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風雲:我們應當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2021-02-08 騰訊網

[摘要]「澶淵之盟」告訴我們:軍事實力固然是談判席上最有力的籌碼(這一點必須承認),但和平談判卻能夠創造出戰爭無法完成的歷久彌新的文明價值。

北宋景德元年(1004),宋遼兩國舉行和平談判,並達成了和平協議。

景德元年十二月初七,宋真宗委派左衛大將軍李繼昌為國使,持誓書與姚柬之往遼營報聘。援助遼國的歲幣之數,亦如曹利用所許諾。隨後遼國也遣使送來答大宋皇帝的誓書。這兩份誓書,是確立宋遼關係的重要法律文件,也是我們研究宋遼關係的重要文獻。有必要將兩份誓書全書抄錄出來。

大宋誓書:

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庶,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遠具披陳,專俟報復。不宣,謹白。

大遼誓書:

維統和二十二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宋皇帝闕下:共議戢兵,復論通好,兼承惠顧,特示誓書,雲「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孤雖不才,敢遵此約,謹當告於天地,誓之子孫,苟渝此盟,神明是殛。專具諮述,不宣,謹白。」

這便是大宋與大遼於公元1004年籤訂的「澶淵之盟」,一份終結了二十五年徵戰(從979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到1004年「澶淵之盟」籤訂)、締結了一百餘年和平的協約。

我們應當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呢?

許多人可能會習慣性地認為,「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是一份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條約。然而,從前面我們的講述便可以知道,「澶淵之盟」其實是在宋朝打了勝仗的情況下,願意停兵與遼朝談判,並作了讓步而達成的和議,跟城下之盟的性質並不一樣。「城下之盟」語出《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是指兵敗後迫於無奈而籤訂的屈辱性條約。而宋朝跟遼朝立盟,並非因為戰敗後,迫於敵人兵鋒而忍辱求和,而是不欲兩國長年徵戰,希望達成長遠和平。

今人之所以認定澶淵之盟「喪權辱國」,想來應該是因為盟書約定了宋政府每年要給予遼朝歲幣。這裡我們有必要來探析一下「歲幣」的性質。不管從宋遼談判過程中的說法,還是從兩國誓書的用詞來看,歲幣既不是戰敗國的戰爭賠款(19世紀鴉片戰爭以降,清政府對西方列強支付的銀子,才是屈辱的戰爭賠款),也不是藩屬國的納貢,宋政府對歲幣的交割形式,也盡力避免給人納貢的印象:「更不差使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毋寧說,歲幣實際上就是發達國家對經濟落後國家的資助:「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儻歲以金帛濟其不足」,類似於今天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援助。

而從成本—收益的功利角度來看,每年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的歲幣支出,也是收益遠大於成本的划算買賣。以宋朝龐大的財稅收入,區區二三十萬兩銀的開銷並不構成什麼負擔;而且,由於宋朝對遼朝的貿易長期處於「出超」地位,每年的歲幣基本上又流回宋人手裡,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估算,「平均來看,宋通過對遼貿易每年可獲得八十萬貫順差。這其中,政府的官方貿易往來佔到了四十萬到五十萬貫。此順差使宋朝實際上重新賺回了對遼國的歲貢」 。

宋朝人自己也曾做過一番成本—收益計算,結論是「雖每歲贈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 。歲幣支出只相當於戰爭損耗的百分之一。財物的損耗還是小事,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宋遼徵戰,勢必有無數的軍人與平民要死於戰火;而澶淵之盟訂立之後,至宋朝與女真秘密訂立海上之盟之前,兩國實現了一百餘年的和平,其間儘管有糾紛、有局部衝突,有勾心鬥角,但基本上都是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並沒有引發戰爭。單說這一點,就非常了不起。

宋代之前的漢朝、唐朝,為締約和平,一般採用「和親」的方式(據學者的研究,西漢至少有16起和親,隋唐有45起和親,宋代以後的和親共計有37起)。宋朝則從無「和親」之舉,遼朝與西夏都曾經向宋朝提出「和親」的要求,但宋政府都婉轉拒絕了,寧願每年多支付點歲幣。今天許多人都能夠接受漢唐的「和親」政策——王昭君與文成公主的故事一直受到歌頌,卻無法接受宋代的歲幣。我感到有點難以理解,因為如果以現代文明價值觀視之,「和親」過程中,至少有一名女性被當成政治犧牲品,顯然更不應該為現代人所接受。

如果說,漢唐的「和親」是中世紀式的和平機制,那麼宋遼開創的「和約」,則可以說是近代化的和平機制。根據「澶淵之盟」的盟書以及後續的系列約定,宋遼兩國達成的重要協議包括:

