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為何慘敗?戰前一小時曾收到絕密軍情,卻沒有組織悲劇

2021-01-19 尋歷史真相

「永別了!首長!」——金門戰役登島部隊步話機員。

01

金門戰役結束了,結束的方式很悲壯。解放軍9000左右的將士登陸,大部分犧牲。很多人認為,金門戰役的失利是因為渡船原因。其實如果是深入分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輕敵和情報判斷不準確。

其實28軍完全可以避免規避掉風險的,但是沒有抓住機會。因為錯過了淮海戰役,葉飛是覺得很遺憾的。不過在渡江戰役關鍵時刻,他還是去了10兵團指揮。

02

1949年7月,10兵團先後拿下福州、漳州等地。雖然是勝利了,但是自身也有暴露出了缺點,首先就是登陸作戰的經驗缺乏,幸好戰士們英勇,不然真的說不準怎麼回事。

在打平潭島和鼓浪嶼的過程中,在氣候、水文方面吃了虧。先有渡船被吹散,然後士兵們孤軍奮戰,援軍趕不到。也正是這種劣勢下的扭轉局面,讓戰士們沉浸在了喜悅之中,沒有及時調整,認真對待遇到的問題,為後面的失敗做了鋪墊。

金門戰役前,葉飛將兵團駐地放在了廈門。在他眼裡覺得,廈門都拿下來了,金門還是問題?指揮官這樣想,戰士們也會跟著這樣想。

之所以會輕敵,主要是因為最初金門守軍不足,只有2萬多。事實上呢?部隊相關部門曾監聽國敵人的通話,敵人說到了「來了幾船活的,還有幾船死的。」

28軍前敵指揮部認為,「死和活」應該分別指的「武器彈藥和援軍」。

包括28軍也曾俘虜過敵12兵團的官兵,審問後也得到了敵人有增援部隊趕來的消息。

03

知道這一消息後,28軍是怎麼做的呢?沒有重視,覺得援軍不會那麼快登島,所以有了後續指揮登島部隊抓緊時間,從而搶在敵人的增援部隊之前登島。

28軍戰士都很有信心,唯一出現問題的就是船隻不夠,這樣第一批上島的兵力就不夠了,後續部隊也沒有及時跟進。甚至,師指揮官的船都被借走了,指揮員沒有辦法第一時間登島指揮,導致登島部隊有些亂。

就在28軍沒有把敵人增援當回事的時候,敵第12兵團已經登島成功了,兵力有兩萬,加上之前的兩萬,足足有4萬了。反觀28軍,因為船只有限,兵力也就9000左右,雙方差得太多。

距離發起總攻還有1個小時的時候,28軍副軍長收到了一份絕密情報:下午,敵人第12兵團派到金門的兩個團已經登島了。

04

副軍長肖鋒心想,這一仗不能打了,至少現在不行了。緊接著,他給兵團政治部主任打了一個電話,電話中表示希望上級取消這次行動。

但是上級是怎麼認為的呢?兩個團到了金門,需要修築工事,防禦肯定不足。再者,上級覺得敵人是在吹牛,故意製造出兵力多的消息。

總攻時間迫在眉睫,兵團司令部沒有辦法再拿出時間研究了,回復道肖鋒:按原計劃執行。

如果當時放棄,意味著將金門放掉了,想要再次進攻難度會更大。

戰後,我軍殲敵9000餘人,登島官兵被俘5175人,陣亡3873人,50多人失蹤。

單單從數據來看,兩邊都沒有獲得勝利。但如果從戰爭角度來講,我軍吃了敗仗。

雖以悲壯而落幕,但是我軍吸取了教訓,收穫了經驗。

05

1950年5月,四野橫跨瓊州海峽,海南島被解放了。

1955年1月,解放軍海陸空協同作戰,拿下了一江山島。

06

他執行任務123次,無一失手,越南曾懸賞15萬元要他的性命

他是強渡大渡河第一勇士,犧牲60多年後,家人才知道他的下落

李敏今年85歲,為何姓氏和父親不同?主席對她說出原因

解放軍唯一一次全軍覆沒戰鬥,死亡被俘近萬人,上萬條槍鳴槍致哀

他帶著愛犬一同參演電影,拍完電影後卻被槍斃,這究竟是為何?

