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問題研究學者蕭鴻鳴同金門戰役前線總指揮蕭鋒將軍獨女蕭南溪和嗣孫蕭江共同撰寫了《金門戰役紀事本末》一書,記錄了金門戰役的全過程、試圖探討戰役的失敗教訓。全書正文六十萬字,而此次未出版的注釋還有三四十萬字,前期的資料收集和寫作共用去了他們二十五年的時間。
在臺灣,「金門戰役」被稱作「古寧頭大戰」。《1949古寧頭戰紀》的作者,臺灣金門書院道藝學會理事長李福井告訴澎湃新聞,之所以臺灣稱其為「古寧頭大戰」,他認為是因為這場戰役的主戰場和決戰點是在古寧頭,所以是用這樣的看法來強調這場戰役,而胡璉在此處作戰時也非常勇猛,此其二。
李福井參加了《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的首發式,而他對金門戰役也有著某種特殊的情感。他是古寧頭人,「從小就聽父母講,古寧頭大戰打得多麼慘烈,犧牲有多麼得慘烈,屍體密密麻麻地橫在我們鄉村裡。」這是他最初受到的影響,所以他希望通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並結合書籍史料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鄉村在整個戰爭中的遭遇。
「在當初還不覺得金門戰役有那麼大的影響性,後來隨著這場戰役影響到兩岸的關係發展,才越來越覺得它很重要。我把它看作是『千年一戰』。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著名的戰役: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和古寧頭大戰。」
而在蕭南溪和李福井看來,金門戰役可以說是延宕至今,到現在還沒有真正結束。
李福井認為,「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是金門戰役的延長戰。但是經過「八二三」炮戰以後,海峽兩岸經過幾十年很長的對峙、鬥爭,還有很多的仇殺。在時間慢慢沉澱以後,現在大家比較冷靜,希望能使兩岸共同追求和平。但是還有一些基本上的矛盾和衝突沒有辦法解決,就源於金門之戰埋下的一些隱患。所以,今天看來,是暫時把一些問題擱置,但真正的問題還沒解決。兩岸的問題仍懸而未決,就是因為1949年金門之戰的結果,它的影響還繼續存在。」
「讓大家了解戰爭的悽慘,希望能增加兩岸同胞對和平的渴望,珍惜和平,不要戰爭。」兩人的父輩都經歷過金門戰役,而這是他們現在的共同願望。
以下是澎湃新聞對李福井的專訪內容。
澎湃新聞:對於金門戰役解放軍失敗的原因,臺灣學者是怎麼看的?
李福井:我個人看法是,進攻金門,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最主要的是船隻不夠,而且天氣不好。那天是農曆九月三號,有大潮,東北季風很強,沒有辦法按原計劃的登陸地點上岸,而是在上岸之前就要跳下水面。當時天氣很冷,士兵們消耗了不少體力。到達灘頭以後,很多槍枝都會碰到沙,在進攻時就打不開,所以使他們武器裝備上受損,影響到了他們的進攻。而且火箭筒也不太好,包括前筒、後筒還有火箭炮。因為建制混亂,一登陸以後前筒後筒彼此對不上,我不曉得這個火箭筒的前筒在哪裡。還有火箭炮,可以擋戰車,但是他們都沒有。國民黨有二十二部戰車,發揮很大的威力,登陸的軍隊沒有辦法還擊。戰術指揮方面,他們的指揮系統也不好,沒有一個師級以上的指揮幹部。這是主要的一些因素。
澎湃新聞:在《金門戰役紀事本末》中講到,毛澤東主席在一開始對1949年的金門戰役好像不是特別重視,他沒有看到金門和臺灣在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上的聯繫,您在研究中有沒有觸及到這個問題?
李福井:金門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毛澤東也沒有很關注。他就交給下面的軍團,由葉飛他們指揮作戰。毛澤東比較擅長指揮大作戰,對於小作戰的地方他不主持,金門作戰他交給蕭峰,認為這種小地方作戰是小菜一碟,應該很容易拿下。而且當時,1949年10月1號剛好是建國,大概在一種興奮和喜悅之中,認為大勢已定,這些都沒有關注到。這也給後期的國民黨還有一些軍隊留下了機會。
澎湃新聞:《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的作者認為金門戰役仍在持續,您是否認同這種說法?
李福井:在我個人看來,這個戰役的確沒有結束。1952年的「八二三」炮戰是金門戰役的延長戰。但是經過「八二三」炮戰以後,海峽兩岸經過幾十年很長的對峙、鬥爭,還有很多的仇殺。在時間慢慢沉澱以後,現在大家比較冷靜,希望能使兩岸共同追求和平。但是還有一些基本上的矛盾和衝突沒有辦法解決,就源於金門之戰埋下的一些隱患。所以,今天看來,是暫時把一些問題擱置,但真正的問題還沒解決。兩岸的問題仍懸而未決,就是因為1949年金門之戰的結果,它的影響還繼續存在。
澎湃新聞:您的著作《1949古寧頭戰紀》中,用的是「古寧頭」這個名字來指「金門戰役」,但《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的作者認為,用「古寧頭」來作為整個戰役的名稱有局限性。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李福井:這是兩方面的見解。大陸都用「金門之戰」,臺灣稱作「古寧頭大戰」。我認為這場戰役的主戰場、決戰點是在古寧頭,是用這樣的看法來強調這場戰役。這也是因為胡璉將軍也很偉大,很有影響,在這個地方比較彪悍。這場戰鬥的精神也顯示了古寧頭的勇武、戰鬥的精神。所以把它叫作「古寧頭大戰」。
澎湃新聞:臺灣學者或民眾對金門戰役持怎樣的態度,從1949年到現在,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中間是否發生了變化?在《金門戰役紀事本末》中講到,剛開始大家可能對金門戰役有很多誤解,包括以前兩岸有很多資料是不能流通的。那麼到現在,是不是有更多的資料會被共享,從而學者們對這場戰役的原貌能認識得更清楚?