一、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地位平等;

二、宋朝每年給予遼朝歲幣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

三、雙方大致按佔領現狀劃清領土邊界,在國境線立下「石峰」(相當於今天的界碑),「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四、約定兩國互不單方面增加邊防武裝,「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

五、約定雙邊司法上的合作,「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類似於罪犯引渡協定;

六、兩國在邊境開設榷場,開展雙邊貿易。

宋朝與遼朝「建交」之後,在長達一百餘年的來往中,還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外交」機制,包括:

一、設立「國信所」,有點像現代國家的外交部,負責選派外交使團、接待外國使節、保管外交文書與禮物;

二、每逢重大節日,譬如元旦,兩國會互派使臣前往慶賀,一國皇帝、太后壽辰,另一國也會遣使祝賀。一國若遇上國喪,另一國也要派人弔慰;

三、一國新君即位,也會派遣使臣通報對方,對方則致函相賀;

四、凡遣使訪問,對方都會給予禮遇,雙方通常也會互贈禮物;

五、一方若要徵討第三國,也需要遣使照會對方,以期達成「諒解備忘錄」;

六、兩國若發生利益糾紛與局部衝突,都通過派遣代表談判解決,不致誘發戰爭。

——近代民族國家謀求建立的國際條約關係,不就是如此麼?

