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在中國的大西南
有這樣一個地方
山坡上布滿了密集的紋路
紋路之間是靜如玻璃一般的水面
倒映著天光與雲彩
仿佛大地的調色盤
這裡是
哈尼梯田
(紅河梯田,攝影師@盧文)
▼
距梯田約80公裡外
一座每天只有兩班火車的四等小站
因電影《芳華》的上映
吸引了國人的目光
(雲南蒙自碧色寨站,攝影師@萬瑞)
▼
而汽鍋雞、過橋米線等特色美食
早已悄然登上國人的餐桌
成為雲南味道的代表
(雲南過橋米線,攝影師@王超)
▼
這些驚豔了世人的美好事物
都來自紅河州
全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紅河州位置及行政區劃,製圖@鞏向傑&陳隨/星球研究所)
▼
這到底
是一片什麼樣的土地?
01
山河的創造
紅河州
位於雲南省南部
處在滇東高原和哀牢山之間
紅河與珠江兩大水系在此匯流
北回歸線穿越而過
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環境
(紅河州地形及水系,製圖@鞏向傑&陳隨/星球研究所)
▼
東北部的高原
由巨厚的石灰巖組成
數百萬年水的侵蝕
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請橫屏觀看,新現鄉珍珠洞,攝影師@賀平昌)
▼
西南部的哀牢山巍峨連綿
山中雲霧繚繞、森林廣布
(哀牢山,請橫屏觀看,攝影師@饒穎)
▼
哀牢山與高原之間
紅河(元江)流過
流經之地多分布著紅色土壤
江水如一條紅色的飄帶
纏繞在大山之間
(紅河大拐彎,攝影師@胡豔輝)
▼
良好的自然環境
創造了多樣的生命世界
哀牢山上
2000多種植物
組成了茂密的森林
(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圖中央為綠水河,攝影師@柴峻峰)
▼
森林中
恐龍時代的遺存中華桫欏
枝葉大如傘蓋
(中華桫欏,攝影師@莫明忠)
▼
枝葉間
西黑冠長臂猿在遊蕩
(紅河流域的西黑冠長臂猿,攝影師@張程皓)
▼
樹鼩在四處覓食
(紅河州的樹鼩,攝影師@莫明忠)
▼
無數鳥類、兩棲類等動物
以此為家園
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
藏在層疊的群峰之間
而喚醒它的人們
即將踏歌而來
02
被喚醒的土地
「在那遠古的時代
天邊有個叫虎尼虎那的地方
紅紅的石頭像天火燃燒
黑黑的石頭像黑夜籠罩
奇怪的巨石成千上萬
壘成了神奇巍峨的高山...」
——哈尼族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
兩千多年前
西北氐羌族群的一部分
從歌中所唱的高原地帶向南進發
經過漫長的遷徙
大約在隋、唐時期
渡過紅河
站到了哀牢山下
(哈尼族遷徙路線,製圖@鞏向傑&陳隨/星球研究所)
▼
經歷漫長的變遷與融合
他們成為了一個特定的民族
哈尼族
他們的生產方式
從遊牧變成了農耕
(哈尼族的「四季梯田」實景演出,請橫屏觀看,攝影師@戴雲良)
▼
彼時雲貴高原一帶的農耕活動
尚處在相對原始的階段
哀牢山大部分仍是荒蠻之地
哈尼族祖先的到來
將徹底改變大地的面貌
他們首先選擇向陽的緩坡
開闢為旱地
在其上種植幾輪旱地作物
藉此平整土地、熟化土壤
(梯田建造過程1:從旱地到旱田,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隨後
在臺地邊緣層層堆壘泥土
形成田埂
引水入田
將旱田變成水田
(梯田建造過程2:造田埂-引水-水田,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通過水渠引來的高山之水
經過砂石沉澱後
逐級流入大小不一的田塊
最終匯入山腳下的河流
(哈尼梯田引水系統,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精心維護的梯田
水常年充盈而飽滿
(紅河州元陽多依樹梯田,攝影師@劉珠明)
▼
為了更好地管理梯田
哈尼人創造了獨特的農事歷
將四季的勞作
融入四季的梯田
從春季開秧的「康俄潑」
(春季的哈尼梯田,攝影師@張洪科)
▼
到夏季祈求豐收的「矻(kū)扎扎」
(夏季梯田,攝影師@王超)
▼
秋季收穫時節的「車拾扎」
(元陽梯田秋色,攝影師@戴雲良)
▼
以及冬季休耕時的「扎勒特」
(2013年紅河州百年一遇的大雪,攝影師@何俊雲)
▼
熱愛歌舞的哈尼人
還將這四時的勞作
匯成了《哈尼四季生產調》
編入了充滿熱情與力量的鋩(máng)鼓舞
載歌載舞中延續著古老的傳統
(建水哈尼族鋩鼓舞,源於哈尼族農耕習俗的一種舞蹈,攝影師@戴雲良)
▼
哈尼人相信:
「人的命根子是田
田的命根子是水
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樹木」
比梯田稍高之處
是哈尼人的村寨
與梯田共存共生
(哈尼村寨作夫村,攝影師@王超)
▼
村寨的上下
各有一片刻意保留的森林
被視為「神靈的居所」
而高山區則保留著原始森林
(被森林包圍的哈尼村寨,現代的房屋上,依舊採用了傳統的蘑菇房屋頂樣式,攝影師@何俊雲)
