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談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
來過中國幾十次的前美國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博士對中國迥異於西方的思想印象深刻,他對《孫子兵法》這部兵書所蘊含的高深戰略感到敬佩,不過他也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種代表中國戰略的思想束縛了中國的視野,讓中國錯失成為世界大國的機會。
基辛格評價中國的戰略思想是強調運用計謀和迂迴策略,願意用耐心累積自己的優勢,運用持久戰積小勝為大勝,並且在過程中講究靈活性。而西方則是喜歡孤注一擲的英雄式決戰思維,講究一戰決勝負。
雙方戰略思維的迥異被基辛格形象地比喻為圍棋和西洋棋,中國圍棋講求的「勢」,雙方迂迴包抄拼鬥的是策略,實力在不知不覺之間此消彼長,外行人在棋局之中根本看不出哪一方才是贏家,到大局已定時才恍然大悟。而西洋棋講究的是風捲殘雲速戰速決,勝利就是要把對手逼得走投無路,目標明確專一,除非雙方實力相當,否則必然是一方摧垮另一方。
東西方戰略學家的根本區別在於,東方像孫子這樣的戰略家講究將心理、政治和軍事融合在一起,而西方的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和約米尼則認為戰略是自成一體的,只要戰爭開始所有的精力和資源就全部投入到戰爭當中。所以東方通過不戰而勝檢驗自己的理論,而西方則通過打勝仗來檢驗自己的理論。
在二戰以前西方的戰略理論是無往不利的,西方國家用碾壓式的絕對實力來踏平對方。但是進入冷戰之後隨著非西方國家武器裝備的進步,西方的辦法不好用了。尤其冷戰當中,美國沒有在亞洲打贏任何一場戰爭,越南戰爭美國身陷泥沼之中,讓美國的士氣低落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基辛格從孫子的思想中看到了美國的不足,西方戰略思想中缺少對包括氣候、地形、外交、情報、供應、後勤、歷史觀、出其不意和士氣等一系列因素的統籌思考,結果就是往往美軍能贏得許多的戰鬥,但是對整體戰局毫無幫助,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陷入敗局之中。
不過基辛格仍然覺得孫子兵法有局限性,孫子講究的不是如何徵服土地,「不戰而屈人之兵」式的在心理上壓倒敵人。而從全局來看,中國的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們認為世界是不可徵服的,中國自身是一塊天賜的福地,文化上可以惠及周圍的鄰國,那種漂洋過海逼迫異族皈依中國文化的方式對中國人來說沒有榮耀可言,這就讓中國的戰略是局限與被動的。每一次在與異族的戰爭中最後都是通過文化來同化對手,讓徵服者變成文明的守衛者,這就是政治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種思想發展到最後就是中國變得越來越封閉,德國著名思想家黑格爾就批評中國習慣性地將太平洋地區視作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從來沒有用積極的眼光來審視海洋,從而錯失了向海外發展的大好機會。基辛格則認為明朝時期中國沒有保持自己的「無敵艦隊」,在後來因為海盜襲擊竟想讓國民從海邊後撤十裡深居內陸的做法是極其愚蠢的,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驕傲的西方只能看懂半部孫子兵法
對於孫子兵法為代表的東方戰略思想的評價,基辛格仍然是沒有跳出西方的那種驕傲,他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你的一些優點,卻又一定要找出點問題來否定你,這樣才能維護自己的顏面。而當這種驕傲存在時,他們就無法沉下心來真正看懂孫子兵法所蘊含的哲學,自以為是中國通的西方學者在不深刻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基礎上頂天只看懂半部孫子兵法。
