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陣地上甘嶺 (油畫) 作者:範笛寬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十多年間,我與秦基偉同在一支雄師勁旅中戰鬥和工作。他一直是我的直接首長,他的光輝形象、英雄業績和精神風範一直銘刻在我的腦海裡。
一、千軍萬馬下太行
早在1941年,就任八路軍太行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兼中共地委書記的秦基偉同志,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了五年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封鎖」、反「蠶食」鬥爭,享譽太行山。1945年8月初,抗日戰爭形勢好轉,蔣介石卻以「最高統帥」名義,命令八路軍「就地駐防待命」,妄圖壟斷對侵華日軍的受降權,搶佔抗戰勝利果實。
善於治軍的秦基偉同志,決定8月12日在河北省贊皇縣李川溝召開出擊動員大會並舉行閱兵,指定時任該分區主力第10團團長的我為閱兵總指揮。他說,閱兵是古今中外軍隊鼓士氣、增鬥志、壯軍威的通用做法,我們也可以運用。於是,數千名八路軍戰士和武工隊員、遊擊隊員、民兵、民工隊伍,按照他的命令,肅立在村頭臨時平整過的廣場上。上午10時,閱兵開始。秦基偉先是由我陪同檢閱部隊。繼之,他用大嗓門講話:「同志們,我們已經度過了最黑暗的時期,小鬼子完蛋了。可我們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蔣介石現在下山摘桃子來了,搶奪抗戰勝利果實。我們怎麼辦吶?」我隨即帶頭高喊「捍衛勝利果實,堅決鬥爭到底!」部隊熱烈響應,喊聲如雷。秦基偉又說:「對!我們的劉鄧首長決心集中太行、太嶽主力開展大反攻。我第一軍分區的任務是,由北向南出擊平漢線,收復失地,開闢戰場,準備應對大規模的內戰!」閱兵完畢,部隊和民兵、民工士氣高漲,在秦司令員的號令下,千軍萬馬分成數路,浩浩蕩蕩地殺下太行山。
8月18日,秦基偉揮師包圍贊皇縣城。他跑到我們第10團指揮所,對我說「這是一隻病老虎,不要逼,逼急了病老虎也能傷人。」他還出了一個絕招:圍而不打,用「嚇」和「拖」的戰術,把它嚇成一隻狗,嚇成一隻貓,最後嚇成一隻豬,叫它乖乖地爬出來。遵此,部隊組織了幾十隻土喇叭隊,晝夜不停地向城內喊話;還組織了幾十名偽軍親屬喊話,母親喚兒子,妻子喊丈夫,兒女勸老子,聲淚倶下,哀告不絕。這一手特靈,使偽軍軍心動搖,成了驚弓之鳥。19日,秦基偉為了強化「嚇」和「拖」的戰術效果,指揮部隊實施半小時火力攻擊,敲山震虎。果然,敵軍大亂,潰不成軍。20日,贊皇遂告解放。9月21日,解放臨城。9月22日,解放內邱縣城、高邑縣城。
9月23日,總攻邢臺,第10團主攻北門,秦基偉親臨第一線指揮,10名戰士抱著100多公斤炸藥包轟開了通路,部隊乘守敵驚恐萬狀,像潮水一樣衝入城內,打進敵指揮部。他感嘆說:「老向,這是我們目前解放的最大一座城市。向部隊講清楚,要嚴格執行紀律,不該去的地方不去,不該拿的東西不拿,做到秋毫無犯,樹立良好形象。」
兩個月內,秦基偉還指揮太行第1支隊參加了解放邯鄲和臨銘關戰鬥,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數城,戰無不勝,取得對日偽大反攻戰役的重大勝利。
二、逐鹿中原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首長親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3、6縱隊,一舉突破蔣介石自以為可抵40萬大軍的「黃河防線」,逐鹿中原拉開了序幕。
