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和新冠病毒:為什麼我們不能重蹈覆轍?(上)

2020-12-14 36kr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如今仍然在全球傳播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流行。然而,更值得讓人深思的是,在世界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仍然有面對其它大流行的風險和殘酷事實。早在200餘年前,霍亂就形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第一次大流行,然而,直到今天,第七次霍亂大流行仍然在部分貧窮國家和地區肆意傳播。為什麼在有防治方法和疫苗的前提下,霍亂仍然在進一步蔓延?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又會重蹈霍亂的覆轍?這篇翻譯自《衛報》(The Guardian)的長篇文章,原標題是Cholera and coronavirus: why we must not repeat the same mistakes,英國醫務工作者Neil Singh在文中結合霍亂發生的歷史背景和防治手段,提出了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思考。這是本系列文章的上篇,主要講述的是霍亂的起源與蔓延。

劃重點

霍亂在葉門首都薩那(Sana'a)爆發,當地洪水四溢。圖片來源:Yahya Arhab/EPA

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是目前全球面臨的唯一一場大流行

在西方,霍亂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打敗了,但在較貧窮國家,每年因霍亂而去世的人數仍然有成千上萬人。在尋找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方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確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治療方案,而不僅僅局限於富裕國家的公民。

每天早上7點45分,我們都要按時上線。一個接一個地,我們接通了屏幕另一端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對於我們醫生而言,我們實際上並不習慣於這樣的視頻會議,但我們彼此仍然揮舞著激動的雙手相互打招呼。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的每日虛擬會議就成了一種無價值的溝通渠道,讓我們彼此了解最新的臨床指南、內部規範以及醫護人員防護措施等內容,而這些內容每天也都在變化。

然而,這些虛擬會議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聞,讓我們不得不從個人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現在到底有多少出現症狀的感染者?其中有多少測試結果呈陽性?又有多少人因感染病毒而死亡?

毋庸置疑的是,這些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但是,基於我自身在公共健康領域方面的培訓背景,我不得不把這些問題放大到全球背景中來思考。接下來的一年中,我們在疫情控制方面肯定會看到有關進展,並且在西方國家也能進一步控制這場疫情。但是,其它國家又會怎樣呢?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在印度的親戚,這一場全球疫情對現在的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對於他們的未來而言,又意味著什麼?而真正的問題,實際上並不在於明天誰會因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死亡,而是200年過後,誰還會因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死亡?

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是目前全世界面臨的唯一一場大流行。事實上,現在還有另外一場大流行。

自兩個世紀之前霍亂首次在全球蔓延以來,已經有超過5000萬人口因感染霍亂而死亡。當你在閱讀本系列文章的同時,又有5人會因感染霍亂而死亡。然而,在西方國家,霍亂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甚至到了不再受人重視的地步了,但在全球某些地區,霍亂控制與預防似乎完全看不到終點。

在我看來,雖然我們肯定可以在一兩年內為英格蘭的患者提供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西方醫療體系在經過這場疫情過後也肯定會得到加強,但我仍然比較擔心的是,我們可能會重蹈霍亂的覆轍:在全球大面積範圍內控制並徵服新型冠狀病毒的同時,那些最貧窮的地區可能仍然無法擺脫病毒的折磨。

霍亂的起源與蔓延

我的祖父母居住在印度東北部的比哈爾邦(Bihar)。如果要去祖父母的家中,我需要轉機到巴特那機場(Patna Airport),從那裡再乘車途徑世界上最長跨河大橋之一的聖雄甘地大橋(the Mahatma Gandhi Setu)。向北駛過這座大橋的途中,我們會橫跨著名的恆河,然後會駛經一個盛產香蕉的城市哈吉普爾(Hajipur),並且還會路過靠近尼泊爾邊境的城市達爾班加(Darbhanga)。

在我小時候,這些路的路況都非常糟糕,在當地季節性洪災和季風的影響下,乘車駛經這些路段更是難乎其難。就全程裡程而言,在英國最多也就2個小時的驅車路程。然而,在印度當地,由於路面坑窪路段等路況問題,全程需要大約7個小時的車程。

如今,當地政府的道路工程已經大大改善了這些路況,路面不再是隨處可見的坑窪路段,並且該地區肥沃的洪泛區也為種植芒果、荔枝和番石榴等熱帶水果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條件。一想到曾經去祖父母家中的一些往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這些內容。

