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地區國家認同的巍山經驗——對話巍山縣文化工作者範建偉

2021-02-07 今日民族


今日民族:


請介紹一下,巍山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國家觀念,近代以來的典型事跡。


範建偉:


這是一個很大的學術問題。從點滴的經驗講,有幾個故事。


一個是抗日戰爭時期回族馬幫幫助運輸抗戰物資。當時雲南與東南亞陸路之間的交通運輸是抗戰生命線,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感召下,以東蓮花七支大馬幫為首的巍山回族馬幫,在全長600多公裡的滇緬幹線上,組織了700多匹騾馬搶運物資,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滇西抗戰,巍山各民族都參與其間,為修滇緬公路、滇緬鐵路,巍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1937年修滇緬公路時,當時政府要求每3戶要抽1人出工,巍山每天保證供應8000人在崗,15%的人口參與了修滇緬公路。滇緬公路修通後,還修滇緬鐵路,犧牲同樣巨大。總之,抗戰時期,在民族和國家的危機時刻,巍山各族人民切實被動員起來,在當時人力、財力、物力匱乏的情況下,在各個方面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今日民族:


巍山這段歷史,其實也是雲南全省的一個縮影。我想我們今天梳理雲南各族人民的共同體意識,近代反抗外敵入侵這段歷史確實極為重要,它激發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和團結奮鬥的精神。此後,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更是隨著黨組織和地方政府的建立深入人心。


範建偉:


應該是這個道理。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民族工作的推進,巍山歷史上遺留的一些民族糾紛徹底解決,通過黨和政府的組織,共同體意識轉換為巨大的群眾力量,巍山的「群力門」背後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巍山城今天有一個地方叫「群力門」,意指群策群力。1951年,巍山人民響應國家號召,支援滇藏公路修築。築路工人返回到下關時,想到別處已經通公路了,自己的家鄉還要走路回去,所以就邊走邊修路。結果以300多名返鄉修路工為基礎,全縣男女老少紛紛響應,最後用50餘天修通了從下關到巍山60多公裡的路。後來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也為了激勵巍山各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巍山縣城樹立起了「群力門」。


巍山各族群眾這種集體覺悟,做文化工作時我就體會很深。


東蓮花村留下很多晚清至民國以來的合院建築,它們是多文化結合的產物,是巍山民族融合的見證。2005年6月中旬,我到東蓮花村採風,剛好趕上馬家大院改造。當時要建幼兒園,施工隊已經開始施工。我看到後緊急叫停,召開群眾會議討論後,我提出要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村,要整體保護,不僅馬家大院要保護,其他村民自家的傳統民居也要保護。


保護一棟建築和保護一個村落,村民必定要做出很大犧牲,所以思想工作面臨挑戰。但結果出乎意料,幹部群眾非常理解我們文化部門的意圖,對各項工作積極配合。我們一家一戶做調查,確定哪一家怎麼改。我們做宣傳展板,全村踴躍參觀。我還去講了3天的文化保護的課,有的群眾認真做筆記,有的還把講義拷回家。講完課我出題考試,一家都不缺席。東蓮花的村民,不僅表現出對黨和政府的完全信任,而且對保護傳統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今天這裡已經是3A級景區,美食節這樣一些旅遊節慶和文創產品開發已初見成效,隨著未來大理新區的建設和連接下關的高速路的修通,文化保護帶來的社會價值將進一步彰顯。但是,回顧當時,在看不見這些利益的情況下東蓮花的村民還是給予了極大支持,這讓我每次想起來都十分感動。


今日民族:


群眾聽黨的話,信任黨和政府,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比較直觀的表現。


範建偉:


對,這種信任,讓他們在面對個體利益得失時,作出了很大的自我犧牲。在巍山彝族村寨,我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2005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電話,得知有彝族村民發現了一批青銅器。當時已有文物販子找到他們,說要給他們幾十萬,但他們沒有賣。我跟村民講,這些文物很珍貴,是我們巍山的無價之寶,我們要把這些文物拿到縣裡去展示,要讓全世界的人看到。群眾很支持,把文物捐給政府。當時,我們部門也沒有錢,我只帶去了8000塊錢,因為錢少,我們請當地政府以「保管費」的名義,把這點錢分給了這幾戶村民。


