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為什麼就愛用「小人物」呢?小人無過,君子常錯

2020-12-12 五穩職場

他正在極盡拍馬屁之能事,用最謙遜的口氣、用最溢美的詞語在走廊裡與上司交流著,我全身起了雞皮。可還雞皮還沒抖完,突然看到他從門口進來,面無表情地對著他自己的辦公桌,來了一句:「什麼玩意!」

剛剛還那麼舌燦蓮花,上司才剛走,我手裡的茶還未涼了。。。

同一辦公室的我,著實驚呆了。心下猜想,這哥們,可能自己都覺得自己說的話有點噁心吧,又或許他只是不甘心活在別人的光環下吧。

某一天,我們一起出席一個活動。場面上,他跟大家介紹我說:「這個搭檔,年輕有為、瀟灑有風度。」

活動中途我出去接了一個電話,回來時,他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回來,彼時,他正在評價我是一個年輕桀驁、自由散漫、目中無人。

比較尷尬的是,因為我只聽到了後半段,並不了解前情,還十分友善並且八卦地問道:「在聊誰呢?」

他十分驚訝地回頭,那個合不上嘴的表情我能記下一輩子。再看看眾人尷尬的表情,我一子之間才明白過來。

他只好一個勁的表示,「開玩笑、開玩笑。」

看著他一陣紅一陣青的臉,我也只好無奈地笑笑:「開得挺認真的嘛。」

職場之上,我們兩個本是平起平坐。但那場活動的後半程,我鎮定自若,他如坐針氈。

「小人問」題似乎是辦公室裡永恆的話題,我一直的建議是,儘量少對身邊的「同事」做這樣的定義,下了這個結論,容易出偏見,彼此看不順眼。

但奈何不了一句老話,「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管是大單位還是小單位,由於普遍存在各種利益分配「僧多粥少」、競爭激烈的複雜情形,於是就開始有江湖,有了江湖就不免有人要扮「小人」。

一、小人當道——隨風潛入夜,像鬼一樣來到我們的身邊。

(一)、「小人」是一個很複雜的詞,你我身上都有小人的特質。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個好同事本來行事光明磊落,不屑於使用雞鳴狗盜的手法,但是,如果有一天實在把他惹火了,他也會拍著桌子說:「你不仁,休怪我不義!」

所謂的不義,也就是用小人的手段來對付小人。

人有兩面性,既有魔鬼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你激活的是他惡的一面,他就會覺得,你有小人之心,就莫怪我用小人的手段了。

(二)、小人的腦袋上沒有標籤,好人與小人又會因時、因地而發生變化。所以,你就會感覺,小人時時存在,站在黑暗裡,隨風潛入夜,像鬼一樣來到我們的身邊。

1.他們有著吃軟怕硬,造謠生事的詭秘情懷。

當然,通常是另有陰謀目的,並不單純以此為樂;有時為了升遷,襯託自己優秀,也不惜醜化對手。他們唯恐天下不亂,慣用「聽說」造句,歪曲事實,無中生有。

2.他們有著驚人的嫉妒心和慘澹的素養,喜歡挑撥離間。

分化同事感情,製造紛爭和事端,鷸蚌相爭,結果漁翁得利。善於撇清責任,事後還要假扮和事佬,把戲做足。

3.他們的心眼極小,睚眥必報,暗箭傷人。

表裡不一兩面人,有時面前誇你套出你的秘密,背後就損你出賣你。你種樹,他乘涼。利用你替他開路,成功時,不會報答你,甚至翻臉無情抹煞你

4.他們喜歡找碴鬧事,趨炎附勢,對巴結拍馬有著專業的知識和素養。

舌燦蓮花有心機,熱情又嘴巴甜,誰得勢就依附誰,誰失勢就捨棄誰。他們更刻意親近上司,常伺機打小報告,備受寵愛。而沒有利用價值的人,他們不會想親近,頂多虛以委蛇,或者順便踩上一腳。

二、為什麼大家都知道的小人,領導卻「看不到」呢?

小人,眾人皆惡。而現實是,常常被大人公認的「小人」,在領導面前卻如魚得水,領導也十分信賴於他,領導「看不見」麼?

顯然,領導比你聰明多了。領導明明知道,卻為何還是要喜歡用小人呢?

1、因為他們是私事、雜事小能手。

領導是人,不是神。當職位越高,責任越多,要負責、要考慮的事情也越多。而一個人的體力和精力卻是有限。這時候,很多工作能力不強,卻越別會來事的人,就會很樂意來幫領導處理一些不大不小的私事和非工作雜事。而很多有本事的人是不屑於為領導辦私事,幹私活。

2、更因為小人物是打擊異己力量的一塊好磚

領導也有自己討厭很不爽的人,但是通過正規手段或是規則打擊,不方便。因為顧及各種影響,這時候就需要有這些小人物出面打擊異己力量,成為領導維護權威的刀。而很多所謂有能力,正直的人,並不屑於做這種小人的做的事情。

