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真相-大宋得了面子和裡子

2021-02-13 典易每日雜談

關於宋朝軟弱,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澶淵之盟,那麼我們就一起深度了解下澶淵之盟,站在宋真宗的角度來審視下,宋朝的這個戰略決策是否正確?

 

在了解澶淵之盟之前,首先要簡單的了解下宋朝當時主要對手:遼國和党項。遼國是一個很特殊的少數民族政權,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和華夏族和平共處百年,並踐行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家。遼國主要是2個民族構成,契丹族、漢族。遼國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漢人主體的南院在南邊,和北宋接壤的就是遼國的漢人自治區。

 

遼國和大宋最主要的爭議就是燕雲十六州,當年那個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的。五胡亂華的時候,石敬瑭為了活命投靠了契丹人,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後唐。契丹人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就有了進軍華夏腹地的便利條件,時時刻刻威脅著中原大地。

耶律阿保機也嘗試過南下統一中國,但是失敗了, 在周世宗柴榮的時候進行過北伐,並且獲得過很好的戰果,差一點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可惜,路上柴榮就暴斃而亡,離成功最近的一次北伐功虧一簣。

 

遼國是持續了200多年統治的一個政權,這個是很難的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是很短命,都是幾十年。遼國之所以這麼長壽,因為他們不純粹是蠻夷政權,而是一個蠻夷和漢人聯合執政的國家。比如漢人韓德讓,就是權傾朝野的大臣,他的職務相當於宋朝的宰相。當時的遼國,就是他和蕭太后聯合執政的。蕭太后也和他同居了,也被舉國公認。

 

那時候遼國的皇帝年紀很小,國家基本就是他們情侶說了算,出徵的時候,他們兩個坐在主座,皇帝和大臣們一樣坐在陪同位置上。後來宋太宗統一了漢人地盤後,也潛心準備收回燕雲十六州,畢竟這個是華夏族非常重要的地緣。

 

第一次,太宗借著統一天下的威望、軍心振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宋軍在高粱河和遼軍大戰,宋軍大敗,宋太宗本人身負重傷,一個人逃了回來。最精銳的野戰軍大部分被遼軍殲滅。宋朝的皇帝是比較英武的,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是御駕親徵,衝在前線作戰的,有幾個朝代的開國前3代皇帝能做到如此?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士氣大潰,良將、士兵、糧草、裝備損失很大。後來宋太宗又奮發圖強準備了7年,把天下最能打的將領:曹彬、潘美、楊業……和幾乎全部的野戰軍、軍糧儲備都賭上了,開始了赫赫有名的雍熙北伐,遺憾,再次失敗,而且是敗的很徹底。最能打的幾個將領也戰死了,最有實力的20萬禁軍也被遼軍殲滅了。後來,宋朝就一直處於被動,不得不採取防守,放棄了進攻。就好比國家隊主力去和他們打,失敗了,然後換上預備隊,也失敗了。再抽調青年部隊,實在沒有信心了。

實在不是遼國騎兵的對手,因為,宋軍主力是步兵,遼國是30萬騎兵,這個是很難打的。那個時代,最能打的漢人全部都去了,幾乎是舉國之力。不過,漢人還沒有在草原上,用步兵殲滅同等騎兵的案例。霍去病、衛青、藍玉們,靠的也是騎兵,而不是步兵,因為步兵,根本追不上他們,

怎麼殲滅?

 

30萬步兵VS30萬騎兵,這個誰來指揮,都是大概率失敗的,宋朝也算是全力以赴了,全國主力部隊都打光了

你讓他們還怎麼打?有經驗的將領也都死光了,再派新兵蛋子去,地方壯丁去,地方湘軍去,那不是送死嗎?更何況,宋朝內部也不安定,因為剛統一天下,蜀國的造反彼此起伏。

 

我們是去進攻敵人,宋軍是出擊的,如果宋軍是防禦的,遼軍是出擊,那是可以嘗試誘敵深入,在大草原上,一眼看千裡的,大家都沒有秘密,彼此陣型都盡收眼底。他們都戰死了。相反,宋軍的糧道被遼軍斷了,幾萬運送糧食的農夫,被遼國騎兵給搶走了,糧食也被遼軍搶走了。

 

兩條腿和馬畢竟有差距,藍玉、徐達北徵蒙古的,用步兵?打得過也追不過啊,無法進行肉體消滅。人家打不過就跑,中原地方有城市、有農村,有河流,有邱林,有山谷,可以用於躲避,埋伏。在茫茫大草原上,你躲哪裡去?當然,如果當時有一個能帥步兵追得上騎兵的戰神,問題就解決了,可惜歷史上沒有這麼一個戰神,如果當時有坦克也可以。

