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爭論的「勝利頂點」看,我們真的誤解了《孫子兵法》戰略思想

2021-02-09 孫子兵學講武堂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出一個「勝利頂點」的觀點,他認為,戰爭中存在一個勝利的頂點,一旦越過了這個頂點,就會由勝利轉為失敗。

遺憾的是,他並沒有告訴我們勝利的頂點在哪裡,在什麼條件下會出現「勝利頂點」,怎麼確定「勝利頂點」的到來。

從說法上看,與我們傳統思想「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思想一致,故不難理解,難的是如何清楚它什麼時候到來,什麼條件下到來。

實際上,這個概念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理清戰略問題的線索。

一、勝利頂點在哪裡?

戰爭的本質是消耗作戰力量,戰場上的輸贏通常在某一方作戰力量消耗殆盡,或無法再有效組織使用作戰力量而結束。

而勝利頂點的出現,不是由某一場戰役的勝敗來決定,是由戰爭雙方剩餘作戰力量來決定,剩餘作戰力量越來越少的一方即便打了勝仗,在戰場佔據強勢地位,也依然會轉入失敗的趨勢或態勢。

剩餘作戰力量的發展情況是一個國家的戰略問題,取決於作戰力量組織、生產、再生產、戰場勝利的轉化

就是說,在戰場上無論勝敗,如果剩餘作戰力量朝著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或是絕對的減少,則意味著勝利頂點的到來,整體的戰場態勢要發生轉移。

從這個角度看,《論持久戰》直達本質,非常高明,從消耗的本質上看到了抗日戰爭的走向。

抗日戰爭中,最終日軍走向戰敗,主要是基於作戰力量的日漸枯竭,其轉化能力的日漸降低。

二戰中的很多轉折點,其背後的根源也都是剩餘作戰力量的變化。

可見,戰時作戰力量恢復的要素,才是戰略問題;平時作戰力量組織、生成的要素才是戰略問題。

今天我們所講的戰略打擊,也是基於作戰力量的組織、生產等要素進行的,使其在戰時恢復能力下降,最終難以在剩餘作戰力量上擁有優勢,無法獲得最終的勝利。

企業的本質創造價值,一個企業的成長多是不斷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為行業或品類創造價值,成長的越快,說明它所創造的價值一定優於行業整體水平,一旦它所創造的價值開始下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時候,就會出現轉折點,走向平庸,給其他品牌提供了超越的機會。

當然,很多時候一個品牌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不一定它創造價值的能力始終高於行業水平,而是整體行業創造價值的水平處於停滯狀態,或低水平狀態。

就像一個品牌的成功,不是它有多優秀,而是同行業的品牌都過於平庸。

二、戰略很重要,但不是你理解的那樣

人們都喜歡強調戰略的重要性,甚至用一些戰役上獲得勝利而最終走向失敗的例子來說明戰略的重要性。

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戰役上的勝利,可能就是「勝利頂點」出現的表象,本質是雙方總體剩餘作戰力量的比例發生了傾斜,看似戰役上勝利了,可能由於戰役消耗過大,或之前戰鬥消耗總數過大,導致整體剩餘力量弱於對方,而力量恢復能力又不如對方,因而導致整體戰爭態勢的轉化。

就是說,戰役戰術的勝敗並不是出現「勝利頂點」的關鍵,勝可能會走向失敗,敗也同樣走向失敗。

所以說,戰略與戰術側重的方向不同,操作內容不同,故它們之間並不能簡單的強調其地位的高低。

戰略,側重在力量的組織、生成、恢復能力(修復、生產、勝敵益強的轉化)上;戰術,側重在用手頭現有力量,基於戰場環境打勝仗的問題

簡言之,戰略的目的是組織能力優化;戰術的目的是打勝仗

三、《孫子兵法》戰略戰術誤解

在大量《孫子兵法》的解讀中,多認為孫子十三篇的始計、作戰、謀攻、軍形講的是戰略,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講的是戰術,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講的是技術。

當然,其他說法也很多,但基本是某幾篇講戰略,某幾篇講戰術,某幾篇講戰策等。如果從「勝利頂點」這個角度理解戰略,則孫子兵法這樣割裂各篇緊密聯繫而講戰略戰術戰策,則可能屬於誤解。

這種誤解主要源自大家對戰略與戰術範疇、要素的理解偏差,因此,很多注家所認為的戰略內容、戰略思維,到我理解的範疇,就變成了戰術內容、戰術思維。

在我的《孫子兵法戰術體系》中,基本將孫子十三篇理解為一整套打勝仗的方法論、方法和工具。

但我也認為,完全可以基於我在《孫子兵法戰術體系》中的思路,從戰略要素展開,基於組織、生成、恢復能力上,整個十三篇也是一套完整的戰略體系。(這個內容本人正在構建中)

