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古代人如何選拔人才呢?

2020-12-26 婕哥的小鋪

前言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考試都被推遲或者改變了考試形式,比如剛剛結束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以及被推遲的省考和中高考,這些考試雖然本質上都是為了選拔人才,但各自都有其獨特之處。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個人口大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管理人,如何選拔人才以及如何保證考試的公平客觀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古代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沒有網際網路,考試所有的工作必須靠人親力親為,那麼面對如此重要且浩大的工程,古人又是怎樣操作的呢?

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大致起源於先秦時期,與現在種類繁多的考試不同的是,古代的考試比較單一,主要為政治服務,人們參加考試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謀取一份差事,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

如果我們回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選拔人才的制度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所以今天我們就在一起看一下,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實行人才選拔的以及人才選拔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

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歷程

我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夏、商、周時期,漢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隋朝之後的朝代。

夏、商、周時期的世官制

夏朝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自此開啟了中國「家天下」的局面;周朝初期,統治者們出於鞏固和擴大家天下的考慮,在政治上提出了分封制,將權力和土地分給同姓和那些功臣們,因此,在遠古的夏商周三朝,為了配合政治的發展,選官主要採用世官制,或者又叫世卿世祿制。

世官制,顧名思義就是世代為官的意思,而世族是世官制的基礎,它選官的唯一標準就是血緣關係,通過血緣關係這個重要的紐帶,將官職全部限定在貴族的範圍內。雖然這種制度,在今天看來很不合理,但從歷史發展這個角度來看,它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統治者認識的進步。

一方面,它是當時「家天下」在人才選拔制度上的反映,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統治者與那些世族貴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聯繫,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

漢朝的察舉制

漢朝建立初期,漢高祖劉邦下求賢詔,令從郡國推舉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察舉制開始出現。隨後,漢文帝劉恆在前元二年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至此,察舉成為一項正式的選官制度。而漢武帝劉徹又在建元元年下詔舉士,規定非治儒術者不取,這正標誌著察舉制度的完備與正式確立。

在察舉制下,血緣關係不再有意義,主要的標準是「德」和 」才「,以以孝廉為重要考察科目,在察舉制推行的過程中,人們的品行是很重要的考察內容,這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統治者在選拔官吏時思想的進步,並在當時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漢朝的鞏固和發展,,有利於形成尊重人才,重視教育的的良好民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文帝曹丕於黃初元年採納尚書陳群的意見,形成了帶有時代特色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三國時開始實行,隋朝時被廢除;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它主要包含三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機構設置,即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中央有司徒正,任官有吏部尚書;然後是以九晶評定人物;最後是以品授官,授官時主要依據品第,品高則官高,品低則官低。由此可以看出,在此制度下,門第聲望是主要選官標準,並且這套選官制度是依賴於士族這個階層的,它有著自身的弊端,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生了變化,甚至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等這種局面。在後期,隨著士族階層的衰落,此項制度也逐漸消失。

隋朝始創的科舉制

到了隋唐時期,在經濟上,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庶族地主的經濟勢力也得以增強,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在政治上,士族地主勢力漸趨衰落,九品中正制這種以門第高低為主要標準的選官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種種因素促使隋朝的統治者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形式給庶族參與政權提供途徑,自此,科舉制正

科舉制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它歷經六個朝代,1300多年。科舉制創始於隋朝,隋文帝楊堅開始用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隨後隋煬帝楊廣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確立於唐朝,唐太宗貞觀時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但是當時錄取率極低,比現在的任何一種考試都要低,以至於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說明當時有不少高齡考生;武則天時,首創武舉和殿試。武舉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馬槍、負重摔跤,說明當時開始注重選拔不同類型的人才;唐玄宗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從此殿試成為定製。