 

宋朝群星璀璨,政治家和將領也很多,不然怎麼統一亂世,五代十國。也只能這樣了,當時漢人最厲害的人都去了,真不能指望誰能夠追得上馬。如果攻城戰,漢人佔優勢,如果平原上拉開了陣仗對攻,騎兵有優勢,這個是客觀現實。

 

宋軍的目的是殲滅遼軍,擊敗遼國,而不是防禦,後來失敗了,才改進攻為防守。到了宋真宗時期,遼軍給宋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因為遼軍的策略不是搶地盤,而是搶劫,搶了就跑。而且主要就是去不設防的農村,宋軍根本無法防禦。

 

看看地形圖

 

一馬平川的平原,很難設防,步兵在平原上對戰騎兵,勝率很小。曹彬、潘美、楊業,這些都是宋軍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良將,他們身經百戰的人都打不過,難道還指望後來和平時期的軍人嗎?

這個是當時開國北宋的地圖

 

繼承的就是後周那麼一畝三分地,並不是後來統一天下後的那麼大。

他們要派兵統治新徵服的地域。比如蜀國,就喜歡造反,剛打下來,當年就十幾萬人造反了,宋太宗時代,王小波起義,又造反。五代十國都是軍人政權,最能打的時代之一了,天天在打仗,怎麼能說他們不會打呢?

 

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都是軍閥混戰,誰不能打就被人吞併了,剩下來的,都是很能打的。他們可不是和平時期的政權,是久經戰陣考驗的,那些部隊,人民,實戰中成長起來的,戰鬥力能差嗎?宋朝又是軍閥混戰中最能打的部隊,也代表了當時漢人最強的戰鬥力。

 

遺憾的就是:宋軍沒有一個戰神,能夠跑得過快馬,追上去把遼軍騎兵殲滅,宋人能做的是擊潰來犯的敵人,把他們趕跑。趙匡胤也沒有打敗遼國,他也想打,他自己都覺得打不過,先放棄。

 

宋軍的嫡系就是北周的20萬禁軍,一部分去鎮壓剛收復的造反軍了,還有一部就是留著防禦契丹、党項,根本沒有多餘的軍力來進攻遼國。我們不能把大宋等同於後來地圖上的大宋,當時的大宋,其實也就是後周為主,其他地方剛徵服,不造反就不錯了。然後我們放開視野,用更大的視線來審視當時的環境,畢竟,軍事僅僅是一部分,還有政治、經濟、民生、維穩等眾多問題,需要一個新朝代來統籌。

 

雍熙北伐失敗後,國庫都空了,糧草軍械都被遼軍搶走了或者丟了,那個時候又面臨著原來政權舊勢力的造反。宋朝面臨著非常危險的境界,一不小心又滅亡了,回到了軍閥混戰的五代十國局面,這個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如果這樣,又會再次五胡亂華。宋軍是靠武力徵服了其他國家,但是要讓其他國家的人內心的為大宋效力,這個就是需要幾十年的同化。在內憂外患下,對外已經盡全力了,短期內也不具備再和遼國扳手腕的能力,所以,宋朝需要一個和平的外圍環境來消化內部,發展民生和文化,這個就是澶淵之盟的當時大環境。

 

我們再看看,最能打的趙匡胤是如何來對付契丹的?宋太祖評估了宋軍和遼軍的實力對比,覺得軍事上還不是遼國人的對手,所以想了個策略,叫做封樁庫,翻譯為今天的話,那就是收購重組。

宋太祖省吃儉用,要把國庫的錢給存起來,然後和契丹談買賣,你開個價,燕雲十六州多少錢,我大宋向你買?但是,宋太祖死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談判成功。如果他談成了,會不會被後人罵的更厲害,用錢買土地,丟人。最能打的宋太祖可能就戴上了一個帽子——軟蛋,懦夫。所以,我們不能純粹的意氣用事,脫離當時的境況來判斷局勢和要求。

