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老雜誌

2021-01-19 環球網

在同事桌上看到了一本最新的《小說月報》,不禁驚訝地拿起來翻看——至少有20年沒有看到過這本雜誌了!

說起來,是各具特色的老雜誌伴隨我走過30多年的歲月。

小學時,經常讀的是上海出版的《少年文藝》,2角錢一本。於我而言,當時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班上一位女同學的父親好像是郵局領導,是那個時期較有文化、收入也較高的人。每當她高舉著最新一期《少年文藝》,極其誇張地晃蕩進教室時,我的羨慕無法言說。

那本雜誌最終也會主動地傳到我手裡,供我一閱。好景不長,隨著女同學的轉學,免費看《少年文藝》成了故事。後來,二哥知道了,開始主動每月為我買一本《少年文藝》。這一買,就一直到我高中畢業。

除了這本雜誌,只要我開口,或者聽他的同事說有什麼適合學生讀的書,二哥從來都第一時間買給我。當時他的工資少得可憐。

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少年文藝》,那可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雜誌。

上了中學,知道了另一本雜誌《中學生》,也是上海出的,2角5分一本。為了不間斷閱讀,二哥到郵局辦理了訂閱。

在謝興老師的推薦下,初三認識了一份A3紙大小的專業報紙《語文愛好者》。僅是幾期閱讀,便讓我受益匪淺。記得當時郵局不能訂閱,便和十幾位同學一起匯款到報社,訂了一年。

郵局工作的大嫂嫁到我們家,家裡最大的變化是雜誌多了起來。《故事會》《大眾電影》無一不是家裡的搶手貨。通過《大眾電影》,認識了張瑜、劉曉慶、潘虹、陳衝、郭凱敏等一批當時的明星。我和二哥之間關於明星誰比誰更好的辯論,最後往往演變為兩人之間的攻擊甚至互不理睬。把這些雜誌帶到學校向同學炫耀,也成為我當時的小得意。

一月一期的《故事會》當時是1角5分錢一本。2008年汶川地震,同事要去綿陽給救災的工人送一些雜誌。出於一時的熱情,我拿出了積攢多年的幾十本《故事會》,同事後來說,那是送去的最受歡迎的雜誌。

上了大學,便開始接觸《讀者文摘》,就是今天的《讀者》。讀大學時,俊彥老師還特意組織校廣播電臺的同仁去雜誌社聯誼。一本暢銷的雜誌出自校友之手,當時的欽佩可以用「仰視」來形容。

因為喜歡看小說,所以對我影響最大的雜誌應該是《十月》《收穫》《當代》和《小說月報》。

第一次在《十月》上讀到《玉嬌龍》,我整宿不睡、淚水雙流,招來母親一頓嚴厲數落。如果不是大哥,雜誌就被大字不識一個的母親撕毀了。在母親看來,除了課本,看其它的書都是浪費時間、不求上進。

忘了是通過哪本雜誌初識瓊瑤,淚眼婆娑讀她的《六個夢》。現在想來真是可笑,那個時候的我竟然天真地想像自己就是悟性極高、武功超群、為愛情捨棄一切的玉嬌龍,甚至願意以身試法地經歷六個夢中的悽美愛戀。可如今,「六個夢」到底是什麼,我竟毫無印象。

對於《收穫》的記憶,至今定格在一個特別有趣的排版。一般的雜誌排版標題下面是作者的名字。1991年出版的第3期《收穫》,在排王朔的中篇小說《我是你爸爸》時,左上角是「王朔」,下一行則是標題「我是你爸爸」,許多人故意讀成「王朔,我是你爸爸」。無論是有意無意,在那個百花齊放沒多久的年代,這種簡單的幽默還是讓人津津樂道。至於《當代》,好像登的基本都是中篇小說,雜誌的名字非常深刻,但只記住了王朔的《無人喝彩》。

那些當代小說,伴我走過難忘的青春歲月。不諳世事的我為主人公喜,為主人公憂,流了多少淚,發了多少愁。

記憶中的老雜誌曾經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聊起這些老雜誌能與我有共同語言的,也只有極個別的同齡人。交談中的共鳴,對美好的回味,依舊讓人興奮!