文章題目:金門戰役為何慘敗?戰前一小時曾收到絕密軍情,卻沒有組織悲劇文章作者: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金門戰役總攻開始前,28軍偵查到敵方增援部隊,為何沒有停止總攻
    很多人會認為,是當時由於對金門水域的氣象信息、水文信息掌握得不夠充足,導致登島作戰的船隻,在海水落潮時擱淺,大部分船隻被國民黨部隊炸毀,在加上當時的作戰登陸船隻嚴重不足,後續的支援部隊無法及時登陸增援,導致了戰役的失利然而我們縱觀分析整個的戰役全局,導致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還是對戰前情報分析有誤、不重視敵人的戰役部署,最終導致了戰役朝著不利於解放軍的方向發展
  • 共產黨軍隊最慘的一次敗仗,全軍覆沒,「金門戰役」為何慘敗
    金門原來的守軍只有李良榮的第22兵團,隨著廈門被解放,蔣介石命令固守金門,隨即調派潮汕的胡璉第12兵團,你沒看錯,又是12兵團,又是胡璉,只不過在雙堆集被面滅的12兵團胡璉是副司令,而雙堆集戰役後,胡璉逃跑,後被任命編練司令,扶著收集逃兵和補充新兵,慢慢的,第12兵團又重新擴充出來,隨即派往金門防守,就是這個曾經被打敗逃跑的敵將,在「金門戰役中」,力挫解放軍,
  •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
    金門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福建省金門島的一次戰役,金門戰役持續三天時間,最終以我軍大部分士兵犧牲,其餘被俘虜而失敗告終,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少數的一次重大戰役損失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一)「驕兵必敗」,我軍自解放戰爭以來鮮有敗績,不論將軍還是士兵都對國民黨軍都相當輕視。(二)「民心不穩」,我軍剛解放福建,百姓對解放軍恐懼,很多船工俱懷二心,所以船隻購買困難,船工躲起來,甚至搞破壞。渡海的很多船隻都是有不諳水性的解放軍駕駛。
  • 金門戰役——國共參戰軍人憶述
    此次參加60周年紀念活動的熊鎮球,特地來到曾紹林墳前,讓老戰友好好安息。難掩悲痛的他,頻頻落淚。隨著尚在人世的參戰老兵老去,這段歷史的見證人越來越少。據臺灣所謂「國防部」稱,當年參與古寧頭戰役,至今還在世的將領,只剩下1人,是當時擔任十八軍軍長的高魁元將軍。
  • 開國中將曾參與指揮金門戰役,9年後指揮炮擊金門,56歲不幸去世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奉命發起金門戰役,第十兵團司令葉飛將軍是這場戰役的總指揮,還有位開國中將協助指揮了這場戰役,他9年後又指揮了炮擊金門,56歲卻不幸英年早逝。金門戰役中,劉培善任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政治部主任,協助司令員葉飛做指揮、協調、前指督戰等工作。此戰,28軍下屬三個團共九千餘人渡海進攻金門,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因後援不繼,全軍覆滅。劉培善對此戰失利感到非常痛心和自責,根據上級指示,劉培善深入部隊,一邊安撫部隊情緒,一邊組織總結教訓。
  • 金門戰役慘敗,我軍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結局如何?
    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先後歷經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之後,第十兵團解放了除金門之外的整個福建地區,將境內之敵全部肅清。 同年10月24日,為了徹底肅清福建境內之敵,取得更大的戰果,在第28軍副軍長肖鋒的指揮下,我軍三個團9000多人組成渡海登陸部隊發起了解放金門的戰鬥。
  • 金門戰役損兵超9000人,三野的具體指揮官是誰?後來發展如何
    1949年渡江戰役後,我軍各野戰軍在長江以南展開大範圍追殲,百萬國軍殘部望風披靡,到10月1日建國前只有少數省份沒有解放。然而戰爭局面完全明朗之際,第三野戰軍卻意外遭受到了一場失利,也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我軍最重大的一次敗仗,此戰就是金門戰役。49年10月三野在金門島上戰損9000餘人,參戰部隊全軍覆沒。
  • 金門炮戰後一份絕密文件失竊案最終告破,它是怎樣失竊的呢?
    9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又對金門實施了第3次大規模的炮擊,持續了5個多小時,共射出炮彈2.17萬發。 9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又對金門島實施了第4次炮擊,共消耗彈藥2.5萬餘發。
  • 解放軍全軍覆沒的慘敗——金門戰役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在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我軍出現了重大失誤,在金門島解放軍的登陸部隊被國民黨全殲,3個多團九千多人全軍覆沒。至今,金門島還未回歸。1949年4月南京解放之後,毛澤東等人決定立即研究解放臺灣的問題。
