、荷花、茶花、桂花、芙蓉。國宴用鮮花命名餐桌,寓意著向世界人民體現出百花爭豔的繁榮景象,更是體現出對外賓們的禮儀,讓他們既不會有因為座次編號產生的尷尬,又有置身於芬芳花海中的感覺。
奧運國宴的餐單一度是社會各界熱議的重點。在這場被譽為「中華第一宴」的國宴上,中國為各方貴賓準備的菜單也別出心裁。
冷菜:宮燈拼盤,包括水晶蝦、腐皮魚卷、鵝肝批、蔥油蓋菜、千層豆腐糕。
主菜:荷香牛排、鳥巢鮮蔬、醬汁鱈魚。
湯:瓜盅松茸湯。
小吃:北京烤鴨。
這"四菜一湯"不僅體現著中國特色、奧運特色,而且冷熱結合,中西合壁,既體現一種文化上的"大氣",還體現了一種節儉的精神。
2010:上海世博會
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晚宴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濱江大酒店舉行。晚宴的菜單由開胃冷盆,四道熱菜加一份點心和一份水果組成。
冷盆
由鮑魚仔、燒鵝,紫菜蛋卷,蝦肉,甜豆,西紅柿等常見原料製作,配以四味小菜,由白灼馬蹄,毛豆烤麩、椒鹽蠶豆瓣,蟲草花組成。是一道餐前的開胃小菜,用料大部分來自上海本地。食材多取自時令蔬菜和上海本地出產,具有濃鬱的海派特色。
熱菜:
薺菜塘鯉魚
以塘鯉魚片、薺菜茸(湯)為原料,採用春末夏初上海特有的野生塘鯉魚與地方野菜做成。每條塘鯉魚都不超過二兩,將小魚去骨去皮,只取其中的兩片(據說總共用去750條塘鯉魚),切成魚片上漿滑熟,然後放入人工剁碎的野生薺菜菜茸,勾的芡剛好讓魚片飄浮在碧綠的菜茸上面。民間的時令原料通過烹飪技藝,讓世博嘉賓們共享。
黑魚籽龍蝦
以國產南瓜茸、龍蝦球、黑魚籽、麻油散子為原料。黑魚籽採自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籽,南瓜採自上海本地,龍蝦採自海南。首選營養豐富同時低糖的南瓜,打成茸後墊底,將龍蝦滑炒後鋪在南瓜茸上。麻油饊子是上海的傳統小吃,多種原料經烹調融合為一體,彰顯清淡,環保,綠色。
一品雪花牛
選自大連的雪龍黑牛5A三角牛腩部位,該部位每頭牛隻能產出3公斤,堪稱牛肉中的極品。烹調時配上揚州的茨菰、上海的小塘菜,形成中國式的牛排大菜。大連的雪花牛,入口鮮嫩多汁,經過一晚醃製,加入橄欖油、進行烤、燜、蒸,達到入口即化的口感。並呈低脂、無油膩之感,與進口牛排相比毫不遜色。
春筍炒豆苗
以節瓜做盛器,筍尖,豆苗是上海春末夏初的時令蔬菜。450隻節瓜盅,10餘名廚師雕刻了近3小時方完成。豆苗全部為頂部嫩葉,每斤只能採出一兩半。
點心:上海餛飩
上海傳統的民間小吃,天然野菜馬蘭頭、自製的香乾、千島湖的河蝦仁,具有濃鬱的地方風味。湯汁和餛飩皮全部是濱江大酒店自己平日的出品,餛飩湯選用上好的高湯熬製而出。
水果:慕斯鮮生果
以椰奶綠茶慕司、柚子、梨、芒果、草莓、楊桃5種低糖水果組成,加上栩栩如生的「海寶酥」和「慕斯」,形成一道餐後水果與甜品為一體的組合果盤。
2014:亞信峰會歡迎晚宴
2014年5月20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了亞信歡迎宴會。據亞信峰會歡迎宴會的主廚介紹,這次國宴採用當地簡單綠色食材,如牛肉、深海魚類、菌類、芋頭、絲瓜等,在考究的烹飪中體現了非凡的技術含量,飯菜簡樸不代表「禮輕情不重」,傳遞出勤儉節約的信號。
六碟佐餐:青豆泥、辣白菜、燈影銀魚、橄欖仁、甜扁豆、蔥油雙筍。
迎賓的冷菜整個造型選用了花籃為主題的「花籃冷盆」,在口味上也體現江南地方風味為主,食材大多原產於上海本地。
主菜:
雙味生蝦球
採用大小適度的小龍蝦為食材,兩種口味分別為幹燒微辣和薺菜茸,既照顧到不同口味,又具有中國特色。一種蝦,兩種吃法,既有幹燒微辣又有薺菜鮮炒,讓國外的貴賓瞧好吧!