在宋朝得到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在:第一,量化了考試程序,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考生需要一級一級的通過考試。第二,簡化考試科目,使得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這種方法一直被延續至今,是保障考試公平性的重要體現。最後,宋朝時期提高了錄取率,史書記載,僅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間,科舉取士就將近萬人。在這些政策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人去參加科舉考試,比如宋朝詩人董德雲的《登第報家人》中寫道」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在明清兩朝盛行並僵化,自明朝開始,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加強中央集權,科舉制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形式上,實行八股取士制度,即答卷上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文章被機械的分為八個部分,「八股文」。而在內容上,考試的內容只局限於儒家的四書五經,而考生自己不能有自己的觀點,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逐漸僵化,逐漸淪為統治者統治人們思想的工具,清代作家吳敬梓創作的《範進中舉》就很形象地反映了這種僵化和和科舉制的弊端;在清代末期(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

請點擊

雖然在後期,科舉制的弊端逐步體現,但總體來說,科舉制是我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教育簡單發展。首先,它的出現,打破了社會的階級固化,讓那些寒門學子有機會到政府任職,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其次,它促進了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員的廉潔,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

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特點

縱觀我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雖然歷朝歷代各有不同,但始終有一些共性和趨勢。

始終為統治者和政治服務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制度怎麼變,都是為統治者服務者,換言之,統治者始終是制定規則的人。人才選拔制度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它的每一次變遷,都是統治者為了緩和中央和地方,貴族和平民之間矛盾而採取的舉措,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統治。而在古代的人才選拔考試中,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的觀點和思想比較符合統治者的利益訴求。

考試逐漸公平公正

而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隨著朝代的更迭,人才選拔制度不斷公開公正透明。比如從世官制到察舉制,選拔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血緣關係,轉向」德「與」才「,再到後面隋朝的科舉制,更加強調人們的真才實學,淡化了其他因素,包括科舉制自身也是在不斷發展的。

總結

不同於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在古代,所有的人才選拔工作都必須靠人來完成,尤其中國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國,如何選拔人才,以及如何保障考試的公平公正透明是歷代統治者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因此在古代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才選拔制度,這些制度在初期都或多或少地促進了我國的人才選拔以及教育的發展。其中對中國社會影響最深遠的就是隋朝之後的科舉制,以至於在現代的一些考試中也能看到科舉制的影子。

參考文獻:

