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灣學者李福井:中國歷史上三大戰役,金門戰役算一個

2021-01-08 澎湃新聞
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前夕,蕭鋒所轄第二十九軍參戰部隊召開誓師大會。大會主席臺兩側的對聯寫著:肅清殘敵解放金門,做好準備再立大功。 光明網 資料圖

近日,臺灣問題研究學者蕭鴻鳴同金門戰役前線總指揮蕭鋒將軍獨女蕭南溪和嗣孫蕭江共同撰寫了《金門戰役紀事本末》一書,記錄了金門戰役的全過程、試圖探討戰役的失敗教訓。全書正文六十萬字,而此次未出版的注釋還有三四十萬字,前期的資料收集和寫作共用去了他們二十五年的時間。

在臺灣,「金門戰役」被稱作「古寧頭大戰」。《1949古寧頭戰紀》的作者,臺灣金門書院道藝學會理事長李福井告訴澎湃新聞,之所以臺灣稱其為「古寧頭大戰」,他認為是因為這場戰役的主戰場和決戰點是在古寧頭,所以是用這樣的看法來強調這場戰役,而胡璉在此處作戰時也非常勇猛,此其二。

李福井參加了《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的首發式,而他對金門戰役也有著某種特殊的情感。他是古寧頭人,「從小就聽父母講,古寧頭大戰打得多麼慘烈,犧牲有多麼得慘烈,屍體密密麻麻地橫在我們鄉村裡。」這是他最初受到的影響,所以他希望通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並結合書籍史料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鄉村在整個戰爭中的遭遇。

「在當初還不覺得金門戰役有那麼大的影響性,後來隨著這場戰役影響到兩岸的關係發展,才越來越覺得它很重要。我把它看作是『千年一戰』。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著名的戰役: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和古寧頭大戰。」

而在蕭南溪和李福井看來,金門戰役可以說是延宕至今,到現在還沒有真正結束。

李福井認為,「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是金門戰役的延長戰。但是經過「八二三」炮戰以後,海峽兩岸經過幾十年很長的對峙、鬥爭,還有很多的仇殺。在時間慢慢沉澱以後,現在大家比較冷靜,希望能使兩岸共同追求和平。但是還有一些基本上的矛盾和衝突沒有辦法解決,就源於金門之戰埋下的一些隱患。所以,今天看來,是暫時把一些問題擱置,但真正的問題還沒解決。兩岸的問題仍懸而未決,就是因為1949年金門之戰的結果,它的影響還繼續存在。」

「讓大家了解戰爭的悽慘,希望能增加兩岸同胞對和平的渴望,珍惜和平,不要戰爭。」兩人的父輩都經歷過金門戰役,而這是他們現在的共同願望。

以下是澎湃新聞對李福井的專訪內容。

澎湃新聞:

對於金門戰役解放軍失敗的原因,臺灣學者是怎麼看的?

李福井:

我個人看法是,進攻金門,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最主要的是船隻不夠,而且天氣不好。那天是農曆九月三號,有大潮,東北季風很強,沒有辦法按原計劃的登陸地點上岸,而是在上岸之前就要跳下水面。當時天氣很冷,士兵們消耗了不少體力。到達灘頭以後,很多槍枝都會碰到沙,在進攻時就打不開,所以使他們武器裝備上受損,影響到了他們的進攻。而且火箭筒也不太好,包括前筒、後筒還有火箭炮。因為建制混亂,一登陸以後前筒後筒彼此對不上,我不曉得這個火箭筒的前筒在哪裡。還有火箭炮,可以擋戰車,但是他們都沒有。國民黨有二十二部戰車,發揮很大的威力,登陸的軍隊沒有辦法還擊。戰術指揮方面,他們的指揮系統也不好,沒有一個師級以上的指揮幹部。這是主要的一些因素。

澎湃新聞:

在《金門戰役紀事本末》中講到,毛澤東主席在一開始對1949年的金門戰役好像不是特別重視,他沒有看到金門和臺灣在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上的聯繫,您在研究中有沒有觸及到這個問題?