這些青銅器經過鑑定是戰國時期的文物,共有8件,有銅編鐘和人形杖首,它們現在就在巍山博物館裡展出,是我們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一個重要見證。

相關焦點

  • 大臨鐵路巍山段年底通車 大理至巍山只需30分鐘
    >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巍山縣大臨鐵路建設指揮部獲悉,大臨鐵路巍山段各項建設工作已經進入收官階段,12月初將進入試運營,預計今年年底(12月28日)通車。
  • 汽笛聲聲到巍山 各族兒女笑開顏 巍山縣總工會組織各級勞模參加...
    大臨鐵路北起大理站,經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設巍山站,上跨瀾滄江後進入臨滄市境內,經雲縣設雲縣站,後至臨滄市臨翔區設臨滄站,全長202.095千米,全線共設置19座車站,設計速度為160千米/小時。大臨鐵路的開通結束了雲南臨滄不通鐵路的歷史,也對改善滇中和滇西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助推我國改善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起到積極作用。
  • 大理巍山美圖欣賞
    巍山一名,系以境內南詔發祥地巍寶山而得名,是雲南省設置最早的縣之一。巍山古城地處雲南西部哀牢山麓,紅河源頭的巍山,是一座具有濃鬱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始建於元代的古城,在明代改為磚城,如今風貌依然。 巍山古城還是雲南推行土司制度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眾多寺觀廟宇,與多姿的自然景觀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 看看巍山名流100人,你認識幾位?
    日前,由巍山縣政協編撰的第十五輯文史資料《巍山名流100人》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巍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唐代時期,出現了威震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權南詔國。自明代至清代,先後出過23名進士,200多名舉人,於清乾隆年間被御封為「文獻名邦」。1994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 大理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聞發布會巍山永平專場舉行
    發布會上,巍山縣委書記常於忠、永平縣縣長字雲飛分別介紹了兩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工作情況。董孟良 / 攝巍山縣是國家重點扶貧攻堅工作縣,自2015年8月以來,巍山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壓實政治責任、把握精準要義、力促穩定增收、構建多重保障、嚴肅執紀問責、補齊各項短板、有效激發內力,舉全縣之力盡銳出戰、攻堅克難,於2017年實現貧困縣摘帽退出,2019年實現所有貧困人口「清零」,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 少數民族自治縣(126-125)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巍山扎染起源很早,具有民族傳統工藝特色,採用天然植物染料。」巍山縣興巍民族工藝廠的熊文杰介紹,廠裡生產的扎染產品遠銷日本、歐美。今天,巍山扎染的服飾、桌幔、壁掛、方巾、布包等則是市場上的新寵。2003年巍山曾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扎染藝術之鄉」。
  • 佤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跨境比較研究
    中國佤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總體表現為良性互動的共生關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也凸顯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科學性。緬甸佤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總體則表現為存在矛盾、張力的衝突關係,這也和緬甸聯邦政府一直未能妥善處理好少數民族與國家的關係問題息息相關。
  • 雲南巍山:林管員獻血抗擊疫情
    他們是來自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馬鞍山鄉紅旗村、青雲村林業管護站的林管員,帶領大夥來獻血的,是紅旗村林業管護站站長阿蓋紅。當天一大早,阿蓋紅一行19人從村裡出發獻血。巍山縣馬鞍山鄉紅旗村坐落於大山深處,距離大理州中心血站有70多公裡的車程,大家坐了兩個多小時的汽車才到達目的地。「聽說現在大理中心血站血液供應緊張,需要獻血。
  • 巍山組隊參加省少年象棋錦標賽獲佳績
    (網絡賽)分別於11月28日、29日晚上7時,在「天天象棋」平臺-雲南象棋比賽專用社區舉行。我縣教育體育局、縣體育總會象棋分會組織了巍山縣南詔鎮群力小學、巍山縣象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24名少年棋手在南詔棋院參加了雲南省少年象棋錦標賽的線上比賽。
