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世界十大兵書之一,它那麼厲害,那麼《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是什麼呢?
《孫子兵法》的13篇分別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從邏輯上,《孫子兵法》可以分成戰略、戰術和戰地三部分,其中戰術部分是《孫子兵法》的核心。
戰略的原則為:以最小的成本獲得勝利。戰略包括《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主要論述了戰爭對國家的影響。

勝利是要達到的目標,通過《始計》篇中的五事七計來計算獲勝的概率,與投資決策之前進行的調研類似。要達到勝利的目標就要付出成本,《作戰》篇論述了金錢和時間成本,《謀攻》篇論述了傷亡成本。
在《始計》篇中,孫子主要論述了戰爭重要,所以要先計後戰,以求勝利。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戰爭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所以要慎重,需要先通過五事七計來衡量敵我的實力,先計算勝利的可能,然後再選擇是否開始戰爭。
在《作戰》篇中,孫子主要論述了戰爭費錢,所以要速戰速決,降低損失。孫子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在《謀攻》篇中,孫子論述了戰爭死人,所以要先謀後打,減少傷亡。孫子說:「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通過野戰勝敵,最下等的是攻城。謀攻的成本最小,其次是外交,再次是野戰,最後是攻城,使用的順序也是謀攻優先,攻城最後,這是按照成本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的,能使用成本小的方法,就不使用成本大的方法。博福爾在《戰略入門》中總結了美國的戰略是兩條:分級威懾和靈活反應。分級威懾的意思就是逐步升級戰爭,而不是一上來就使用暴力,逐步升級手段,這樣才能使得戰爭的成本最小。
戰爭的直接目標是為了獲得勝利,然後將戰爭勝利作為談判條件來和敵人媾和,從而獲得利益。但是戰爭費錢,速戰速決才能降低經濟上的損失;戰爭也會死人,通過優先使用謀攻和外交來減少傷亡,即戰略的原則是以最小成本獲得勝利。
美國的「零傷亡」理論。所謂「零傷亡」,就是在與敵國軍隊交戰過程中盡力避免己方作戰人員的傷亡,使傷亡近乎於零。美國的「零傷亡」理論的源頭可以追溯至越南戰爭。從1961~1973年,越南戰爭歷時12年。戰爭久拖不決和士兵大量傷亡激起美國民眾巨大的反戰浪潮。詹森總統被迫下臺。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因為「戰爭中人員傷亡過多」導致的政府更迭。《孫子兵法》的戰略原則為:以最小的成本獲得勝利,最小成本包括速戰速決減少經濟成本和減少傷亡人數。從《孫子兵法》的角度來分析,美國在越戰當中犯了兩個重大錯誤,第一個是戰爭時間過長,沒有速戰速決,導致經濟損失巨大。第二個是戰爭傷亡過多,沒有做到有效減少傷亡人數。這兩個原因導致了美國國民的強烈反戰和總統的直接下臺。在血的教訓下,美國才得到了「零傷亡」理論,這比孫子的想法晚了2000多年,並且美國是付出了巨大代價才得到「零傷亡」這個戰爭理論的。
精確打擊理論和斬首行動理論也都是以最小成本獲得勝利為核心原則的。在一戰、二戰和之前的戰爭中,敵我雙方都是以儘可能地消滅敵人為目標,《戰爭論》也是這樣論述的,但是隨著和平與人權成為世界政治的主要力量時,戰爭中不再是僅僅以減少自己傷亡,增加對方傷亡為目標了,戰爭中要以最小成本獲得勝利,不僅是自己的傷亡最小,也要在減少敵人傷亡的前提下獲得勝利。精確打擊是使得打擊精度增加,減少對敵人、貧民以及資源的不必要傷害,只打擊影響戰爭勝利的關鍵點,這有效地減少了敵人的傷亡和經濟損失。斬首行動是將打擊對象從消滅敵人軍隊改為打擊敵人首腦,打擊從面改為點,也有效地減少了我方和敵方的損失,使得戰爭成本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