宋太宗兩次北伐都慘敗,但是他是如何抵禦遼國人的呢?那遼國為啥雍熙北伐勝利後,為啥不繼續南下呢?因為遼國內部也有點問題,因為他們還有其他敵人——女真、高麗。遼國也是御駕親徵,主力都出來了,擔心老巢被其他蠻夷給佔領了,所以搶了點東西,就回去了。遼國的版圖是很大的,宋國不是他們唯一的敵人,和他們在較勁的,還有女真、高麗、党項、回鶻等。所以,大家都不敢往死裡打,因為背後都不安全。宋朝的內部有新徵服的舊勢力集團在彼此起伏的造反,遼國的外部也有眾多強敵。

 

宋太宗雖然軍事上打敗了,但是心裡還不服氣,於是又想了一個很厲害的辦法——貿易戰。禁止宋人和遼國人做交易,否則砍頭,因為遼國的物質生產能力是遠遠不如宋國的,他們需要的米麵、絲綢、藥材、銅器等都需要從宋國這裡買。遼國人是沒有銅礦的,用的是鐵幣。這麼一來,少數走私的宋人就大大提高價格,比原來的價格貴了10倍,導致了遼國通貨膨脹,民不聊生。這個效果比百萬大軍更有效。

 

但是,宋國也有需要遼國的東西,太宗想了個好辦法:偷,對,不是搶,就是偷。不得不說,趙家兄弟腦子很活絡,很聰明,點子多,絕對的制度設計高手。所以,宋朝是唯一一個統一割據政權而長命的朝代,秦朝、隋朝都幾十年就滅國了,宋朝卻堅持了319年,秦朝後第一長壽。

 

宋太宗收購馬,如果從遼國偷回來一匹馬,那就獎勵20匹錦帛,折合當時一萬錢,而砍掉一個遼軍的頭顱才能得到5000錢的激勵,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偷一匹馬的收益是砍掉一個騎兵的2倍收入,這個太牛了,所以很多邊民就成了小偷,跑到遼國去偷馬。遼國的漢人也把馬偷偷賣給宋國。

宋國就這樣,用貿易戰,得到了自己稀缺的戰馬,讓遼國陷入了通貨膨脹。

 

玩經濟,契丹人哪裡是宋人的對手,通脹之後,遼國又發生了天災導致了大饑荒,大量的遼國漢人偷渡來到了宋朝,要求成為宋朝的國民。慢慢的,局勢開始逆轉。遼國人玩經濟輸了,他們又不得不拿出他們的最後絕招——暴力。

 

這個時候,宋太宗去世了,他的兒子宋真宗是新天子。遼國為了報復宋國,遼國皇帝又來了次御駕親徵,帶領了20萬大軍直奔開封,那時候很多大臣都勸宋真宗放棄開封,跑到四川或者南京,宋真宗是皇宮裡長大的,從小沒有經歷過戰場,面對父輩都打不過的遼國,內心也是非常畏懼的,但是,這個時候一個改變歷史的人物出來——寇準。宋朝的名相,他力排眾議,要求宋真宗御駕親徵,再次賭一次國運,把能打的部隊全部調過去,再打一次國運戰。不然,宋真宗的時候就直接成了南宋小朝廷了。

 

這個時候,軍隊裡最能打的就是軍二代,楊家將的楊嗣和楊延朗,但是比起他們父輩楊業、潘美們還是差距不小,宋真宗也是勇敢的天子,他聽從了少數派寇準,御駕親徵了。要知道,這個時候,宋軍和遼軍打了80多次戰役,輸了70多次,遼軍的勝率在90%以上呢。後來,也是有一些運氣,宋遼都還沒有怎麼打,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來考察地形的時候,被宋朝的大殺器給射死了。

 

宋軍當時有一個獨步天下的秘密武器——伏駑。射程超過一百米的狙擊槍,當時,遼國的弓箭有效射程基本是30米左右,蕭撻凜在3倍射程之外的地方看地形,準備攻城,居然被一個哨兵給射死了。遼國軍心動搖,宋國這麼厲害啊,有了這麼黑科技,都嚇得不輕。那時候,遼國內部也有一些分裂,外部也面臨了女真人崛起的威脅。遼國也擔心腹背受敵,就開始了和談。這個就是澶淵之盟遼宋兩國的大背景。

 

宋國:內憂外患,新主登基,敗多勝少,心理陰影面積大。

遼國:國內饑荒,女真崛起,內部有人也想擁兵自重。

 

雙方都不想決一死戰,不然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所以,雙方開始了談,這就是澶淵之盟。那麼,澶淵之盟是一個賣國的恥辱條約嗎?我認為不是。澶淵之盟,遼國內部的意見更大,都覺得是遼國的恥辱條約。從歷史來看,澶淵之盟宋國的收益遠遠大於遼國,可謂是面子裡子都賺了。

