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十一世紀初,在黃河上遊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碗倒扣在淤泥中的食物。後來,經過工作人員嚴格的考證和研究,確認這碗食物是4000多年前的麵條。
世界文明分東、西,由於氣候因素和地理條件的巨大區別,導致了不同文明在飲食方面的迥然差異。
但是,有一種食物,在今天卻是東、西通吃,這種食物就是起源於中國的麵條。
說到這裡,肯定馬上會有人反對我的這個說法。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源於中國麵條的「方便麵」不僅遍布於世界的各個角落,而且還乘著宇宙飛船到了外太空,您還會反對麵條東、西方通吃的說法嗎?
可能又有人立刻舉出一個反例——義大利麵!這個怎麼解釋?
看官,請不要著急嘛,「心急吃不了熱麵條」嘛。
日本拉麵,在明朝末年自中國傳入扶桑,這是定論,就連人家日本人自己都這麼說。而日本拉麵的羅馬文寫法,正是源於中國的拉麵(有人說是撈麵)。那麼,整天用著羅馬文字的義大利人吃的義大利麵的來源,您說該怎麼解釋?
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寫一本關於「麵條」的歷史專著。現在,因為作者沒有掌握足夠的史料,在此也不敢討論這麼高深的學問,只想說說關於兩種「小面」的一點簡單話題。
蓬萊小面
一種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重慶小面」。另外一種,是地球人(除了煙臺人)都不知道的「蓬萊小面」。
在麵條界,用「小面」命名的,可能只有重慶小面和蓬萊小面吧。
重慶小面,我覺得英文用「Chongqing street noodles「來說最為形象。這種說法把街邊隨處可見的重慶小面的大眾化,巷陌煙火氣概括的很是到位。
據說重慶小面肇於宋朝末年,並且源於擔擔麵。
賣面的人,肩挑著簡單的灶具,走街串巷,隨時隨地都可以為食客煮上一碗熱氣騰騰,麻辣鮮香的麵條。因其簡便,故稱小面。
重慶小面是不是真的起源於宋朝,自然有人去考證。不過,麵條稱之為「麵條「,卻是最早見於宋朝的。在那之前,麵條被稱作」湯餅「。
「麵條「,從宋朝一直叫到了現在。
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伊始,「方便麵「進入中國,除了被稱作「方便麵「,還有一種高端的叫法是」伊面「。作者也曾經一度認為,這麼高級的「伊面」稱謂是來自日本的。後來才知道,其實「伊面「不過是」伊府麵「的簡稱而已。
高檔的龍蝦芝士伊面
伊府麵,也只不過是華南的一個麵條種類而已。
「伊府麵「最早起源於清朝的中原地區,其做法和日本人發明的」方便麵「幾乎完全相同——加了雞蛋的麵條,油炸了,便於保存。吃的時候,再用開水煮了,或者用開水泡了即可。
方便麵,是日本的日清食品公司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發明的,當時是不是受到了中國「伊府麵「的啟發,真是有嘴說不清啊!
日本人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對於傳統工匠技藝的堅守,幾近達到固執的地步,令全世界為之汗顏,為之稱道。好在,我們今天也開始強調工匠精神了,如果真的能從現在做起,還不晚。
話題從重慶扯到了日本,似乎有點兒遠了。
和重慶小面幾乎人人皆知的命運不同,蓬萊小面,除了煙臺人和少數外地人,知道的卻寥寥。
蓬萊小面,誕生於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裡。蓬萊的人民,臨海而居,自古以來就有胸懷天下的豪情壯志。
母子節孝牌坊。明朝政府為表彰戚繼光的祖母和父親而建。
父子總督牌坊。明朝政府為表彰戚繼光父子而建。
因為做法簡便,重慶小面得名。而蓬萊小面被稱為「小面「卻不是因為簡便,而是真的因為其量少。
正宗的蓬萊小面,講究「三分面七分滷「,這可以證明其麵條的量少,同時,也證明其面滷的重要性。
且不說包含了抻、拉、摔的麵條製作過程。只看一碗蓬萊小面的面滷是如何產生的吧。
先用雞骨熬製湯底,再輔以加吉魚增鮮,並投以木耳、八角、茴香等十幾種調料,中間還要用溼澱粉調度口感的濃淡。最後,飛上大小均勻的雞蛋花,撒上預先備的青蒜末,這碗蓬萊小面必備的面滷才算大功告成。
香氣撲鼻的面滷澆在過了涼水的麵條上,再把前面熬熟的加吉魚肉切丁,均勻撒在麵條上,這才到了食客動筷子的環節。
蓬萊小面和重慶小面,勿用比試高下,都是美味。可是,為什麼重慶小面能夠遍地開花,而被列入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蓬萊小面卻只能牆內開花牆內香?
除了蓬萊小面做工的複雜性,主要材料的地域局限性——加吉魚只分布於渤海、黃海等海域——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原因呢?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關於兩種「小面「的簡單話題,似乎又變得不簡單起來。
如果從麵條的起源、發展,再到日本人發明「方便麵「的大角度來看,這個不簡單了的話題,似乎愈加複雜起來了。
戚繼光訓練水軍的水城今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