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如此輕敵,必敗無疑,輸得一點也不冤

2021-01-08 公子無用

10兵團司令員葉飛交代28軍副軍長肖鋒:「船抵金門,有幾個人打幾個人的仗,不等待,不猶豫,向裡猛插……」

粟裕聞報後一聲嘆息:「如此輕敵,恐將落敗……」

隨後粟裕焦燥不安,在辦公室裡倒騎椅子,凝視軍用地圖,整整一日不動,後取口琴吹奏《蘇武牧羊》,曲意頗為悽涼……

肖鋒少將——時任28軍副軍長

而肖鋒排出的陣容卻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第一梯隊的三個團隸屬三個不同建制的師。244團屬82師、251團屬84師、253團屬85師。

三個分屬不同部隊的團,硬被編入第一攻擊梯隊,這也就罷了,卻連戰役指揮官都沒有進行明確,導致三個團一登島便各自為戰,根本沒有形成統一指揮,互相得不到支持。

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在「論金門戰役檢討」中有以下一段描述——

「很長一段時間,國防大學課題組始終弄不明白,肖鋒怎麼排了個這麼古怪的陣容,這哪像是去啃骨頭、打硬仗?倒象是去喝稀粥,去接受敵人投降,公公平平,讓每個部隊都沾沾光……」

「癥結就在於——北打平潭,南打廈門。前面這兩仗打得太順了,驕傲了!」

「……平潭上去四個連,蔣軍即垮;廈門上去七個連,敵人即敗;兩島小勝,致使上到葉飛,下至普通一兵都認為海島作戰不過如此,拿下金門更是易如反掌!」

解放軍登陸部隊在灘頭遭到炮火覆蓋

「後來遭到敗績,先怨潮汐,再怨船少,全賴在第二梯隊沒及時跟進支援……」

「其實船並不少,是28軍戰前覺得已經夠用,根本就沒考慮到戰損和風向,以及當地船工的覺悟根本不能與山東解放區的老百姓相提並論……」

「戰後,當地縣委書記就說:福建這麼大,只要你想籌,別說一千條船、三千條船也能籌到。」

「一位工委書紀更是講:什麼沒船?光我住的那灣子裡就有一百多條哩。」

輕敵至此,盲目驕傲,不下苦功,金門之敗絕非偶然!

本來第二梯隊是有足夠船隻的,根本不需依賴第一梯隊的船隻返航接運,但在一周前滿潮之時,被國民黨空軍炸毀,飛機不光炸福建,連浙江、江蘇沿海都炸了,甚至炸了上海造船廠。

按常識,第二梯隊已無可渡之船,便應調整作戰計劃,推遲進攻時間,趕緊籌船,這才是萬全之策。

但10兵團全軍上下,已被前面的兩場小勝衝昏了頭腦,認為僅憑第一梯隊9000人,就足以擊敗李良榮的守島殘兵2萬人,待第一梯隊登島後,船隻再返回接運第二梯隊,從時間上也來得及……

戰前,葉飛甚至對肖鋒講:「你只要能上去兩個團猛衝猛打,剩下的一個團跟在後面收容俘虜就行!」

國軍金門防衛司令官李良榮中將

10兵團確實太低估李良榮的22兵團了,雖然李良榮一敗再敗退至金門,但登島第一件事就是拆民房修工事,連島上百年的老墳都被挖開,只為了利用墓碑墓石修鞏暗堡……

李良榮更是在登島第一天就集合全體官兵,當眾當場燒毀了島上全部船支,並發表講話,告誡所有官兵——

「已無退路,若想求生,唯有背水一戰!如有降者,無論任何官階,任何士兵都可將其擊斃!」

困獸之鬥,猶為可怖,但葉飛、肖鋒根本忽視了這一戰爭規律!

更可怕的是,此時胡璉已親率12兵團萬餘人赴援登島,情報傳來,葉飛卻說:「不可能吧,胡璉兵團還在潮汕地區未動。」

至此,28軍大戰未開,而敗相已現!

