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名師」、「XX名校長工作室」、「XX名師工作室」、「XX名班主任工作室」……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名校長」、「名師」、「名班主任」滿天飛,可是,這些究竟與提高學校治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有什麼關係呢?各種「名校長」、「名師」工程,加劇的是急功近利、爭名逐利。這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人才評價「帽子化」以及形象工程。破除「唯帽子論」,也要清理這些「名校長工程」、「名師工程」。
最近,胡紅梅事件持續引起輿論關注。雖然深圳龍崗區教育局已經作出處理,撤銷其如意小學副校長職務,調離教學崗位,撤銷「龍崗區胡紅梅名師工作室」、撤銷「龍崗區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校長」等榮譽稱號。但是,關注此事的輿論還是在思考,是什麼讓一名教師走到這一步?其實,走到這一步,當然有其個體的原因,然而,急功近利的教育環境,也是重要誘因。
圖片來源:網絡。建名師工作室是全國各地中小學的普遍做法
胡紅梅被譽為「名師」,這不是民間的口碑,而是實打實的「稱號」。據報導,她是「全國知名兒童閱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擁有「龍崗區胡紅梅名師工作室」。「名師」成為稱號,也是蠻神奇的。這種把「名師」當稱號,命名「名師工作室」的做法,是和培養真正優秀的教師背離的,哪有「評出來」和「命名命出來」的「名師」?而「評名師」和「命名名師工作室」,說到底,是把打造「名師」作為一項政績工程,以有多少「名師」來凸顯一地、一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必然滋生出圍繞「名師」評選、命名的包裝、跑要、弄虛作假。
建「名師工作室」「名校長工作室」等,本來的出發點是培養教師成為名師、培養校長成為名校長,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相當於給了相關教師「名師」稱號,「名校長」身份。按照這種打造「名師」、「名校長」的做法,只要願意,一夜之間,就會湧現出很多「名師」、「名校長」。而這還不只是榮譽,還有諸多現實利益、好處,不但可以用「名師」、「名校長」頭銜行走江湖,而且,也是一些地方引進人才時,「爭搶」的對象。
這和高等教育的「XX學者」(「長江學者」「千人學者」等)是同一道理。這些「學者」計劃,本來是資助計劃,可是入選計劃,就成為學者的身份與榮譽,以及學者所在單位的業績,於是,圍繞入選,就出現各種包裝、弄虛作假現象,而入選之後,有的並不認真做學術研究、教育教學,靠這一頭銜身份,就可獲得比普通教師高人一等的待遇和權利,不少高校引進人才,看重的是人才的帽子,因為可以用這些帽子來裝點門面。
不論是基礎教育的「名師工程」,還是高等教育的「學者計劃」,都帶來人才評價的「頭銜化」。對於教師,應該關注的是其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貢獻,而不能用身份進行評價,評價「頭銜化」「身份化」會引導教師花精力去獲得頭銜、身份,進而也強化各種行政指標,如申請課題、發表論文等。一心包裝、運作成「名師」者,並非教學能力很強的教師,並不在個別,這沒有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反而加劇功利,也影響不少青年教師的職業榮譽感。為此,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要克服「唯帽子」,對於中小學來說,就要取消各種「名師」工程、計劃。
這不是說不要「名師」、「名校長」,「名師」和「名校長」不是「命名」出來的,而需要以教育教學能力、治校能力,獲得師生和社會的認可。2018年發布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支持教師和校長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營造教育家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簡單來說,要讓教師安心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需要的是教育家辦學的環境。而要營造教育家辦學的環境,就需要深入推進教育的管辦評分離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對學校辦學和教師教學實行專業評價和社會評價,減少行政主導的人才工程和計劃,因為這本質屬於對辦學和教師的行政評價。
文字、圖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將您的專題講座、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等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