李福井:

金門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毛澤東也沒有很關注。他就交給下面的軍團,由葉飛他們指揮作戰。毛澤東比較擅長指揮大作戰,對於小作戰的地方他不主持,金門作戰他交給蕭峰,認為這種小地方作戰是小菜一碟,應該很容易拿下。而且當時,1949年10月1號剛好是建國,大概在一種興奮和喜悅之中,認為大勢已定,這些都沒有關注到。這也給後期的國民黨還有一些軍隊留下了機會。

澎湃新聞:

《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的作者認為金門戰役仍在持續,您是否認同這種說法?

李福井:

在我個人看來,這個戰役的確沒有結束。1952年的「八二三」炮戰是金門戰役的延長戰。但是經過「八二三」炮戰以後,海峽兩岸經過幾十年很長的對峙、鬥爭,還有很多的仇殺。在時間慢慢沉澱以後,現在大家比較冷靜,希望能使兩岸共同追求和平。但是還有一些基本上的矛盾和衝突沒有辦法解決,就源於金門之戰埋下的一些隱患。所以,今天看來,是暫時把一些問題擱置,但真正的問題還沒解決。兩岸的問題仍懸而未決,就是因為1949年金門之戰的結果,它的影響還繼續存在。

澎湃新聞:

您的著作《1949古寧頭戰紀》中,用的是「古寧頭」這個名字來指「金門戰役」,但《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的作者認為,用「古寧頭」來作為整個戰役的名稱有局限性。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李福井:

這是兩方面的見解。大陸都用「金門之戰」,臺灣稱作「古寧頭大戰」。我認為這場戰役的主戰場、決戰點是在古寧頭,是用這樣的看法來強調這場戰役。這也是因為胡璉將軍也很偉大,很有影響,在這個地方比較彪悍。這場戰鬥的精神也顯示了古寧頭的勇武、戰鬥的精神。所以把它叫作「古寧頭大戰」。

澎湃新聞:

臺灣學者或民眾對金門戰役持怎樣的態度,從1949年到現在,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中間是否發生了變化?在《金門戰役紀事本末》中講到,剛開始大家可能對金門戰役有很多誤解,包括以前兩岸有很多資料是不能流通的。那麼到現在,是不是有更多的資料會被共享,從而學者們對這場戰役的原貌能認識得更清楚?

李福井:

關於這場戰役的細節其實很混亂。那時候資訊不發達,參戰人的回憶都是片段式的,都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沒有人知道戰爭的真相。戰爭的真相在開始的時候就失去了。國民黨的參戰者,每個人回憶時都說「我經過的」、「我知道的」,把它寫下來。我們今天再研究這個戰事,就是把海峽兩岸所呈現的資料中,對每個人所了解的部分加以重整、分析和研究,來盡力重現戰爭原貌。戰爭是很複雜的,即使是參與者也沒有辦法完全了解整個戰役的過程。

澎湃新聞:

兩岸對於金門戰役的研究是不是總會受到立場的影響?

李福井:

以我個人來說,我是不會有。在最開始我的立場就是,研究整個戰爭要以人民的觀點來寫。因為我是古寧頭人,從小就聽我的父母講,古寧頭大戰打得多麼慘烈,犧牲多麼得慘,屍體密密麻麻地橫在我們鄉村裡。這是我最初受到的影響。所以當我寫這本書,是希望通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的方式,讓我們鄉村的老一輩人所經歷的戰爭,經過他們的口述,來呈現我們鄉村在整個戰爭中的遭遇,讓這些人來說話。後來我收集了很多史料,用書籍的史料加入田野調查的豐富材料,還有口述歷史訪問的結果,來呈現整個戰爭的真相,說明這場戰爭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究竟打得如何慘烈。我是為後代子孫寫這本書的,不是為國民黨寫,也不是為共產黨寫,對於這兩面,該批評的我都批評了,不會隱瞞。我站在一個比較高的立場來看,不屬於哪一個黨派,所以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沒有意識立場。

澎湃新聞:

在您的著作中,您對古寧頭戰役的看法大概是怎樣的?

