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全球最大書展——2013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圖書貿易有限公司負責版權工作20餘年的張北徵就非常驚訝,不僅是歐美英語國家,就連之前對中國文學幾乎不感興趣的許多小語種國家,如波蘭、阿爾巴尼亞的出版商都紛紛上門尋找中國圖書。
「我原以為他們關注的是教科書、醫學類圖書。但是他們上來就直接說要我們中國的小說,文學類的。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已塵埃落定,但毫不妨礙有「諾獎情結」的中國人早早開始興奮地預測:繼莫言後,誰會是下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
同樣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個擅長長篇,一個只寫短篇;一個散發著鄉土味的大氣磅礴,一個在細膩精準裡洞悉人類內心隱秘。莫言(去年諾獎得主)和艾麗絲·門羅(今年諾獎得主),如此風格不同的兩位作者,為什麼都能摘得桂冠,諾獎評選的標準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中國作家更能得到國際文壇歡迎?莫言得獎一年後,英文世界對中文作品的接受度會有變化嗎?
昨天,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英文名:Howard Goldblatt),帶著同樣是翻譯家的夫人林麗君抵達北京,接受了記者關於莫言得諾獎一年後,中文作品在英語世界發生一系列變化的訪問。
隨時隨地都要有翻譯跟著
歐美出版商都不願意請莫言過去
記者:目前歐美文壇接受中文作品的程度如何?
葛浩文:歐美讀者喜歡哪種文學作品,很難判斷,中國的文學呢,我們有個比較悲觀的看法,凡是對現狀有批判的,就喜歡;讚揚的,歐美讀者就不看了。
記者:和以前相比,莫言的作品目前在美國是不是更受歡迎?
葛浩文:獲獎前,他的中文作品在美國出版就很多,得獎後更開闊一點是必然的。獲獎後的三個月內,書賣得真棒。不過過了一年再提莫言,可能大家就會問,誰是莫言?
主要原因是,莫言不會英語,他去歐洲和美國,隨時隨地都要有翻譯跟著。所以現在歐美出版商都不願意花錢請他過去。其他大部分的諾獎得主都會外語,可以出國宣傳。可惜的是,莫言還不想花時間去學外語。他太愚蠢了!
不看作者在中國的影響力
要看作者在美國將來的影響力
記者:你如何挑選中國作家來翻譯,把他們推向國際?
葛浩文:有些是中國人說好的我們覺得也好,有些是中國人都不看的我們挑出來。一種是有人來找我們翻譯,在美國出版東方的翻譯書不容易,有出版社買了版權找到我,我們看了覺得不錯就可以譯;還有一種是別人推薦的,我們一般不看他在中國的影響力,而一定要看他在美國將來的影響力,因為如果不好賣,我們的工作就白做了。
翻譯最頭疼的決定在翻譯之前,怎麼選擇一個讓我們四到六個月的工夫不白做的作品。決定以後,翻譯到出書就沒事了。
記者:國外讀者喜歡中國文學的哪個方面,風情還是人情?
葛浩文:評論家喜歡看悲苦的,但讀者一般愛看的卻是幽默輕鬆的。比如閻連科的小說與劉震雲的就是兩碼事。我認為在美國評論家眼裡,還是更喜歡閻連科,因為他還是比較反面的,而劉震雲是正面的,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主角李雪蓮一直在碰釘子,但依然勇往直前。我給美國的版權代理人寄了《我不是潘金蓮》,不到兩個星期,他們就打電話說:好小說!兩本都要了(還有一本是《我叫劉躍進》)!
個人認為,除了王朔外,以市井小民甚至是小偷為主角的,就是劉震雲了。他觀察這些小市民的思想、行為,看得非常透徹。
葛浩文是誰?
他翻譯過的作品有莫言、王朔、蘇童、賈平凹、劉震雲、楊絳……
葛浩文有「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的稱號,不僅「首席」,甚至幾乎惟一。曾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在《紐約客》雜誌上寫道:「在美國,中國當代小說翻譯差不多成了一個人的天下,這個人就是葛浩文。」厄普代克比喻葛浩文是「接生婆」。經葛浩文之手,莫言、王朔、蘇童、賈平凹、劉震雲、張潔、楊絳、馮驥才、蕭紅、白先勇、李銳、虹影、阿來、朱天文等二十多位名家的50多部作品在英語世界呱呱墜地。而葛浩文偏愛莫言,光莫言一人的作品就翻了十部。
以至於另一位來自德國的漢學家顧彬,直接說莫言能得獎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葛浩文的翻譯。顧彬的理由是,諾獎評委團中,除了馬悅然,其他評委全部不懂中文,要藉助外文版閱讀。儘管葛浩文一再回應顧彬的說法太誇張,但他同時也承認,進軍國際文壇,翻譯的貢獻功不可沒。
最近,葛浩文和夫人林麗君剛剛一起合譯完成了阿來、畢飛宇、姜戎的幾部作品,正在翻譯劉震雲的兩部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和《我叫劉躍進》。(記者 潘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