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孫正義

2020-12-23 侯繼勇

對於創業者來說,暗透了,更能看見星光。媒體負責批判,企業家唯有前行,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文:新愛播

過去一年,嘲笑軟銀集團創始人兼執行長孫正義很時髦,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懂王」未見先知的洋洋得意,比較而言,後者居多。

今年4月,軟銀財報(9984.T)發布後,質疑軟銀的聲音達到了最高點,有人說孫正義「騎虎難下」、軟銀「長期主義失控」,孫正義「失去了嗅覺」……

支撐著這些觀點的證據充足,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的2020財年,錄得1.35萬億日元(合125億美元)的運營虧損,為15年來首次年度虧損,也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嚴重虧損。

今年4月13日,軟銀集團發布業績快報,預計在其中,願景基金的投資預計縮水1.8萬億日元(約167億美元),在願景基金之外的投資中再錄得8000億日元(75億美元)虧損。

給軟銀年報帶來最大損失的兩家公司分別為「共享辦公」WeWork和衛星運營商OneWeb。WeWork在遭遇上市鬧劇後,估值從400億美元跌至80億美元,而OneWeb於3月申請破產。

萬萬沒想到,孫正義絕處竟然可以逢生,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11月9日,軟銀集團發布截至9月30日的第二財季財報,淨利潤為1.883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96億元,約為18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相比大增346.7%。

軟銀集團以每年3月末為一個財年的結束。這個數字意味著,軟銀集團在帳面上已經完全彌補了上一個財年的巨虧。在2019財年,軟銀集團錄得了127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截至11月9日收盤前,於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軟銀集團股價大漲5.37%,創下上市20年的新高。

媒體的讚譽紛至沓來,「兇猛」,「王者歸來」等光鮮的標籤又貼在了孫正義的頭上。

成王敗寇,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現實,一年時間內,從巔峰到谷底,熱烈歌頌孫正義的人,激烈批評孫正義的人,差不多同一波人。

對於創業者來說,暗透了,更能看見星光。媒體負責批判,企業家唯有前行,無論譽滿天下還是謗滿天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1

一場為時過早的審判

對於這一切,風暴中心的孫正義怎麼樣?

2019年10月,孫正義接受日本媒體採訪,談到自己的投資業績時,罕見地使用了兩個重詞:他表示自己感到「難堪」和「惶恐」(embarrassed and flustered)。

孫正義在Uber和WeWork兩個項目上的投資巨額虧損是這場災難的導火索,這兩個項目是軟銀集團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的兩家公司,投資額均高達約100億美元。

孫正義投下的大賭注沒有證明他的判斷:WeWork上市失敗,估值暴跌,上市後的Uber估值同樣不斷下跌,最低跌至約13美元(目前已漲至約53美元,市值約936億美元)。

此外,2020年2月,美版「拼多多」Brandless宣告倒閉;3月,軟銀連投3輪的英國衛星網際網路初創公司OneWeb申請破產,「共享酒店」品牌OYO因線下客流斷絕,裁員人數以千計。

牆倒眾人推,審判孫正義恰逢其時,負面輿論鋪天蓋地。

經歷類似於聯合辦公獨角獸WeWork這樣的投資估值危機,對孫正義來說,並非是第一次。

2000年全球網際網路行業第一次頂峰時,孫正義因為投資了雅虎等公司,資產短暫超越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但他只在首富位子坐了不到三天。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評級機構把軟銀信用等級定義為BB級「投機型」時,軟銀市值從2000億美元迅速滑落到20億美元左右,其股價縮水40倍。

