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

2021-01-19 飛虹一生

《孫子兵法》被譽為古今中外第一兵書,受歷代軍事學家推崇,但其真正的魅力卻往往遭到大眾誤解,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其《謀功篇》中「上兵伐謀」的真正含義。

上篇文章,我們講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麼如何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1、 何謂伐謀?解決敵人的大腦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和我剛開始認為的一樣,都認為是要用計謀,意思就是打仗最好的方法是要用計謀取勝。這裡有些誤解。「上兵伐謀」的意思是瓦解對方的計謀,讓對方的計劃落空或者直接讓對方謀劃計策的人消失,這裡的「伐」就是討伐、去除的意思,而不是使用。《孫子兵法》一直都在說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此處也不例外。

比如,在三國時期,劉備任徐庶為軍師,在新野打敗曹操後,後者探聽到原來劉備新任軍師徐庶是個大孝子,於是便截獲其母親,以此為要挾,逼徐庶來投靠自己,將劉備的「謀」也就是指揮大腦伐掉。又比如你知道敵人要來攻打自己,然後散播一些假消息,讓對方的謀算出錯,或者直接放棄來攻打的想法,這也是「伐謀」。例如在《漢書》中記載七國作亂時,周亞夫固守城池,吳軍來圍攻,但周亞夫堅壁不戰,吳軍就假裝攻打東南面,但周亞夫卻往西北方向增兵,沒過多久,吳國的精兵果然都在西北方開始攻城,但他們一看到周亞夫早有防備,最後就放棄攻城撤退了,這是因為,周亞夫「伐」掉了吳王的謀略,讓他後面的努力全部白費,這是軍法上策。

2、 何謂伐交?解決敵人的朋友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伐交的意思大家都比較清楚,就是破壞掉敵人的外交,使其落入孤立無援之境。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張儀和蘇秦都是幹這種活的,一個兩為秦相,一個佩六國相印,天天在外面遊說。比如當時合縱抗秦的盟主楚懷王和齊國結盟後的實力已經遠在秦國之上,秦國要想逐鹿中原,就必須打破這種格局。於是秦國丞相張儀訪問楚國,見到楚懷王后,以桑榆之地六百裡為誘餌,希望他和齊國絕交,和秦國結盟。

這時候楚懷王利益薰心,馬上就派人和齊國絕交。但是當他派人去接受桑榆之地時,張儀卻稱病不見。楚懷王以為是張儀在考驗他,於是他又派人去齊國辱罵齊王,讓天下人都知道楚國和齊國絕交了。這下齊王怒了,立刻就去和秦國結盟。而張儀這時候終於肯見楚國使臣了,他大手一揮,割了桑榆之地六裡給楚國,從六百裡變成六裡,楚懷王也怒了,立刻派兵討伐秦國,但他已經沒有盟友了。結局可以料想,楚國大敗,從此日漸衰落。

另一個伐交的案例就是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都想爭取淮南王英布的支持,當時劉邦已經和項羽打的不可開交,無倫哪一方獲得英布的支持,都有可能一統天下,於是兩家都派使者去遊說英布。英布看在往日情面上,和項羽的使者聊天,也就是問問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這時候,漢使突然衝進去,一屁股坐到主座上,喝到:「淮南王已經歸漢,你在這裡做什麼?」楚使被嚇懵了,想要走。漢使又喝道:「英布將軍,不能讓他走了,殺了他!」英布也懵了,拔刀就砍了剛剛還在一起聊八卦的楚使。

由此可見,「伐交」和「伐謀」一樣都是戰前瓦解對手實力,讓敵人不敢打或者打起來更容易輸的目標。

3、 何謂伐兵?開始刀兵相見了

伐兵是比伐謀和伐交還要次一等,因為代價大,勞師動眾。伐謀只要動動腦子,伐交需要跑跑腿、耍耍嘴皮子,相對於伐兵而言,簡單多了。

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出祁山原道伐魏國,其實每次都非常辛苦,穿越重重蜀道,運糧也很麻煩,往往糧食在路上都要消耗掉大半,而蜀國本身也不富庶,每次北伐都搞的兵疲民窮。所以,難以久持,其實最後劉禪投降,完全不能怪他,因為劉備和諸葛亮留給他江山真的不怎麼樣。

