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巖想說說 《 孫子兵法》,嗯……其實小巖想說的是大家對《孫子兵法》的誤解。
很多人都喜歡讀《孫子兵法》,但也因為喜歡而誤解的最深刻。要先講清楚的是,《孫子兵法》真的沒有那麼神,被稱為古今第一兵書的理由,只是因為出書的早,而不是其內容有何後無來者之處,更加重要的是,書中概念太多,雖有開頭跟結尾,但過程往往省略不談,更加讓人撲朔迷離。這並不是要貶低這本書的身價,而是要在吹捧到天上年代裡,還原其真正的價值。
談論《孫子兵法》,必先知道兩件事,孫子其人與其時代背景。孫子本人在歷史中是否真實存在,還有待考證,但至少我們可以知道《孫子兵法》的成書時間是春秋後期,若照歷史與相關的考證,孫子或其先祖應該是來自於齊國,後來被吳王封為將軍。但這也是我們最難理解之處,因為記載春秋史料翔實的《左傳》、《國語》都沒提到孫子,有關孫子的其人其事,除了野史中記載了他訓練嬪妃之外,攻打楚國的記錄一應空缺。
也就是說,我們要對整段歷史抱持高度懷疑的理由在於,孫子若是真的被拜為大將,史書中怎麼可能對他攻打楚國取得大勝的重大事件,竟無一字一句的記載呢?而只是在野史中記載他訓練後宮嬪妃以及斬寵妃上多所著墨,也難怪有人懷疑孫子其人的真實性。但無論如何,至少我們可以從這中間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孫子的實際作戰經驗並沒有可靠的記載,也無從查證其兵法的實際應用性。
而且,《孫子兵法》中所談論的各種將道兵法,任何具有相當管理經驗的朋友,都會有心領神會之感,這顯示有其廣泛的原則性,但卻沒有任何技術指導性。九地篇的戰術指導,任何一個有實際作戰經驗的軍官,都不會不清楚地形地物的重要性。小巖要強調的是,孫子其人應該是有實際經驗的,不然不會寫出這些東西,但是否有做到統帥或是領兵出徵,這倒是值得我們懷疑。
原因不難理解,但凡知名的戰略家或是將軍著作,往往與其經驗有非常大的關聯性,以至於許多兵書的內容變得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因為僅為當事者的個人體驗,很難被複製。而被抽取出來的概念,能夠被應用到實際狀況上,也通常要有相關經驗的人才能夠使用。
因此,綜合起來,《孫子兵法》的最大優點,在於其概念性的統括,它適合任何人的入門學習,適合大家去了解到策略與管理的基本。但要說到進階應用,仍然需要實際經驗,不然整本兵書背到爛掉,戰爭也不會照著書上走。
接著是重點,春秋時代的背景,在近年來古裝劇的狂轟濫炸之下,搞得好像每個朝代都活像是近代。事實上,古代跟現在的耕作技術不同、農作品種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實際上在春秋時期,一個大國可以養活的人口數量,要超過一百萬都不大可能,更別提吳越等比較小的國家,這些國家若想發動戰爭,派出的士兵數量必須審慎處理。
另外,春秋時期的交通條件很差,沒有全國性的交通設施,要集結全國兵力到攻打他國,後方的糧草運補是很大的挑戰。對比亞歷山大攻打波斯的記錄,波斯王也是每到一處徵集一些士兵,除了直屬王軍外,大部分的兵力都是從周邊徵集的。依照習慣來說,長距離的運補大概只有5%會送到前線,其他都會在運輸途中被消耗掉了,除非因糧於敵,但這也要敵人有糧可以搶。別忘了兩軍對戰,敵人也在吃自己周邊的糧食。
再來是技術水準,絕對不能望文生義,古書中金、鐵等字句,很多時候是泛稱金屬,並不是真的拿金拿鐵來打造兵器。春秋時代的鍛造技術,大概只有長江流域等沼澤地帶中,有足夠的焦煤可以煉鐵,而在高溫爐沒問世前,加溫效率是很差的,煉出的鐵也是雜質甚多的生鐵。在這種金屬狀況下,連帶的也要把農作技術考慮進去。
講這麼多,小巖想講的是,以春秋時期的狀況,孫子絕不可能帶領十萬大軍出徵。綜合各種考古資料來說,那時代的戰爭不會出現數萬大軍對壘,頂多是數千兵力對峙而已,而且以吳楚兩國的土地範圍來講是超級廣泛的,吳國出兵楚國,若是情報準確,楚國就算有十倍兵力,措手不及之下被吳國攻破國都是極有可能的。
這能說明孫子的用兵神妙嗎?坦白說,小巖完全不認為,理由有兩點,第一點就是沒有確實記錄孫子的實戰經驗的史書,根本無從討論其概念的應用性。
第二點就是吳國對外作戰的重大記錄中,孫子有參與的是徵楚之戰,但考量楚國的廣大以及當時階級貴族等制度,實際上吳國遠徵軍的兵力可能不多,迎擊的楚國防衛隊也不會太多。
說到底,就是孫子真正有經歷過的戰役,還是有得考證的,大概就是幾千人對戰的狀況,而且當時楚國算是遇到爛君主,楚軍作戰意志還得打很大的折扣,再加上吳軍打完國都搶一筆就走,這樣說是什麼重大的戰略成功,小巖也是抱持懷疑態度的。
講到這,《孫子兵法》對於現代的價值在哪?
