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潛力排名,襄陽超洛陽排第一,贛州進前五

2020-12-16 你好麻城

省域副中心城市這個名詞,隨著最近陝西省榆林和湖南省嶽陽、衡陽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規劃出爐,一時成為了大家議論的熱詞。一些專家也因此而斷言:我國中西部省份將改變過去省會獨大的發展模式,開啟均衡發展模式,但是紅葉並不這樣認為。

之所以中西部許多省紛紛規劃了省域副中心城市,根本原因是省會城市的輻射引領作用不足,因此找省域內的一些經濟強市來做幫手,期望共同來帶動全省發展,而省會獨大的現象依然會繼續存在。而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來看看中部六省的10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本情況,看看誰的發展潛力會更大?(那些只停留在紙上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沒有列入其中)

一、經濟實力

中部六省的10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中,經濟總量最高的仍然是河南洛陽,已超過了5000億大關,為中部地區第六大經濟城市。其次,湖北襄陽19年GDP4812億,已逼近5000億關口;而進入4000億的城市除了洛陽和襄陽外,還有湖北的宜昌,多年來三市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前三甲。而這其中的襄陽,即將進入5000億俱樂部,進入與省會城市、經濟強市角逐的舞臺。

中部六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有4市經濟總量位於3000億至4000億之間,分別是嶽陽、蕪湖、贛州和衡陽,它們是中部地區城市中的中堅力量;其中湖南僅次於長沙的港口城市嶽陽最高,達到3780億,即將進入4000億層級,填補襄陽晉級5000億後留下的空白。而山西的三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同、長治和臨汾,經濟總量都不足2000億,相對較弱。

再看看人均GDP。人均經濟實力上,宜昌、蕪湖、襄陽、洛陽和嶽陽等5市分別排名前五,其中宜昌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0萬大關,與東部普通地級市相比,也有一拼之力,其次安徽蕪湖也已經接近10萬。而衡陽、長治、贛州、大同和臨汾的人均GDP卻不足5萬。與前面5個城市比,差距較大。論綜合經濟實力,還是洛陽、襄陽、宜昌、蕪湖和嶽陽等市最強

二、常住人口

人口是一個城市最寶貴的資源之一,既是商品的生產者,同時還是消費者,可以雙重拉動地方經濟增長。而中部地區10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常住人口最多的是江西第一人口大市贛州(是中部唯一一個人口超過省會的城市),戶籍人口近千萬,常住人口870萬,但是外流人口也是最多的,外流人口高達100多萬人。其次是湖南新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衡陽,常住人口達到730萬。

而「神都」洛陽常住人口也不少,接近692萬;另外嶽陽和襄陽的常住人口也超過了500萬大關。而常住人口在500萬以下的城市有臨汾、宜昌、蕪湖、大同和長治等5個城市,其中蕪湖、大同和長治常住人口都在400萬以下。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湖北宜昌,因為它是中部六省10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唯一人口淨流入的城市,充分證明了中心城市的樞紐性和吸引力。

三、內循環經濟實力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一個城市內循環經濟實力的主要體現,它能夠提升城市經濟的抗壓性和韌性,是衡量一個城市實力和潛力的重要指標。

中部十大省域副中心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2000億的只有洛陽1個,襄陽和宜昌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了1500億,而嶽陽和衡陽兩市都在1460億左右,而其餘的5個城市都在1200億以下,山西省的3個城市更是不到800億。從數據可以看出,洛陽、襄陽和宜昌三市的內循環經濟實力較強,遠超其他城市,而山西省的三市消費能力明顯不足,與它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夠有關。

四、外循環經濟實力

和消費一樣,進出口貿易同樣是屬於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衡量一個城市外循環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它能夠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經濟活躍性和多樣性,同樣是反映一個城市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

中部十大省域副中心城市中,進出口貿易總額最高的不是洛陽或者襄陽,而是蕪湖,中部地區長江沿岸第一大港口城市,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96億,其次贛州、嶽陽和衡陽進出口貿易總額都在300億至400億之間,外循環經濟實力也是非常不錯的。襄陽和宜昌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都在220億的樣子,可以說是中規中矩;而洛陽僅有154億,外循環經濟實力明顯偏弱。山西三市則一如既往的偏弱,都不足百億。

五、城市的樞紐作用

一個城市的樞紐作用,是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區域影響力的綜合體現,同時也是說明一個城市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它還是一個城市成為中心城市的重要保障!