  • 境外宗教滲透與雲南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研究
    境外宗教滲透與雲南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研究 2015年10月12日 09:07 來源:《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1期 作者:孫浩然 字號 內容摘要:境外宗教滲透與雲南邊疆地區意識形態安全研究
  • 「我生心事慕騎驢」 ——文化大家陳榮昌留在巍山的名聯賞析
    原標題:「我生心事慕騎驢」 ——文化大家陳榮昌留在巍山的名聯賞析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人世功名誇射虎;我生心事慕騎驢。」這副對聯,刻在巍山古城下水壩街3號的石門內側,如果不留意觀察,很容易被忽視。
  • 「大臨鐵路」為助推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近日,據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大(理)臨(滄)鐵路建設指揮部消息,目前大臨鐵路巍山段各項建設工作已經進入收官階段,12月初將進入試運營,預計2020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大臨鐵路」巍山段通車後,行車速度將達到160公裡/小時,屆時大理至巍山通行時間將由原來一個多小時縮減為30分鐘左右。
  • 唐風建築藝術特色初探 ——以《巍山南詔王宮項目》主體建築「烏慕殿」的設計實踐為例
    因此,探索及研究唐風建築對於了解唐朝時期中原文化與雲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1.2項目背景隨著大理州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的穩步推進,巍山縣作為大理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1+7」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發展亟待龍頭項目。
  • 雲南大理巍山,有株千年神樹,據村民說其果實可以讓人返老還童
    芒果旅行日記:雲南大理有個村莊,生長著一株千年神樹,曾經枯萎如今又發新芽還結了果實,據村民說其果實可以治病可以讓人返老還童。昨天上午去了巍山的大小寺後,王哥說巍山有個村莊,有一株千年神樹,長在房子裡,樹根處是口井,問我想不想去,我說這麼神奇的樹,自然要看。
  • 朱維群阿來對話:過分強調民族差異不利國家認同形成
    【編者按】        本文以同一標題首發於2015年6月1日鳳凰網,作者:朱維群、阿來、陳芳。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不久前,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在四川藏區調研期間,與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就其創作的歷史紀實文學《瞻對》進行了對話。
  • 雲南這座古城,至今已經將近2000年歷史,比麗江還美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雲南,是位於西南地區的一個省份,這裡風景優美,四季如春,是中國的旅遊大省,不管是秀美的山水,還是少數民族風情的民風,都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雲南有很多城市都值得一19看,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會澤都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
  • 巍山:一座活著的古城
    美食之城 在紅河源及其水系的滋養下,巍山土壤肥沃,農作物旱澇保收,且境內自然環境涵蓋了平壩、山區、河谷等類型,水庫壩塘眾多,農產品和家禽家畜、魚類出產豐富,食材多姿多彩。同時,巍山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境內世居著漢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為飲食文化注入了多元色彩。
  • 內蒙某中學掛蒙古國國旗國徽,是民族認同超越了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結果
    各民族成員如果將自己所屬的民族當作最根本的認同對象,而不能建構起超越各民族之上的民族共同體的觀念,就會出現民族認同超越國家認同乃至撕裂國家認同的狀況,其結果輕則危害國家的穩定與團結,重則導致國家的分裂和解體。當每個民族有了自己特定的領土意識時,這種「我族」與「他族」之間的區分進一步明晰。
  • 楊經德到巍山縣調研火車站安保維穩工作
    12月15日,州委常委、州委政法委書記楊經德到巍山縣調研火車站安保維穩工作。楊經德一行在縣委常委、縣委政法委書記馬傑,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袁凡的陪同下來到巍山火車站建設現場,實地察看了巍山火車站建設情況,詳細了解在通車後的火車站安保維穩工作推進情況。
  • 巍山「三古一傳」防火記,為白州「三古一傳」上好鎖
    巍山縣東蓮花村,因其古村落風貌保存完整、民族風情濃鬱、馬幫文化歷史悠久,於2008年批准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