李福井:

這場戰役是在那個時間點發生的一個不幸的戰役。在當初還不覺得它有那麼大的影響性,後來隨著這場戰役影響到兩岸的關係發展,才越來越覺得它很重要。我把它看作是「千年一戰」。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著名的戰役: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和古寧頭大戰。我是追求和平的,因為在我們鄉村,我們的父老,他們口中描述的戰爭非常慘痛,那些犧牲的人也非常悽慘。所以我們傳遞的信息,是讓大家了解戰爭的悽慘,希望能增加兩岸同胞對和平的渴望,珍惜和平,不要戰爭。這是我們的願望。

澎湃新聞:

您剛才有提到,這次戰爭遺留下了很多問題,能展開講一下嗎?

李福井:

古寧頭戰役隔開了兩岸,造成海峽兩岸的分裂又分治。在剛開始的十年,兩岸對峙、鬥爭,氣氛非常肅殺。我們的鄉村在戰爭前線,我們整個金門受到的影響非常大。但現在,兩岸在追求和平,經過了這麼久,人們把仇恨、衝突,把過去的主義之爭、意識形態之類的東西慢慢淡化了。但是基本上,海峽兩岸的政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政治信仰也不同。現在雖然沒有戰爭,但是很多不同的方面還沒有達成共識,兩岸的人目前沒辦法走到同一目標上來,這是戰爭留下的後遺症。還需要我們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澎湃新聞:

當時蔣介石是不是對金門這個地方非常看重?

李福井:

蔣介石對金門和媽祖都非常看重。蔣經國就認為,這兩個地方是反攻大陸的跳板,沒有金門,就沒有臺澎。所以蔣介石對金門是非常看重的。蔣介石到金門去了30幾次,蔣經國去了130幾次。金門當初駐了十萬大軍。這幾年在金門的軍事、人力、物力花的錢非常多。如果要建設什麼,那個錢可以建設多少,很難講,無法想像。他對這兩個地方這麼重視,因為他還希望有一天能夠從金門反攻大陸。所以,美國人即使讓他從金門撤兵他都不願意。

澎湃新聞:

臺灣民眾對金門戰役的態度有沒有變化?

李福井:

臺灣民眾認為這場戰役是保住了整個臺灣。當初臺海危機,也是金門承受了這麼多炮彈。在整個兩岸鬥爭的時候,臺灣民眾有這麼一種感受,覺得是金門人幫他們擋住了進攻。但是經過時間的演變,兩岸關係比較和緩,老百姓的生活也比較富庶,他們對金門的貢獻便有一些淡忘掉。很少人會特別去提起金門之戰對他們的影響。有一些經歷過戰役的人,他們知道金門大戰/古寧頭大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但長久以後,人們生活安定,慢慢地忽視這個問題的存在,也是有的。

澎湃新聞:

臺灣當局現在對金門的軍事力量投入還很大嗎?

李福井:

現在只是象徵性地有一些駐軍,並沒有投入很大。

澎湃新聞:

這次蔡英文當選了「總統」,對臺灣的政局有什麼影響?

李福井:

這個當然影響非常深遠。蔡英文代表著「獨派」的意識,或者臺灣主體意識起來,自治度有一種年輕化的傾向。國民黨一些以前從大陸過來的老兵,已經慢慢地老了,凋零了。再加上國民黨人事政事比較失當,它的自治度現在變成有一點遞減氣勢。將來也要看蔡英文的施政怎麼樣,到底會如何牽動兩岸的關係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金門戰役,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最後一場仗,三野一個師全軍覆沒
    1949年7月,解放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率領所部進入福建,先後發動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解放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區。10月15日,葉飛指揮部隊發動廈門戰役,僅僅用了三天就解放了廈門。隨後,解放軍開始準備發動對金門的進攻。
  • 金門戰役是唯一全軍覆沒的戰役,陣亡被俘近萬人,萬槍齊鳴致哀
    引言:在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漫長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朝代,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都離不開戰爭。即使是一個有天賦的領袖,帶領戰鬥力十足的戰士,也不能保證每一場戰鬥都會勝利。而這一場又一場的戰鬥,只會讓人一生遭受不可磨滅的痛苦。
  • 金門戰役,解放軍推遲作戰計劃,胡璉12兵團卻在此時趕到
    大家好,我是魯哥~前言在中國近代解放戰爭將要結束的時候,發生了一場並不是太出名的戰役,這場戰役在大陸方面稱作金門戰役,或者叫金門登陸戰,但是在國民黨方面則稱作為古寧頭戰役,或者叫做金門保衛戰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金門戰役之前,解放軍已經在1949年7月進入福建地區,先後發生了福州戰役,廈門戰役等戰鬥。經過這些戰役以後,在大陸的福建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殘兵敗寇都已經被消滅乾淨,這時候以蔣介石等人為首的國民黨的高層統治者已逃往臺灣,打算將臺灣作為最後一塊地區來進行堅守。
  • 金門戰役——國共參戰軍人憶述
    每在臺灣紀念古寧頭戰役活動的現場,數百位當年國民黨參戰老兵在太武山公墓的千人冢上,以一柱清香,遙祭故人。由於年歲已高,多數老兵早已言語不清。所謂的臺灣「國防部」安排接受媒體採訪的數個言談清晰的老兵和眷屬被記者們團團圍住。臺灣媒體不分藍綠,幾乎以同樣煽情的方式轉述老兵們的回憶。雖然古寧頭戰役規模並不大,只是師級規模,但其深遠的影響,卻遠非普通的一場師級規模戰鬥可比。
  • 慘痛的金門戰役,我軍的指揮官是誰?戰役失利後他怎樣了?
    解放戰爭時期的金門戰役,對於我軍來說,是一次慘痛的教訓。金門戰役結束之後,蔣介石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曾感嘆道:「臺灣安全了。」時至今日,金門仍然不在我們手裡,成為了臺灣的門戶和前哨。那麼,在金門戰役中,我軍的指揮官是誰?後來他的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 金門戰役我軍9086人幾乎全部犧牲,海南島戰役如何讓薛嶽不堪一擊
    金門戰役,為了解決臺灣問題,我軍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僅僅派三個團渡海出戰,激戰三晝夜後,最後9086人幾乎全部犧牲,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大的一次失敗。
  • 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又一次失利,八百多人被俘虜到臺灣
    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建立還不到一個月,三野葉飛兵團就在金門遭遇了失利,三個團共9000多官兵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金門戰役失敗後,解放軍受限於海空軍力量不足,在東南沿海的島嶼戰事中,基本上處於守勢。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原先準備攻臺的三野精銳部隊先後被調到了朝鮮前線,就連很多部隊的高射炮,重型火炮都被調到了朝鮮前線。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金門戰役是誰指揮的,他們後來什麼軍銜,成就如何
    金門戰役是一次慘痛的教訓。此戰之後,蔣介石說,臺灣安全了。至今,金門仍然不在我們手裡,成為臺灣的門戶和前哨。那麼,回過頭來看歷史,金門戰役是誰指揮的呢?負責指揮金門戰役的是第十兵團,兵團司令員是葉飛。非常遺憾的是,當時葉飛剛剛指揮部隊解放了廈門,他不得不傾注大部分精力在城市接管上,並沒有直接指揮金門戰役。葉飛把金門戰役的指揮權交給了第二十八軍。(葉飛上將)第二十八軍是隸屬於第十兵團的一個軍,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說到金門這個島嶼,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相信熟悉這裡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金門炮戰,也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1958炮擊金門的戰略意義遠大於金門島本身的地位,為阻止美國分化中國,建立類似東西德國、朝鮮韓國等分裂政權的陰謀而發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金門戰役,並不是1958年炮擊金門這場戰鬥。