新資金來源全部斷絕,軟銀瀕於破產,孫正義陷入絕境,那時候的他比現在還慘。

一年後,日本寬帶政策開放,孫正義決定轉型寬帶業務「雅虎BB」,他在各個樓道、管道間鋪設接線,但遭到日本最大運營商NTT阻撓。

孫正義還需要在最後幾棟樓鋪設暗光纜就可以連成一個環了,但NTT不願意交出暗光纜。

面臨絕境時,孫正義的解決辦法是,去總務省當面抗議,並借來打火機威脅要「自焚」。

直到2003年,軟銀還在巨額虧損中。他萬不得已出售了青空銀行的股份,這是讓他最難受的事:「我很害怕,我恨我自己。」

那一年8月,寬帶業務盈利了。軟銀走出泥沼。

20年前,媒體認為孫正義肯定破產無疑。就在外界質疑孫正義,他最艱難的時候,他投資了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網際網路公司,20年後,阿里巴巴成為軟銀頭上的明珠。

真正讓孫正義從困境中走出來的,是因為他收購了日本雅虎等公司,但如果沒有阿里巴巴,孫正義不會如此風光,登頂全球「網際網路大帝」。

對於創業者來說,暗透了,更能看見星光。2019/2020年的孫正義,差不多就處於至暗時刻。只是他看見光了嗎?

2

批判中國「孫正義」

2020年,為數眾多的創業者、投資人都很倒黴,沒有最倒黴,只有更倒黴。真要說一個最倒黴的,截止6月份,以損失的帳面資金計,只能是孫正義。

批判孫正義不過癮,作為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的任何現象,在中國都有其鏡像。不平常的2020年就快結束了,媒體們開始尋找孫正義的中國鏡像。

比如一向低調的張磊,出了一本書《價值:我對投資的思考》,書中講了一個關鍵的投資邏輯:長期主義。

「作為一名創業者,究竟怎樣才能持續不斷地創造價值?當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時,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答案閃耀在那裡,那就是「長期主義」——把時間和信念投入能夠長期產生價值的事情中,盡力學習最有效率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標準,遵循第一性原理,永遠探求真理。」張磊在書中這樣寫道。

人怕出名豬怕壯,這下張磊被逮著了:明明是一個短線的悍將,卻硬要將自己標謗為「長期主義」的忠實信徒、「時間的朋友」,太忽悠了。

隨便一扒,張磊短線的材料一大堆。2014年京東上市之後,高瓴開始有節奏地減持,一直到2018年第二季度把自己減成散戶;與此同時,高瓴開始大幅買進阿里股份,但一個季度之後,全部清倉,隨即開始買進拼多多。而在接下來一兩年,高瓴又先後以更高價格買進京東和阿里……

蔚來汽車2016年上市時,高領資本持有7.5%的股份,2019年又先後在二級市場進一步增持,持股最高達到12%。但2019年底,高瓴資本清倉所有股份。過去半年,蔚來汽車漲了超過30倍。

2019年第二季度,高領資本買進了特斯拉,年底賣掉。2020年第一季度,又以近3倍的價格重新買進特斯拉。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的IPO,都有高瓴資本的身影……

長期主義的做法是一直持有京東、蔚來汽車,張磊根本不是長期主義,就是老大媽炒股的玩法。張磊的「短線」被媒體視為「短視」。

媒體記者最感興趣的內容是新聞,新聞是有時效性的重大事件,過了時效性,除非特別重大的事件,或者事件有了新的進展,大多不會停留在媒體關注的視野中。

長期看,用「短線、短視」評價張磊是有失公允的: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用過QQ,用過百度搜索,在京東上剁過手,騎過摩拜單車,用過藍月亮的洗衣液,在去哪兒網上訂過機票,家裡的空調是美的或者是格力的……,張磊投資的公司幾乎影響了我們所有人,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從這樣的角度看,張磊和高瓴資本即使算不上「長期主義」,也不能以短視概括。

經濟學家吳敬璉有一次與財經作家吳曉波對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經濟學家只管吵架,至於結果,是管不了,也不管的。