更為離譜的是,當地船工多為重金僱來,根本和山東解放區的支前民工無法相比;每船三兩黃金,即便如此,那些船工收了錢後,要麼藏匿不出,要麼故意搗蛋……

戰役最激烈時,兵團從廈門募得一艘火輪,擬增援金門,雖開出重金,但船主死活不願去,最後竟故意把船開上沙灘擱淺。

第一梯隊的那些船工也怕死得要命,接近金門海灘時,槍炮射來,嚇得龜縮底艙不敢露頭,許多船都是由不諳水性的解放軍駕駛,致使多有翻沉和觸礁。

1949年10月27日金門戰役獲勝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流了淚。

他太需要一次勝利了,他太知道金門戰役的意義了。

他說:「這一仗我們勝了,臺澎金馬就都安全了!」

28軍部分被俘宜兵

1949年10月27日金門戰役失利的消息傳到北京後,主席心情甚為沉重,於29日親筆致電各野戰軍和各大軍區——

「10月27日8時電悉。你們以3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3個軍激戰兩晝夜,後援不繼,致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

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

當時,我們曾電你們,應集中力量攻佔金門,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們深刻注意,致有此失。

除希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外,仍希鼓勵士氣,繼續努力,充分準備,周密部署,須有絕對把握時,再行發起攻擊。

請即轉告各兵團及各軍負責同志,引起嚴重注意。當此整個解放戰爭結束之期已不在遠的時候,各級領導幹部中主要是軍以上領導幹部中容易發生輕敵思想及急躁情緒,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