比如,《孫子兵法》的「五事」道、天、地、將、法,它既是戰略力量的組織、生成要素,也是戰術使用上所要評估的力量要素。

故我認為,孫子兵法的戰略與戰術不能簡單的從十三篇中分割理解,而應用流程法理解,它是一套完整的戰略戰術體系,只有這樣構建的戰略戰術體系,才能體現它極具操作性的本來面貌,也能夠基於時代要求,將其構建數學模型,結合人工智慧實現大數據的融合運用。

以上為讀汪濤先生關於戰爭消耗的循環因果序列觀點的一些思考,與我在構建的《孫子兵法》戰略體系思想相通,故有感而發,不一定正確,拋磚引玉,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的戰略(視頻講解)
    《孫子兵法》的13篇分別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從邏輯上,《孫子兵法》可以分成戰略、戰術和戰地三部分,其中戰術部分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戰略的原則為:以最小的成本獲得勝利。
  • 《孫子兵法》:商戰致勝寶典
    毛澤東《論持久戰》中說,「孫子的規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我國雖然是孫子的故鄉,對孫子軍事學的研究也甚有成效,在軍事學以外,如聯繫商業貿易也發表過個別有價值的著作,但從總體上看,比日本和西方還差了一截,尤其是很少有著作把《孫子兵法》的實用價值提到戰略的思想高度。」
  • 孫武的《孫子兵法》具備唯物主義和軍事辯證法思想,突出於三方面
    △伍子胥(畫像)七次推薦孫武給吳王戰略性指導思想,突出孫武《孫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戰略論是孫子軍事學說的主體部分,具體的戰略概念即是「廟算」,最後,作戰的指揮戰略原則「知己知彼」與「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就是:需要做到儘可能地了解「策略的得與失,也要知道敵人的動與靜,還要懂得致死地而後生的道理,消除自身的缺陷」。做到這兩點,這也就能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可先發制人了,這就是《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性指導思想。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國軍事學者論孫子與毛澤東戰略
    圖為美國唐人街出售的孫子與毛澤東書籍 韓勝寶攝  中新網華盛頓1月15日電(記者 韓勝寶)「從毛澤東的每一條作戰原則中都可能找到孫子的思想,顯然毛澤東的每一條原則都體現了《孫子兵法》中的多處教誨」。
  • 《孫子兵法》合集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孫子兵法》是現存最早的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孫子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軍事理論,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歸納出戰爭的原理原則,舉凡戰前之準備,策略之運用,作戰之布署,敵情之研判等,無不詳加說明,巨細靡遺,周嚴完備,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二千多年來一直被視為兵家之經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毛澤東對《孫子兵法》推崇備至,而孫子所主張的智、信、仁、勇、嚴則成為中國軍人的「武德」。
  • 《孫子兵法》千秋萬代,無法超越!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
  • 兵法學刊:孫子兵法的制勝之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於《孫子兵法》 一個國家的政治如果達不到政通人和,那麼人民不可能支持政府發動的戰爭,政府和軍隊失去了國內人民的支持,也就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第二 看是否具備取得戰爭勝利的天時和地利? 打仗需要審時度勢,如果出兵不能恰到好處的掌握好時機,不能奪取有利於我軍的地形,那麼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會變得很渺茫;第三 看帶兵打仗的將領是否有才能?
  • 讀《孫子兵法》,學會戰略性思考
    作者說,「《孫子兵法》從戰略的高度,揭示了戰爭取勝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原理,也確定了中國人戰略思維和戰略偏好的基本特質,是世界公認的一部戰略學的經典著作……這本書的特點是,內容高度抽象、高度概括、高度凝練,背後的邏輯又極其嚴密、極其深奧,甚至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這就會帶來一個問題:曲高往往就會和寡,一般人很難讀下去。」
  • 看了半部孫子兵法的美國人:不戰屈人之兵限制中國戰略思維
    基辛格談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來過中國幾十次的前美國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博士對中國迥異於西方的思想印象深刻,他對《孫子兵法》這部兵書所蘊含的高深戰略感到敬佩,不過他也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種代表中國戰略的思想束縛了中國的視野,讓中國錯失成為世界大國的機會。