  • 金門戰役:葉飛一生遺憾,中國人民一大遺憾
    葉飛,1914年生於菲律賓奎松省,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是中國惟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軍事家、政治家。1949年的金門戰役和1958年炮擊金門,都是葉飛將軍指揮的。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任海軍司令員。1999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 金門戰役失利的重要教訓,沒弄清楚胡璉兵團,到底有沒有登島
    金門戰役失利,有很多人原因,有人總結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不佔。這當然很有道理。其實,金門戰役失利,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就是敵情不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兩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誨,也是最基本的軍事法則,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我軍對金門島上國民黨的布防情況產生了誤判,當時情報顯示,金門島上只有李良榮兵團的兩個軍。說是一個兵團,兵力在兩萬多人,其實都是驚弓之鳥,殘兵敗將,戰鬥力不高。
  • 解放軍全軍覆沒的慘敗——金門戰役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在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我軍出現了重大失誤,在金門島解放軍的登陸部隊被國民黨全殲,3個多團九千多人全軍覆沒。至今,金門島還未回歸。1949年4月南京解放之後,毛澤東等人決定立即研究解放臺灣的問題。
  • 金門戰役——如此輕敵,必敗無疑,輸得一點也不冤
    「……平潭上去四個連,蔣軍即垮;廈門上去七個連,敵人即敗;兩島小勝,致使上到葉飛,下至普通一兵都認為海島作戰不過如此,拿下金門更是易如反掌!」但10兵團全軍上下,已被前面的兩場小勝衝昏了頭腦,認為僅憑第一梯隊9000人,就足以擊敗李良榮的守島殘兵2萬人,待第一梯隊登島後,船隻再返回接運第二梯隊,從時間上也來得及……戰前,葉飛甚至對肖鋒講:「你只要能上去兩個團猛衝猛打,剩下的一個團跟在後面收容俘虜就行!」
  •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
    金門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福建省金門島的一次戰役,金門戰役持續三天時間,最終以我軍大部分士兵犧牲,其餘被俘虜而失敗告終,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少數的一次重大戰役損失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五)「指揮混亂」,三個團士兵登岸後,沒有一名師級隨同登陸指揮,奇襲金門登陸作戰沒有統一指揮,導致指揮混亂。(六)「國軍以逸待勞」,在金門戰役前夕,蔣介石便對金門派兵增援了,金門兵力達到4萬人,地上有坦克,海上有艦隊,天上有戰機,國軍作為防守一方有固定的防禦工事,指揮作戰的是國軍名將胡璉。
  • 親歷古寧頭戰役
    在臺灣紀念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活動的現場,數百位當年國軍參戰老兵在太武山公墓的千人冢上,以一柱清香,遙祭故人。由於年歲已高,多數老兵早已言語不清。臺灣「國防部」安排接受媒體採訪的數個言談清晰的老兵和眷屬被記者們團團圍住。    臺灣媒體不分藍綠,幾乎以同樣煽情的方式轉述老兵們的回憶。雖然古寧頭戰役規模並不大,只是師級規模,但其深遠的影響,卻遠非普通的一場師級規模戰鬥可比。
  • 共產黨軍隊最慘的一次敗仗,全軍覆沒,「金門戰役」為何慘敗
    自「南昌起義以來」,共產黨軍隊,被成建制的殲滅,只有一次,那就是「金門戰役」。金門位於廈門東邊,是個島嶼,周圍還有幾個小島,東半部是高山峭壁,不易攀爬,西半部比較平坦,利於登陸。自從4月份解放南京之後,中央開始研究解放臺灣問題,首先要清掃臺灣的外圍,那麼金門這個島嶼就提上了議程。
  • 金門戰役,我軍全軍覆沒後,指揮官蕭峰,後來去了哪裡
    金門戰役是一場極其慘烈的大戰。當時華野第十兵團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橫掃江南。福建的敵軍,聽聞十兵團來後,立刻坐船逃走。十兵團也順勢攻佔廈門後,金門也成為了一座孤島。在金門島上只有敵軍的2萬兵力。而華野第十兵團有10萬人之多。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在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屬於是勝利軍,當時追著蔣介石的國軍到處跑。但是卻在這過程中,第三野戰軍在解放金門島時馬失前蹄,吃了一場敗仗,讓第十兵團損失慘重,這也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吃得最大的一次敗仗。
  • 1949年的金門戰役,參加登陸作戰的4位團長都是誰?後來怎樣了?
    金門戰役時,他帶領244團率先發起登陸作戰,但在離對岸幾百米處就被敵人發現,遭遇敵軍強火力壓制,邢永生命令戰士們下海泅渡,244團死傷慘重,邢永生也因受重傷被俘,後來被押往臺北,在獄中堅決不做叛徒,寧死不屈被秘密殺害,時年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