遵照中央軍委和劉鄧首長的指示,剛剛成立的第9縱隊與第4縱隊以及戰場起義的原西北軍第38軍編為「陳(賡)謝(富治〉集團」,8月21日起,部隊南渡黃河,跨越隴海路,開闢豫西根據地,兩克洛陽,參加平漢、豫東戰役,解放鄭州。
鄭州戰役之初,第9縱隊並未擔任重大角色,按縱隊司令員秦基偉的說法,「小弟弟依然是小弟弟,儘管換了件把新衣裳,吃了幾頓肉,多了幾件好槍好炮,一旦大戰來臨,老大哥還是搶頭陣的。」為確保鄭州戰役先機制敵,機智多謀的秦基偉決定先打好「間諜戰」。他派出兩位副旅長和縱隊偵察科長以及部分團營連級幹部,抵近鄭州城,獲取了大量情報,由此作出三點判斷:一是鄭州之敵守備空虛,信心不足,棄城逃跑的可能性大;二是敵向北逃跑的可能性大;三是基於以上兩點,我之戰術構想是必須先敵控制黃河沿岸到鄭州之間的通道和要點,並做好阻逃打援雙重準備。
戰役情況的發展,果然不出秦基偉所料。鄭州守敵見勢不妙,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於凌晨棄城向黃河大橋方向逃竄。幾個小時圍截激戰後,鄭北戰場形勢白熱化,部隊打得很艱苦,也很頑強。秦基偉親自跑來我26旅指揮所,給前沿部隊團長打電話:「要堅決頂住!鄭州之役全勝,此是關鍵一著。全體共產黨員、革命幹部要做戰鬥先鋒,勇於犧牲,為取得最後勝利,堅決頂住敵人的垂死掙扎!」他的聲音幾乎傳遍了整個戰場。
大門關住了,接下來是一場浩大的老鴉陳(鄭州以北)野外追殲戰。9縱和華野14縱密切配合,殲敵1.1萬餘人,繳獲各型火炮82門,各種槍枝4100多件,汽車30多輛。兩個縱隊在黃河鐵橋上勝利會師,鄭北殲敵之戰落下帷幕。此役,是秦基偉在解放戰爭中指揮的漂亮仗之一。陳毅對秦基偉說:「9縱已經成熟了,可以打大仗了。」
責任編輯: 戚易斌
第2頁 /(共3頁)
三、馳騁淮海
淮海戰役打響後,9縱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成芳奉命率部,圓滿完成了襲取宿縣、出擊澮河的任務,繼而參加了分割圍殲黃維兵團的作戰。
11月27日11時,秦基偉指揮9縱26旅、27旅白晝出擊澮河,攻下了敵7個村莊陣地,基本上把當面之敵第14軍打癱瘓了。澮河大出擊儘管對被圍黃維兵團形成巨大壓力,但敵人還有雄厚的勢力,而且構築有成群地堡,倚仗強大火力、憑藉村莊進行頑抗,使我進攻部隊接敵運動中傷亡較大。
善於學習、善於思考、善於創新,是秦基偉在戰爭年代的顯著特點之一。最令我起敬和難忘的是,在戰火紛飛的陣地上,他經常利用白天因敵機轟炸,部隊不便展開的戰鬥間隙,蹲在野戰工事內讀《孫子兵法》,堅持天天寫日記,記下了他一連串的深刻思考。2013年12月,新華出版社出版的近80萬字的《秦基偉戰爭日記》上下兩卷。這兩卷日記為黨史軍史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我也應邀為該書題字。
有一天夜間,第81團班長牛盈連和兩個戰士在執行偵察任務時,匍匐至敵鹿砦跟前,靠著堆土包、挖交通壕,居然生存了一天。秦基偉得知此事大喜:「這不就是我們戰士的一大創造嘛!起名叫『敵前近迫土工作業』吧。」於是,全縱隊開展了大規模的敵前近迫土工作業。一夜之間,塹壕、交通溝、貓耳洞遍布,縱隊秦基偉、李成芳、何正文、谷景生以及各旅、各團首長,都可以大搖大擺地走進交通溝內,並且一直延伸到黃維的鼻子底下。正如秦基偉日記所寫:「午前視察陣地,往返均較安全,部隊接近敵前沿僅三十公尺。」
12月6日16時3分起,部隊向黃維兵團發起總攻。被俘的囯民黨第18軍軍長楊伯濤哭喪著臉說:「面對共軍依託塹壕逐步蠶食的戰術,高級將領一籌莫展,毫無對策。」後來,秦基偉回憶起此事說:「哎呀呀,那真不得了,工事越是抵近敵人,對他精神上的震撼也就越大。我們挖到一村就攻殲一村,那敵人當然怕得要死。」