套用這句話:媒體只管批判,至於結果,是顧不了的,也不顧的。

不管批判也好,吵架也好,都是為了未來更美好。但有一個前提:不管批判、還是吵架,都要以理性為前提,為了吵架而吵架,為了批判而批判,是於事無補的。

3

孫正義的打法沒有過時

回到「批判孫正義」的話題上來,孫正義身上值得思考的,應該看他是不是有自己的投資邏輯,其投資邏輯是不是還適合當下的環境,而不應只看帳面浮盈,用帳面浮盈評價一切。

孫正義打法的核心有兩點:一是認知套利,即孫正義常說的時光機理論——先在發達市場如美國發展業務,然後等時機成熟後再殺入日本,之後進軍中國,最後進入印度等。

二是利用非對稱性的資金優勢來掠取頭部項目,頭部項目獲得巨額資金後繼續攻城略地,進而獲取該賽道的壟斷地位。

認知套利充分利用不同國家和行業發展的非平衡,比較歐美日、中國、雙印(印度、印度尼西亞)、非洲,不同國家和行業發展的非平衡還是當下的一個現實,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亦然。

2005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的作品《世界是平的》出版,一時洛陽紙貴。15年過去了,人們發現,「世界是平的」只是一個美好的想像,真實的結果是,科技、經濟的鴻溝越來越大。

只要科技、經濟的鴻溝存在,孫正義的「認知套利」就是可行的。事實是,孫正義,也包括中國的投資人、網際網路大廠都已經將自己的投資目光向雙印代表的東南亞、南亞轉移。

在更大的視野內,一帶一路將產生更多的投資機會,這裡是投資人、創業者未來的應許之地。馬雲退休後,將大部分時間放在了非洲。

利用非對稱性的資金優勢來掠取頭部項目的打法是不是靠譜,其實考驗的是規模經濟理論是不是還有效,從結果看,數字時代規模效應不僅有效,而且更加重要。

數字時代有兩個現象,一是馬太效應,即用戶、市場、資源向頭部集中;二是垂類崛起,將產生更多的新行業,產生更多的頭部。對於投資人、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好的時代。

基於這一判斷,孫正義把世界分為了七個垂直賽道進行投資:消費、企業服務、金融科技、前沿技術、醫療科技、地產建築、交通物流。

他並沒有選擇向每家公司投資一小筆錢,他更不會在最合適的時候出售股份,以賺取快速的利潤。他的做法是:大手筆投資同一賽道的多家競爭公司,謀求大股份甚至控股。

大多數願景基金的投資者,投資於一個巨大的風險基金的目的,其實並不是尋求季度回報;這個基金的成功與否,是以5年或更長時間的業績來衡量的。

風險投資,特別是早期投資是一個概率遊戲,沒有100%,有10%的項目成功上市或者被併購,就算非常不錯的業績了。

換句話說,風險投資的遊戲,是一個項目賺回一隻基金甚至數隻基金,而不是每筆投資都不虧錢。每筆投資爭取不虧錢,是做買賣,不是投資,也不是創業。

認知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孫正義的認知沒有過時。不計得失,不論成敗,擁有一顆堅強的心,這是大多數成功者必須具有的特點。