「澶淵之盟」告訴我們:軍事實力固然是談判席上最有力的籌碼(這一點必須承認),但和平談判卻能夠創造出戰爭無法完成的歷久彌新的文明價值。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宋遼澶淵之盟
    宋遼澶淵之盟,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和議。究其根源,可以回溯至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歲貢絹帛30萬匹、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的條件,在汴(今河南開封)建都稱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自此以後,中原王朝長期失去了北面防守的屏障。遼國以燕雲十六州為跳板,多次南侵。
  • 「澶淵之盟」是不是城下之盟?宋遼為籤訂協議,又是如何討價還價
    遼聖宗統兵南下宋遼雙方僵持不下時,遼朝主動提出議和,隨即宋遼達成歷史有名的「澶淵之盟」。客觀地說,「澶淵之盟」是遼朝無法進攻,宋朝抵擋有餘的情況下簽訂,很多歷史學家將「澶淵之盟」說成是宋朝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籤訂的帶有屈辱性協議。那麼,「澶淵之盟」到底是不是城下之盟?從澶州大戰到澶淵之盟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頗有爭議的封建王朝,一方面它的社會經濟極其繁榮;另一方面它的軍事力量又極度軟弱。
  • 「澶淵之盟」是宋遼聯手釀造出來毒死自己的濁酒?
    除卻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因素外,這兩個難兄難弟的滅亡的根源,在於百年前攜手共釀了一壇名為「U淵之盟」的桔釀酒。宋遼把手言歡共飲這壇甜美芳香的毒酒時,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祭品,被貢獻到歷史祭壇上!
  • 澶淵之盟的時間 澶淵之盟的性質是怎樣的
    據史料記載,宋遼兩國籤訂澶淵之盟的時間,為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
  • 澶淵之盟,和而不同
    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這首詩名曰《澶州》,贊的是寇準,寫的是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發生地,在今天的濮陽縣。位於濮陽縣縣城御井街西側的迴鑾碑,是宋遼大戰與澶淵之盟的唯一見證。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迴鑾碑榜上有名。
  • 宋遼澶淵之盟為何充滿爭議,北宋究竟是虧了還是賺了?
    歷史上國與國之間有過無數次盟約,要問哪幾個影響最大,我覺得宋遼「澶淵之盟」肯定得算一個。說到宋朝,許多人印象是積弱,但積弱得分年代,在北宋開國之初,宋軍可絕對不弱。宋太祖趙匡胤武人出身,深知強軍的道理,在北宋初期,宋軍也是一支百戰之師,不然無法蕩平各路割據勢力一統天下,那時候的宋軍真的很強。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
  • 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大宋朝籤約籤得有面子嗎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遼朝大兵入境,包圍了澶淵北城的情況下,被迫無奈籤訂的和約。根據澶淵和議,宋朝每年都必須向遼朝貢納三十萬匹、兩的絹、銀。 (宋遼局勢圖) 宋真宗在誓書中稱之為「助軍旅之費」,遼軍並沒有幫助宋朝打仗,哪會有什麼「助軍旅之費」,實際上它是戰爭賠款
  • 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顯赫一時,因持功自傲下場悽慘
    此人叫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景德元年(1004),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中堅持原則,不割讓一寸土地,為北宋帶來120年的和平。誰承想,這位北宋顯赫一時的人物最終落得抱冤自縊而死。宋仁宗趙禎明道(1032-1033)初平反,贈太傅、諡襄悼,宋仁宗親為其神道碑篆額:「旌功之碑」。
  • 澶淵之盟,遼主動議和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足以見得宋的腐敗
    宋朝是中國古代一個有名的王朝,我們知道雖然宋朝給古代留下了非常多的輝煌成就,但是並不是一個完全統一的王朝。宋和幾個少數民族政權並存,他們之間不斷的進行戰爭,始終沒有結束這種紛爭局面。宋政府在戰爭中和遼之間的爭鬥是最激烈的,在歷史上遼割佔了宋的大片領土,兩方還籤訂了著名的盟約。
  • 澶淵之盟:政治的妥協
    宋遼之間的澶淵之戰,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看,不過是兩個兄弟民族政權之間的糾紛,但如果重返歷史現場,那卻是一個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轉折關頭:這場戰爭以宏大背景開始——宋遼兩國最高統治者掛帥出徵,以戲劇性效果接觸——遼軍統帥蕭撻凜偶然被北宋床子弩射死,然後旋即以「澶淵之盟」握手言和,不僅避免了大規模死傷性戰爭的歷史悲劇,更為中華民族贏來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寶貴和平。
  • 澶淵之盟真相-大宋得了面子和裡子
    關於宋朝軟弱,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澶淵之盟,那麼我們就一起深度了解下澶淵之盟,站在宋真宗的角度來審視下
  • 澶淵之盟只是一次城下之盟嗎?其實它還為北宋和遼的滅亡埋下伏筆
    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中,又以澶淵之盟對後世影響最大。澶淵之盟籤訂的歷史背景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到持續25年之久的宋遼戰爭,因為這個盟約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宋遼戰爭的結果。在經歷了太宗朝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的慘敗之後,北宋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並對遼國產生了畏懼心理,無論是皇帝還是百官,盡皆如此。所以當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引軍南侵時,宋廷上下都慌了神,都想著南逃。
  • 是何原因讓承天太后蕭燕燕放棄直取開封,籤訂澶淵之盟?
    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部,故史稱澶淵之盟。承天太后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具有非凡的膽略和見識,在戰爭過程能夠中審時度勢,籤訂了對遼國非常有利的議和條款:1.宋朝每年都要給遼朝白銀十萬兩以及絹布二十萬匹。2.兩國定為兄弟之邦,兩國皇帝也已兄弟相稱,同時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
  • 澶淵之盟這個歷史大事件,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古巴飛彈危機之時,美蘇競爭已經劍拔弩張。所以,一場核大戰的雪崩即將發生。但雪崩並未發生。  所以,不是趨勢夠了,就一定引發大事件。  澶淵之盟也是如此。但澶淵之盟是一場和平的雪崩,而且是一場成功發生的大事件。
  • 澶淵之盟是喪權辱國,還是互惠共贏,寇準到底因何被貶
    而時任宰相寇準,孤注一擲,力勸真宗御駕親徵,赴往澶州與遼國決戰,大有決一死戰同歸於盡之勢。等遼國大軍打到定州的時候,宋遼兩軍進入屯兵對峙狀態,而由於遼國內部矛盾重重,遼臣建議蕭太后議和,但是被寇準等主戰派所拒。於是遼國集中大軍主力圍攻河間城,而宋軍駐守的軍民則苦苦堅守不退,遼軍一連攻打了十幾天都沒有攻下。
  • 檀淵之盟系列(二)
    書接上文:澶淵之盟系列(一)說起澶淵之盟,是中國外交歷史上少有的雙贏的結局,各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 中外歷史同時空之澶淵之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大帝逝世
    澶淵之盟始末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
  • 正解宋遼《檀淵之盟》,看古代人的算計
    在歷史課本中,關於《檀淵之盟》的條款是這麼說的: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 澶淵之戰前後宋遼雙方都有議和的意思,所以真宗並未擴大戰果
    慶曆四年(1044年)閏九月,遼軍二十萬南下攻宋。此次遼軍改變了以往在邊境襲擾的戰術,一路上對于堅守的北宋城池,能迅速攻克的還罷了,凡是一時難以攻下的,皆繞過不打,於十一月就進抵澶州,對澶州實施三面包圍,距離北宋首都開封只有240裡之遙,輕騎一日可至。 遼軍為什麼不繞過澶州,直撲開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