12月15日,總前委命令向黃維兵團發起最後攻擊,擔任縱隊第一梯隊的我26旅,遵照秦司令員、李政委的命令,最先衝進了黃維兵團部西馬莊,進而奪佔了雙堆集以東的炮兵陣地,並控制了賴莊臨時飛機場。27旅繼小張莊漂亮仗之後,又一舉攻佔吳莊、賴莊、金莊據點。隨之,9縱與友鄰部隊一起攻進了敵核心陣地雙堆集。
四、縱馬長江和南徵
1949年2月,第9縱隊改編為第15軍,隸屬於以陳賡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第4兵團,秦基偉任軍長,谷景生任政治委員。就在這料峭寒冷的冬末春初,第15軍作為第4兵團的先遣軍,以隱蔽運動進至望江縣之太湖、泊湖地區,開展水上大練兵,為南渡長江作準備。
一天,秦基偉陪同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天民等來到江邊勘察地形,他的目光最後落在對岸香山,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戰術構想。遂對我們三個師長說:「船往上拖,水往下流。古有諸葛亮巧借東風,而今,我15軍巧借流速,飛兵直下,出敵之不意。」隨後,他由我陪同,帶著各團的幹部又來到江邊勘察了好幾天,終於定下了計策。其中,明確我44師為軍第一梯隊,務必於當夜渡過長江,搶佔香山,奪佔黃山。我當場表示:「請軍長政委放心,我師堅決完成任務!」接著,秦軍長和谷政委神色肅穆地代表軍黨委,將繡有「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兩面旗幟,分別授予我44師130團(紅軍老2團)和131團兩個突擊團。
4月21日15時,秦基偉命令炮兵開始試射,挑逗對岸敵軍火力。16時45分,炮兵實施效力射,首發炮彈即把對岸的燈塔摧毀,實現了秦基偉「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指示。23時,秦基偉見東北風起,遂果斷地下達命令:「起航突擊!」我師第一梯隊航渡編隊如同離弦之箭,爭趨中遊,奇兵飛流直駛大江南岸。我報告說:「軍長,突擊船隊已到江心,一切順利。」秦基偉說:「好,控制好部隊,快速前進!」不一會,對岸敵軍萬炮齊鳴,江面上掀起沖天水柱,突擊船隊有的被打散了。秦基偉對我說:「向守志,偷渡不成了,就按計劃強攻。命令二梯隊起航,成敗在此一舉。」我回道:「是。請軍長放心!」但從秦基偉的話語中感覺到,他還是不那麼放心。因為他掌握的炮兵火力有限,對敵壓制不夠,再加上敵江岸還設有水雷、地雷、鹿砦等障礙物,給登陸部隊造成極大殺傷和困難。
江南岸守敵眼見解放軍開始登陸,用火焰噴射器封鎖灘頭。我突擊船隊的英雄指戰員們,冒著敵人的火力奮不顧身地搶先登陸,並在岸上燃起了篝火,三顆綠色信號彈騰空而起,登陸成功了!隨後,秦基偉和我一起健步登上了香山。
萬裡長江橫渡告捷之時,我軍千裡追擊也拉開帷幕。我們遵照秦基偉軍長的命令,日夜兼程,冒雨窮追猛打26天,行程1500多華裡,戰鬥12次,殲敵1.2萬餘人。隨後,我們又參加了兩廣戰役,入粵桂追殲窮寇,解放西昌,馳騁川南平定匪患,連戰皆捷,15軍這支勝利之師開始揚名全國。
責任編輯: 戚易斌
第3頁 /(共3頁)
五、血戰朝鮮戰場
1950年10月29日,秦基偉趕至重慶參加中共中央西南局會議,主動請纓參加抗美援朝。1951年3月底,秦基偉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跨過鴨綠江。
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秦基偉指揮15軍先後痛殲美軍第38團並展開群眾性對空作戰、在金化以南芝浦裡地區組織防禦,都取得輝煌戰果。