煎燜雪花牛
採用大連的雪花牛,烹調手法中西合璧,既用西式的黑胡椒、白蘭地煎烹,又採用了中式燜制,還從營養角度配了秋葵、酸黃瓜和草莓三種蔬菜、水果。
夏果炒鮮帶
中國美食既講究「色香味」,也講究形美。這些菜餚奼紫嫣紅,擺放也頗有意味。例如鮮帶擺在土豆絲作成的「雀巢」上,就取自成語「築巢迎鳳」。
豉香比目魚
考慮到整個菜單的口味色彩,採用中式醃製西式低溫生考的烹調手法,主張肉質鮮嫩與湯汁的調配,豆豉的運用更是極具中國美食的特色。
絲瓜青豆瓣
將絲瓜去皮切塊,用7成油溫走油,待用;油鍋去鍋,加入青豆瓣爆炒至香,再加入絲瓜,翻炒調味,勾芡裝盤即可。這道菜展現了江南的清新氣質,蠶豆和絲瓜在種植過程中不需要噴灑農藥,是立夏後最好的時令蔬菜。
湯:松茸燉花膠
熬湯食材特地選擇了清真食材,優質礦水,農戶散養老雞、鴿子、牛健、鳳爪以及多種大料,熬製5小時,香味濃鬱、湯清見底。
點心:印糕、葛粉卷、四喜素餃
中式江南小食三款,用小蒸籠盛上,本鄉本土,色澤素雅,紅加侖點綴秀美,很是養眼。
水果拼盤
採用2公斤重抽氣冰塊鑿雕成水晶果盤,內放優質瓷盤,配以多樣低糖新鮮水果,上桌時在底盆間襯託一朵透明粉色荷花花瓣,在華燈下彰顯美麗、動人。
甜品
有西式點心三款,香芒布丁、黑森林蛋糕和原味冰淇淋。經過反覆研製、論證、試味,採用低糖無任何添加劑香料做成,是國際會議中心成熟產品,其中香芒布丁嫩滑爽口、清香別致;冰淇淋採用最優質義大利粉料和最優質低脂低糖純牛奶研製,原料之優質,加工之精良,贏得中外賓客讚不絕口。
2014:南京青奧會
2014年8月16日,青奧會開幕式前,中國作為東道主在南京紫金山莊舉行了歡迎晚宴,歡迎前來出席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的國際貴賓。歡迎宴會菜單上包括五菜一湯、一份茶點、一份水果和一份冰淇淋,都是市民餐桌上常見的菜品,主要體現江南風味的溫潤婉約。
湯:金陵四寶湯
晚宴以金陵四寶湯開場,這道四寶湯是江蘇地區百姓家中常見的一道湯品,但此次在選材上有所不同。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湯裡的主要食材來自我國南北各地,比如來自東北的猴頭菇、雲南的松茸、蘇州的菜心、徐州的山藥,再輔以牛筋,精心熬燉而成。這麼多特色食材混合在一起,寓意全國各地人民與南京共襄青奧盛舉。
主菜:雀巢爆羊柳、香炸大明蝦,黑椒煎牛排、香烤銀鱈魚、白灼翠芥蘭
點心:金陵方糕和水晶素餡狀元餃
方糕是南京本地的特色小吃,一般都是白色糯米,這次添加了抹茶進去,綠色的金陵方糕看上去更鮮亮。做成狀元帽形狀的「狀元餃」靈感來自夫子廟科舉文化,裡面的餡料用的也都是素食,寓意本屆青奧會各代表團都取得佳績。
2014:APEC歡迎晚宴
2014年11月10日,北京的天空中燃起了炫彩繽紛的煙火,各國領導人齊聚北京水立方,共舉「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APEC歡迎晚宴在奧運會場館「水立方」舉行,充分展示了北京風味。