相關焦點

  • 孫正義捐贈被罵怎麼回事?孫正義捐贈為什麼被罵 孫正義是誰個人資料
    孫正義捐贈被罵怎麼回事?孫正義捐贈為什麼被罵 孫正義是誰個人資料 北晚新視覺網 2020-03-12 15:58 顯示圖片
  • 尷尬的孫正義
    孫正義穿著一套深色西服,褲子有些過長,彎了幾道彎把黑色皮鞋的大部分都罩住了。「捉襟見肘。」孫正義的開場白先用了這個詞,臉上是少見的極為尷尬的微笑。1981年,24歲的孫正義站在一個裝啤酒的塑料框上,對著兩名招募來的公司職員發表公司成立的演說時,聲音極為響亮,讓人覺得這個世界就是為他準備的。
  • 孫正義的海盜人生
    但他留給孫正義的寶藏卻不是這份家產,而是一種奇妙的自信。在孫正義還小的時候,孫三憲就一直質問孫正義:你為什麼要相信老師呢?你為什麼要相信規則呢?你為什麼要相信別人都在做的事情呢?這種靈魂三問,貫穿了孫正義的一生。
  • 孫正義,從阿里巴巴「畢業」
    孫正義與阿里巴巴結緣於2000年。那時剛剛創辦阿里巴巴的馬雲在尋求投資時四處碰壁,後來經人介紹與孫正義取得聯繫,並誕生網際網路投資史上的一段佳話:交談不過幾分鐘,孫正義立刻被馬雲的「熱情和理想」打動,決定為阿里巴巴投入2000萬美元的資金。就是這樣一筆似乎有些衝動的直覺式投資,讓孫正義和日本軟銀開始成為網際網路投資界的神話。
  • 孫正義,超級「接盤俠」?
    5月初,在軟銀2018財年業績後的投資者會議上,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向外界透露了這隻全球最大科技基金成立以來的「成績單」。在2018年全球累計負回報資產佔比高達93%的大背景下,願景基金的表現著實亮眼。
  • 到底是孫正義成就馬雲,還是馬雲成就孫正義?事實你絕對想不到
    比如說今天看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到底是孫正義成就馬雲,還是馬雲成就了孫正義,還是他們互相成就?其實這個問題也被提了很多年,不過至今都沒有標準答案。孫正義日本首富,因為投資阿里巴巴而聞名全球,他的6千萬美元最終變成了1750億美元。
  • 軟銀逆轉:不變的孫正義
    孫正義本人在軟銀持股上漲三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軟銀手中儲備了 800 億美元現金。過去 9 個月,孫正義完成上百筆一二級市場交易,買賣股票、槓桿交易、投資併購、出售資產、抵押借款……孫正義依然是孫正義,那個《紐約時報》24 年前所寫的激進賭徒,決策果斷、大賭大贏。
  • 孫正義為何退出阿里董事會?
    孫正義在6月25日舉行的軟銀集團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自己將從即日起退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他表示:「作為董事,我從阿里巴巴『畢業』了。」阿里巴巴的股票目前依然是軟銀持有的價值最高的資產。孫正義稱,軟銀仍將儘可能長期地持有阿里巴巴股票。
  • 周文強財商思維《孫正義篇》
    曾經,投資界有兩位大佬,巴菲特和孫正義。巴菲特是神話,孫正義是魔王。巴菲特只購買有潛力的股票,做價值投資,孫正義則孵化有潛力的公司,賭未來發展。到底誰更勝一籌? 孫正義先後投資上百家公司,其中很多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和回報,大家熟悉的就有盛大、噹噹、網易、新浪、雅虎、攜程等。
  • 軟銀孫正義離開阿里巴巴董事會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里巴巴集團)於6月25日表示,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於當天辭去阿里巴巴董事會職務。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於6月25日辭去阿里巴巴董事會職務。從2005年起,孫正義一直在阿里巴巴董事會任職。阿里巴巴表示,(孫正義辭職後),軟銀集團仍有權提名一名董事參加董事會選舉。在福布斯實時富豪榜上,馬雲的身家是411億美元。去年,馬雲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集中精力從事公益事業。但他繼續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成員。孫正義在福布斯實時富豪榜上的身家為266億美元。
  • 孫正義出售軟銀800億美元資產 孫正義出售阿里巴巴股份
    據《紐約時報》報導,軟銀CEO孫正義在周二DealBook會議上表示,軟銀近期出售了約800億美元的資產。  孫正義稱,在未來兩三個月內,任何災難都可能發生,軟銀只是在最壞的情況下為公司提供流動性,防止全球緊急情況的發生。  孫正義並未提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災難「的具體情況。