1952年3月,第15軍奉命接替第26軍的防線,在朝鮮中線的平康、金化、淮陽地區約30公裡寬大正面上組織陣地防禦。這是一項戰略意義十分重大的艱巨任務,用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的話說,「中國軍隊控制的鐵三角,是聯合國軍的心頭大患。」
所謂鐵三角,是指鐵原、平康、金化三郡的簡稱。平康位於三角形頂端,鐵原、金化位於三角形東、西兩個頂端。有人把朝鮮半島比作人形,鐵三角正處於人的肚臍偏上的心窩地區。當面之敵為美7師、韓2師和韓9師一個團,共3萬餘人。其陣地前沿位於西方山、391高地、中墨谷、上甘嶺、下所裡、外也洞一線。
秦基偉主張積極防禦,認為適時主動出擊是積極防禦的重要表現。他親自指導我們奪取上佳山、381高地的戰鬥和奪取391高地的戰鬥都成為志願軍的典型戰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範佛裡特指揮40架飛機、320多門大炮、127輛坦克,發動了「金化攻勢」。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火力準備之後,美7師31團、韓2師32團及17團一個營,共7個營兵力,分六路向上甘嶺左右之597.9高地、537.7高地發起猛烈進攻。與此同時,美韓軍隊又以4個營兵力向西方山和芝村方向實施進攻,戰鬥在15軍30公裡寬大正面上打響,企圖牽制44師部隊,分散秦基偉的視線。
秦基偉在前方電話線被炸斷、電臺被炸毀、話務員被震死、一點信息都得不到的緊急關頭,卻臨危而不驚。他走出道德洞軍指揮所,立於山坡一塊山巖上,注視著正南方燒紅的半邊天,在觀察,在捕捉信息,在深深地思考著。
堅守上甘嶺的45師135團,與進攻之敵鏖戰至日暮黃昏,雖然傷亡很大,除597.9高地、537.7高地表面陣地被敵佔領外,主峰陣地仍在15軍手上。隨著信息越來越多,秦基偉在調整部署的同時,親自給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打電話,要來了一個「喀秋莎」火箭炮營。10月19日17時30分,「喀秋莎」火箭炮營和103門火炮一次齊射後,45師師長崔建功指揮在坑道內待機的6個連,向佔領597.9高地、537.7高地之敵發起攻擊,激戰至半夜,全部恢復了表面陣地。
範佛裡特對丟失兩個攻佔的陣地十分惱火,下了更大賭注與秦基偉較量。10月25日,美韓軍以三個加強營兵力,在30多架飛機和強大炮火掩護下,瘋狂反撲,雙方激戰終日,反覆爭奪40餘次,再次佔領了表面陣地。
秦基偉具有極其不凡的頑強毅力。他在道德洞坐鎮指揮,連續七個晝夜未睡過一分鐘覺,神經高度緊張。面對不斷傳來部隊傷亡巨大的消息,他對崔建功師長說:「告訴同志們,15軍的男人流血不流淚。誰也不許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傷亡再大,也要打下去。為了全局的勝利,15軍打光了也算不上什麼。」他重重地說:「丟了五聖山,你崔建功可不好回來見我嘍!」崔師長沙啞著嗓子說:「一號,請你放心,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當班長,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嶺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秦基偉說:「請告訴部隊,打到最後一個人,我秦基偉上去守陣地!」他這誓言般的聲音,很快傳遍了上甘嶺,傳遍15軍每個指戰員,成為鼓舞指戰員英勇戰鬥的號角。