3、領導的耳目

領導也怕被人架空,也被怕人蒙蔽。而時候,就需要有人為自己輸送一些情報,這樣能夠清晰的知道手下人在幹什麼,在議論什麼。而,小人物其他能力沒有,打探信息、打小報告正是長處。

為了維護私人權威的,而那些正直有本事的人討厭做的。而領導愛用「小人」的核心用途就在這。

三、如何懂得與人小「和諧」相處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而職場的生態鏈上又必然存在這種「生物」時,那麼,懂得與人小「和諧」相處,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一)、對於「無公害」的小人

單位有一些所謂的「小人」,無非就是領導面前阿諛奉承、滿臉堆笑的溜須拍馬,山呼萬歲把領導的轎子抬得高高的,用甜言蜜語把領導灌得暈乎所以的。

這種小人是無「公害」的,雖然其嘴臉難看,旁人側目不屑,但井水不犯河水,只要遠離他們,劃清界限,老死不相往來,倒也相安無事。

比如工作上儘量不發生交集,出差不湊到一起,項目不分在一組,以免小人臨事推脫栽贓,從而減少發生齟齬的概率。

《周易》有云:「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說有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二)、識別小人,化敵為己用

明朝時期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揮軍北上時,需要找一個人來接管朱宸濠。但有一個問題是:朱宸濠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因為朝廷中還有朱宸濠的餘黨,誰接手,誰就有餘黨的嫌疑,一時找不上人選?

王陽明想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張永。但是深知皇上脾氣的張永直接閉門不見王陽明。

於是王陽明在張永住處外高喊:「張公公,我為天下蒼生而來,請開門見我。」

張永曾是劉瑾八虎集團的一員,名聲也是不一般的「臭」。但王陽明還是先給他戴了頂「深明大義」的高帽子。

自然張公公無法拒絕這樣的理由,開門見了王陽明,最後張永同意接納叛賊朱宸濠。

接管了寧王的張永,被王陽明在皇帝面前一頓宣傳,受了功,對王陽明越看越滿意。

張永本來和王陽明也不和,但是通過此事,他卻成為視王陽明為貴人。張彬與張永都是小人,但兩個小人之間也是有矛盾的,於是在張彬等人誣陷王陽明的時候,張永也費盡心力保住王陽明。

發現小人,像用君子一樣用小人。利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道理,用小人對付小人,化敵為己用,確實屬上策。

(三)、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村子裡有兩戶人家,一戶姓王,一戶姓李。

王家家裡,經常吵架,雞飛狗跳,生活得十分痛苦;李家這裡,妻賢子孝,一團和氣,生活得快樂無比。

王家向李家請教。

老王問:「為什麼你們家裡能一直和睦友愛呢?」

老李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老王正感疑惑時,忽見老李的媳婦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過去,扶起她說:「都是我的錯,把地擦得太溼了!」

站在大門口的兒子,也跟著進來懊惱地說:「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害你跌倒!」

被扶起的媳婦則愧疚自責地說:「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來請教的老王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如果,這情景換一下,比如,媳婦摔倒,責問:「誰把地拖的這麼溼。」 那麼,拖地的婆婆就必然責問:「自己走路不長眼睛,怪誰!」那麼,情況就會發生180度的轉變。換在職場上看。 正如,前文所講,很多人是有兩面性,有善良和醜惡,如果你不仁,人家也可以不義。

「小人物」有兩個身份,一個身份是「小人」,說明職位很低;一個身份是「人物」,說明具備了執行的權利。你如果不尊敬他們,不把他們當回事,真把他們當小人,他們就用小人的方式對你;如果你捧捧他們,把他們當人物,他們就會用人物的方式對你了。