冷盤
冷盤作為開席菜要講求突出APEC主題,細心的烹飪大師們用葷素搭配成一副美麗的畫卷。從營養的角度來說,既體現了食物的多樣化又實現了營養素的均衡。
湯:上湯響螺
主菜:翡翠龍蝦、檸汁雪花牛、慄子菜心、北京烤鴨
2016:G20峰會
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迎接各國首腦及外方代表團的歡迎晚宴在杭州西子賓館舉行。晚宴以杭幫菜為主,所用的餐具也非常有特色,體現出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韻味、中國氣派、世界大國」的G20國宴布置基調。
冷盤
主菜:清湯松茸、松子鱖魚、龍井蝦仁、膏蟹釀香橙、東坡牛扒、四季蔬果
點心:水果冰淇淋
2017:「一帶一路」歡迎晚宴
2017年5月14日晚,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晚宴,雖然菜品十分精簡,但是依然精心搭配,彰顯大國風範。
冷盤
主菜:富貴龍蝦、菌香牛肉、香草鱈魚和花好月圓(鴿子蛋扇貝湯)。
據介紹,富貴龍蝦、菌香牛肉、香草鱈魚和花好月圓這幾道主菜中,以融合菜為主,「龍蝦、牛肉、鱈魚等是很多國家的人都能接受的食材,菌香牛肉是用菌菇高湯製作的紅燒牛肉,具有濃鬱的菌菇香味;香草鱈魚的口味偏西式。」「花好月圓」這道菜與淮揚菜中的「月影照紗窗」非常相似。「月影照紗窗」其實是竹蓀鴿蛋湯,鴿子蛋扇貝湯是將竹蓀改成了扇貝,但是這兩道菜的精髓都不是表面看到的食材,而是湯本身,「這道菜對湯的要求是清澈見底、味淡而不薄。」
點心
水果拼盤
2017:金磚國家會議
2017年9月3日,金磚國家峰會在廈門召開,這次會議從禮儀接待到晚宴內容,每個細節具有禮制,以彰顯中國輝煌的文化歷史和大國風貌。單就國宴一項,一個冷盤四個小菜五道主道菜等配備大大小小49頭國禮餐具,造型精美絕倫,寓意豐富深刻,餐具擺放方式間距均有詳細規定,使用順序有禮有據,以中華國禮款待各國來賓。
冷盤
四小菜
主菜:松茸燉雞湯、荔枝龍蝦球、油淋海石斑、沙茶燜牛肉、錦繡時令蔬。
主食:廈門炒麵線
點心:鮮果冰淇淋
2018:上合青島峰會
最近一次國宴就是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上合青島峰會歡迎宴會,賓客們品嘗了最具齊魯特色的孔府宴。
前菜:四味碟
四味碟是酥魚(黃花魚)、海米芹菜、山楂糕和扒雞。酥魚用的是青島本地的小黃花魚,海米芹菜用的是沙子口的海米和青島本地實心芹菜,山楂糕裡面卷的是土豆泥也是青島本地生產。
冷盤:冷拼牡丹花
本次宴會的冷頭盤是花色小冷拼,主料是青島對蝦做成的牡丹花。牡丹花是國花,雍容富貴,代表吉祥和主人的盛情。對蝦是青島的特色,融入了青島元素。這也可以看成是孔府菜中牡丹蝦球的縮小版本。之所以做成縮小版本的牡丹花,是要保證來賓能夠一口吃下去。