《漢書·文帝紀》

《登第報家人》

《請罷中正除九品疏》

相關焦點

  • 《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是何意,很多人表示不解?
    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下的這首勸學詩,講述年輕人如何讀書上進,千年來傳唱不衰,成為勉勵孩子讀書上進的好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三更燈火五更雞」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時間。「三更五更」是指什麼時候呢?一夜有五更,即一更到五更。三更是半夜,是在當天的23點到第二天的1點,三更又名子時,是深夜時分。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說法就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只有有了規律的作息時間,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保證明天要做的事情不至於被耽擱。讀書也好,幹農活也罷!「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俗語可以說是農村人長期總結下來的經驗之談,下面我們看看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何為不貪三更色?食色性也,吃的喝的和色,都是成年人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吃喝是有講究的,最起碼不能暴飲暴食,否則,你的身體健康就會出現問題了。
  • 古人講「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五更是啥?古人智慧之談
    實際上所謂的「一更人」,指的就是在這個時間段,正是人們比較活躍的時候。因為一更之後人們就會睡熟了,緊接著就會到二更天。第二、二更火二更天的時候,會敲醒第二遍鼓,此時大約是21:00 - 23:00,實際上就是大家熟知的夜半時分。在這個時間段,無論是人還是牲畜,都早已經進入了安靜狀態。
  • 春暖花開日 正是讀書時——漣水縣實驗小學讀書節啟動儀式
    為激發學生讀書熱情,營造校園的書香氛圍,落實縣阿累讀書節活動,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漣水縣實驗小學舉行了別開生面的「閱讀經典傳承民族氣質,欣賞美文領略智者風採」校園第八屆讀書節啟動儀式。2019年漣水縣「讀書之星」評比和現場作文競賽特等獎獲得者沈鎏歆同學與大家分享了她和書的故事,拉近了書與孩子們的距離。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 四更賊、五更雞」,啥道理?
    現在的人計時都是按小時來計時,而古代人卻是用時辰來計時。一般半個時辰為現在的一小時,這麼一算,古代應該有12個時辰。那麼古代還有沒有其他計時方式呢?這個「更」是什麼意思呢?古代人把一個晚上分為五個「更」。每個「更」大概兩個小時。有句俗語說的是:「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 五更雞」,這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別代表了五個不同時間段。首先說到「一更人」,一更是黃昏的時候,而一更人就是說在黃昏的時候人們歸家,而且馬上就要準備吃飯了。這個
  • 飛花令,含有燈火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燈火,指燃燒著的燈燭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燈彩,同時也指讀書、學習。燈火不僅僅代表著我們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燈光,還蘊含著我們的的戰鬥英雄為了我們後代子孫能過上有燈光的日子英勇奮戰的無畏精神,還有對未來的嚮往和憧憬。那麼,含有燈火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 風水奇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 四更賊、五更雞」,啥道理?
    韭菜在打農藥時。 現在的人計時都是按小時來計時,而古代人卻是用時辰來計時。一般半個時辰為現在的一小時,這麼一算,古代應該有12個時辰。那麼古代還有沒有其他計時方式呢? 有句俗語說的是:「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 五更雞」,這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別代表了五個不同時間段。 首先說到「一更人」,一更是黃昏的時候,而一更人就是說在黃昏的時候人們歸家,而且馬上就要準備吃飯了。這個
  •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人這麼劃分時辰,同時也把白天和夜晚劃分了幾等分,其中夜晚古人喜歡用五更來表示。五更,就是從一更開始一直到五更,每一更對於古人來說,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所以古人就總結出一句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這句俗語我們經常聽老一輩的人提起,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更人一更天就是從黃昏開始,就是我們現在晚上的七點到九點之間。
  • 為什麼說「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不動五更氣」?佩服古人智慧
    要想知道「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先了解一更、三更、五更各自代表的時間是幾點,在古代,人們會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也就是一夜有五更,分別是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按照現在的時間來說,一更指的是19點到21點,二更指的是21點到23點,三更指的是23點到1點,四更指的是1點到3點,五更指的是3點到5點,了解了每更所指的時間,再來看「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不動五更氣」的意思。
  • 【語文乾貨】100句非常經典的讀書名言
    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2、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4、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看古人如何教孩子好好讀書!
    中國歷來倡導讀書,要求人們從書中汲取營養,獲得知識,以下是膾炙人口的十句勤學勵志經典名言。1、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出自東漢·張衡《應閒》。人生在世上就應該勤奮,不去追求進取哪來收穫呢?勤奮成就未來,並不是一句空話。
  •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什麼意思?年輕人知道嗎?
    —阿諾德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常常說的「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描述的就是舊時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具體說了什麼
  • 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是啥?
    這些節點被稱為「更」,因此一個晚上會有五更,人們所說的半夜三更就是這其中的一個節點。兩更之間相差的時間為現今的2.4小時。一更天大概是19:12分,兩更天是21:36分,以後再以此類推。古代打更的時候需要敲鼓,鼓聲能穿得很遠,大家都能聽到,也就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了。打更的人叫更夫,等他敲一鼓的時候,城門就要關閉了,進城和出城都不允許了。敲二更鼓的時候,人們都要上床睡覺了。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 世界讀書日
    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讀書不會讓你一夜暴富,但它會帶給你另一種生活的可能。十首讀書詩詞奉上,激勵你我好好讀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勸學詩》【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12首讀書詩詞,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勸學詩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農村老話講「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聽村裡老人講過這樣一句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在古代的時候習慣把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天相當於現在大概2.4小時。一更到五更就是整個夜晚的計時時間,這句話講的也是這期間發生的故事。一更天在戌時一刻,按照現在的時間大概在晚上七點到九點,被成為「黃昏」。太陽逐漸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裡下地勞作或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做飯吃飯了。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那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古人白天根據太陽的移動計時,根據日影計時,到了晚上呢根據「更夫」打更聲計時。大家這一時間可能就會聯想到電視劇裡經常會出現的,夜晚「打更」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