對於尚在作戰的兵團進行教育,務必力戒輕敵急躁,穩步地有計劃地殲滅殘敵,解放全國,是為至要。——毛澤東

劉亞洲將軍在「論金門戰役檢討」一文的篇末這樣寫道——

「臺灣是放大的金門,28軍是縮小的我軍。金門之戰是一面鏡子,可以正衣冠,可以論得失。唯有認真吸取金門之戰血的教訓,才能在未來穩操勝券。」

原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

本文資料引自——劉亞洲《論金門戰役檢討》,及《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相關焦點

  • 金門戰役粟裕定下3不打,但因輕敵冒進而失利,前線指揮連降3級
    也許是節節勝利導致輕敵情緒抬頭,在解放戰爭末期的金門戰役中,解放軍遭受了戰爭開始以來最大的失利,主席親自起草了通報,總結了這次戰役的教訓。攻打金門的是華東野戰軍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人稱「小葉挺」,更有政委韋國清強強聯手,掃淮海跨長江克福州,戰無不勝。
  • 金門戰役我軍9086人幾乎全部犧牲,海南島戰役如何讓薛嶽不堪一擊
    金門戰役,為了解決臺灣問題,我軍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僅僅派三個團渡海出戰,激戰三晝夜後,最後9086人幾乎全部犧牲,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大的一次失敗。
  • 金門戰役,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最後一場仗,三野一個師全軍覆沒
    1949年7月,解放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率領所部進入福建,先後發動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解放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區。10月15日,葉飛指揮部隊發動廈門戰役,僅僅用了三天就解放了廈門。隨後,解放軍開始準備發動對金門的進攻。
  • 解放軍軍長蕭鋒,因金門戰役全軍覆沒,連降數級建國後成大校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創造了戰爭史上的許多奇蹟,也許是因為三大戰役的勝利導致了輕敵。在金門戰役中,讓解放軍遭受重大的打擊。在金門戰役中的錯誤導致了許多同志的犧牲,這是一次非常慘痛的教訓。戰役起因說起金門之戰,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解放戰爭末期在金門島爆發。1949年福建全境解放後,三野10兵團與國民黨的交戰中,因為全軍上下都有著一股驕傲的情緒,自認為國軍不經打。於是1949年10月25日凌晨,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發動了金門戰役。
  • 金門戰役,我軍全軍覆沒後,指揮官蕭峰,後來去了哪裡
    金門戰役是一場極其慘烈的大戰。當時華野第十兵團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橫掃江南。福建的敵軍,聽聞十兵團來後,立刻坐船逃走。十兵團也順勢攻佔廈門後,金門也成為了一座孤島。在金門島上只有敵軍的2萬兵力。而華野第十兵團有10萬人之多。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金門戰役為什麼會敗的如此徹底呢?1950年,徐欽林藉機逃回大陸,在日後的複述中說:帶了一萬多發子彈,上島之後就開始拼命地打,「打得他們看著就倒,一片片地倒,但還是蒼蠅一樣哄哄地往上上,就是打不完。」「我那個機槍在那打得那麼厲害,有個戰士還衝到我機槍前面來,照著我機槍打,一個手榴彈扔過來,打到那麼個程度——我打了那麼多仗,那麼厲害的一些仗。從來沒見過那麼個場合。」
  • 金門戰役是誰指揮的,他們後來什麼軍銜,成就如何
    金門戰役是一次慘痛的教訓。此戰之後,蔣介石說,臺灣安全了。至今,金門仍然不在我們手裡,成為臺灣的門戶和前哨。那麼,回過頭來看歷史,金門戰役是誰指揮的呢?負責指揮金門戰役的是第十兵團,兵團司令員是葉飛。第十縱隊應該說是一個主力縱隊,「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第十縱隊的司令員是宋時輪。宋時輪升任兵團司令員後,第十縱隊改編成第二十八軍,由朱紹清擔任首任軍長,政委陳美藻。遺憾的是,朱紹清因為身患胃病,留在福州治療,並沒有親自指揮金門戰役。朱紹清後來被授予開國少將,當過福州軍區副司令員。
  • 我軍解放金門卻遭遇失敗,蔣介石流淚道:臺灣安全了
    但是,這位軍中「小葉挺」卻在金門戰役前犯下了輕敵的錯誤,並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不止是葉飛,根據後來陳毅的回憶我們可以看出,當時10兵團的很多官兵,甚至3野的很多官兵都大量存在著輕敵的思想。大家盲目樂觀地認為,「登陸即勝利」,只要一登陸金門,守軍便會如往常一樣紛紛舉手投降。以葉飛和10兵團的實力,金門戰役本不止於慘敗如此,但極度輕敵的態度下,這種本不可能的結局成了現實。
  • 金門戰役——國共參戰軍人憶述
    每在臺灣紀念古寧頭戰役活動的現場,數百位當年國民黨參戰老兵在太武山公墓的千人冢上,以一柱清香,遙祭故人。由於年歲已高,多數老兵早已言語不清。所謂的臺灣「國防部」安排接受媒體採訪的數個言談清晰的老兵和眷屬被記者們團團圍住。臺灣媒體不分藍綠,幾乎以同樣煽情的方式轉述老兵們的回憶。雖然古寧頭戰役規模並不大,只是師級規模,但其深遠的影響,卻遠非普通的一場師級規模戰鬥可比。
  • 金門戰役,28軍副軍長肖鋒如果親臨前線指揮,能否挽回戰局?
    ,為此解放軍開始籌備對金門的總攻然而部隊內部輕敵的思想也慢慢滋生,葉飛的第10兵團自從進入福建後,先後解放了福州、平潭、漳州、廈門等城市,節節勝利的戰績,讓部隊各級指揮員出現了輕敵的思想。肖鋒立刻將這一重要信息上報了兵團司令部2.組織登陸船隻攻打金門,最大的難題是通過船隻運送部隊,而當時28軍獲得的登陸船隻嚴重不足,加上部隊剛到這裡,還沒有與當地民眾建立良好的民情關係,缺少駕駛船隻的船夫,想把部隊一次全部運送到金門登陸作戰是不可能完成,最後部隊只能採取分批登陸作戰
