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創業者來說,暗透了,更能看見星光。媒體負責批判,企業家唯有前行,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
文:新愛播
過去一年,嘲笑軟銀集團創始人兼執行長孫正義很時髦,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懂王」未見先知的洋洋得意,比較而言,後者居多。
今年4月,軟銀財報(9984.T)發布後,質疑軟銀的聲音達到了最高點,有人說孫正義「騎虎難下」、軟銀「長期主義失控」,孫正義「失去了嗅覺」……
支撐著這些觀點的證據充足,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的2020財年,錄得1.35萬億日元(合125億美元)的運營虧損,為15年來首次年度虧損,也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嚴重虧損。
今年4月13日,軟銀集團發布業績快報,預計在其中,願景基金的投資預計縮水1.8萬億日元(約167億美元),在願景基金之外的投資中再錄得8000億日元(75億美元)虧損。
給軟銀年報帶來最大損失的兩家公司分別為「共享辦公」WeWork和衛星運營商OneWeb。WeWork在遭遇上市鬧劇後,估值從400億美元跌至80億美元,而OneWeb於3月申請破產。
萬萬沒想到,孫正義絕處竟然可以逢生,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11月9日,軟銀集團發布截至9月30日的第二財季財報,淨利潤為1.883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96億元,約為18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相比大增346.7%。
軟銀集團以每年3月末為一個財年的結束。這個數字意味著,軟銀集團在帳面上已經完全彌補了上一個財年的巨虧。在2019財年,軟銀集團錄得了127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截至11月9日收盤前,於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軟銀集團股價大漲5.37%,創下上市20年的新高。
媒體的讚譽紛至沓來,「兇猛」,「王者歸來」等光鮮的標籤又貼在了孫正義的頭上。
成王敗寇,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現實,一年時間內,從巔峰到谷底,熱烈歌頌孫正義的人,激烈批評孫正義的人,差不多同一波人。
對於創業者來說,暗透了,更能看見星光。媒體負責批判,企業家唯有前行,無論譽滿天下還是謗滿天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1
一場為時過早的審判
對於這一切,風暴中心的孫正義怎麼樣?
2019年10月,孫正義接受日本媒體採訪,談到自己的投資業績時,罕見地使用了兩個重詞:他表示自己感到「難堪」和「惶恐」(embarrassed and flustered)。
孫正義在Uber和WeWork兩個項目上的投資巨額虧損是這場災難的導火索,這兩個項目是軟銀集團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的兩家公司,投資額均高達約100億美元。
孫正義投下的大賭注沒有證明他的判斷:WeWork上市失敗,估值暴跌,上市後的Uber估值同樣不斷下跌,最低跌至約13美元(目前已漲至約53美元,市值約936億美元)。
此外,2020年2月,美版「拼多多」Brandless宣告倒閉;3月,軟銀連投3輪的英國衛星網際網路初創公司OneWeb申請破產,「共享酒店」品牌OYO因線下客流斷絕,裁員人數以千計。
牆倒眾人推,審判孫正義恰逢其時,負面輿論鋪天蓋地。
經歷類似於聯合辦公獨角獸WeWork這樣的投資估值危機,對孫正義來說,並非是第一次。
2000年全球網際網路行業第一次頂峰時,孫正義因為投資了雅虎等公司,資產短暫超越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但他只在首富位子坐了不到三天。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評級機構把軟銀信用等級定義為BB級「投機型」時,軟銀市值從2000億美元迅速滑落到20億美元左右,其股價縮水40倍。
新資金來源全部斷絕,軟銀瀕於破產,孫正義陷入絕境,那時候的他比現在還慘。
一年後,日本寬帶政策開放,孫正義決定轉型寬帶業務「雅虎BB」,他在各個樓道、管道間鋪設接線,但遭到日本最大運營商NTT阻撓。
孫正義還需要在最後幾棟樓鋪設暗光纜就可以連成一個環了,但NTT不願意交出暗光纜。
面臨絕境時,孫正義的解決辦法是,去總務省當面抗議,並借來打火機威脅要「自焚」。
直到2003年,軟銀還在巨額虧損中。他萬不得已出售了青空銀行的股份,這是讓他最難受的事:「我很害怕,我恨我自己。」
那一年8月,寬帶業務盈利了。軟銀走出泥沼。
20年前,媒體認為孫正義肯定破產無疑。就在外界質疑孫正義,他最艱難的時候,他投資了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網際網路公司,20年後,阿里巴巴成為軟銀頭上的明珠。
真正讓孫正義從困境中走出來的,是因為他收購了日本雅虎等公司,但如果沒有阿里巴巴,孫正義不會如此風光,登頂全球「網際網路大帝」。
對於創業者來說,暗透了,更能看見星光。2019/2020年的孫正義,差不多就處於至暗時刻。只是他看見光了嗎?