  • 孫正義從阿里賺了多少錢?
    然而,伴隨著近年來投資WeWork、Uber的失利,這位「願景」投資家也備受質疑,甚至有人認為,除了「碰巧」押中阿里巴巴,孫正義的投資生涯乏善可陳。面對這家給自己帶來巨大事業成功的中國企業,孫正義日前作出重大決定,辭任阿里巴巴董事職位,從阿里「畢業」。
  • 卑微孫正義,為什麼總被日本人嫌棄?
    在這樣的社會認知之下,孫正義一把掏出了100萬個試劑盒,當然會激起不少日本人的憤怒情緒。因為日本人覺得,孫正義這樣做會給日本整個醫療系統平添太多的麻煩,而這和日本傳統的文化觀念相違背。再加上孫正義一直以來都被日本社會嫌棄,這一次出現這樣的局面,其實並不讓人意外。
  • 隆勝財經:軟銀逆轉不變的孫正義
    孫正義本人在軟銀持股上漲三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軟銀手中儲備了 800 億美元現金。  過去 9 個月,孫正義完成上百筆一二級市場交易,買賣股票、槓桿交易、投資併購、出售資產、抵押借款……  孫正義依然是孫正義,那個《紐約時報》24 年前所寫的激進徒,決策果斷、大大贏。  但很難說軟銀的逆轉多大程度歸功於孫正義的操作。
  • 瘋狂孫正義:向天再借260年
    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 孫正義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聽起來很陌生。但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或者有創業的想法,他的名字可能就如雷貫耳了。畢竟,有哪個創業者,不希望碰到一個像孫正義這樣的投資人呢?1995,楊致遠和4個同學窩在斯坦福的實驗室,搗鼓一個小破站,孫正義跑過去給了一億美元,後來就有了雅虎傳奇。
  • 孫正義,另謀IPO之路
    沒有哪個年份比2020年更能詮釋孫正義的「賭性」。在疫情期間,軟銀曾損失一半市值,錄入歷史上最嚴重虧損;而後,短短幾個月內,孫正義在二級市場發起了非同尋常的突擊戰,軟銀隨之收穫了創紀錄的利潤,公司市值迎來激增,其本人身價暴漲。 接下來,「賭徒孫正義」的故事將如何續寫?
  • 端午節,孫正義退出阿里!馬雲退出軟銀!
    據外媒6月25日報導,日本軟銀「掌舵人」孫正義證實,自今日起,他會退出待了10多年的阿里董事會。該消息一出,隨即引發外界轟動!要知道,軟銀可是阿里大股東,孫正義又是軟銀老大,十多年與馬雲相濡以沫,為何現在要退出了?二人產生了嫌隙?巧合的是,阿里「掌舵人」馬雲也辭去了軟銀董事會職務,很難讓外界沒有如此遐想。
  • 「風投之神」孫正義:耳順之年,尚能飯否?
    12月6日,在2019東京論壇上,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創始人馬雲與軟銀集團CEO孫正義舉行對話。主持人詢問了2000年孫正義投資馬雲阿里巴巴的故事,並確認雙方經過5分鐘的討論後決定投資的說法。此前有報導稱,當主持人問馬雲,孫正義作為投資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導師的作用時,孫正義連忙承答並搖頭否認。
  • 孫正義退出阿里董事會,雙方利益平衡的結果
    孫正義退出阿里董事會,雙方利益平衡的結果據阿里巴巴消息,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在6月25日舉行的軟銀集團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自己將從即日起退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他表示:「作為董事,我從阿里『畢業』了。」其實,就在軟銀宣布馬雲卸任軟銀集團董事後,就已經清楚,孫正義很快也會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這不是什麼秘密,也已無秘密可言,而是雙方利益平衡的結果。想一想,馬雲已經卸任阿里巴巴掌門人職位,怎能再兼任軟銀的董事。說不過去啊,也容易有歧義。如果馬雲卸任軟銀的董事了,孫正義繼續擔任阿里董事,也不平衡啊。
  • 阿里巴巴有機會擺脫孫正義嗎?
    所以這種結構之下,你想擺脫孫正義,不僅僅是要吃掉軟銀的股份,還要吃掉雅虎的股份。兩者相加是43.6%的股權佔比。而馬雲只是阿里第四大股東,佔比已不足5%。就算把十八羅漢的股權全部集合起來也只有27%。如果軟銀這個第一大股東都要被做掉,那麼雅虎必然是第二個被清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