  • 金門戰役慘敗,我軍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結局如何?
    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先後歷經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之後,第十兵團解放了除金門之外的整個福建地區,將境內之敵全部肅清。 同年10月24日,為了徹底肅清福建境內之敵,取得更大的戰果,在第28軍副軍長肖鋒的指揮下,我軍三個團9000多人組成渡海登陸部隊發起了解放金門的戰鬥。
  • 金門戰役總攻開始前,28軍偵查到敵方增援部隊,為何沒有停止總攻
    很多人會認為,是當時由於對金門水域的氣象信息、水文信息掌握得不夠充足,導致登島作戰的船隻,在海水落潮時擱淺,大部分船隻被國民黨部隊炸毀,在加上當時的作戰登陸船隻嚴重不足,後續的支援部隊無法及時登陸增援,導致了戰役的失利然而我們縱觀分析整個的戰役全局,導致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還是對戰前情報分析有誤、不重視敵人的戰役部署,最終導致了戰役朝著不利於解放軍的方向發展
  • 逐鹿中原的淮海大戰,看雙方指揮官,就知道蔣介石輸得一點都不冤
    我們的毛爺爺為了不耽誤戰機,成立了淮海總前委,其中有鄧公、陳老總、劉伯承元帥、粟裕將軍、譚震林,這五個人應該是淮海戰役的最高指揮官。關於淮海大戰的重大事件都由這五個人來決定。毛爺爺成立淮海總前委,目的是為了不耽擱時間,戰場上暫時發生的事情,都由這五個人商量,不用打報告,除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向上級報告。
  • U23國足千萬別輕敵 沙特歷史戰績相當可以
    本屆亞運會U23國足確實打出了「實況」遊戲的水準,張玉寧、姚均晟的世界波讓對手輸得心服口服,韋世豪的突破確實也有碾壓的氣勢。張玉寧世界波姚均晟中圈附近吊射破門但這個時候,特別擔心國足犯了輕敵的毛病,雖然我們之前有輕敵資格的時候並不多。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總之戰役結果是,我軍不僅沒有拿下金門島,反而自身付出慘重代價,第一批登島的9086名官兵(含300餘名船工、民夫),除了約3000人被俘,其餘約6000人全部陣亡,無一人生還。這是解放戰爭史上的一次嚴重失利。戰鬥結束後,負責組織渡海作戰任務的第10兵團司令葉飛曾說:「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最根本的原因。」
  • 共產黨軍隊最慘的一次敗仗,全軍覆沒,「金門戰役」為何慘敗
    自「南昌起義以來」,共產黨軍隊,被成建制的殲滅,只有一次,那就是「金門戰役」。金門位於廈門東邊,是個島嶼,周圍還有幾個小島,東半部是高山峭壁,不易攀爬,西半部比較平坦,利於登陸。金門原來的守軍只有李良榮的第22兵團,隨著廈門被解放,蔣介石命令固守金門,隨即調派潮汕的胡璉第12兵團,你沒看錯,又是12兵團,又是胡璉,只不過在雙堆集被面滅的12兵團胡璉是副司令,而雙堆集戰役後,胡璉逃跑,後被任命編練司令,扶著收集逃兵和補充新兵,慢慢的,第12兵團又重新擴充出來,隨即派往金門防守,就是這個曾經被打敗逃跑的敵將,在「金門戰役中」,力挫解放軍,
  • 專訪臺灣學者李福井:中國歷史上三大戰役,金門戰役算一個
    李福井參加了《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的首發式,而他對金門戰役也有著某種特殊的情感。他是古寧頭人,「從小就聽父母講,古寧頭大戰打得多麼慘烈,犧牲有多麼得慘烈,屍體密密麻麻地橫在我們鄉村裡。」這是他最初受到的影響,所以他希望通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並結合書籍史料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鄉村在整個戰爭中的遭遇。
  •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
    金門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福建省金門島的一次戰役,金門戰役持續三天時間,最終以我軍大部分士兵犧牲,其餘被俘虜而失敗告終,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少數的一次重大戰役損失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五)「指揮混亂」,三個團士兵登岸後,沒有一名師級隨同登陸指揮,奇襲金門登陸作戰沒有統一指揮,導致指揮混亂。(六)「國軍以逸待勞」,在金門戰役前夕,蔣介石便對金門派兵增援了,金門兵力達到4萬人,地上有坦克,海上有艦隊,天上有戰機,國軍作為防守一方有固定的防禦工事,指揮作戰的是國軍名將胡璉。
  • 同為登島作戰,為何金門、海南兩役結果大不相同?
    1949年渡江戰役後,我軍摧枯拉朽擊垮國民黨軍大陸防線,勢不可擋推進到沿海地區。其中三野在福建發動金門戰役,四野從廣東發起海南島戰役。兩者均為渡海登島作戰,金門距大陸僅2.3公裡,海南隔瓊州海峽與大陸相望,最窄處也有近20公裡。然而看似近在咫尺的金門登陸意外敗北,反倒是相距更遠的海南戰役進展順利,氣勢如虹一舉攻克。
  • 金門戰役為何慘敗?戰前一小時曾收到絕密軍情,卻沒有組織悲劇
    ——金門戰役登島部隊步話機員。01金門戰役結束了,結束的方式很悲壯。解放軍9000左右的將士登陸,大部分犧牲。很多人認為,金門戰役的失利是因為渡船原因。其實如果是深入分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輕敵和情報判斷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