  • 被誤解的孫子兵法告訴你,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所以孫子一直叫我們不要去戰,不要亂動,不要作為。因為不作就不會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一點,我們都誤解了《孫子兵法》,以為它是教人使詐的書,其實它是一本個人成長學,看我們如何修煉自己的實力。大多數人都在碌碌無為,不做點什麼事就會焦慮,實際上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 中國的《孫子兵法》是世界最古的兵書,千古受用!
    接下來,談談《孫子兵法》的三方面重要思想:第一,《孫子兵法》中所蘊含的戰略指導思想。戰略論是孫子軍事學說的主體部分。孫子在《孫子兵法》中首次提出了戰略概念,即廟算。很具體地論述了「安國保民」的最高目標、「五事七計」的全局運籌、「不戰屈敵」的止戰思想和「知己知彼」的作戰指揮等戰略思想。
  • 關於孫子兵法的知識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孫子曰」開頭,按專題論說,有中心,有層次,邏輯嚴謹,語言簡練,文風質樸,善用排比鋪陳敘說,比喻生動具體。 《孫子兵法》共分五個部分:戰略運籌、作戰指揮、戰場機變、軍事地理、特殊戰法。
  • 我們對《孫子兵法》是否太過吹捧?它真正的價值是什麼?
    今天小巖想說說 《 孫子兵法》,嗯……其實小巖想說的是大家對《孫子兵法》的誤解。很多人都喜歡讀《孫子兵法》,但也因為喜歡而誤解的最深刻。孫子本人在歷史中是否真實存在,還有待考證,但至少我們可以知道《孫子兵法》的成書時間是春秋後期,若照歷史與相關的考證,孫子或其先祖應該是來自於齊國,後來被吳王封為將軍。但這也是我們最難理解之處,因為記載春秋史料翔實的《左傳》、《國語》都沒提到孫子,有關孫子的其人其事,除了野史中記載了他訓練嬪妃之外,攻打楚國的記錄一應空缺。
  • 新書速遞|宮玉振《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善戰者是...
    但是在孫子看來,真正優秀的將軍,不是簡單地追求贏,而是爭取不用打就能贏。孫子跳出了戰爭去看戰爭,超越了戰爭去看戰爭。同樣,競爭者也要跳出競爭去看競爭,超越競爭去看競爭。以今天的思維來看,孫子已經有了成本和收益的意識:不僅僅追求勝利,還要追求完美的勝利。要學會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勝利。《孫子兵法》為什麼在西方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 倫予史紀 中國人為什麼讀不懂《孫子兵法》?
    1996年哈佛大學57位學者將《孫子兵法》評選為4000年10部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哈佛大學建議讀的一百本書,其中就有《孫子兵法》。同年,哈佛大學的「競爭戰略之父」麥可·波特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什麼是戰略》一文,這篇文章被商業界譽為是與杜拉克《經營之道》齊名的「管理史上奠基之作」,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普遍認為脫胎於《孫子兵法》「五事七計」原則。
  • 毛澤東到底是什麼時候研讀《孫子兵法》的?
    在書簍之中,在書簍之中,他最常看的是兩本書,一本是《共產黨宣言》,另一本就是《孫子兵法》。在《毛澤東談毛澤東》一書中,作者這樣寫道:「對黨內教條主義者攻擊他靠《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指揮打仗一事,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曾多次提到,1957年6月,他在與新華社社長吳冷西的談話中說;他講遊擊戰爭十六字決時,並沒有看過《孫子兵法》。
  • 《孫子兵法》10句經典名言,每一句都值得背誦!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 《孫子兵法》與統帥之道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廣泛流傳的軍事論著,古今內外的軍事家都運用其中講述的軍事觀念來指揮戰爭,並且,其中講到的基本思想和理論還被應用到了現代社會管理和經營決策方面。孫武生平《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將軍孫武。
  • 《孫子兵法》的《作戰》篇總述、第一章和第二章(視頻講解)
    《作戰》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二篇,分為五章,主要講:戰爭費錢,速戰速決,降低經濟損失。前兩章講戰爭二害:費錢和耗時,第三和第四章講戰爭二利:就地補充和速戰速決,它們是費錢和耗時的解決方法。第五章講將領責任重大,知道二害和二利的將領,才能保證民眾和國家安全。
  • 上兵伐謀,《孫子兵法》謀攻篇用五種方法,告訴你如何取得勝利
    這句話是「上兵伐謀」最好的解釋,點出了以謀略攻敵的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圍繞這個思想,從戰爭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如何用謀略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儘量避免攻城等拼實力、拼消耗的惡仗,爭取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勝利。這一篇章,孫子並不推崇百戰百勝,而是希望能用謀略,取得更大的勝利。這就是不戰而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