▼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形成「四素同構」態勢
哈尼人的完美家園就此形成
(哈尼梯田四素同構景觀示意圖,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到了元、明、清時期
因戰爭和屯墾等原因
大量來自北方的漢族遷至紅河流域
梯田的面積開始迅速擴張
如今已遍布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四縣
總面積高達100萬畝
(哈尼梯田分布範圍,製圖@鞏向傑&陳隨/星球研究所)
▼
除了梯田
在紅河州北部地區
也發展出村落
開闢出大大小小的農田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請橫屏觀看,攝影師@蔡震宇)
▼
廣泛的農業開發
讓紅河州逐漸變得富足
長街宴
表達的是對豐收的祈福
也是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
(紅河縣長街宴,攝影師@張凱)
▼
明朝
在雲南的開發史上
是一個重要的分野
在生產條件較好的壩子上
統治者設立了臨安府(今建水)
統轄紅河州大部分地區
建水變得繁華起來
(建水朝陽樓,攝影師@宴祥維)
▼
其經濟發達
在雲南富甲一方
臨安城中
富商巨賈
建造起深宅大院
(紅河州建水朱家花園,攝影師@李昌華)
▼
文人雅士
在股指之間把玩起紫陶
(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建水紫陶,在今天也是建水地方特產,圖為建水紫陶的製作過程,攝影師@王超)
▼
水面上
建起優雅恢弘的石橋
(建水雙龍橋,攝影師@李文博)
▼
僅次於曲阜孔廟的
中國第二大文廟
建水文廟
在遙遠的西南
傳播著中原的文化
(建水文廟,攝影師@蔣晨明)
▼
而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
漢、哈尼、彝、苗、傣、壯
瑤、回、拉祜、布朗、布依
11個世居民族
則延續並發展著自己的民族傳統
少數民族中
以彝族人口最為眾多
(紅河州彝族火把節,攝影師@都文明)
▼
多民族融合
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美食
過橋米線、汽鍋雞、燒豆腐、小卷粉...
激活了紅河人的味蕾
(建水燒豆腐,攝影師@蔣晨明)
▼
數百年間
被喚醒的紅河州富饒而祥和
默默鎮守著西南的一方土地
但到了近代
它將受到新一輪衝擊
這同樣與大地的饋贈有關
03
近代化的衝擊
劇烈的地殼運動
在紅河州的地表之下
創造了礦藏
有一種金屬礦產
在紅河州的歷史上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這就是
錫礦
(紅河州礦產資源分布圖,製圖@鞏向傑&陳隨/星球研究所)
▼
紅河州開採錫礦的歷史
最早可上溯到西漢時期
隨後的歷代政權
都先後進行過開採利用
甚至一度佔全國錫產量的60%
但真正的轉折發生在清末
當時英、法等西方國家相繼實現工業化
錫在工業中用途廣泛
為了開發和運輸錫礦
交通幹線上的蒙自
出現了雲南的第一個海關
(蒙自海關舊址,攝影師@舒駿逸)
▼
海關一開
就像擰開了錫礦生產的水龍頭
個舊錫礦的年產量從清中期的900多噸
直接飆升到5300多噸
大量的錫礦出口
刺激了當地的馬幫
以及紅河的航運
騾馬不絕、航船相接
個舊錫通過數條線路
被運送至越南海防、中國香港
以及其它沿海口岸
進而經海運流入西方工業國家
(近代個舊錫礦主要外銷路線,製圖@鞏向傑&陳隨/星球研究所)
▼
然而
紅河航道灣多水急
沿途盜匪橫行
馬幫的運力更是低下
工業國家對錫的需求則是連年增長
一種新的運輸方式勢在必行
這就是滇越鐵路
但要在山高谷深的雲南修鐵路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越南到雲南
海拔逐漸升高
紅河流經之地
遍布V字形峽谷
加上山林茂密、瘴癘嚴重
鐵路的修建困難重重
(紅河州灣塘鄉一帶的滇越鐵路,通過崇山峻岭,攝影師@王璐)
▼
最為艱險的
莫過於屏邊縣的四岔河大峽谷
峽谷兩壁相距僅60餘米
河谷深度100多米
當時的技術條件下
根本無法建造橋墩
為此
上百噸定製的鋼構件
從法國運抵雲南屏邊
再由中國的勞工一件件背上山
一個經由鐵索牽引
以人字形鋼梁支撐的橋梁
橫空出世
(人字橋修建過程,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這就是堪稱工程奇蹟的
人字橋
(人字橋,攝影師@何俊雲)
▼
經過近10年的修建
30萬勞工參與建設
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後
滇越鐵路終於在1910年全線貫通
(滇越鐵路白寨大橋修建歷史照片,圖片來源@《滇越鐵路》,供圖@何俊雲)
▼
隨後
當地士紳集資修建的
個碧石鐵路
與滇越鐵路相接
共同構成了當時雲南的大動脈
(滇越鐵路與個碧石鐵路路線圖,製圖@鞏向傑&陳隨/星球研究所)
▼
這條大動脈