相關焦點

  • 龐忠祥:記憶中的老省行
    我對老省行既熟悉又親切,它已成為我工作經歷中抹不去的記憶。 坐落在哈爾濱市道外區北四道街的老省行,是與專業銀行分設前的「中國人民銀行黑龍江省分行」。不僅是全省金融機構最高權力機關,也是全省金融管理中心。每當手持證件踏入這棟武警站崗、戒備森嚴的老樓,神聖又敬畏的感覺就油然而生。神聖,我經常出入這壁壘森嚴的金融首腦機構;敬畏,老樓雲集全省金融工作的各級領導和金融專家。
  • 薛勇:研究老西安,助力大發展~讀《記憶老西安》
    研究老西安,助力大發展~讀《記憶老西安》薛勇    欣聞朱文杰先生《記憶西安》(第二卷)結集出版的消息,我感到十分的高興。這裡首先向朱先生表示祝賀!    朱文杰先生是西安市文史館老館員。之前,他先在銅川做過劇團編劇、雜誌編輯,後在西安市文聯搞專業文學創作。幾十年來,他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寫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成果斐然。退休後十幾年,他用心良苦,華麗轉身, 開始集中研究起極具文化魅力的西安地方史來,並佳作不斷。
  • 這家雞煲,銀川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而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再一次在街頭看到這個招牌的時候,除了欣喜,更多還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對啊,還有什麼比這一口老味道「重出江湖」更「治癒」這個寒冷冬天的呢?慶豐街五裡宜居小區東門——新廣州黎師傅雞煲五裡宜居店!這是我們今次探店的主角,銀川人記憶中的老味道,或者說銀川人想起雞煲能有回憶共鳴的一家店了吧。
  • 高安老縣城:高安人共同的童年記憶(中)
    一九六八年八至十月,繼一九六六年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指示下達後,全國成千上萬的應屆高小生、初中生、高中生響應號召,身穿綠軍衣,打起行裝,告別爹娘,奔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熱血青年抱著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豪邁信心,紛紛寫請戰書、決心書,要求分配到條件最艱苦、環境最惡劣的地方,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這股下鄉風潮延續到一九六八年,又一股下放風潮在神州大地掀起。所有居住在城鄉、集鎮凡是吃「商品糧」、「定銷糧"的幹職工家屬、子女都得下放到農村煅練,與農村社員一起參加生產隊勞動,實行同工同酬。
  • 記憶中的老南昌人消暑神器:冰棒、蒲扇、竹床
    這是南朝梁簡文帝蕭綱《苦熱行》中的一句。即便是錦衣玉食的封建皇帝,也難逃盛夏的炙熱,忍不住寫詩發牢騷了。現代人似乎每日都離不開空調、電風扇。那麼在沒有空調、電風扇的過去,人們又如何度過炎炎夏日?雖然城市的變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條件改善,但那份屬於城市生活最原始的記憶依然讓人懷念。
  • 太湖宴 | 老味道,是否是你記憶中的一道紅燒元蹄
    特別是以前過年的時候,炒菜僅僅是一陣陣菜香飄來,而大鍋中蒸煮的那些,才是縈繞在家裡的美食芳華。
  • 新區人記憶中的老物件,你家還有多少?
    許多從前用的老物件逐漸被更加先進的電子產品所替代,有的直接被廢棄掉了,而有的則變成了「古董」愛好者的收藏品。但是那些曾經鄉村的老物件卻見證了鄉村一日千裡的發展,也承載著人們太多美好的回憶。朋友們你們還記得那些曾經出現在生活中的老物件嗎?
  • 記憶中的校歌
    原創 德楠齋 上海老底子記憶中的校歌德楠齋解放初,東長治路是條商業街,商店密布,市面繁榮,人群熙攘。長治地區又是居民區,人口密集,曾號稱提籃橋區第一街。在一眾私立小學中有那麼一所,雖然只是弄堂小學,但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在當時也算是走在前列的,那便是永定路上的震亞小學,後更名為永定路小學。記得我姐姐在五年級那年或因人數原因由醴陵路上的民知小學整班併入震亞小學,她回家經常唱著學校的校歌,我也學會了,至今末忘。
  • 朱文杰《記憶老西安》留言精選(之五)
    果然,在西安文史研究館的幫助下,文杰系統化的雜學文集,以《長安回望》這樣貼切、響亮,熱烈回應著城市化、現代化潮流以及人們渴望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尋找城市記憶的心理需要,文學性、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兼具的書出版了。    ——李星    (4)讀老兄文章,想起當年與老兄在教場門和蓮湖巷《長安》雜誌相聚的日子,談詩說文,真是好懷念呀!
  • 修補老物件讓它重放光彩!老底子記憶又能留下來了
    請客辦宴席才會用的飯桶、女孩出嫁的「三件套」,還有老底子的木質大衣櫃、大箱子等,在新灣街道新北橋社區民俗文化館旁的二樓房間,堆滿了各式各樣「缺胳膊少腿」的老物件。 「扔掉多可惜啊!」老物件收集人徐瑞金粗略數了數,現場大概有5、60件,都是前不久三新村部分村民拆遷時,不少人主動捐贈的。
  • 百年老石磨承載記憶與鄉愁
