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孫子兵法》,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當今商界更是將其奉為經典。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歷來被奉為兵家寶典,是中國古典文化軍事遺產中的燦爛瑰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它已經被翻譯成很多種語言,在全球軍事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
這本歷史悠久的兵書距當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到了今天,更是成為商界人手一本的實戰手冊,不但可以啟發人們作正向思考,更能夠開發人領導創新的智慧。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廣泛流傳的軍事論著,古今內外的軍事家都運用其中講述的軍事觀念來指揮戰爭,並且,其中講到的基本思想和理論還被應用到了現代社會管理和經營決策方面。
孫武生平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將軍孫武。
孫武,字長卿,被後世尊為孫子、「世界兵學鼻祖」、「兵聖」,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是我國兵家流派的集大成者。
孫武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齊國名將,所以他從小就喜歡研讀兵法,並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18歲時,孫武還在齊國生活,內部紛爭四起,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殺死了右相崔杼。
隨後陳、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手,把慶封趕走。最後,內亂一天比一天厲害,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之間的矛盾四起,四大家族互相之間也開始爭權奪利,紛亂的形勢愈演愈烈。
孫武對這樣的內部鬥爭特別反感,便產生了離開齊國另尋出路去施展自己抱負的想法。
正在當時,南方的吳國很有新興氣象,聯晉討伐楚國,國勢十分強盛,所以孫武覺得吳國肯定是他夢想中的實現抱負和施展才能的地方,最終選擇趕往吳國。
孫武到了吳國後,就在吳國的都城梅裡隱居起來,潛心鑽研兵法。在這期間,孫武認識了來自楚國的伍子胥。
根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在諸侯爭霸過程中,南方吳國國君闔閭,打算攻打楚國,圖霸業,然而,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將領。
伍子胥經常和吳王討論兵法,他曾經先後七次向吳王推舉孫武,吳王於是讓伍子胥請孫武為將。
孫武見到吳王,將自己所著兵書十三篇呈上。
吳王看過之後,讚不絕口。根據有關資料記載,為考驗孫武的領兵能力,吳王挑出了180名宮女任他演練。
這就是後世流傳的孫武「吳宮教戰斬美姬」的事情。
經過吳宮操練之後,吳王安排孫武為將軍。自此以後,孫武與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發展軍事,安邦治國。
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任命孫武、伍子胥為將軍,出兵討伐楚國。
孫武採用「迂迴奔襲、出奇制勝」的戰術,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溯淮河西上,長驅深入楚地達千裡之遠,直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大敗楚軍。
連著五戰五勝,一舉將楚國國都郢攻下。
「柏舉之戰」後,楚國大傷元氣,同時吳國的聲威卻大振,成功躍居春秋五霸的行列。
吳國不但成為南方的強國,就連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對吳國感到畏懼。關於孫武的這段歷史功績,司馬遷給予了高度評價: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子兵法》的統帥之道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戰術的基礎。
孫武在這樣一部軍事學聖典中,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同時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
首先,對於戰爭勝負,孫武有著十分理性、整體的理解。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乎國家的存亡與百姓的安危,所以,一定要慎重地應對。
並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軍事、經濟、自然條件、氣候等諸多方面考慮,植根於國家的全局,詳細地分析戰爭的利害,「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戰爭前,要經過這種對作戰雙方利弊的研究,先知彼知己,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孫武為了把戰爭與國家全局的關係解釋清楚,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細地說明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度量和比較的重要程度,並指出戰爭的指揮者必須在戰爭前第一個發現敵我雙方的各種各樣的基礎條件,進而把握住戰爭的全局。
此外,孫武明白戰爭的勝負還取決於軍隊與君主的完美協調。
由此可見,孫武對影響戰爭勝負的多方面因素,有非常深刻且全面的認識。
其次,關於戰爭與經濟的聯繫,孫武也有非常深刻的分析。
孫武認識到,戰爭一定要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前提,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支撐,戰爭是沒有辦法獲得勝利的;同時,戰爭進而還會給國家的發展造成損失,給百姓增加沉重的負擔。
