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西南聯大,條件這麼艱苦,也沒有實驗器材,跟世界接觸也很不方便,但出了很多傑出人才?我認為跟他們使用的教材有關,很多老師用的都是國外的原版教材。
錢學森從交通大學本科畢業,到美國MIT讀碩士,他只花了一年時間就拿到了學位,覺得太簡單了。他說,那些內容在交大都上過,因為交大用的是原版教材。
因此,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尤其是經典的原版教材,對國內的教學質量有非常大的提高。
但為什麼國內不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學呢?我認為有3個原因。
英文原版教材對老師和學生要求高
首先是對老師的要求,在985大學裡面,老師很多都是博士,都有留學背景,用英文原版教材問題不大。對於普通高校的普通老師來說,就比較困難。
這個困難不單單是語言,還有整本書的內容。國外的書,一般內容豐富,很多前沿的東西。這對老師要求比較高,如果他拿這個教材講課,對這些知識,他必須要了解。如果這位老師並不對前沿內容熟悉,可能會比較困難。
而且,國外教材的體系結構,編排順序跟我們國內的教材都不一樣。如果要按照國外教材來,老教師就可能不願意幹,因為要重新備課,這個工作量不小。
對學生來說,困難跟老師遇到的困難不一樣。大部分老師語言問題不大,但對學生來說,語言是個大問題。因為到了教材這個層面,需要很多專業術語。原先學生都不熟悉這些專業英語,所以很困難。
英文原版教材價格高
在國外,教材是非常昂貴的,100多美元的教材很常見,所以大家都買二手書。100多美元折合成人民幣,那是700多元錢了,一般學生負擔不起。
有人會說,可以買國內出的影印版。影印版也不便宜,因為國外教材都比較厚,成本高。影印版圖書一本100多的也很常見,對於普通大學生來說,太貴了。
清華這些頂級名校現在用英文教材的越來越多,清華學生本身家境不錯,能負擔。另外,有些教研組自己出錢,把這些書買下來,送給學生。
用英文原版教材可能會讓考核變難
大家如果用國外原版教材,老師的教和學都有可能不如用本版教材的好。如果學生不認真,很有可能考核通不過。我曾聽一位著名教授講過,他用英文原版教材,50%以上的人不及格。如果在普通高校,估計學生要鬧翻天,老師在教務處肯定要挨批了。現在的教學以學生通過為一重要指標。
從本國的科技發展來說,也許要堅持用本版教材
在科技世界裡,主流語言是英語。有些小國家,也許他們平常不講英語,但在科技領域裡,他們用的是英語,科技沒有本土化。
我們國家不同,科技已經本土化了,我們有對應的漢字專業術語。我們有專業名詞專業委員會,專門來把英文專業名詞翻譯成中文的專業名詞。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我們科技獨立性的保證。
如果大家都用原版教材,不對這些英文漢化,那從長遠來說,對我們的科技不利。
所以,我們少部分人可以用英文原版教材,大部分人應該用本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