那麼澶淵之盟的主要條款是什麼呢?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第一條:是遼國皇帝稱宋真宗為兄長

 

遼國皇帝成了宋國皇帝的小弟弟,這個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對中國,這個誰佔了便宜?明顯是宋朝人啊。面子,宋國勝出。

 

第二條:遼國放棄了3個州送給宋朝,相當於遼國割地給宋國

 

裡子:宋朝勝出。

 

第三條就是最有爭議的,被後人痛罵的花錢買和平

 

才是多少錢呢?區區十萬兩白銀加一些絹帛而已。十萬兩對宋朝意味著什麼知道嗎?大家猜猜看?北宋高峰期的收入是1.6億兩白銀,1.6億比10萬,相當於今天我們過年給親戚一個小紅包而已。而為此,宋朝節約了多少軍費?宋國也要給遼國皇帝點面子,不然他回國後無法和大臣、皇族們交代的。遼聖宗都喊宋真宗哥哥了,又割讓了三個他們拿走的州給你。宋朝就每年包個紅包給遼國,這個宋國是佔了大便宜。

再看最後一個,雙方互市做貿易,賺錢的肯定是宋人,這裡賺來的錢都是千萬兩。也就是,宋朝僅僅是把貿易中賺來錢的1%還給遼國,宋朝是面子、裡子都得到了。這麼好的條件,是宋人舉國之力擺出拼死一搏的架勢換回來的,居然被後來的教科書說成了恥辱的城下之盟。這個是教科書的悲哀。

 

如果換回個角度,條款互換一些,宋朝皇帝稱遼國皇帝哥哥,宋朝割讓3個州給遼國,然後遼國每年把賺錢的1%返點給宋國。清朝的尼布楚條約,不就正好是個反例嗎?大家選擇哪個?到底誰吃虧?這麼簡單的問題,這麼優勢的條件,這麼強勢的宋朝,居然被後人痛罵詬病,這個是很多不懂歷史的人寫的。

 

遼國的土地是石敬瑭之後就丟了,不是宋國的土地,是漢人原來的土地,但是燕雲十六州基本還是漢人住的,因為遼國的南院就是漢人的地盤。

 

我們再繼續看看,澶淵之盟之後的發展。收復進攻和防禦不是一回事,舉國作戰和戰役也不一樣。宋朝的好處長遠看更大。

1、每年相當於30萬兩白銀的壓歲錢,省下了幾千萬兩的對遼國軍費,這個還不算戰敗的成本。

2、遼國成了宋朝對抗後金、高麗的緩衝地帶,遼國幫宋國人抗住了女真人的瘋狂進攻,一直扛到了遼國被後金滅國。

 

3、宋朝迎來了百年的和平大發展時期,創造了中國古代最富裕的北宋。

 

4、民生得到了極大發展,老百姓安居樂業,那些本想找機會造反的舊國貴族勢力也安寧了,中央集權大一統實現。

 

到了宋仁宗時代,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宋朝的經濟、文化、糧食、人口、財政收入都達到了巔峰,僅僅商業稅就兩千萬貫,民戶一千九百萬戶,遠遠超越了唐朝的巔峰。澶淵之盟到宋仁宗,才幾年?18年而已。

也就是說,宋朝人,用了短短十八年,就把一個內憂外患、瀕臨解體的政權登上了盛世巔峰,澶淵之盟,對宋人,百倍利好。

 

宋國和遼國當時的關係,好比今天的中國和俄羅斯,遼國幫助宋國抗住了新崛起的女真,一直扛到了被滅國。就好像今天俄羅斯幫中國減緩了很大來自美國的壓力。宋徽宗是被誰劫走的?不是遼國,是後金女真。遼國被滅國後,後金才長驅直入來攻打宋國。遼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扮演了宋國的外圍保護地帶的功用,所以,宋國是不可能去打遼國的,但是和西夏開戰了。

 

宋朝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聖賢——範仲淹。這個後來和西夏開戰,又帶來很多問題,這個就是給後來的慶曆新政埋下了伏筆,這個我們下期再講。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一定要還原當時的情況,不能用我們今天完美的眼光來要求當時的人,畢竟聖人也是500年才出一個的。

 