  • 金門之戰-解放軍最慘痛的失利
    在粟裕授意下,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金門,但鑑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共斃傷國民黨軍9500餘人,登島部隊共3個多團9086人(內有船工、民夫等350人)大部分壯烈犧牲,餘部被俘。解放軍雖然很看重金門戰役的教訓,但並沒有將其視為重要戰役。
  • 金門戰役的失利,對主指揮官蕭鋒有什麼影響?1961年才成將軍
    在抗日神劇未出現之前,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地雷戰、地道戰等等,看著日本人被耍得團團轉很是解氣。這些特殊戰鬥的發明者其實是一個人,就是開國少將蕭鋒。這位老紅軍,和他同等級的人在授予軍銜時,要麼中將要麼少將,只有他是大校,這是因為他在金門戰役的失誤,導致了很多同志的犧牲。
  • 金門戰役是唯一全軍覆沒的戰役,陣亡被俘近萬人,萬槍齊鳴致哀
    但是金門島的戰爭卻失敗了,其中成千上萬的士兵要麼犧牲,要麼淪為敵佔區的俘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萬人戰鬥無一生還金門之戰被稱為臺灣古寧頭之戰,這是一場解放軍渡海登陸戰。在當時解放軍參加的戰爭幾乎都是勝利的,國民黨也退守臺灣,大家都以為會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金門戰役竟然輸了。
  • 金門戰役失利的重要教訓,沒弄清楚胡璉兵團,到底有沒有登島
    金門戰役失利,有很多人原因,有人總結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不佔。這當然很有道理。其實,金門戰役失利,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就是敵情不明。兵團司令李良榮雖然畢業於黃埔一期,仕途得意,卻沒有什麼名氣,算不上十分厲害的名將。(蕭鋒少將)所以,我第十兵團才決定發起金門戰役。然而,在戰鬥打響之前,負責金門戰役的第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通過偵查發現,金門島上敵人在增兵,援兵陸續到來。
  • 金門戰役:葉飛一生遺憾,中國人民一大遺憾
    葉飛,1914年生於菲律賓奎松省,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是中國惟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軍事家、政治家。1949年的金門戰役和1958年炮擊金門,都是葉飛將軍指揮的。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任海軍司令員。1999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 金門戰役慘敗後,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過得怎麼樣?
    1949年7月下旬,我華野部隊正式入閩,國民黨殘餘勢力節節抵抗,他們固守福州、泉州等地,可在第10兵團葉飛司令的領導下,敵人的工事徹底被擊潰,在泉州、廈門戰役中,我軍大獲全勝。10月,部隊向金門開拔,彼時國民黨軍如同潰散螻蟻,金門成為了他們最後垂死掙扎的地方。
  • 金門戰役並非沒有前線指揮,兩位師長遭遇人為意外,根本無法登島
    幸運的是已經登島的28軍一個師部、二個團面對殘餘敵軍表現得非常英勇,最終在沒有支援的情況全殲守敵,取得大捷。如果開啟上帝視角,不難發現這場平潭登陸戰登島部隊所面對的「意外」情況,和後來金門戰役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是平潭的敵軍沒有飛機幫助轟炸,並且是在徹底被打垮後才得到了颱風的「支援」,已無打翻身仗的可能。
  • 專訪臺灣學者李福井:中國歷史上三大戰役,金門戰役算一個
    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前夕,蕭鋒所轄第二十九軍參戰部隊召開誓師大會。大會主席臺兩側的對聯寫著:肅清殘敵解放金門,做好準備再立大功。 光明網 資料圖近日,臺灣問題研究學者蕭鴻鳴同金門戰役前線總指揮蕭鋒將軍獨女蕭南溪和嗣孫蕭江共同撰寫了《金門戰役紀事本末》一書,記錄了金門戰役的全過程、試圖探討戰役的失敗教訓。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但是卻在這過程中,第三野戰軍在解放金門島時馬失前蹄,吃了一場敗仗,讓第十兵團損失慘重,這也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吃得最大的一次敗仗。金門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第十兵團作戰不夠勇敢,主要因為解放金門需要渡海作戰。這樣一來的話,給第十兵團解放金門增加了很大的困難。要知道,陸地作戰與海戰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再說,在這之前第十兵團並沒有渡海作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