小巖認為,若假設孫子其人其事為真,對比現代來說,孫子比較像是旅級部隊的教官,因為就記錄上來看,唯一可以參考的就是他怎樣訓練精銳,但從沒講過他的實際用兵狀況。而他的訓練成果,偏重我們所認知的法家,以嚴刑峻法控制。就以隻字片語的推斷,孫子不會是帶兵不帶心的,但這必須建立在嚴厲的軍法之上。
就以《孫子兵法》一書來說,孫子本人比較像是將軍的首席參謀官,除了提供大方向的建議外,訓練將領也是其任務。從始計篇來看,通篇計算敵我雙方的優劣勢,但細節完全沒說,造成後世研究者的無窮誤解,但若考量到一個參謀官,無權指揮一國的各種內政外交,若是提出太過具體建議,導致貴族反抗引來殺身之禍,也不是不能理解。
為何說《孫子兵法》一書很像是訓練將領用的,因為書中提到將道、用間、布署等等,就相對具體許多,不僅明確提出一個軍官應該要有怎樣的氣質,也指出間諜的運用種類,而在九地中提到各種地形相對的優缺點,都是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但問題在於,形勢、九變、虛實篇,與其說是軍事著作,不如說是易經太極的擴充,尤其以虛實篇的陰陽概念更為明顯,後世李靖曾言,通篇《孫子兵法》不過虛實而已。
李靖這話其實已經講的很明白了,因為欺敵向來是軍事法則,欺騙敵人前要先欺騙朋友,也是古今中外的通則。說穿了就是講了跟沒講一樣,欠缺的是實際應用的經驗,這放在現代來說也是沒有重大價值的。
理由很簡單,現代戰略早就變了,在衛星滿天飛、商人滿地走的時代,想要欺敵獲得重大的戰略效果,後果可能就是伊拉克攻擊科威特的狀況,贏了一時一地又如何?在世界根本無法接受的情況下,失敗不過早晚的事情。而在戰術上,科技的進展將戰爭迷霧幾乎打散,玩弄小把戲是沒有用的。這變成只有在類似敘利亞內戰的情況下,或多或少有適用價值。(註:說白了,敘利亞跟菲律賓南部,那比較像是軍閥割據,每個軍閥考慮的點都不大一樣,戰略目標跟我們坐在幾千公裡外想得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
綜上所述,《孫子兵法》在現代的價值,小巖認為是一種概念的初期入門,適合每個有志於軍事,或是對策略有興趣的朋友閱讀,因為其普遍性的概念,可以很有效的統合初學者混亂的思緒,將之整理成系統思路。
但千萬別陷入古今第一兵書的陷阱中,將之字字句句反覆斟酌,這不是宋明理學在那格物致知,一個沒當兵的宅男拿本《孫子兵法》磕到死,都不如去當兩年兵來得實在。對其字句斟酌也要有限度,我們研究戰略的目的是抽離其有價值的概念,不是在做考古研究。
很多人認為《孫子兵法》越念越香,越來越抓到它的真實意義。這其實只代表您個人的經驗累積得夠多了,可以把概念性的東西轉換成具體的運用,這是年紀跟經驗的累積而已。
把牛頓定律背熟,去開車並不會讓你不容易撞車。想要不撞車,安全駕駛、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重要多了。讀這些兵書也是一樣的道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