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8 07:5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仲鳴 等
近日,空姐李某在鄭州搭乘一輛轎車趕往市內時遇害,滴滴順風車司機用殘忍的方式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整個事發過程、李某與同事的聊天記錄都被置於輿論的放大鏡下觀察,人們希望從中找尋到導致其遇害的原因。
別讓追責變成找人背鍋
作者:仲鳴
出處:新京報
【拎觀點】就是非論是非,而不是將是非之辨扔到一鍋情緒漿糊裡,被攪混水、潑髒水牽著鼻子走,是討論的基本法則。
【劃重點】輿論圖景有些「複雜」,需要辨明。比如,有人憑著個案臧否網約車這種業態,貿然得出「網約車比計程車更不安全」的結論,就有失偏頗:這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數據支撐,且從理論上講,網約車把司乘兩端給數據化,這無法確保事中可控,卻確保事後可追蹤,而能追蹤就意味著多了一道制衡舉措和安全屏障。
至於平臺,不能為「惡」作倀自然是底線,盡力減少人作惡的機會則是責任。但這份責任不是無責也不是無限責任,拿網約車平臺來說,法律已框定了其法定責任區間——那就是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對平臺方而言,它必須盡到對人、車的信息審核義務,若未盡到驗證之責或驗證結果有誤,則理應承擔補充責任;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法律之上是道義,就算沒有法律責任,平臺也有義務協助警方破案,也有道義補償的社會責任。
空姐的「兩次死亡」:
新媒體時代的遇害案
作者:張豐
出處:澎湃新聞
【拎觀點】第一次死亡的兇手是司機劉某,第二次死亡的兇手則是一些缺乏基本同情心的自媒體。
【劃重點】有相當一部分犯罪,都是偶然發生的。任何一個「有前科「的人,也都曾經是一張白紙。寄希望於靠資格審查來篩選、排除掉風險,只能是一種幻想。
這次空姐遇害案的特殊性,其實在輿論方面: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看待不幸的方式發生變化了。案件發生後,無數自媒體強調遇害人李某的空姐身份,強調她1米74的身高以及她的美貌,有自媒體很快獲得百萬流量而沾沾自喜,發帖慶祝。
一個人非正常死亡,他(她)在社交媒體上留下的所有信息,都會被人拿來分析,揭示出一種所謂的「自我」形象。對受害人李某個人微博的掌握、分析與揭秘,為了得出自己的結論,而有選擇地誇大某種內容。
這些對受害者缺乏基本尊重的輿論,事實上營造了一種新的有關安全的氛圍:打著安全的名義,製造更大的恐慌,並最終把這種恐慌情緒變成自己的流量。每一次這樣的事件,都會在公眾心中留下一種不安,在下一個熱點來臨時,又把這種不安點燃。
【給評點】網際網路時代的公共事件,就像薛丁格的貓一樣——圍觀與否決定著事情的走向。
兩篇文章其實都放在了網絡輿論這個大背景下,探討這起悲劇。無論是說輿論時代的圖景「複雜」,還是說新媒體時代對於死者的二次傷害,人們認識到脫離了輿論場背景的網絡公共事件「真相」可能並不存在。兩位作者都敏銳地把握到了這一時代動向,沒有將事件看作一個純粹的刑事案件。
這次事件的背後,還在於以滴滴為代表的中國網約車行業搭建的「人設」遭到重創。平臺的法律責任不重,但公眾對這個行業的期待卻是巨大的,這種信任的「加槓桿」是極脆弱的,很可能被極端個案扭轉。
近期滴滴出行對順風車業務的整頓,包括司機接單前需要人臉識別等,體現出平臺試圖讓自己的運作更加匹配公眾的期待。但作為一個新興業態,這註定不會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任務。從這個角度看,各方的批評有助於滴滴構建更好的出行生態。
(沈彬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