基於這種認識,孫武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想法:
一、兵貴勝,不貴久。
為了儘可能地減輕戰爭對國家的經濟形成的沉重負擔,就應該爭取速戰速決。
二、因糧於敵。
戰爭中應該就地徵糧,用這種方法解決糧食的供給問題。
三、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
為補充戰爭中物資供需以及兵源的缺乏,可以把繳獲的敵人的戰車和自己的車輛摻在一起應用,對俘獲的敵軍士兵給予優待,儘量讓他們為自己所用,以增添自己的兵源。從上面三點可以看出, 2500多年前,孫武對於戰爭與經濟的聯繫就已有十分明了的認識了。
另外,孫武對於戰爭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也有非常獨到的看法。
他認為,戰爭的勝利能夠達到政治目的,能夠彌補國家的土地與各種資源的缺乏,可以暫時使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得到緩解。
與此同時,開放的政治觀點、容易得到大多數人民支持的政治觀念,會為戰爭的取勝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孫武在自己的兵法策略中將「道」放在「五事」的第一位,表明國君要想贏得戰爭的勝利,要做到「令民與上同意」。
孫武還這樣說過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在《孫子兵法》中,孫武用樸素的辯證法的觀念,講述了戰爭的勝負與否和主觀、客觀兩者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表明,戰爭的勝敗受客觀因素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所以,在戰爭中一定要尊重客觀規律,自己能做的事只有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等待、抓住有利的時機。
另一方面,在戰爭中假如充分運用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客觀條件有時也是能夠改變的,不利條件也能夠變為有利條件。
可以這樣說,孫武的用兵觀念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和光輝。
《孫子兵法》對後世的影響
《孫子兵法》在春秋末期成書,是我國現存的最早、最著名、最完整的軍事論著,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軍事思想不僅對中國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還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
這本書被翻譯成俄、英、日、德語等20種版本,全世界範圍內有幾千種有關《孫子兵法》的刊印本,很多國家的軍校甚至把它列為必備教材。
根據報導,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作戰雙方都曾經研究《孫子兵法》,藉助其軍事戰術以指揮戰爭。
《孫子兵法》,共分為十三篇,儘管只有五千多字,但是內容非常廣泛、博大精深,關係到戰爭規律、謀略、哲理、政治、外交、經濟、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可以稱作古代兵法理論的寶藏和集大成者。
因此在現代社會,《孫子兵法》已經變成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高端管理人才培養的必備教材,深刻影響了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的經商觀念,被通用汽車CEO羅傑·史密斯、軟銀總裁孫正義稱為成功的法寶,是商界必備的實戰手冊,啟發人生不斷創新的智謀。
兵法的關鍵在於打破常規,唯一的規則就是不拘泥於規則裡,兵法即是謀略,謀略不是耍小聰明,而是需要大戰略、大智慧。
《孫子兵法》中探討了一些軍事方面的重大問題,簡單明了地闡述了基礎的軍事思想,對中國古時候的軍事學有著巨大的影響,被兵家奉為經典之作。
它是中國古時候軍人一定要看的一本軍事論著,很多著名的軍事家都對這本書作過注釋。
明朝軍事家劉伯溫寫了一本《百戰奇略》,其中包含孫子兵法。孫子: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
劉伯溫:
「凡興兵伐敵,所戰之地,必預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與敵則勝。……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
杜牧為孫子《用間篇》做註解:
「不知敵情,軍不可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
劉伯溫:
「凡欲徵戰,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孫子兵法》在國外的廣泛流傳的時間,很多人都覺得以日本最早,朝鮮第二。
原因是這兩個國家與中國相鄰,並且在歷史上和中國文化藝術交流比較頻繁,而日本奈良時代曾頻繁派遣學生來到中國學習,自然為《孫子兵法》在日本的傳播搭建了便捷的橋梁。
根據統計,從16世紀開始,日本各種各樣的《孫子兵法》注本有170多種。在世界文化交流發展上,對別國的兵法論著有這麼長時間的鑽研熱情,投入這麼巨大的精力,這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把《孫子兵法》帶到歐洲的第一人是法國的天主教的一個傳教士,叫約瑟夫·J·阿米歐。
說起這個名字,清朝乾隆年間北京的大部分官吏文人可能會覺得茫然,但是要提起他的中文名字--錢德明(別名錢遵道),知道的人肯定不少。
原來,錢德明1750年奉命來華,第二年就被準備結交幾個外國朋友的乾隆皇帝帶進京城,從此以後一直得到清朝的禮待。
而且這個錢德明在東方古都一住就是43年,這段時間他除了傳教以外,還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鑽研中國文化上面。
他不僅學會了漢文、滿文,而且把中國的語言、歷史、音樂、儒學、醫藥等很多方面的知識都帶到了法國,受到了法國甚至歐洲文化界的關注。
這些中國文化最有價值的翻譯工作是得到路易十五時代的大臣M·貝爾東的託付,翻譯的六部中國古時候的兵書,其中第二部就是《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的法譯本一出現,就立刻引起了法國公眾的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