李福井:關於這場戰役的細節其實很混亂。那時候資訊不發達,參戰人的回憶都是片段式的,都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沒有人知道戰爭的真相。戰爭的真相在開始的時候就失去了。國民黨的參戰者,每個人回憶時都說「我經過的」、「我知道的」,把它寫下來。我們今天再研究這個戰事,就是把海峽兩岸所呈現的資料中,對每個人所了解的部分加以重整、分析和研究,來盡力重現戰爭原貌。戰爭是很複雜的,即使是參與者也沒有辦法完全了解整個戰役的過程。
澎湃新聞:兩岸對於金門戰役的研究是不是總會受到立場的影響?
李福井:以我個人來說,我是不會有。在最開始我的立場就是,研究整個戰爭要以人民的觀點來寫。因為我是古寧頭人,從小就聽我的父母講,古寧頭大戰打得多麼慘烈,犧牲多麼得慘,屍體密密麻麻地橫在我們鄉村裡。這是我最初受到的影響。所以當我寫這本書,是希望通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的方式,讓我們鄉村的老一輩人所經歷的戰爭,經過他們的口述,來呈現我們鄉村在整個戰爭中的遭遇,讓這些人來說話。後來我收集了很多史料,用書籍的史料加入田野調查的豐富材料,還有口述歷史訪問的結果,來呈現整個戰爭的真相,說明這場戰爭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究竟打得如何慘烈。我是為後代子孫寫這本書的,不是為國民黨寫,也不是為共產黨寫,對於這兩面,該批評的我都批評了,不會隱瞞。我站在一個比較高的立場來看,不屬於哪一個黨派,所以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沒有意識立場。
澎湃新聞:在您的著作中,您對古寧頭戰役的看法大概是怎樣的?
李福井:這場戰役是在那個時間點發生的一個不幸的戰役。在當初還不覺得它有那麼大的影響性,後來隨著這場戰役影響到兩岸的關係發展,才越來越覺得它很重要。我把它看作是「千年一戰」。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著名的戰役: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和古寧頭大戰。我是追求和平的,因為在我們鄉村,我們的父老,他們口中描述的戰爭非常慘痛,那些犧牲的人也非常悽慘。所以我們傳遞的信息,是讓大家了解戰爭的悽慘,希望能增加兩岸同胞對和平的渴望,珍惜和平,不要戰爭。這是我們的願望。
澎湃新聞:您剛才有提到,這次戰爭遺留下了很多問題,能展開講一下嗎?
李福井:古寧頭戰役隔開了兩岸,造成海峽兩岸的分裂又分治。在剛開始的十年,兩岸對峙、鬥爭,氣氛非常肅殺。我們的鄉村在戰爭前線,我們整個金門受到的影響非常大。但現在,兩岸在追求和平,經過了這麼久,人們把仇恨、衝突,把過去的主義之爭、意識形態之類的東西慢慢淡化了。但是基本上,海峽兩岸的政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政治信仰也不同。現在雖然沒有戰爭,但是很多不同的方面還沒有達成共識,兩岸的人目前沒辦法走到同一目標上來,這是戰爭留下的後遺症。還需要我們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澎湃新聞:當時蔣介石是不是對金門這個地方非常看重?
李福井:蔣介石對金門和媽祖都非常看重。蔣經國就認為,這兩個地方是反攻大陸的跳板,沒有金門,就沒有臺澎。所以蔣介石對金門是非常看重的。蔣介石到金門去了30幾次,蔣經國去了130幾次。金門當初駐了十萬大軍。這幾年在金門的軍事、人力、物力花的錢非常多。如果要建設什麼,那個錢可以建設多少,很難講,無法想像。他對這兩個地方這麼重視,因為他還希望有一天能夠從金門反攻大陸。所以,美國人即使讓他從金門撤兵他都不願意。
澎湃新聞:臺灣民眾對金門戰役的態度有沒有變化?
李福井:臺灣民眾認為這場戰役是保住了整個臺灣。當初臺海危機,也是金門承受了這麼多炮彈。在整個兩岸鬥爭的時候,臺灣民眾有這麼一種感受,覺得是金門人幫他們擋住了進攻。但是經過時間的演變,兩岸關係比較和緩,老百姓的生活也比較富庶,他們對金門的貢獻便有一些淡忘掉。很少人會特別去提起金門之戰對他們的影響。有一些經歷過戰役的人,他們知道金門大戰/古寧頭大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但長久以後,人們生活安定,慢慢地忽視這個問題的存在,也是有的。
澎湃新聞:臺灣當局現在對金門的軍事力量投入還很大嗎?
李福井:現在只是象徵性地有一些駐軍,並沒有投入很大。
澎湃新聞:這次蔡英文當選了「總統」,對臺灣的政局有什麼影響?
李福井:這個當然影響非常深遠。蔡英文代表著「獨派」的意識,或者臺灣主體意識起來,自治度有一種年輕化的傾向。國民黨一些以前從大陸過來的老兵,已經慢慢地老了,凋零了。再加上國民黨人事政事比較失當,它的自治度現在變成有一點遞減氣勢。將來也要看蔡英文的施政怎麼樣,到底會如何牽動兩岸的關係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