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作為貫穿人類發展史的一大主題,註定會在人類的生存繁衍中發揮重大作用,某種文明的壯大或消失,或多或少都和戰爭有一定關係。為了能讓本國文明存續下去,就必須儘可能提高本國的綜合實力,尤其是國防實力。
要想增強本國的國防實力,除了注重軍隊建設之外,對先進武器的研發也顯得尤其重要,核武器的面世和發展,其實也反應了世界各國對國防安全的需求。自愛因斯坦提出了E=MC2這一公式之後,人類從此就打開了通往核能世界的大門,1942年年底,美國率先造出世界上首座核反應堆,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首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的記錄。
日本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的慘狀令世界各國震驚不已,為了免受核威脅,蘇聯、法國等國也加入了研製核武器的隊列中,愛因斯坦感到擔憂不已,擔心人類將來會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核武,便倡導人們禁止核武、反對戰爭,否則人類很可能因此重返原始時代。
其實不止愛因斯坦有這個擔憂,多數國家都無力承受一次核武器的攻擊,國際社會為了防止核擴散,也做出了多方努力。1970年3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正式生效,超180個國家加入這一協議,按照該協議的規定,僅在1967年以前成功試爆核武器的國家才是合法的擁核國家,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也是合法行為。而非法擁核國家如果在戰爭中動用了核武器,就違法了相關國際法,屆時將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聯合制裁。
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僅有中美俄英法這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才是合法的擁核國家,而印度、巴基斯坦等都屬於非法擁核國家,此前網絡上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觀點,稱既然國與國之間都是平等的,那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研製核武器的權利才對。不允許一些國家研製和裝備核彈,真的違反了公平原則麼?核武器可否每個國家都有呢?
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相較於公平原則,維持世界和平發展的局面顯然更重要。正如我們前文所說,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戰爭,而且部分國家也不會因為上一次戰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就停下徵戰的步伐,比如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很快就東山再起挑起了規模更為龐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據統計,二戰總共導致約7000萬人死亡,但即便如此,二戰結束至今,世界上的某些國家或地區依舊處在戰爭中,且多是因為宗教矛盾等歷史遺留問題,如果某些政教合一的國家擁有了核武器,在狂熱的宗教情緒的推動下,這些國家將核武器用到戰爭中也不是沒有可能,屆時不就會挑起一輪新的核戰爭嗎?
我們就拿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非法擁核國家來說。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中,印巴分治無疑就是影響國際社會和平發展的最大不穩定因素之一,印巴分治是英國殖民者過去人為製造的歷史矛盾,目的是通過製造混亂鞏固英國在此地的地位和利益,但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擁有了核武器之後,這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地區矛盾。相關資料顯示,印巴兩國裝備的核彈數量都在兩位數,不少人都表示,克什米爾地區作為印巴領土爭端地區,很可能會成為核戰爭的爆發地。
那為何人們不對擁核的五常國家表示擔憂呢?不少朋友或許都聽說過「核平」這個詞,大意就是在各擁核國家互相制約的情況下,當今世界才獲得了相對和平發展的機會。美國為了維護自身霸權統治,一直都對中國和俄羅斯進行著打壓、封鎖等圍堵政策,但即使在矛盾最尖銳的時候,美國也極力避免和中俄兩國發生正面武力衝突,而是希望通過經濟制裁、貿易戰等方式來達到遏制中俄兩國發展的目的。原因就在於中俄兩國也是擁核大國,一旦爆發熱戰,核武器被用於戰爭的可能性就很大,這顯然不是美國想看到的局面。
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說,禁止五常以外的國家搞核試驗,實際上也是在保護他們。中國作為一個領土大國,將核試驗基地設置在了我國羅布泊西端,遠離城鎮人口,那些國土面積有限的國家,要在哪裡去找合適的核試驗場所呢?一旦實驗失敗,很可能會給本國民眾帶來巨大災難。因此,不管是從國家還是世界的角度來說,核武器也不是每個國家都可以擁有的,必須對擁核國家的數量進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