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句6: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021-03-05 英文世界的道德經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原文為: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1. 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戰勝敵人,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其次是進行外交鬥爭以瓦解敵人的聯盟,再次是戰勝敵人的軍隊,下策是攻佔敵人的城池。

2.孫子認為,善於用兵的將帥,使敵人屈服,不必使用武力,佔領敵人的城市,不必依靠攻擊;消滅敵國,不必長期戰爭;最好用保全的方式爭取勝利。這樣戰力不受損失,卻能獲得輝煌的戰果,這就是運用謀略取勝的戰爭法則。

3. 「伐謀」,是伐掉對手的計謀,伐掉他的念想,從根兒上把他的念頭伐掉了。讓對手發現條件不具備,風險很大,勝算不多,放棄自己的計劃。 「伐交」,則是破壞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就是伐交。「伐兵」,熱戰,臨敵對陣,兵刃相接,或致之來而與戰。

英譯

Thus the highest form of generalship is to balk the enemy's plans; the next best is to prevent the junction of the enemy's forces; the next in order is to attack the enemy's army in the field; and the worst policy of all is to besiege walled cities.

2021.2.13 上海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謀攻篇【齊國】孫武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製造攻城的蔽櫓、轒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
  • 張儀相魏|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張儀到魏國當國相,實質是為秦國作臥底,其目的在於「伐謀」和「伐交」:一方面,儘量說服魏國臣服於秦,形成對其他諸侯的示範效應,以利秦國「連橫」;另一方面,及時防範和伺機破除它國與魏國的「合縱」。胸有全局,眼盯關鍵,落子穩、準、狠。
  •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孫子兵法》被譽為古今中外第一兵書,受歷代軍事學家推崇,但其真正的魅力卻往往遭到大眾誤解,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其《謀功篇》中「上兵伐謀」的真正含義。上篇文章,我們講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麼如何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1、 何謂伐謀?
  • 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孫子兵法》給你答案
    我們知道《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兵家名著,其宣導的核心思想是「不敗」。所謂「兵者,國之大事」,只要不敗,就有機會獲取勝利。在該書《謀攻篇》中也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裡將「伐謀」放在了首位,那麼「伐謀」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面對美國不停的圍堵中國,鼓譟周邊小國不斷挑事,我們很多極具愛國心之人,坐不住了!「教訓「之聲越來越強,但是為什麼中國軍隊只是「放錄音磁帶」般地一再警告,而遲遲沒有出兵開打呢?「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看完本文,你就明白了!千萬別再怪我們的政府了!
  •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謀攻》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通俗的理解就是:用兵的上策是用謀略挫敗敵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敗敵人,再次是用進攻挫敗敵人,最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這是我們的先人總結出來的國與國之間博弈的策略,用在今天仍不過時且非常適用。
  • 孫子兵法全球行:古羅馬鬥獸場「上兵伐鬥」
    孫子兵法全球行:古羅馬鬥獸場「上兵伐鬥」   中新網羅馬8月28日電題:羅馬鬥獸場「上兵伐鬥」鬥死70萬人
  • 「上兵伐謀」的智慧與局限性
    「上兵伐謀」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意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戰勝敵人。其核心在於用謀略打消敵人出戰的念頭。兩軍對壘,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兩方實力懸殊;其二,兩方實力相當。
  • 孫子兵法謀攻篇解讀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前兩篇始計強調廟算,作戰主講戰前準備,而謀攻則是進入戰爭狀態下具體戰役的指導思想。孫子從全國到全伍,強調全勝思想,力求以儘可能少的代價達成戰略目的。而非譯文中,戰爭還要全他人之國,全他國之軍這種不切實際的空論,與兵家力求殲滅敵人的思想完全不符。      基於全勝理念,孫子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中華民族管理學:道天地將法 上兵伐謀
    因此雖然孫子並非老子和倪子的嫡傳,在軍事和管理學領域,《孫子兵法》比範蠡專業。《孫子兵法》並非世俗所以為的「兵者詭道也」,把它看成《三十六計》更是無稽之談。這是把智慧視為高深莫測的神機妙算的世俗思想,把孫子簡單的管理思想複雜化。《孫子兵法》的焦點是宏觀管理的正道。詭道是短兵相接時不得已而採用,同時不得不防備對手會採用的奸詐手段,所以雖不宜重視,卻不能忽略。
  • 上兵伐謀,《孫子兵法》謀攻篇用五種方法,告訴你如何取得勝利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曹操曾經說過:「欲攻戰,必先謀。」這句話是「上兵伐謀」最好的解釋,點出了以謀略攻敵的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圍繞這個思想,從戰爭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如何用謀略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儘量避免攻城等拼實力、拼消耗的惡仗,爭取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勝利。這一篇章,孫子並不推崇百戰百勝,而是希望能用謀略,取得更大的勝利。這就是不戰而勝的方法。
  • 思維導圖詳解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 孫子兵法篇:兵家睥睨縱橫之術
    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兵法之妙,了解兵家對對於人性的理解與運用。 敵人貪利,就誘之以利而消滅它;敵人混亂,就抓緊時機立刻消滅它;敵人實力雄厚,則須時刻戒備它;敵人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它的鋒芒;敵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敵人小心謹慎,穩紮穩打,就設法使它驕傲起來;敵若休整良好,就設法使之勞頓;敵人內部和睦,就離間其關係。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這些,是軍事家用兵之佳妙奧秘,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 《孫子兵法》的《謀攻》篇總述、第一章和第二章(視頻講解)
    《謀攻》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三篇,分為六章,主要講:以最小的傷亡獲得勝利。戰爭死人,先謀後打,減少傷亡。
  • 《孫子兵法》的戰略(視頻講解)
    《孫子兵法》是世界十大兵書之一,它那麼厲害,那麼《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是什麼呢?《孫子兵法》的13篇分別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從邏輯上,《孫子兵法》可以分成戰略、戰術和戰地三部分,其中戰術部分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戰略的原則為:以最小的成本獲得勝利。
  • 《孫子兵法》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應用?它不光是一本兵書
    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可以說是集合了所有的戰爭智慧,但是這現在沒有了戰爭,孫子兵法的那些思想又是否能在生活中被應用呢?1.不戰而屈人之兵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孫子兵法》的最關鍵核心——不戰而屈人之兵,意思是說,不用打仗就徵服了對方,既可以避免傷亡,又可以不用勞民傷財發起戰爭,這是最高的徵服方式,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 孫子兵法-第三篇 謀攻
    故上兵伐謀(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轀(5),具器械(6),三月而後成,距堙(7),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8),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豐臣秀吉(6)——上兵伐交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伐兵,最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秀吉一生有很多以計策獲勝的戰役,像高松城之戰用水攻,小谷城之戰奇襲樞紐,墨俁建城從敵後取材,這些都是秀吉卓越軍事能力的表現。然而,山崎之戰獲勝後,戰後總結的時候,秀吉體會到一個道理:「形勢比人強,有些戰役從形勢出現明顯傾向的時候,就已經判斷勝負了」。
  • 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其全句是:「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其翻譯過來就是: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少看三十六計,多看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講的是出奇制勝,都是一些小概率事件,就好比想致富買彩票一樣。而孫子兵法,講的是依靠實力去取勝,不打無把握之仗。所以說三十六計是小伎倆,而孫子兵法是大智慧。第1篇: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