秦基偉善於根據戰場形勢提出戰術手段。面對兩軍拉鋸式的反覆爭奪,表面陣地多次易手,45師三個團多數連隊只剩十幾個人,有些連隊全打光了。10月21日,他與志願軍代司令員鄧華通話時說:「建議暫停反擊,前沿部隊轉入坑道,學他個孫悟空,鑽進敵人肚子裡鬧他個天翻地覆!並以小分隊活動與敵人周旋,牽住敵人的牛鼻子。同時調整部署,整補部隊,抓緊準備決定性的大反擊。」他的意見得到鄧華的完全同意。
部隊轉入坑道鬥爭後,面對敵人截斷水源、施放毒氣和煙燻火燒,面對著坑道越炸越短、傷員和烈士遺體越來越多、飲食生活越來越艱難,指戰員們忍受著極大的困苦,以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和鋼鐵意志,為人類的生存極限創造了一個制高點。
幾天後,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給秦基偉打來電話:「老秦,15軍打到這個地步,已經到了極限。現在有兩條路:一是頂著打下去,二是退一步再說,由你選擇。」秦基偉說:「王司令員,信不過15軍嗎?為什麼不打?從這十來天看,範佛裡特的底氣不過如此,我的意見是堅決打下去!」王近山說:「我知道你。我個人也是主張打下去,但是打,要想辦法,不能光靠硬拼。我這裡趕緊給你派部隊去。」
10月25日,15軍召開作戰會議,發揚民主之後,秦基偉說:「目前,整個朝鮮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嶺打,這是15軍的光榮!15軍已經打出了很硬的作風,咬著牙再挺一挺,敵人比不了這個硬勁。上甘嶺打勝了,能把美軍士氣打下一大截。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往往也是敵人更困難的時候,這就要與敵人較量膽魄和意志。上甘嶺戰鬥要堅決打下去!我們就是要和美國人比比這個狠勁兇勁!」秦基偉決定將29師85團、86團、87團各抽調部隊支援上甘嶺的反擊作戰。
第二天,王近山調12軍李德生副軍長和31師增援,配屬15軍作戰。12軍部隊到達上甘嶺積極投入戰鬥,與15軍一起又消滅了大量的敵人,鞏固了上甘嶺陣地,直到上甘嶺戰役結束。
當時,板門店談判正在進行,雙方都在等著上甘嶺的消息,誰家部隊在上甘嶺打得硬,談判桌前的腰杆就硬,底氣就足。兵團、志司、軍委總參乃至毛澤東主席,都在關注著上甘嶺一得一失。
秦基偉有個獨特的理論是:老子困難,範佛裡特老東西更困難,頂住就是勝利!
範佛裡特不曾想到,攻佔兩個高地會有一場拉鋸式的惡戰。他更沒有想到,攻佔表面陣地後卻像坐在火山口上,隨時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10月30日,秦基偉指揮15軍配屬的31師炮兵、步兵密切配合,全殲佔領597.9高地之美軍四個連,收復了該高地表面陣地。11月11日,15軍炮兵和步兵密切配合,全殲佔領537.7高地之韓軍一個營,收復了該高地表面陣地。
上甘嶺戰役於1952年10月14日開始,11月25日結束,共斃傷俘敵2.5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70餘架,最終守住了陣地。作戰中,志願軍傷亡1.15萬餘人。此役,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禦作戰的光輝範例。
一直關註上甘嶺戰役的毛澤東主席,於1953年6月16日在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單獨接見了秦基偉。毛澤東說:「上甘嶺打得很好。上甘嶺戰役是個奇蹟。它證明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骨頭比美利堅合眾國的鋼鐵還要硬。這個奇蹟是你們創造的。」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