古往今來,凡是能夠把敵人引出城來決一勝負的,決不攻城。凡是能勸降的,也決不攻城,攻城戰是所有帶兵打仗的將軍最怕遇到的,尤其遇到善於防守的大將,往往數年不得寸進,在歷史上,慘烈的攻城戰數不勝數,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玉璧之戰。

南北朝時期,東魏丞相高歡為了打開西進的道路,徵伐西魏不得不進攻由善守大將韋孝寬駐守的玉璧城。當時高歡為了取得地利之勢,在城南筑起土牆,準備居高破城。而韋孝寬則命人在城牆上用木頭搭建木欄,使城牆變得更高。高歡又命令人挖隧道,而韋孝寬則也挖掘隧道,但他在隧道裡埋了大量的柴草,只要敵人一到,就立刻點火煙燻,很多士兵在地下斷氧而死。高歡打造戰車,韋孝寬則製造巨縵,戰車不能進入。高歡點火燒布,韋孝寬則用鐵鉤斬火竿。高歡截斷汾水,韋孝寬在城中打井。高歡勸降,並且綁架了韋孝寬的侄兒,但韋孝寬卻大義凜然,更加堅定與城市共存亡的信念!

最終,高歡苦苦戰了60餘天,士卒死亡超過7萬,玉璧城依然沒有攻破,而且韋孝寬還佔據了另一個高地土山,和玉璧城形成掎角之勢。最後高歡病重,只能退兵,回朝後,鬱鬱而終。其實不怪高歡無能,只是攻城戰實乃下策。相信大家在古裝演義電視劇裡經常能看到一個場景,一隊兵馬到達某座城池下,往往看到城市守軍軍容整齊,就只能退去,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5、伐謀為上,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翻臉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指導意義,我們都是遵紀守法的公民,但難保不遇到一些無賴侵犯我們的合法權益,這時候,首先我們應該想到對方所想,在他之前做好準備工作,比如留下證據等。然後我們要瓦解對方的朋友,爭取更多的輿論支持。最後就算是翻臉了,也要做好防守工作,直接拿著證據到法院去,讓對方淹沒在正義的偉大力量下。而不是自己赤手空拳與惡勢力做鬥爭。

