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位於安州、北川、茂縣三地交界處,海拔2942米,南望成都平原,北向北川峽谷,是川西盆地的天然屏障。因唐代在山頂建有佛祖廟,廟中塑有千佛老祖神像,故名千佛山。相傳藥王孫思邈常年在山中熬藥煉丹,民間也稱它為藥王山。
1935年5月,為早日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四方面軍向岷江地區西進,途中必須拿下扼控北川的千佛山。蔣介石和四川軍閥們糾集了14萬兵力對紅軍形成四面合擊之勢。其中,川軍全力扼守北川河谷,並勾結土匪從土門向東,依千佛山、伏泉山山勢搶先構築出一條長達50公裡的堅固陣地,計劃在千佛山一線阻擊紅軍。
5月2日,戰役在北川雞窩坪-罈子溝一帶打響。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的指揮下,以8萬兵力對抗14萬敵人。短短幾天內,就打垮了盤踞在千佛山頂的敵人,佔領千佛山主峰。就在紅軍換防間隙,川軍又搶佔了千佛山主峰,並指派地方武裝匪徒賴金亭一夥,扼守通往主峰的必經天險天門洞,它位於千佛山山腰,向上是萬丈懸崖,向下是無底深淵,左右是絕壁,只一條羊腸小道穿洞而上。紅軍強攻三次不克,後來挑選精壯戰士,在當地獵戶幫助下,爬懸崖、跨深溝、鑽刺架、過老林,迂迴到賴金亭一夥的營地,全殲匪徒,並一舉攻上千佛山頂。
此後經過一個多月的拉鋸戰,紅軍佔領了東起伏泉山西止橫梁子的千佛山全線陣地。大隊人馬源源不斷地通過峽谷,向西挺進。
千佛山戰役從5月2日拉開到7月14日紅軍全部撤離,是紅軍長徵途中四川境內規模空前、長達73天、以少勝多的大戰役,成功粉碎川軍的圍追堵截,摧毀了蔣介石妄圖在北川峽谷消滅紅軍的陰謀,為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開闢了道路,在紅軍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本報記者祖明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