歡迎關注【五穩職場】:幾十年風雨沉浮,輾轉體制內外,專注職場分享。

相關焦點

  • 領導也討厭告密的小人,但卻為什麼還會重用他呢?背後原因很厚黑
    第四,小人沒有底線和節操。如果不能為你所用,你會反受其害。所以很多領導在面對小人的時候,都會覺得告不告密不重要,重要的是和我一條線,這種事換你你也這樣做!就像當年袁世凱向慈禧告密。自己明明知道袁世凱是個小人。但是還依然重用他。為什麼?就是因為以上四點。相比較這個人的人品來說,領導更需要做的是一種示範作用,讓更多的人來投奔你,來為你所用,這才是最重要的。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小人?《小人經》中用一句話說明白了
    上一篇文章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三章「解厄卷三」,通過對比君子和小人在困境面前的不同表現,得出「小人總是比君子要混得更好」的結果。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的第四章「交結卷四」,看看君子和小人都是如何結交朋友的,我們應該如何和小人相處,以及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曾國藩寫過一段話,把高級領導應該什麼樣、做什麼以及怎麼做說清楚了。因為曾國藩強調了知人曉事的重要性,以及曉事比知人更容易做到,他接著就說:「故恆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中國的傳統智慧,一直說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曾國藩在這塊兒挑戰中國的傳統智慧,他認為,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小人。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
  • 到底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就是情義,而不是利益,自古以來,只有君子才會看重這些,而小人只在乎利益,他們把情義當作鴻毛一樣輕;這時候,可能有的人就會說了,這個社會上不講利益講什麼,給老闆做事不要工資,就為了要一個情義的話,那我們吃什麼穿什麼?
  • 君子是否該與小人鬥?
    鑑於此,人也可以被分為君子和小人兩個類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君子親君子,小人喜小人。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君子與小人經常不得不打交道,不得不同在一個屋簷下工作,不管君子們喜歡或者不喜歡,都得與小人共處一室。經常發生的情形便是:小人洋洋得意,君子沉默不語。君子為什麼沉默呢?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什麼又叫「德」呢?道之得於心謂之德,道從內心感發,就叫做德,道在內心,德在行為。比如,你看到一個老奶奶過馬路,心裡覺得應該去扶她,你戰勝了被碰瓷的恐懼之後,果然這樣做了,內心的道,指導了你行動上的德。不光是內心有道,這個道還能支配你行動上的德,身體力行地把內心的道付諸於行動,這才叫君子懷德。
  • 小人,該怎麼用?給你三個建議:用君子是能力,用小人是水平!
    武媚娘最近就沒聽到過好事,都是反對立自己為後的聲音,沒好氣地說:「行啦,你說吧!」這個心腹像吃了蜜一樣,開心地說:「我聽說,有人上疏皇上,請皇上立娘娘為皇后!」武媚娘一聽,來了興致:「不可能吧?誰這麼大膽,敢跟長孫無忌對著幹啊?」
  • 俗語「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忠臣良將,當然最終被小人所害的也不少,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要親賢臣,遠小人,君子在明,小人在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別人當槍使了,也不知道無意中被哪一位就給盯上了。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如何辨別呢?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我們的行正道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認為,是他們的德行、智謀不行,讓人家不信任他們,不讓他們通行。
  • 看透「人性的弱點」:高明的小人,騙過天下人,還被視為君子
    看看我們身邊上當受騙的例子,幾乎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把握,利用了人的貪念,先用小恩小惠來麻痺你,取得你的信任,然後再來騙你。騙一兩個人,算不了什麼本事,能騙得了整個天下的人,才是真可怕!還別說,歷史上還真有這樣的人物,全天下人都認為他是謙恭君子,直到他謀朝篡位成功了,天下人終於發現他才是最大的BOSS!這個人,就是王莽,西漢末年的權臣!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在孔子眼裡,受過教育的人為君子,沒教育者為小人。小人也並非無德行。馬震宇:左傳 成公三年有一句話:賈人曰 吾無其功 敢有其實乎吾小人 不可以厚誣君子以供參考。但如何去愛,愛哪些人?這個具體的方式要靠「義」來限定,即君子要依道義來公平、普遍地愛人。論語中還有不少章節對這層意思是表述的更明白的:《論語 裡仁》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無適無莫,就是沒有親疏遠近,普遍待人的意思。普遍待人的原則,就是「比」。《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根本原因淺析
    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根本原因淺析鄭玄是東漢末年的經學宗師,他在還沒有成為宗師的時候,去關中絳帳跟大學者馬融學習過樂手們呢,都是美女,個個媚眼如絲,勾人魂魄。但馬融用絳帳把她們和學生們隔開,除了馬融那張老臉,大伙兒對女樂手都霧裡看花。卻說鄭玄,在馬融這裡,克服了種種誘惑,經過總共十年的磨練,學成下山,要回山東了。馬融知道這位學生,是他所有學生裡最了不起的,將是唯一能全面超過自己的人,就對其他弟子說,鄭玄走了,「吾道東矣」。
  • 《羅織經》:一個人是小人或君子,就看這3點,助你儘早防住小人
    這書中有三句話,不僅揭露了世間險惡,還能幫助我們如何分辨小人和君子,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關於隱藏,小人說第一,沒人敢稱第二,所以,僅憑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是不可靠的,一些外表老實的人,內心未必那麼純潔善良。那麼小人為什麼要隱藏自己呢?
  • 遇到「小人領導」,用這3招破解,領導不敢動你
    在職場中,如果工作得久了,也有可能會碰到一些處處針對你的領導,有些領導是出於好心,想幫助你提升的,但是也會有一些領導屬於那種「小人領導」,就愛處處針對別人,遇到了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慌張,用這3找對付他,「小人領導」不敢動你!
  • 孫臏與龐涓之鬥的啟示:小人為什麼永遠鬥不過君子
    故而賢人君子,一心求道、一心循道,凡事以道為先,失道則不為,有道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小人卻恰好相反,見利忘義,蠅營狗苟,為一己之私慾無所不用其極。簡而言之,君子的思維是「利他」思維,小人的思維「利己」思維。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多年的歷史,在華夏這片沃土之上,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人們的代代相傳,傳承到了現在。「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到過,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寧給君子提鞋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寧可給君子做個提鞋的。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們可能會疑問,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多和君子來往,才能使得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