不管怎麼樣,宋朝開國的前幾個皇帝,都是錚錚鐵骨,御駕親徵,勤政愛民,給經歷了200年的亂世劃上了一個句號,給當時的人民過上了渴望已久的和平富裕的生活。

古代步兵打騎兵是一個難題,但是也不是不可能。歷史上有一些案例,比如依靠車輛自環為營(有點像衛青對武剛車的使用),再用強弓硬弩射殺匈奴騎兵。這個上還是防禦戰

第二種是堅城加遠程武器,明朝明軍在對付八旗騎兵時,也採取的是堅城加大炮的方式。

第三種就是嶽飛戰法,採用步兵用麻札刀和利斧頭,長槍盾牌掩護,弓兵配合的立體作戰方式。前提敵軍是重騎兵,靈活性差,而且是地方要來進攻而不是逃跑。

這個三種是古代步兵對騎兵能夠獲勝的,但是都離不開幾個條件:

1、有依靠,城池、地形或者戰車;

2、要敵人主動來進攻;

但是宋軍北伐情況就不同,他們是主動出擊,這個就很難了。騎兵如果不和你面對面決戰,步兵能有啥辦法?追,追不上。草原上,也無險可守。所以,被騎兵就好像一群狼盯著步兵方陣,拖得步兵糧草快吃沒有了,精疲力盡了,然後在撤退的路上來一次突襲,這樣就是很難處理的,步兵可以擊潰騎兵的衝鋒,但是人家撤了馬上又重新組織陣型。

步兵軍團和靈活的騎兵對戰,只能用戰陣,這個是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步兵的被動就是:要等著騎兵主動來攻擊,進入到你的方陣裡面,步兵各種兵器配合,才能打敗騎兵。可惜,遼軍就是不來正面進攻。宋軍只能布好軍陣靜等,如果敵人一個月不來進攻呢?那就很尷尬了,平原上也不能打伏擊,都沒有地方可以隱藏和藉助地形。

 

步兵行軍和撤退都是個問題,後勤保障也是個問題,漫長的補給線,幾萬個農夫推著車,騎兵過來很容易被人搶走了糧食。雍熙北伐,老成持重的曹彬竟被耶律休哥斷了糧道,曹彬十萬大軍在涿州呆了僅僅十幾天,就吃盡了軍糧。糧草吃光了,敗仗就是時間問題了。

那麼,有人會問,明朝又是怎麼北伐成功的呢?因為元朝很變態,把一些江南的農田破壞了,變成了牧馬場,所以那時候的南方也有很多馬,這也是朱元璋起步時候騎兵的戰馬來源。再加上那個時候的蒙古已經腐朽沒落了,和八旗子弟一樣,久疏戰陣,安逸日子過久了,戰鬥力大大下降。徐達面對的30萬蒙古軍,將近70%是漢人的士兵,真的蒙古族的沒有多少了。那些給蒙古當兵的漢人,在面對漢族同胞的作戰中,士氣低落,很多人都投降過來了,軍陣土崩瓦解,蒙古軍團士氣大潰。所以,明軍打擊蒙古軍團,雙方都有騎兵,而且蒙古的騎兵主要靠僱傭軍了,蒙古族好吃懶做一百年了,沒有戰鬥力。

但是宋朝面臨的契丹不一樣,那時候人家是最強盛的時期,南方還沒有像樣的牧馬場,西北的牧馬場又被党項人拿走了,所以,騎兵的主要任務是步兵側翼,保護步兵陣營側翼不被騎兵衝垮。這就是宋軍當時的無奈。他們很機動,而且很遙遠,要抄襲他們後路,這個得繞多遠的路子,等到了,戰爭都結束了。

漢軍騎兵也用過一個人帶幾匹馬的戰術,這樣就可以做到長途奔襲,糧草問題解決了很多,糧草吃光啦,還可以殺了戰馬,又能吃一段時間。而且,他們還可以去漢人的地盤搶劫,所以,後勤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比宋軍負擔輕多了,反而,步兵的糧道容易被堵斷。騎兵靈活,速度快,人家主力去衝擊你的後勤保障部隊,根本不是對手。漫長的補給線被切斷,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幾十裡的運糧車,人家騎兵過來,很難保護,接觸面太廣,縱深也不夠。

幾十萬人的口糧,還有來回車夫的口糧,為了送到前線一斤米,他們要帶好幾倍,因為車夫來回都要吃。步兵怎麼追得上騎兵?而且步兵方陣一亂,騎兵就有了可趁之機。方陣是不方便亂動的,都是很有章法,怎麼進,怎麼出,怎麼移動,程序提前設計好的。一旦崩潰了,那就是大屠殺。戰爭死的最多的就是潰敗,再多的人,一旦失去了組織,那就是相互踩踏,爭先恐後跑路了。