相關焦點

  • 上兵伐謀,伐的到底是什麼?《孫子兵法》給你答案
    我們知道《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兵家名著,其宣導的核心思想是「不敗」。所謂「兵者,國之大事」,只要不敗,就有機會獲取勝利。在該書《謀攻篇》中也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裡將「伐謀」放在了首位,那麼「伐謀」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 孫子兵法名句6: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原文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 孫子兵法全球行:古羅馬鬥獸場「上兵伐鬥」
    孫子兵法全球行:古羅馬鬥獸場「上兵伐鬥」 >  記者 韓勝寶 特邀記者博源  野獸咆哮,鬥士吶喊,刀光劍影,腥風血雨,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鬥獸場,曾上演了一幕幕「上兵伐鬥」的驚心動魄的人獸大戰,在鬥獸場建成後的持續100天裡,隨著瘋狂的喊殺聲和野蠻的喝彩聲,9000頭猛獸與3000名角鬥士「鬥」的兩敗俱傷,同歸於盡。
  •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謀攻篇【齊國】孫武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參考譯文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
  • 「上兵伐謀」的智慧與局限性
    「上兵伐謀」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意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戰勝敵人。其核心在於用謀略打消敵人出戰的念頭。兩軍對壘,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兩方實力懸殊;其二,兩方實力相當。
  • 張儀相魏|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張儀到魏國當國相,實質是為秦國作臥底,其目的在於「伐謀」和「伐交」:一方面,儘量說服魏國臣服於秦,形成對其他諸侯的示範效應,以利秦國「連橫」;另一方面,及時防範和伺機破除它國與魏國的「合縱」。胸有全局,眼盯關鍵,落子穩、準、狠。
  • 上兵伐謀,《孫子兵法》謀攻篇用五種方法,告訴你如何取得勝利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曹操曾經說過:「欲攻戰,必先謀。」這句話是「上兵伐謀」最好的解釋,點出了以謀略攻敵的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圍繞這個思想,從戰爭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如何用謀略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儘量避免攻城等拼實力、拼消耗的惡仗,爭取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勝利。這一篇章,孫子並不推崇百戰百勝,而是希望能用謀略,取得更大的勝利。這就是不戰而勝的方法。
  • 中華民族管理學:道天地將法 上兵伐謀
    因此雖然孫子並非老子和倪子的嫡傳,在軍事和管理學領域,《孫子兵法》比範蠡專業。《孫子兵法》並非世俗所以為的「兵者詭道也」,把它看成《三十六計》更是無稽之談。這是把智慧視為高深莫測的神機妙算的世俗思想,把孫子簡單的管理思想複雜化。《孫子兵法》的焦點是宏觀管理的正道。詭道是短兵相接時不得已而採用,同時不得不防備對手會採用的奸詐手段,所以雖不宜重視,卻不能忽略。
  • 上兵伐謀到底指什麼?晏嬰折衝樽俎救齊國,寇恂伐謀定敵軍
    孫子兵法當中說上兵伐謀,而這並不是說打仗就要用計謀,而是說要去破壞對方的計謀。雙方都會想著各種辦法去對付對方,那麼雙方都是謀定而後動;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只要想辦法把對方的謀略給破壞掉,他也就沒有辦法行動了。
  • 孫子兵法謀攻篇解讀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
  • 《孫子兵法》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應用?它不光是一本兵書
    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可以說是集合了所有的戰爭智慧,但是這現在沒有了戰爭,孫子兵法的那些思想又是否能在生活中被應用呢?1.不戰而屈人之兵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孫子兵法》的最關鍵核心——不戰而屈人之兵,意思是說,不用打仗就徵服了對方,既可以避免傷亡,又可以不用勞民傷財發起戰爭,這是最高的徵服方式,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 思維導圖詳解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 《孫子兵法》,一部滿是智慧的謀略寶典
    《孫子兵法》這本書很多高人評價都挺高的,比如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我們要把《孫子兵法》視為天下第一神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這樣事業才能發達。唐朝的大軍事家,同時也是千古明君的李世民說:觀諸兵法,無出孫武!毛也說,《孫子兵法》裡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現在依然是真理。
  • 孫子兵法-第三篇 謀攻
    故上兵伐謀(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轀(5),具器械(6),三月而後成,距堙(7),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8),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孫子兵法》的戰略(視頻講解)
    《孫子兵法》是世界十大兵書之一,它那麼厲害,那麼《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是什麼呢?《孫子兵法》的13篇分別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從邏輯上,《孫子兵法》可以分成戰略、戰術和戰地三部分,其中戰術部分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戰略的原則為:以最小的成本獲得勝利。
  • 《孫子兵法》精華錄——感悟兵家鼻祖的智慧!
    《孫子兵法》也稱《孫子》,是由2500年前春秋時期的孫武所作,是我國最早的兵書著作,是我國軍事學的奠基之作,也是全世界公認的軍事名著,現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傳播。《孫子兵法》是歷代將帥的必修課程,文字簡練,意義豐富,被尊稱為「兵經」。下面我們節選其中的一些經典名言,與大家共享。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兵法20餘年,通過古代兵法和現代商戰的結合,讓古代的智慧在現代得到運用。
  • 孫子兵法篇:兵家睥睨縱橫之術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俗話說,好人以德,小人以敬。那敵人呢,則用之以兵法。和敵人對陣,乃是生死存亡之道,勝,則生。敗,則亡。不能夠不去對這些事情有所察覺。
  • 《孫子兵法》:職場就是「戰場」,讀懂這8句話,讓下屬心服口服
    《孫子兵法》是西點軍校的必讀書目,每個美軍指揮官都必須人手一本的軍事聖經。《孫子兵法》是對春秋時期蜂擁而起的諸侯戰爭的總結之大成者。在記錄春秋的部分裡,短短242年的歷史中就發生了483次戰役,更不用說整個春秋時期了。
  • 兵法學刊:孫子兵法的制勝之道
    《孫子兵法》中提出的制勝之道指的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於《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