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行業的第一名,卻沒有成為「共享出行第一股」,10月8日,嘀嗒出行上交了招股書,先於滴滴完成上市,成為「共享出行第一股」,轉頭再看滴滴,依然沒有上市計劃。如果僅靠出行業務,毋庸置疑的是滴滴難以支撐其估值,為了讓資本更體面點兒,2020年這一年,滴滴就不斷、持續的發力:
3月,滴滴在鄭州、上海、深圳、重慶等21個城市上線跑腿服務;
6月,滴滴在成都和杭州上線滴滴貨運業務;上線橙心優選,入局社區團購;
7月,滴滴拼車更名「青菜拼車」,推出新品牌「花小豬打車」;
11月,滴滴宣布殺入造車領域,推出全球首款定製網約車D1..
到了12月份,滴滴僅用了8個字,就激起美團、嘀嗒、T3、一餵順風車等網約車平臺奮起直追。
「滴滴月付」
金融是變現來源最快的路。
滴滴坐擁5.5億用戶,流量池巨大,豐富的出行場景和數據,都是其他平臺難以企及的寶貴資源。為了上市滴滴瞄準了金融這塊寶地,開啟了新業務,包含保理、保險、汽車融資租賃、消費信貸等金融業務,但是對於也需要持牌經營的金融來說,滴滴目前還沒有取得至關重要的銀行和消費金融牌照。
近期滴滴又上線了「滴滴月付」,「滴滴月付」目前正處於灰度測試階段,據已使用過的用戶反饋,跟螞蟻花唄、白條相似。
這是一款先享後付的產品,本月消費,下個月1月出帳單,8日還款,用戶最長免38天利息,目前只能在打車時使用滴滴月付。
在滴滴月付的規則中,可以明確知道乘客的使用辦法,但是根本沒提及司機的車費該誰來負責,是平臺墊付,還是司機自己承擔,等乘客還款付清車費?對此,很多司機表示,滴滴有錢也不會用來墊付的,到底還是從司機身上薅羊毛,補貼平臺!如果真是自己墊付,這車不跑也罷!
「星辰計劃」
網約車平臺從來不缺規則,只要有規則激起司機鬥志,其他平臺便紛紛推出新規則。
美團打車從不收佣金,變成28%的抽傭,美其名曰用來補貼司機,一餵順風車免佣金且可以競價接單,後期因為司機競價金額太高,又在競價接單上設置了上線。滴滴也推出了新結算方法。
星辰計劃,簡單說就是改變平臺流水結算規則,不再是訂單結算,是通過市場費+裡程費來結算,但是該訂單的起終位置都需在活動區域內且是及時訂單,並且該計劃是沒辦法接預約訂單和跨城訂單的。
活動區域內,裡程費每公裡1.15元,時長費每分鐘0.2元,每周960元封頂,如果每周的高峰期沒達到20小時以上,就沒有錢領。
滴滴此規定看似對司機很友好,就算沒乘客,也能錢領,只要在線,就能錢領,聽起來是司機夢寐以求的事情,不管怎麼樣,還有個保底。
但實際上,加入的司機表示,辛苦不說,還沒賺多少錢!加入計劃每天都沒有時間休息,不是在接單,就是在去調度的路上,累個半死,接到的全是小屁單。口碑值高的快車司機,照樣能拿到這樣的流水。
想從滴滴手中賺錢,那是很難的,就像之前的輕快那樣,誰都不知道哪一步是坑。
「滴滴月付」「星辰計劃」短短8個字,就能改變出行市場的格局,改變司機的命運,只是,滴滴想憑藉類似的方式,取得個好的估值,怕是太難。如今順風車市場早就被嘀嗒、哈囉、一餵順風車瓜分,美團、京東、阿里等商業巨頭也在各賽道取得成績,面臨苦戰,滴滴想上市,太多變故,結果難以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