極大地提高了交通運輸效率
從雲南蒙自到越南海防
時間從原來的幾十天縮短到兩天
(滇越鐵路,開遠市駐馬哨展線上的貨運火車,攝影師@王璐)
▼
與此同時
沿著相反的方向
鐵路也將西式建築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帶進了紅河州
電線、電燈
餐廳、電影院、酒吧
咖啡館、網球場
商號、銀行、醫院、學校、郵局
以及最早的「快遞公司」
顛覆了滇南地區延續千年的生活方式
(大通公司舊址,大通公司曾為滇越鐵路上最大的商號,攝影師@何俊雲)
▼
滇越鐵路和個碧石鐵路的交匯點
碧色寨
成了重量級的交通樞紐
一時風頭無兩
(碧色寨站,攝影師@李昌華)
▼
1913年
一批雲南學生被選派留學日本
正是經滇越鐵路走出了國門
1915年
蔡鍔輾轉香港、越南
最終沿滇越鐵路到達昆明
發起了討伐袁世凱的徵戰
1938年
北大、清華和南開的一群學生
經過香港、越南
沿滇越鐵路北上昆明
在那裡入學了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攝影師@盧文)
▼
滇越鐵路改變了大西南
甚至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
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1943年
鐵路收歸中國管理
隨後它兩次因戰爭被阻斷
直到1996年
才恢復通行
(滇越鐵路國際聯運列車通過南溪河與紅河交匯點附近的河口中越大橋,攝影師@舒駿逸)
▼
此時的紅河州
也已經變換了容顏
04
尾聲
當曾經名動一時的西南動脈
逐漸被平凡的生活所淹沒
當曾經的特等車站
逐漸被遺忘
(荒廢的滇越鐵路滴水站,攝影師@何俊雲)
▼
紅河州所在的區域
繼古代山地農業的巔峰
西南貿易與文化的重鎮
中國近代化的先鋒後
鉛華洗淨
當我們站在山頂
百萬畝梯田如巨浪般湧入眼帘時
我們才會愕然記起
看似平靜的表象下深藏的驚濤駭浪
正如哈尼梯田被稱為「大地的雕刻」一樣
波瀾壯闊的歷史
也鐫刻在這片土地上
(元陽梯田,請橫屏觀看,攝影師@嘉楠)
▼
1957年11月18日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建立
這片飽經風霜的土地
有了新的發展方向
如今的紅河州
是大量珍稀動植物的家園
是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種植基地
發展高原現代農業的沃土
(紅河州茂密的橡膠林,攝影師@何俊雲)
▼
如今的紅河州
有了更發達的鐵路、公路網
自然、人文、歷史、美食
都變得觸手可及
(蒙自-文山-硯山高速公路,攝影師@張洪科)
▼
如今的紅河州
數千年往事
一百年風雲
融匯在不變的山河中
在雲南之南
等待著你來發現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張照
編輯:張楠
圖片:秦南
設計:陳隨、鄭伯容
地圖:鞏向傑
審校:擼書貓、李張子薇、王昆
封面攝影師:劉珠明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 紅河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紅河州志[M].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3.
[2] 本書編寫組.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況[M]. 民族出版社, 2008.
[3] 閔慶文等. 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4.[4] 黃紹文. 諾瑪阿美到哀牢山[M].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7.[5] 廖麗. 錫都個舊的興衰[M].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17.[6]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遊發展委員會. 百年滇越鐵路[M].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5.[7] 楊娟. 近代國際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個舊錫礦開發研究[D]. 雲南大學, 2016.[8] 張永帥. 近代雲南的開埠與口岸貿易研究[D]. 復旦大學, 2011.P.P.S. 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地理、地質、城市規劃、天文、歷史、考古、生物、建築等各領域撰稿人,以及視頻編輯、設計師、圖書策劃、商務策劃等,請在後臺回復「招聘」即可查看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