西方學者認為中國之所以會產生「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避戰思想是因為中國內部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為了避免在戰爭中損耗過多而形成的。但是這種想法西方最多只能理解一半,為什麼?因為死傷慘重的大規模戰爭在古代西方是非常罕見的,他們所認識到戰爭的慘烈與中國人所意識到的慘烈完全是兩個量級的。孫子所處於的周朝歷史前後長達791年,這791年當中沒有任何一年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時期,諸侯國相互之間徵伐不斷,到後期戰國時代戰爭之慘烈每一次大規模戰爭都要死亡數十萬人之巨,這種傷亡程度歐洲到世界大戰才初次見到。
在一個冷兵器時代就達到如此慘重的傷亡,但凡是一個正常人也希望將戰爭的損失降到最低,這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在後來中國王朝的興替當中,人民深刻地意識到和平統一是多麼的重要,每一次天下大亂之時人民都生活在地獄之中。五胡亂華時代蠻族侵略內地時因為無糧可吃,竟將漢人當作「兩腳羊」食用;到唐末黃巢軍時,罪惡滔天的黃巢又重現了這駭人的一幕,每到一處將人當作牲畜一般屠殺,將人肉用巨碓臼碎了吃。如此駭人聽聞的惡行足以讓中國人無比厭惡戰爭,這樣的情感也只有經歷過二戰之後的歐洲才能感同身受。
孫子兵法所代表的東方思想是一種責任心的表現
這種對戰亂的厭惡也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政策的制定,但凡是能不用兵的便不用兵,認識到以和為貴是中國人通過無數鮮血才換來的,這不是西方所認為的怯懦,而是一種責任與擔當。勵精圖治帶領萬民走上富裕安康的生活是每一代大一統王朝的政治家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所以像秦王朝這樣的軍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是很難延續的。
西方的所謂戰略中心思想其實就是軍國主義,用法家講求令行禁止,一力降十巧用絕對軍事實力來建立龐大的帝國。你不能說西方的這種思想就一定是差的,在開疆擴土方面西方國家與秦國不謀而合,但是他們都有同樣一個問題——難以駕馭一個龐大的國家。
像西方最早的大帝國馬其頓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的率領下馬其頓和希臘勇士以少勝多,連續擊潰波斯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埃及人、印度人,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超級帝國。然而這個帝國連二世都沒有傳到就因為亞歷山大的死分崩離析了,這就是因為西方除了不斷地徵討之外沒有什麼能夠穩定龐大帝國的辦法,他們雖然打下了江山,但是因為生活沒有得到改善而人心浮動。
在為希臘復仇的大義之下,馬其頓勇士還願意追隨亞歷山大徵討波斯,等他們打下來波斯之後目標也就完成了,士兵們都希望凱旋迴鄉不想再打仗。但是亞歷山大仍然一意孤行,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新的進攻目標,這個龐大帝國立刻就會治理破碎。不過他的將軍和士兵們認識不到這一點,不情不願地與其徵討印度,一度不願聽從亞歷山大的指揮。要不是只有亞歷山大知道如何從印度返回希臘,怕是他早就死在印度的哪條河裡了。
馬其頓之後的羅馬帝國印證了這一點,在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權之後,羅馬立刻就沉迷於三巨頭的內戰之中,然後在一片窮奢極欲當中迅速衰落和分裂,東西兩個羅馬被蠻族競相吞噬滅亡。像拿破崙、希特勒這些歐洲領袖只能依靠著對外不斷地擴張侵略來維持自己的歐洲帝國,一旦他們的戰爭機器停滯了,經濟立刻衰敗難以為繼,必然走向破滅的結局。
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蘇聯硬不硬?一個阿富汗耗了十年就分崩離析了;美國強不強?兩場反恐戰爭打沒1.2萬億美元,現在一心琢磨著怎麼不丟臉的逃出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國也向學中國哪種文化認同的辦法來守自己的天下,但是他那套才研究了幾百年的民主制度就想成功那是異想天開,如果他成功了中國上下五千年就算白玩了。所以美國只好走西方的老路,將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當作對手不斷地攻擊,企圖用外敵來凝聚自己,這就是美國最後的辦法,既不對他人負責任,更不對自己負責任,如此下去敗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