戰爭是一個機器,每個方陣都有自己的使命和運作規律,不能輕易動,這個也是大軍團作戰的不足之處。哪怕10萬的隊伍,組織亂了,只有幾千個騎兵衝過來,都是被屠殺的下場。因為失去了組織就是遊兵散勇了,你跑,是後背對著衝上來的騎兵,很難打,那個時候元帥和將軍也自顧不暇,因為下面的人都不聽了,他們看的都是帥旗的指揮。一旦軍陣亂了,那就是失控了,宋太宗就是中軍被騎兵衝破打亂了,導致陣營潰散,他一個人逃命了。十幾萬人,都指望著大腦指揮呢,一旦大腦癱瘓了,其他方陣都無所適從了。


是幾十萬人,一旦有人開始跑,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很多將軍都抽出刀來砍逃兵,結果自己被洶湧而來的逃兵踩踏而死,這樣的案例太多了。風聲鶴唳不就是這個故事嗎?所以,打仗要極好的心理素質,決不能害怕動搖,一個方陣跑了,那個就是多米多骨牌。

大家感受下,古代戰爭不是群毆,是列隊出戰的,是有嚴密的戰陣的

戰陣是環環相扣的,宋軍絞盡腦汁,就坐等敵人上來衝擊。但是敵人不上來主動進攻,他們反而繞著你兜圈子,遠遠的看著你,熬死你。看你一個月,最後只能撤退,撤退也是大麻煩。前進有前進的陣型,後退也有後退的陣型。但是都需要敵人衝進來,然後戰陣開啟,各種方陣配合,這樣才好殺敵。遼軍裡面有很多漢人,他們也精通兵法,所以對遼軍無效,他們就是不上來和你正面對打。熬得你精疲力盡,糧草沒有了,在你撤退的時候找一個破綻,大大出手,戰陣的缺點就是追不上騎兵,他們可以打敗來犯之敵。但是人家跑了,你一點辦法沒有。

看看古代的戰陣,雙方都是列陣交戰的,將軍是不出中軍的,坐陣後方指揮的。

這是李靖的陣法,元帥的核心是排兵布陣,而不是單挑,那不然就找幾個厲害的開個擂臺的了。

那個是黑社會鬥毆,幾百人可以,超過一萬人,那就是扯淡了。不是想趁著剛統一天下,士氣高昂,軍隊又身經百戰,是戰鬥力最強的時候,想一鼓作氣統一天下,敵人進入戰陣,那是很麻煩的,出不去了。宋軍也派了騎兵去挑戰,去誘惑,遼軍了解不為所動,就是不衝進來,怎麼辦?乾等?

結果就是這樣,騎兵一圈圍著中央的步兵,就好像一群狼圍著羊群,所以,那時候的宋軍不能消滅遼國,統一北方,這個也是當時的無奈。後來就開始研發火器了,契丹就是把宋軍的糧道給斷了,河流給斷了,逼的宋軍挖草根,所以傷亡很大。那些軍餉糧草都丟了,逃命的時候都沒有要,很多人連兵器都丟了,盔甲也丟了。宋太宗就是一個人跑回來了,還被射中了兩箭,人家就圍著你,遠遠的射箭,當做了活靶子,騎馬射箭,這個是騎兵的擅長。關鍵是宋軍進攻,遼軍防守。而不是他們要進攻,這個是關鍵點,如果他們要進攻,可以打埋伏,是宋軍主動要收復北方。

第一次北伐,太宗一個人重傷跑回來了軍隊、糧草都不顧不上了,可見多狼狽。這個就是當時最能打的一代軍人的成績,不是他們沒有經驗,也不是沒有勇氣,而是的確沒有能力,馬場不在宋國人這裡。依託城池、樹林、山丘、河流,這個做防禦戰,還是打得過騎兵的,但是去大草原、大平原上,列陣決戰,這個是兇多吉少。

 

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主帥,如果帶領30萬步兵,3萬騎兵,幾萬農夫後勤保障,去消滅契丹的30萬騎兵。誰能有辦法?那些手無寸鐵的送糧農夫,也是一個軟肋,你怎麼辦?他們就是肉包子,契丹騎兵軍團過來搶劫,你怎麼辦?戰車的前提也是對方願意和你對打,如果他們不和你打,追不上的,遼軍有很多漢人大臣,他們都熟讀兵法。所以,宋軍很多次去挑戰,引誘,他們就是一動不動。