2
批判中國「孫正義」
2020年,為數眾多的創業者、投資人都很倒黴,沒有最倒黴,只有更倒黴。真要說一個最倒黴的,截止6月份,以損失的帳面資金計,只能是孫正義。
批判孫正義不過癮,作為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的任何現象,在中國都有其鏡像。不平常的2020年就快結束了,媒體們開始尋找孫正義的中國鏡像。
比如一向低調的張磊,出了一本書《價值:我對投資的思考》,書中講了一個關鍵的投資邏輯:長期主義。
「作為一名創業者,究竟怎樣才能持續不斷地創造價值?當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時,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答案閃耀在那裡,那就是「長期主義」——把時間和信念投入能夠長期產生價值的事情中,盡力學習最有效率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標準,遵循第一性原理,永遠探求真理。」張磊在書中這樣寫道。
人怕出名豬怕壯,這下張磊被逮著了:明明是一個短線的悍將,卻硬要將自己標謗為「長期主義」的忠實信徒、「時間的朋友」,太忽悠了。
隨便一扒,張磊短線的材料一大堆。2014年京東上市之後,高瓴開始有節奏地減持,一直到2018年第二季度把自己減成散戶;與此同時,高瓴開始大幅買進阿里股份,但一個季度之後,全部清倉,隨即開始買進拼多多。而在接下來一兩年,高瓴又先後以更高價格買進京東和阿里……
蔚來汽車2016年上市時,高領資本持有7.5%的股份,2019年又先後在二級市場進一步增持,持股最高達到12%。但2019年底,高瓴資本清倉所有股份。過去半年,蔚來汽車漲了超過30倍。
2019年第二季度,高領資本買進了特斯拉,年底賣掉。2020年第一季度,又以近3倍的價格重新買進特斯拉。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的IPO,都有高瓴資本的身影……
長期主義的做法是一直持有京東、蔚來汽車,張磊根本不是長期主義,就是老大媽炒股的玩法。張磊的「短線」被媒體視為「短視」。
媒體記者最感興趣的內容是新聞,新聞是有時效性的重大事件,過了時效性,除非特別重大的事件,或者事件有了新的進展,大多不會停留在媒體關注的視野中。
長期看,用「短線、短視」評價張磊是有失公允的: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用過QQ,用過百度搜索,在京東上剁過手,騎過摩拜單車,用過藍月亮的洗衣液,在去哪兒網上訂過機票,家裡的空調是美的或者是格力的……,張磊投資的公司幾乎影響了我們所有人,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從這樣的角度看,張磊和高瓴資本即使算不上「長期主義」,也不能以短視概括。
經濟學家吳敬璉有一次與財經作家吳曉波對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經濟學家只管吵架,至於結果,是管不了,也不管的。
套用這句話:媒體只管批判,至於結果,是顧不了的,也不顧的。
不管批判也好,吵架也好,都是為了未來更美好。但有一個前提:不管批判、還是吵架,都要以理性為前提,為了吵架而吵架,為了批判而批判,是於事無補的。
3
孫正義的打法沒有過時
回到「批判孫正義」的話題上來,孫正義身上值得思考的,應該看他是不是有自己的投資邏輯,其投資邏輯是不是還適合當下的環境,而不應只看帳面浮盈,用帳面浮盈評價一切。
孫正義打法的核心有兩點:一是認知套利,即孫正義常說的時光機理論——先在發達市場如美國發展業務,然後等時機成熟後再殺入日本,之後進軍中國,最後進入印度等。
二是利用非對稱性的資金優勢來掠取頭部項目,頭部項目獲得巨額資金後繼續攻城略地,進而獲取該賽道的壟斷地位。
認知套利充分利用不同國家和行業發展的非平衡,比較歐美日、中國、雙印(印度、印度尼西亞)、非洲,不同國家和行業發展的非平衡還是當下的一個現實,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亦然。
2005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的作品《世界是平的》出版,一時洛陽紙貴。15年過去了,人們發現,「世界是平的」只是一個美好的想像,真實的結果是,科技、經濟的鴻溝越來越大。
只要科技、經濟的鴻溝存在,孫正義的「認知套利」就是可行的。事實是,孫正義,也包括中國的投資人、網際網路大廠都已經將自己的投資目光向雙印代表的東南亞、南亞轉移。
在更大的視野內,一帶一路將產生更多的投資機會,這裡是投資人、創業者未來的應許之地。馬雲退休後,將大部分時間放在了非洲。
利用非對稱性的資金優勢來掠取頭部項目的打法是不是靠譜,其實考驗的是規模經濟理論是不是還有效,從結果看,數字時代規模效應不僅有效,而且更加重要。
數字時代有兩個現象,一是馬太效應,即用戶、市場、資源向頭部集中;二是垂類崛起,將產生更多的新行業,產生更多的頭部。對於投資人、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好的時代。
基於這一判斷,孫正義把世界分為了七個垂直賽道進行投資:消費、企業服務、金融科技、前沿技術、醫療科技、地產建築、交通物流。
他並沒有選擇向每家公司投資一小筆錢,他更不會在最合適的時候出售股份,以賺取快速的利潤。他的做法是:大手筆投資同一賽道的多家競爭公司,謀求大股份甚至控股。
大多數願景基金的投資者,投資於一個巨大的風險基金的目的,其實並不是尋求季度回報;這個基金的成功與否,是以5年或更長時間的業績來衡量的。
風險投資,特別是早期投資是一個概率遊戲,沒有100%,有10%的項目成功上市或者被併購,就算非常不錯的業績了。
換句話說,風險投資的遊戲,是一個項目賺回一隻基金甚至數隻基金,而不是每筆投資都不虧錢。每筆投資爭取不虧錢,是做買賣,不是投資,也不是創業。
認知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孫正義的認知沒有過時。不計得失,不論成敗,擁有一顆堅強的心,這是大多數成功者必須具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