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兵團司令員葉飛交代28軍副軍長肖鋒:「船抵金門,有幾個人打幾個人的仗,不等待,不猶豫,向裡猛插……」
粟裕聞報後一聲嘆息:「如此輕敵,恐將落敗……」
隨後粟裕焦燥不安,在辦公室裡倒騎椅子,凝視軍用地圖,整整一日不動,後取口琴吹奏《蘇武牧羊》,曲意頗為悽涼……
而肖鋒排出的陣容卻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第一梯隊的三個團隸屬三個不同建制的師。244團屬82師、251團屬84師、253團屬85師。
三個分屬不同部隊的團,硬被編入第一攻擊梯隊,這也就罷了,卻連戰役指揮官都沒有進行明確,導致三個團一登島便各自為戰,根本沒有形成統一指揮,互相得不到支持。
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在「論金門戰役檢討」中有以下一段描述——
「很長一段時間,國防大學課題組始終弄不明白,肖鋒怎麼排了個這麼古怪的陣容,這哪像是去啃骨頭、打硬仗?倒象是去喝稀粥,去接受敵人投降,公公平平,讓每個部隊都沾沾光……」
「癥結就在於——北打平潭,南打廈門。前面這兩仗打得太順了,驕傲了!」
「……平潭上去四個連,蔣軍即垮;廈門上去七個連,敵人即敗;兩島小勝,致使上到葉飛,下至普通一兵都認為海島作戰不過如此,拿下金門更是易如反掌!」
「後來遭到敗績,先怨潮汐,再怨船少,全賴在第二梯隊沒及時跟進支援……」
「其實船並不少,是28軍戰前覺得已經夠用,根本就沒考慮到戰損和風向,以及當地船工的覺悟根本不能與山東解放區的老百姓相提並論……」
「戰後,當地縣委書記就說:福建這麼大,只要你想籌,別說一千條船、三千條船也能籌到。」
「一位工委書紀更是講:什麼沒船?光我住的那灣子裡就有一百多條哩。」
輕敵至此,盲目驕傲,不下苦功,金門之敗絕非偶然!
本來第二梯隊是有足夠船隻的,根本不需依賴第一梯隊的船隻返航接運,但在一周前滿潮之時,被國民黨空軍炸毀,飛機不光炸福建,連浙江、江蘇沿海都炸了,甚至炸了上海造船廠。
按常識,第二梯隊已無可渡之船,便應調整作戰計劃,推遲進攻時間,趕緊籌船,這才是萬全之策。
但10兵團全軍上下,已被前面的兩場小勝衝昏了頭腦,認為僅憑第一梯隊9000人,就足以擊敗李良榮的守島殘兵2萬人,待第一梯隊登島後,船隻再返回接運第二梯隊,從時間上也來得及……
戰前,葉飛甚至對肖鋒講:「你只要能上去兩個團猛衝猛打,剩下的一個團跟在後面收容俘虜就行!」
10兵團確實太低估李良榮的22兵團了,雖然李良榮一敗再敗退至金門,但登島第一件事就是拆民房修工事,連島上百年的老墳都被挖開,只為了利用墓碑墓石修鞏暗堡……
李良榮更是在登島第一天就集合全體官兵,當眾當場燒毀了島上全部船支,並發表講話,告誡所有官兵——
「已無退路,若想求生,唯有背水一戰!如有降者,無論任何官階,任何士兵都可將其擊斃!」
困獸之鬥,猶為可怖,但葉飛、肖鋒根本忽視了這一戰爭規律!
更可怕的是,此時胡璉已親率12兵團萬餘人赴援登島,情報傳來,葉飛卻說:「不可能吧,胡璉兵團還在潮汕地區未動。」
至此,28軍大戰未開,而敗相已現!
更為離譜的是,當地船工多為重金僱來,根本和山東解放區的支前民工無法相比;每船三兩黃金,即便如此,那些船工收了錢後,要麼藏匿不出,要麼故意搗蛋……
戰役最激烈時,兵團從廈門募得一艘火輪,擬增援金門,雖開出重金,但船主死活不願去,最後竟故意把船開上沙灘擱淺。
第一梯隊的那些船工也怕死得要命,接近金門海灘時,槍炮射來,嚇得龜縮底艙不敢露頭,許多船都是由不諳水性的解放軍駕駛,致使多有翻沉和觸礁。
1949年10月27日金門戰役獲勝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流了淚。
他太需要一次勝利了,他太知道金門戰役的意義了。
他說:「這一仗我們勝了,臺澎金馬就都安全了!」
1949年10月27日金門戰役失利的消息傳到北京後,主席心情甚為沉重,於29日親筆致電各野戰軍和各大軍區——
「10月27日8時電悉。你們以3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3個軍激戰兩晝夜,後援不繼,致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
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
當時,我們曾電你們,應集中力量攻佔金門,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們深刻注意,致有此失。
除希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外,仍希鼓勵士氣,繼續努力,充分準備,周密部署,須有絕對把握時,再行發起攻擊。
請即轉告各兵團及各軍負責同志,引起嚴重注意。當此整個解放戰爭結束之期已不在遠的時候,各級領導幹部中主要是軍以上領導幹部中容易發生輕敵思想及急躁情緒,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
對於尚在作戰的兵團進行教育,務必力戒輕敵急躁,穩步地有計劃地殲滅殘敵,解放全國,是為至要。——毛澤東
劉亞洲將軍在「論金門戰役檢討」一文的篇末這樣寫道——
「臺灣是放大的金門,28軍是縮小的我軍。金門之戰是一面鏡子,可以正衣冠,可以論得失。唯有認真吸取金門之戰血的教訓,才能在未來穩操勝券。」
本文資料引自——劉亞洲《論金門戰役檢討》,及《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