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5月15日,上海市網絡視聽行業協會宣布成立MCN專業委員會(註:Multi-Channel Network,多通道網絡。以下簡稱「專委會」)。視頻採訪中的曲瑋瑋。
「太累了,全場下來,我每次都已經聲嘶力竭說不出話了。」是擁有200多萬微博粉絲的「95後」博主曲瑋瑋做直播後的第一感受。
在復旦大學求學期間,她已經通過寫作成為一名頗有知名度的自媒體人。2016年,尚未從學校畢業的曲瑋瑋創業成立自己的公司,旗下有「曲瑋瑋」「瑋瑋種草」「瑋瑋私享」「大晴莫妮卡」「小日日學姐」等公眾號矩陣,涉及文藝、情感、美妝、時尚、娛樂、電影等多個行業,粉絲達到百萬級。
「看我文章的讀者都會問我怎麼買東西,所以想試試看直播帶貨。」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轉型直播的初衷。嘗試過後,她坦言自己很佩服薇婭和李佳琦:「一個晚上要把同樣的話反反覆覆用不同的方式說好多遍,非常考驗人。」
嘗試帶貨直播。
隨著直播行業的風起雲湧,一時間,全民直播成為主流。許多內容創作者也像曲瑋瑋一樣,選擇進軍直播領域。曲瑋瑋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一周工作60小時是常態,忙的時候,可能從早上6點拍視頻一直到晚上12點。「對於我來說,其實沒有真正放鬆的時刻,因為做每件事時都會想能不能拍成視頻,或寫成文章。」
另一家上海知名IP「日食記」COO陳竹聿告訴記者,直播電商的本質是「電商」,與內容創作的受眾有區別。「你會發現,進入直播間的人更想買東西,和願意觀看內容的是完全兩個群體。」
「直播沒有想像空間,它只是一種工具」「第一筆稿費,被毫不猶豫地用來換了電腦碼字。那時每個月靠寫作能賺一萬以上,加上寫書和兼職的錢,對當年的我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在微博上,曲瑋瑋這樣回憶自己起初的寫作經歷。
早在中學和大學期間,曲瑋瑋通過在知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寫作,積累了大量粉絲,稱得上是資深的自媒體人。「熱愛是支持自己寫作的源動力,你比別人擅長做某一件事的原因是你比別人熱愛這件事情,創作是自己的愛好所以不會覺得有壓力。」曲瑋瑋說。
在她看來,寫作不僅是為了娛樂自己,更需要考慮讀者的感受。「如果想要閱讀量和點擊量,就要利用平臺的規則,也就是平臺的內容調性。我會分清商業化的帳號和自己的小號,如果是商業化的運營,就會去研究平臺的特性,再結合自己的特色,讓內容受到更多讀者歡迎。」
身為自媒體的「大V」,她如何看待微信推送和直播的區別?曲瑋瑋表示,微信公眾號的變現方式主要通過廣告,更多地是宣傳品牌的內容和調性,有的廣告可能都沒有轉化連結;而直播更多以帶貨為主,鏈條比較短,不過有些明星上直播也不是以帶貨為目的。「雖然直播帶貨出現了一些刷量退單的負面案例,而且品牌方需要給到博主很高的佣金比例,但整體來說對品牌方是實惠的。只要甄別出真正能幫忙帶貨的博主,消費者和產品有過接觸後,復購率還是比較高的。」
一位MCN機構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實際上,對於內容創作者最友好的創作形式仍然是公眾號,被業內公認為流量價值很高、最有價值的業態。曲瑋瑋的觀點也與之類似:「其實圖文推送沒有時空限制,內容想像空間很大,讀者可以自由選擇如何看、花多長時間看。」在她看來,直播是最沒有想像空間的,只是一種工具,它限定了時空,觀眾只能在特定時間看。這樣的好處是觀眾沉浸感強,壞處是過於整齊劃一。
談到當初選擇做博主的初衷,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如果喜歡做博主、想被更多人看到,就可以先放下其他顧慮,勇敢嘗試。「做博主積累粉絲不一定是為了短期的維持生計,它會讓你認識更多人、接受更多信息、讓世界變得更廣闊,這對於未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幫助。」
直播是趨勢,但依然要符合內容創作者的調性說到「日食記」,首先讓人聯想到的是一段段優美的美食短視頻,還有經常出鏡的貓咪「酥餅大人」。2013年末,日食記創始人姜老刀製作的美食視頻《聖誕節的薑餅人》,以考究的鏡頭紀錄了「薑餅人」的製作過程,在優酷和微博上獲得強烈反響。2014年,「罐頭場」正式轉型運營 「日食記」品牌系列短視頻。
兩年不到時間,主攻美食的「日食記」累計發布2季43集作品,內容以烹飪菜餚的過程加上講述一段簡短的情感故事,在各個平臺獲得累計過億播放量,在2015年左右就成為行業內最知名的自媒體IP之一。
「粉絲不是一蹴而就,我們有增長的瓶頸期。」日食記COO竹子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首先要有紮實的內容,其次要踩在平臺紅火的節奏點上。純靠個人是很難的,肯定是要依託於平臺。」
2017年開始,日食記曾經嘗試在B站等平臺進行場景化的直播,有導演和多機位拍攝,宛如一個小型綜藝節目,但和如今的電商帶貨不同的是,日食記的直播形式更多是用戶溝通的橋梁。「我們整體的團隊都偏內容,和如今的電商帶貨有本質的區別,暫時還沒有精力和團隊能夠去開發電商帶貨的業務。」
在竹子眼中,直播並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轉化形式。「我們在2017年就對直播帶貨進行測試,你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購買和看內容的是兩個群體,比如在淘寶上,大家不會關心你的直播裡有什麼趣味,只會關心賣什麼價格,這本質是兩種不同的模式。」
從2013年日食記發出第一段短視頻,到如今的短視頻風口起步,內容創業已經從當時不為人知的領域成為風口,而日食記的創作方式始終沒有變化,一直以「一人食」為主題,每天推送一條美食短視頻,為何一直以來沒有改變內容的創作模式?
陳竹聿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不喜歡媚俗型、追趕潮流式的內容。我心中的日食記能夠堅持屬於自己的氣質和品位,相信本身的品牌調性是足以吸引大家的。」
「日食記」線下店。
除「日食記」公眾號之外,「罐頭場」已經孵化出《吃喝少年團》(吃播視頻)、《去個地方》(探店旅行視頻)、《做個東西》(生活美學視頻)等幾個重點內容IP,均屬於公司所有,由不同主編獨立運營。2019年,日食記位於上海世貿廣場的線下店開業。「我的目標就是把日食記做成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更多人知道的品牌。從內容上來說,希望大家覺得它內容做得好,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看,從產品來說,大家認為這個產品好,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買。」陳竹聿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