主菜:
孔府一品八珍盅
這並不是一道傳統的孔府菜,但孔府菜中有道菜叫當朝一品鍋,一品八珍盅很有可能是從這道菜發展而來。本次國宴採用的八珍分別為:瑤柱、花?、鮑魚、冬瓜、松茸、羊肚菌、(老母雞、雞瓜)燉湯、枸杞、黃耳。公開資料顯示,一品八珍盅經過了8個小時的燉煮,外加上2個小時的調製,10個小時後方可上桌,可謂是做到了極致。
孔府焦溜魚
焦熘魚是在軟炸魚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傳統孔府菜用的是鱖魚,但是在國宴上一般不會用淡水魚的,因此改用銀鱈魚作為原料。此菜乃用銀鱈魚肉剞成荔枝花刀,先炸後熘,魚肉外層香酥飽滿,內裡鮮嫩可口,汁芡光亮,是外國友人比較喜歡的酸甜口味。
孔府神仙鴨
孔府神仙鴨這道菜,廚師費了不少心血。由於這道菜鴨子不能帶骨上桌,平常的中餐宴會都是去骨保留外形。但是國宴中菜品是個吃,廚師就把這道菜用鴨胸肉設計成了扇面的形狀,菜品雅致,感官好。另外,在鴨胸肉的兩面分別裹上蝦膠和墨魚膠,用料考究,口感鮮香。孔府神仙鴨體現儒家的"禮"。神仙鴨做法複雜、要求嚴格,為了保證鴨子的鮮味,老輩廚師們用「燃香計時」的方法,精確掌握蒸製時間,恰好三炷香的烹製時限,使得鴨肉酥爛、入口濃鬱。而燃香制菜時滿滿的儀式感,仿佛在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因此得名「神仙鴨子」。
孔府醬燒牛肋排
孔府菜中有一道名菜,叫孔門牛方,屬於孔府菜中的創新菜。孔府醬燒牛肋排這道菜應該和孔門牛方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道菜用了燒、㸆和煎的技法,使得牛肉軟糯鮮香,符合國際宴會要求。同時這道菜用的是魯菜做法醬汁原汁,不會像西餐煎牛排那樣配備黑胡椒汁、紅酒汁和蘑菇汁等多種蘸汁供選擇,這也突出了中國菜的特點。
魯府燒雙冬
魯味燒雙冬,筍片清脆,香菇綿軟柔韌,芡汁爽滑,滋味醇厚,營養豐富。這道菜的傳統做法是:當鍋內油溫達七八成熱時放入筍和香菇,調味後翻炒幾下加入鮮湯,用中火燒開,改小火燒透入味,最後以旺火勾芡,淋麻油出鍋裝盤。改良後,以小金瓜作為筍和香菇的碗狀盛器,加上碧綠的配菜,造型精美生動。
點心:
食盒點心
這道點心菜貌似簡單,其實寓意深刻。五朵食材做成的花分別為:煙臺蘋果、萊陽梨、濟南荷花、青島耐冬花和梅花。
三色水餃蘿蔔酥
這道點心則充份考慮到營養、外形、顏色、口感和山東元素的結合。三色水餃中綠色的水餃,採用了菠菜汁和面配沙子口鮁魚調成的餡;黃色的水餃,用的是秋豌豆面配本地黃花魚餡;白色的,是青島麵粉配日照墨魚餡;旁邊的蘿蔔酥則做成了青蘿蔔的形狀,鹹鮮口味,還配上了特製的醋汁解膩。
甜品:提拉米蘇配水果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