中部地區十大省域副中心城市,雖然其中的洛陽、大同、襄陽、宜昌、贛州、蕪湖和嶽陽都被規劃為全國樞紐城市,但並不是每個城市都能夠發揮出樞紐城市的作用來。像洛陽因為距離省會城市鄭州太近,樞紐性受到嚴重影響,目前真正發揮出來的作用還只是一個區域性樞紐城市;同樣的還是蕪湖,周邊南京、杭州、合肥等大城市過於密集,導致它也無法發揮出全國樞紐城市的作用;而嶽陽也是類似的情況。

而湖北襄陽、宜昌、江西贛州和山西大同的樞紐功能發揮得比較不錯。襄陽地理位置優越,號稱「七省通衢」,鐵路和公路樞紐性強,對於城市發展潛力的提升作用較大;宜昌區位優越和憑藉長江航道的優勢,在鐵水聯運方面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而贛州位於湘粵贛閩四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公路和鐵路都非常發達,是天然的樞紐城市。大同雖然不如前面幾個城市,但作為晉北重鎮和老工業城市,憑藉區位優越和地緣影響力,樞紐功能也基本能夠體現出來。

六、中部地區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潛力排名

最後,我們綜合中部地區10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以上各種指標,來看看它們的發展潛力排名。洛陽的內循環經濟實力很強,一個老牌強城,充分體現出一個「穩」字,但是衝勁不足,近兩年GDP增速已經開始放緩,襄陽超過洛陽只是時間問題;而且襄陽內外雙循環經濟比較均衡,樞紐性也強於洛陽,因此發展潛力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襄陽、洛陽和宜昌。

嶽陽內外雙循環經濟實力雖然不如襄陽和宜昌,但是也比較均衡,而且位於武漢和長沙之間,隨著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加快,發展潛力還會得到進一步提升;贛州雖然外循環經濟實力不錯,但是內循環經濟實力嚴重不足,然而贛州是江西目前唯一正式確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定位已經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因此未來還是非常看好的。

而蕪湖擁有長江黃金水道之便,再加上處於南京、合肥和杭州三大中心城市之間,未來發展潛力也不會差。所以,發展潛力排名第四、五、六的分別是嶽陽、贛州和蕪湖,第七則是湖南的衡陽。而山西省的大同、長治和臨汾,準確來來說,經濟實力和城市規模都發展不夠充分,區域輻射引領作用不足,目前還達不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暫時不參與排名。

