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八世紀初期,西班牙人的命運就開始變得艱難起來。他們先是在阿拉伯文明的入侵下被滅國,連續三個世紀都在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下艱難求生,終於在公元1031年,後倭馬亞王朝的末代哈裡發由於政變被廢黜,但是這也並不代表西班牙人就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隨後的三百年中,伊比利亞半島上產生了無數的小型封建國家,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分裂又合併,連年戰爭不斷。最終,在公元十四到十五世紀,西班牙人分裂成的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經過長時間的鬥爭與交涉,在1479年因為聯姻而合併成為了西班牙王國。
此時遺留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阿拉伯文明國家就只剩下以格拉納達為首都的奈斯爾王朝,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在經過七百年的努力下,即將迎來偉大的勝利。
在公元1479年,將來被稱作十字軍女王的伊莎貝拉一世才繼承卡斯蒂利亞的王位四年,而她的丈夫,日後將成為五個國家國王的費迪南也才剛剛登上阿拉貢的王位。作為虔誠的基督教信徒的夫妻二人,對於伊比利亞半島上殘留的阿拉伯文明深惡痛絕,強烈的宗教使命感讓他們決定合併雙方的領土,為對抗奈斯爾王朝做好準備。
新成立的雙王聯合的西班牙王國,其國內環境實際上是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中,而要想對奈斯爾動手,費迪南和伊莎貝拉就必須對國內的政治經濟進行改善。而在當時,由於收復失地運動已經持續了七百年的時間,西班牙聯合王國內部大封建地主勢力和騎士團的勢力在此運動中攫取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財富和土地,使得他們對王權產生了限制。
而與之相反的是剛剛誕生的市民階層和城市的中小貴族階層,他們同樣處在大封建主的剝削和壓迫之下,因此轉而向國王尋求幫助,與王權勢力進行聯合。在這些人的支持下,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終於對國內勢力完成了清掃,為西班牙向奈斯爾開戰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礎。
同時,伊莎貝拉和費迪南還改變了西班牙軍隊傳統落後的戰術體制,用新建的炮兵、步兵和工兵等多種兵制的軍隊取代了原來單一的騎兵軍隊。伊莎貝拉還自己出錢為軍隊組建了醫療組織和通信隊,為西班牙戰爭勝利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就在西班牙人對格拉納達磨刀霍霍的同時,奈斯爾王朝的國王哈桑也看到了他的王朝被踏平的未來。但是哈桑並不是一個坐以待斃的人,在他看來,與其什麼都不做像個懦夫一樣死在自己的王庭中,還不如主動出擊去搏那一線生機。
公元1481年的某個寒冷的冬天,哈桑帶領人馬突襲了薩阿拉這一邊境要塞,這使得費迪南國王大怒,作為反擊,西班牙的軍隊攻擊並佔領了阿爾哈馬城。這一反擊行為讓原本還只是在局部地區點燃的戰火瞬間席捲了整個伊比利亞南部半島,收復失地運動的最後一役,格拉納達戰役就此爆發開來。
公元1484年,費迪南率領軍隊前往安達盧西亞作戰,由於軍隊體制的改革和西班牙國內快速發展的經濟支援,西班牙人在奈斯爾王朝的土地上大肆攫奪和破壞,給當地的摩爾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在這種情況下,摩爾人民被激起了自身的血性,他們奮勇殺敵,在埃爾·扎加爾的帶領下在莫克林擊碎了數以萬計的基督教徒。但是這場戰爭的勝利並沒有讓奈斯爾王朝獲得喘息的機會,因為就在同一時間,年邁的哈桑在死神的召喚下離世了。他的兄弟扎加爾和他的子侄之間沒能和平相處,王朝被分裂,為西班牙軍隊的大舉入侵提供了條件。
莫克林之戰失敗之後,費迪南深刻反省了自己的作戰指揮和軍隊部署,他重整旗鼓,甚至將伊莎貝拉女王也請來前線為士兵們鼓舞士氣。在這一系列的準備下,西班牙軍隊成功地佔領了馬拉加城,切斷了奈斯爾和非洲之間的聯繫。現在,距離西班牙完成再徵服運動只差最後一步了,只要他們佔領了格拉納達城,就能成功將阿拉伯文明趕出伊比利亞半島。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扎加爾不堪重負,而他侄子的背叛更是成為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扎加爾最終選擇投降,將剩下的軍隊和領土都交給西班牙國王費迪南,而他的侄子作為此時僅剩的奈斯爾王朝的血裔,在面臨被圍困餓死的艱難境遇下也被迫投降。公元1492年,格拉納達城上十字架旗幟升起,代表著西班牙在格拉納達戰役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場戰役的勝利代表著西班牙七個世紀的再徵服運動結束,西班牙人終於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建立起來了一個統一的基督教國家。這為後來十字軍東徵行動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費迪南在公元1504年最終成為了五個王國唯一國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