 

大家感受下這個場面,人家衝過來,戰車戰法很有效,宋軍也是這個戰法,衛青也是這個戰法。關鍵是遼軍不衝上來,怎辦?宋軍是進攻方,遼軍是防守方,宋軍是去收復失地的,不是去防守的。這個就是很尷尬的地方,步兵陣型潰散了,那就是被屠殺,騎兵打不過,轉頭就跑,追都追不上。

 



相關焦點

  • 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大宋朝籤約籤得有面子嗎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遼朝大兵入境,包圍了澶淵北城的情況下,被迫無奈籤訂的和約。根據澶淵和議,宋朝每年都必須向遼朝貢納三十萬匹、兩的絹、銀。 因此,當時的宋朝官員將「.澶淵之盟」視為城下之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澶淵之盟」籤訂不久,景德三年二月,王欽若即提出「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他對宋真宗說:「城下之盟,雖春秋小國猶恥之,今以萬乘之貴而為澶淵之舉,是盟於城下也,其何恥如之。」王欽若的這種說法,還有另一種版本:「澶淵之役,準以陛下為孤注,與虜搏耳。苟非勝虜,則為虜所勝。且城下之盟,古人恥之。
  • 如何看待宋遼澶淵之盟
    宋遼澶淵之盟,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和議。究其根源,可以回溯至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歲貢絹帛30萬匹、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的條件,在汴(今河南開封)建都稱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自此以後,中原王朝長期失去了北面防守的屏障。遼國以燕雲十六州為跳板,多次南侵。
  • 澶淵之盟的時間 澶淵之盟的性質是怎樣的
    據史料記載,宋遼兩國籤訂澶淵之盟的時間,為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
  • 澶淵之盟,和而不同
    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這首詩名曰《澶州》,贊的是寇準,寫的是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發生地,在今天的濮陽縣。位於濮陽縣縣城御井街西側的迴鑾碑,是宋遼大戰與澶淵之盟的唯一見證。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迴鑾碑榜上有名。
  • 宋遼風雲:我們應當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這兩份誓書,是確立宋遼關係的重要法律文件,也是我們研究宋遼關係的重要文獻。有必要將兩份誓書全書抄錄出來。大宋誓書: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 「澶淵之盟」是不是城下之盟?宋遼為籤訂協議,又是如何討價還價
    遼聖宗統兵南下宋遼雙方僵持不下時,遼朝主動提出議和,隨即宋遼達成歷史有名的「澶淵之盟」。客觀地說,「澶淵之盟」是遼朝無法進攻,宋朝抵擋有餘的情況下簽訂,很多歷史學家將「澶淵之盟」說成是宋朝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籤訂的帶有屈辱性協議。那麼,「澶淵之盟」到底是不是城下之盟?從澶州大戰到澶淵之盟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頗有爭議的封建王朝,一方面它的社會經濟極其繁榮;另一方面它的軍事力量又極度軟弱。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
  • 宋遼澶淵之盟為何充滿爭議,北宋究竟是虧了還是賺了?
    歷史上國與國之間有過無數次盟約,要問哪幾個影響最大,我覺得宋遼「澶淵之盟」肯定得算一個。說到宋朝,許多人印象是積弱,但積弱得分年代,在北宋開國之初,宋軍可絕對不弱。宋太祖趙匡胤武人出身,深知強軍的道理,在北宋初期,宋軍也是一支百戰之師,不然無法蕩平各路割據勢力一統天下,那時候的宋軍真的很強。
  • 「澶淵之盟」是宋遼聯手釀造出來毒死自己的濁酒?
    宋真宗誤以為三百萬,大驚失色,問清是三十萬兩後,頓時龍顏大喜,對他大加誇讚獎賞。 (三)澶淵之盟蒙蒙淵之盟籤訂於公元1005年1月,協議具體內容為: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宋遼結為兄弟之國,宋真宗年長為兄;哥哥每年向弟弟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合計三十萬;雙方在邊境開設外貿市場,鼓勵自由貿易。
  • 澶淵之盟:政治的妥協
    戰爭與和平命乖運舛的景德元年,宋真宗歷經天災、人禍、兵燹的考驗,審時度勢,終於在這年的臘月打開了一個叫作「澶淵之盟」的錦囊,從此大宋王朝開始了養精蓄銳、潛心發展的進程。和平,來得著實不易。剛剛過去的鹹平六年,宋、遼之間紛爭不斷,大規模的戰役就有三場:澶莫之戰、遂城之戰、望都之戰,宋軍敗多勝少。
  • 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顯赫一時,因持功自傲下場悽慘