相關焦點

  • ...規劃建議微解讀」湖南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為何花落嶽陽衡陽
    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大力推進長株潭一體化,打造中部地區崛起核心增長極,帶動「3+5」城市群發展;建設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嶽陽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支持衡陽建設現代產業強市;建設沿京廣、滬昆、渝長廈通道的三大經濟發展帶;推動長株潭、
  • 中部地區副中心城市,最好的就是洛陽、襄陽、宜昌。其他不夠看
    中部地區6個省,有6個省會城市,十來個副中心城市。就目前來看,副中心城市中,GDP最高的是洛陽,超過了5000億,是中部第六大城市。其次就是湖北的襄陽和宜昌,4000多億的規模。以人口計算,贛州最多,常住人口870萬,比長沙都多。但人均GDP不怎麼樣,不到40000元。人均GDP最高的是湖北宜昌,超過了10萬,可以甩開一眾省會城市。其次是蕪湖,已經很接近10萬了。再往下就是襄陽,人均8.47萬,排第三。湖北的兩個副中心城市,不僅GDP總量高,人均也很高。
  • 新二線城市名單出爐,一共20座城市,洛陽、襄陽、贛州實力最強
    近年出現了「新一線城市」概念,用來定義不是一線城市但發展勢頭逼近一線的城市。既然有新一線,當然也有「新二線城市」,指不是二線但發展勢頭逼近二線的城市。近日某媒體評選出20座新二線城市:濰坊、鹽城、泰州、洛陽、襄陽、漳州、臨沂、宜昌、濟寧、鎮江、淮安、南陽、蕪湖、保定、邯鄲、遵義、贛州、衡陽、柳州、九江。
  • 中部「三陽」開始競爭,洛陽、襄陽和嶽陽,誰會是最終的勝利者
    文/探客蜂旅行記(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 時代依舊負重前行,而你我已凌波微步 我國地域面積廣闊,在城市劃分上,也分為多個地區。說到中部地區,雖然不是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但這裡也有很多發展較好的城市,在全國城市中也有著不錯的排名。
  • 大同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僅次於省會太原,為什麼GDP總量卻倒數第四
    城建規模方面,大同僅次於省會太原,遠超山西其他9個地級市。城建水平方面,大同不亞於太原,甚至某些方面比太原還好。大同的城建沒有問題,關鍵是人口和經濟總量太低了,和省域副中心的地位不匹配。2019年,大同的gdp總量僅為1317.84億元,排名山西省倒數第四,常住人口也只有346.3萬人,人口規模偏少。
  • 如果當初二汽建在了常德,常德會不會是中部非省會城市第1?
    說二汽和常德之前,先看一看中部非省會城市的經濟總量,建立一個直觀的認識。根據2019年統計公報,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GDP最高的是洛陽市5035億元,其次是襄陽市4812億元、宜昌市4460億元、嶽陽市3780億元、常德市3624億元、排名第6的蕪湖市3618億元,6個城市裡,只有常德市不是省域副中心城市。
  • 省域副中心城市魅力彰顯
    「成為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擔負起帶動『兩荊』(荊門、荊州)、輻射恩施的重任,與武漢和地處鄂西北的襄陽一起形成多點支撐格局,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湖北整體崛起。」省委、省政府賦予宜昌特殊使命。  機遇再次惠顧宜昌。宜昌的決策者頭腦清醒:打造新城,除了規模的擴張,關鍵還在功能鍛造。
  • 我國第5大城市群,將重點發展16個城市,促進4省經濟一體化發展
    而我國第二大城市群則是和長三角城市群毗鄰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它包括湖北大部分地區以及湖南、江西、安徽部分地區(安徽西部部分地區同時屬於長三角和中三角兩大城),面積和人口僅次於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總量排名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之後,位居全國第三。而根據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將重點發展16個城市,即4個省會城市和12個觀察員城市,我們來看看這16個重點發展城市分別是誰?
  • 湖北很有潛力的城市,是國家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經濟直追襄陽
    現在的湖北從我國整體區域的發展內來看,它們擁有的潛力資源和能力的提高也非常有實力,這也與當地城市的持續發展密切相關,湖北的發展強度決不是武漢支撐的,而是很多發展潛力大,實力強和資源豐富的城市所一起帶動起來的,這也是很值得被人讚賞的地方。
  • 襄陽爭取三到十年進入全國40強並成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的「一哥」
    遊子對家鄉襄陽的寄望:爭取用三到十年的時間進入全國40強市並成為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的「一哥」襄陽市區由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東津新區)、省級魚梁洲開發區組成。四十年前,襄陽城區還局限在漢江兩岸。
  • 河南省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2019):鄭州許昌洛陽排前三
    丨哪些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強?鄭州許昌洛陽排前三河南哪些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強?《河南省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2019)》從經濟、環境、社會和制度治理等指標,分析了2018年全省各地市發展情況,結果顯示鄭州許昌洛陽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位列前三。
  •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書寫衡陽新坐標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在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城市,承擔引領和輻射區域發展的大任。這次成功入列省域副中心城市,807萬衡陽人民多年的夙願上升為省委、省政府的決策意志,這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份榮耀,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衡陽的信任和倚重,衡陽也被歷史空前賦予了新坐標、新定位、新期待。  弱者坐失良機,強者製造時機。
  • 洛陽作為副中心城市,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副中心城市究竟是什麼?
    估計大部分洛陽人對於副中心城市,都缺乏一個明確的概念。那麼,洛陽作為副中心城市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副中心城市究竟指的是什麼?其實,副中心城市又稱「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就是省會城市之外的又一經濟引擎,最開始是由湖北省社科院學者秦尊文提出的。2001年,秦尊文就湖北經濟協調發展,提出了副中心城市的概念。
  • 「衡陽」到底靠什麼打敗「常德」,被湖南省選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近日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結果出爐,引起了眾多網友的激烈討論,本來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有三座,分別是嶽陽、衡陽、常德!但是從公布的結果來看,湖南確定了一正兩副的發展格局,常德出局!作為湖南省第三大經濟強市常德,為什麼會敗給衡陽?衡陽到底是靠什麼勝出的?
  • 這兩座旅遊城市,憑什麼成為湖南的省域副中心?因為地理位置好啊
    嶽陽經濟總量在省內僅次於省會長沙,衡陽常住人口在省內排在長沙之後居第二,嶽陽常住人口在省內排第五,衡陽經濟總量在省內排在長沙、嶽陽和常德之後居第四。從這些數據看不出這兩座城市的優勢在哪裡,畢竟常德(經濟總量省內排第三)、株洲(經濟總量省內排第五,人均排第三)和湘潭(人均經濟省內排第二)等城市也不差。
  • 河南省各城市2019年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汽車擁有量排名!
    在現代,河南也是中國經濟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年位居中國各省份經濟排名第五的位置。在中部六省中更是高居第一位。河南省各城市GDP、人口、人均GDP排名省會鄭州毫無疑問佔據榜首,並遠遠拉開與其他城市距離。省域副中心,省內排名第二的洛陽市經濟總量不到鄭州的50%。
  • 贛州一座幸運小縣城,即將邁入高鐵時代,不是寧都、興國,潛力足
    提及江西省,近幾年省內城市的發展可謂百花齊放,強省會的發展局面下,南昌依靠區位優勢以及資源扶持穩穩的坐穩了江西「一哥」的地位,贛州、上饒交通便利、產業鏈豐富,九江、吉安自然風光秀麗,旅遊業出彩,都是省內相對知名的城市,當然我國地區眾多,並不只有大城市的繁華,也有不少潛力十足的小縣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位於江西贛州的一座幸運小縣城。
  • 每經17點丨湖南「十四五」規劃建議:建設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
    每經17點丨湖南「十四五」規劃建議:建設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9省高考已引入機器閱卷;北京新增1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 每日經濟新聞
  • 它是「中部第一大城市」,萬億俱樂部排名第七,令人敬佩的城市!
    在中國的眾多城市中,每個地區和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中國城市的發展主要在東部,其次是中部,西部最差,無論交通、城建、經濟還是教育。中間有6個省。今天和大家說一說,它無愧於「中國中部第一大城市」,一年增長2500億GDP,力壓長沙、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