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
請介紹一下,巍山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國家觀念,近代以來的典型事跡。
範建偉:
這是一個很大的學術問題。從點滴的經驗講,有幾個故事。
一個是抗日戰爭時期回族馬幫幫助運輸抗戰物資。當時雲南與東南亞陸路之間的交通運輸是抗戰生命線,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感召下,以東蓮花七支大馬幫為首的巍山回族馬幫,在全長600多公裡的滇緬幹線上,組織了700多匹騾馬搶運物資,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滇西抗戰,巍山各民族都參與其間,為修滇緬公路、滇緬鐵路,巍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1937年修滇緬公路時,當時政府要求每3戶要抽1人出工,巍山每天保證供應8000人在崗,15%的人口參與了修滇緬公路。滇緬公路修通後,還修滇緬鐵路,犧牲同樣巨大。總之,抗戰時期,在民族和國家的危機時刻,巍山各族人民切實被動員起來,在當時人力、財力、物力匱乏的情況下,在各個方面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今日民族:
巍山這段歷史,其實也是雲南全省的一個縮影。我想我們今天梳理雲南各族人民的共同體意識,近代反抗外敵入侵這段歷史確實極為重要,它激發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和團結奮鬥的精神。此後,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更是隨著黨組織和地方政府的建立深入人心。
範建偉:
應該是這個道理。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民族工作的推進,巍山歷史上遺留的一些民族糾紛徹底解決,通過黨和政府的組織,共同體意識轉換為巨大的群眾力量,巍山的「群力門」背後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巍山城今天有一個地方叫「群力門」,意指群策群力。1951年,巍山人民響應國家號召,支援滇藏公路修築。築路工人返回到下關時,想到別處已經通公路了,自己的家鄉還要走路回去,所以就邊走邊修路。結果以300多名返鄉修路工為基礎,全縣男女老少紛紛響應,最後用50餘天修通了從下關到巍山60多公裡的路。後來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也為了激勵巍山各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巍山縣城樹立起了「群力門」。
巍山各族群眾這種集體覺悟,做文化工作時我就體會很深。
東蓮花村留下很多晚清至民國以來的合院建築,它們是多文化結合的產物,是巍山民族融合的見證。2005年6月中旬,我到東蓮花村採風,剛好趕上馬家大院改造。當時要建幼兒園,施工隊已經開始施工。我看到後緊急叫停,召開群眾會議討論後,我提出要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村,要整體保護,不僅馬家大院要保護,其他村民自家的傳統民居也要保護。
保護一棟建築和保護一個村落,村民必定要做出很大犧牲,所以思想工作面臨挑戰。但結果出乎意料,幹部群眾非常理解我們文化部門的意圖,對各項工作積極配合。我們一家一戶做調查,確定哪一家怎麼改。我們做宣傳展板,全村踴躍參觀。我還去講了3天的文化保護的課,有的群眾認真做筆記,有的還把講義拷回家。講完課我出題考試,一家都不缺席。東蓮花的村民,不僅表現出對黨和政府的完全信任,而且對保護傳統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今天這裡已經是3A級景區,美食節這樣一些旅遊節慶和文創產品開發已初見成效,隨著未來大理新區的建設和連接下關的高速路的修通,文化保護帶來的社會價值將進一步彰顯。但是,回顧當時,在看不見這些利益的情況下東蓮花的村民還是給予了極大支持,這讓我每次想起來都十分感動。
今日民族:
群眾聽黨的話,信任黨和政府,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比較直觀的表現。
範建偉:
對,這種信任,讓他們在面對個體利益得失時,作出了很大的自我犧牲。在巍山彝族村寨,我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2005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電話,得知有彝族村民發現了一批青銅器。當時已有文物販子找到他們,說要給他們幾十萬,但他們沒有賣。我跟村民講,這些文物很珍貴,是我們巍山的無價之寶,我們要把這些文物拿到縣裡去展示,要讓全世界的人看到。群眾很支持,把文物捐給政府。當時,我們部門也沒有錢,我只帶去了8000塊錢,因為錢少,我們請當地政府以「保管費」的名義,把這點錢分給了這幾戶村民。
這些青銅器經過鑑定是戰國時期的文物,共有8件,有銅編鐘和人形杖首,它們現在就在巍山博物館裡展出,是我們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一個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