    此人叫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景德元年(1004),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中堅持原則,不割讓一寸土地,為北宋帶來120年的和平。誰承想,這位北宋顯赫一時的人物最終落得抱冤自縊而死。宋仁宗趙禎明道(1032-1033)初平反,贈太傅、諡襄悼,宋仁宗親為其神道碑篆額:「旌功之碑」。
  • 澶淵之盟,遼主動議和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足以見得宋的腐敗
    宋和幾個少數民族政權並存,他們之間不斷的進行戰爭,始終沒有結束這種紛爭局面。宋政府在戰爭中和遼之間的爭鬥是最激烈的,在歷史上遼割佔了宋的大片領土,兩方還籤訂了著名的盟約。那麼小編就要和大家說一下,當時宋朝的形勢,宋遼之間盟約的具體情況。宋朝一直對遼事情的是退讓的政策,只是做好防禦工作但不主動攻打。但是時間長了,遼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契丹族想要進攻中原而獲得大片的領土。
  • 澶淵之盟是喪權辱國,還是互惠共贏,寇準到底因何被貶
    而時任宰相寇準,孤注一擲,力勸真宗御駕親徵,赴往澶州與遼國決戰,大有決一死戰同歸於盡之勢。等遼國大軍打到定州的時候,宋遼兩軍進入屯兵對峙狀態,而由於遼國內部矛盾重重,遼臣建議蕭太后議和,但是被寇準等主戰派所拒。於是遼國集中大軍主力圍攻河間城,而宋軍駐守的軍民則苦苦堅守不退,遼軍一連攻打了十幾天都沒有攻下。
  • 澶淵之盟這個歷史大事件,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古巴飛彈危機之時,美蘇競爭已經劍拔弩張。所以,一場核大戰的雪崩即將發生。但雪崩並未發生。  所以,不是趨勢夠了,就一定引發大事件。  澶淵之盟也是如此。但澶淵之盟是一場和平的雪崩,而且是一場成功發生的大事件。
  • 澶淵之盟只是一次城下之盟嗎?其實它還為北宋和遼的滅亡埋下伏筆
    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中,又以澶淵之盟對後世影響最大。澶淵之盟籤訂的歷史背景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到持續25年之久的宋遼戰爭,因為這個盟約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宋遼戰爭的結果。在經歷了太宗朝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的慘敗之後,北宋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並對遼國產生了畏懼心理,無論是皇帝還是百官,盡皆如此。所以當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引軍南侵時,宋廷上下都慌了神,都想著南逃。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好在曹利用口才不錯,經過討價還價,拒絕了遼軍的獅子大開口,最終雙方協定:雙方休戰,結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為協議在澶州籤訂,所以叫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讓大宋從戰爭之中脫離出來,休養生息,相比於每年百數萬甚至更多的軍費開支,對遼國的歲幣並不算多,澶淵之盟和談時的誓約之酒,留香百年。來看看《澶淵誓書》中幾條詳細的規定:——建立友好關係,誠信互助。
  • 中外歷史同時空之澶淵之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大帝逝世
    從以上資料來看,遼國在北宋邊境不斷挑釁,直至揮師進逼,可見其覬覦中原之心,其妄圖吞併北宋,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這便是之後兩國所締結的澶淵之盟的直接原因。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
  • 是何原因讓承天太后蕭燕燕放棄直取開封,籤訂澶淵之盟?
    在電視劇《燕雲臺》的結局部分,承天太后蕭燕燕為了大遼的長治久安,決定揮軍南下,以戰促和。在澶州城下簽訂和議,與宋朝約為兄弟之邦,以白河溝為界限,從此兩朝往來通使,開始了長達一百二十年的和平時期。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部,故史稱澶淵之盟。
  • 檀淵之盟系列(二)
    書接上文:澶淵之盟系列(一)說起澶淵之盟,是中國外交歷史上少有的雙贏的結局,各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 歷史見聞:澶淵之盟明明是宋朝的恥辱,為什麼卻掏空了遼國,最
    澶淵之盟:宋朝賺大了宋真宗時,主要敵人是遼國。楊家將,就是和遼國打的。遼國沒事就進犯邊界,北宋能打的人又少,就有了百歲佘太君掛帥出徵的故事。北宋時期地圖澶淵之戰,宋贏了,但卻和遼籤署了著名的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