    百年老石磨承載記憶與鄉愁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6.25 星期一 老石磨曾是重要生產工具。    白面饅頭開口笑,高粱米飯香噴噴,抹鼻涕的娃娃長大成人……一曲朗朗上口的童謠時刻提醒著人們不忘一米一粟的養育之恩,同樣也在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老石磨的貢獻和曾經的歲月。
  • 中山公園噴水池,不老的城市記憶!
    老青島與中山公園總有著道不清的情結,說不完的故事。中山公園裡的噴水池群童雕像與小西湖、大轉馬、大滑梯、動物園一樣,都是承載了無數老青島兒時的美好回憶。2010年9月,位於噴水池中的群雕《兒童嬉水》由於歷經三十餘年的風化已經出現裂縫。在報導雕塑修復在即的同時,《青島晚報》也發起了「七小童雕塑原型」的追蹤報導。隨著報導的深入,當年作為雕塑原型的七個小童陸續浮出「水面」,作為雕塑設計人員之一的張建鋼與李忠民雖然年事已高,也在修復現場出現。
  • 太行山中的三線老廠 曾經擁有的火紅年代 一代人封存的久遠記憶
    在我的記憶中,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一個班的同學並不是一起畢業一起分配的,而是今天有幾個參軍走了;明天有幾個去建設兵團了;或者又有誰回老家了;最後可能就是有下鄉的、有進廠的、還有去油田的。而後一起驅車來到了太行山深處井陘縣南漳城的一個三線老廠。至於這個廠是幹什麼的、叫什麼恐怕都不重要了,畢竟是曾經的軍工廠,對於軍人出身的我來說不提它的名字更符合自己的職業習慣。這個廠依山傍水,當年門前可謂是一條大河波浪寬,而某年發大水堪稱是一條大河浪滔天。
  • 80年代老電影雜誌封面封底欣賞:黑龍江《電影百花》(1981年)
    80年代老電影雜誌封面封底欣賞:黑龍江《電影百花》(1981年) 2020-12-06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尋訪日漸消失的老行當,重拾兒時記憶裡的老長沙……
    01縫紉店在高姨這位40多年的老裁縫看來,今時已不同以往。作為手工桿秤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人,文嗲很欣慰地說,現在這門老行當已經傳到了第四代徒弟的手上,等他退休了之後,大家還能繼續在這小小店鋪前,近距離感受到傳統制秤手藝的魅力。
  • 老照片中的記憶 |沙市迎喜街
    趙楚輝先生攝影作品集老照片中的記憶 |沙市「洋碼頭」淺談老照片中的記憶 | 沙市中山路老照片中的記憶 | 沙市北京路的變化老照片中的記憶 | 沙隆達廣場的今昔老照片中的記憶 | 沙市解放路老照片中的記憶 | 荊襄河溼地公園展新顏
  • 在這些耳熟能詳的方言童謠裡,珍藏著我們兒時記憶中的老長沙……
    網友走心留言@餘生只做自己:還是老長沙好,也最讓人懷念,可再也回不去了,以前經常聽我奶奶哼這些童謠給我聽,可現在也聽不到了...奶奶我好想您!!@宏哥:天心閣,角對角,吊坨對螃殼@俞海敏:老長沙的兒歌太多太多噠。看到咯些長沙老兒歌,好韻味咯!我們是唱(喊)著長大的。勾起噠童年的記憶!
  • 濟南這家百家老糕點店,有濟南人記憶中的老味道,來掃貨多是老人
    濟南是魯菜的發祥地,特色美食都有魯菜的鮮明特徵,加上濟南人喜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因此濟南的特色美食,把子肉,牛肉燒餅等格外受歡迎,不過濟南老的糕點店裡的糕點也一樣極具人氣。濟南的一大糕點食品商店始建於1912年,已經近百年,他家的桃酥,長壽糕,紅蛋糕等傳統糕點,依然擁有高人氣,這家老的糕點鋪也加以創新,新式的糕點種類也很多,這家店裡傳統糕點加上新式糕點,品種多達100多種。這家店採用了前店後廠的加工方式,保證食品的新鮮,這家老字號糕點店裡的糕點,有老濟南人的情懷,在這裡濟南人記憶力中的糕點的味道一應俱全。
  • 【湖美記憶】憶崢嶸歲月——老湖美人寧璘
    【關於恩師】      已有97歲高齡的寧璘先生表示自己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情已有些記憶模糊了,但當提到他當年的恩師唐義精和唐一禾先生時,寧老心情激動了起來,並向我們仔細講述起當年的故事。在寧老的眼中,他們亦師亦友,與每一位學生都有很深厚的感情,耐心教授學生知識和技巧的同時也不忘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採訪中,寧老憶起二位恩師不慎沉船之事,他和同學們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便開始不分日夜地去尋找老師蹤跡,一邊找一邊失聲痛哭,十分痛心。談到這裡,寧老已幾度落淚,他幾次感慨到:「一晃七八十年過去了,他們兩兄弟當時對我們真的很好啊,唐一禾先生是當時國內唯一留法的畫家,沒有誰比他的技巧高。
  • 「紅色記憶」直播周六啟動,講述老照片老物件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17日訊(記者萬建輝)「紅色記憶——老照片老物件老建築背後的故事」首場直播將於本周六(19日)上午10時舉行,從抗美援朝老戰士李汝楠的軍功章講起,追憶激戰上甘嶺的故事。系列直播活動由6個專題組成,依次分別為:「紅色足跡——不忘來時的路」「紅色講堂」「紅色記憶——老照片老物件老建築背後的故事」「90對話90」「戰『疫』一線黨旗紅」「後浪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