然而,恆河三角洲潮溼的亞熱帶環境,也成了許多經水傳播的疾病的滋生地。而且由於該地區有著充沛的不流動水域,以及印度傳統文化中一直都有敬神者在河裡沐浴來讓聖河洗淨靈魂、洗去所有罪惡的傳統,印度北部一直以來都被視作是幾千年前就已經存在的霍亂的發源之地。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座古廟裡,一幅有兩千年歷史的銘刻文案生動詳細地描繪了霍亂感染者的臨床治療圖案:藍色的嘴唇、憔悴的面容、凹陷的眼球、內凹的胃部,四肢萎縮並且皮膚皺巴巴的,看起來就像是被火燒過一樣。

早在19世紀,巴伐利亞科學家馬克斯·范佩特柯芬(Max von Pettenkofer)就曾錯誤地認為,由於霍亂只能在印度當地特定土壤環境和其它環境因素影響下傳播,所以是不可能傳到歐洲大陸去的。但實際上,印度北部地區的霍亂一直得不到解決,主要並不是因為氣候原因,而是政治問題。

霍亂是一種傳染病,它可以打開腸道中的所有「水龍頭」,從而讓水分和鹽分從系統中「一瀉而出」,讓你出現大量如流水般的腹瀉,看起來就好像淘米水一樣。這種腹瀉還會導致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讓一連串的感染者嚴重脫水。如果他們不及時接受治療的話,他們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像西梅幹一樣枯萎。

在長達多個世紀的歷史中,霍亂僅在印度東北部引起了局部性的流行病。直到1817年,其中一次起源於孟加拉地區(Bengal)的疫情最終在全球蔓延,這也是七次霍亂大流行中的第一次大流行。

然而,正如我們不能將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歸咎於武漢一樣,我們不能認為印度東北部地區對霍亂在全球蔓延負有責任。畢竟,如果要這樣做的話,北美地區也應該對2009年最初起源於工業化養豬場的H1N1豬流感大流行負責。

無論是哪一種全球蔓延的大流行病,其共同點都是背後的國際貿易,以及隨之而來的動物和人的流動。

帝國主義國家塑造了霍亂的歷史,而他們對經濟發展的考量,才促使他們成功地控制了霍亂疫情。然而,如果帝國主義對於成功控制霍亂疫情至關重要的話,那它也可以產生一種分裂世界的邏輯,並且只能將這個世界上其中一半的疫情成功消除。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全球歷史研究奠基人、被譽為世界歷史學科的「現代開創者」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ardy McNeill)在他曾著作的《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一書中,描述了英國陸軍如何經陸路把霍亂帶入尼泊爾和阿富汗,以及英國海軍額商船又如何經海路把霍亂帶到了印度洋之外的地區。

這就是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是如何從孟加拉灣傳播到東南亞、中東、東非,以及隨後在1820年代又如何傳播到歐洲的真實記錄。

圖片攝於2001年南非的一座水壩,這座水壩的水中存在霍亂病毒。圖片來源:SCHALK/EPA

1831年,霍亂傳播到了我從兒時成長的英格蘭東北地區。在英格蘭東北部城市桑德蘭(Sunderland),最早的一批感染者之一,是一個名叫伊薩貝拉·哈扎德(Isabella Hazard)的12歲小女孩。她的病情特徵變化得非常迅速,某天晚上人還好好的,第二天下午就死亡了。

哈扎德是19世紀歐洲所經歷的一系列造成大混亂局面的疫情中的第一場疫情中的首批受害者之一。對貿易而言至關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

很難想像,這場因疫情而導致的恐慌,居然是由霍亂所引起的,畢竟,當時大家對這場疫情的認識,也完全是一個謎。當時,大家對這場疫情的認知,大多數都認為霍亂是由於「空氣不良」(或者是「臭氣」)引起的,最終也激發了各種孤注一擲的試圖控制這場疫情的實驗。

例如,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Kingston),英國殖民者就曾試圖在大街上發射大炮來「消滅潛伏在黑暗小巷的犯罪力量」的方式,來消滅這種病毒。

但霍亂疫情卻遲遲沒有得到控制,在整個19世紀的一波又一波霍亂大流行過後,數百萬人因此而喪命,其中大部分都來自於貧窮地區。

工人在歐洲各地發動騷亂,他們懷疑這種疾病是統治精英搞出來的陰謀,他們認為是統治者想要毒死他們。

在1830年代,革命派人士馬裡奧·阿多諾(Mario Adorno)公開指責稱當時的波旁王室製造「惡毒陰謀」,企圖用霍亂來毒害西西里島的人民,以此作為推翻波旁王朝運動中的一部分。

然而,像大流行這樣的災難事件絕不僅僅只有其破壞性,它們同時還會帶來新的變化,並且經常引發科學發展和社會改革。

最後,歐洲帝國統治階層開始投入資源,來發現這種病毒背後的真正原因。其這種行為的背後,主要也是為了防止伴隨每次新的疫情爆發而導致災難性經濟衰退的發生。

這場投入,促進了在霍亂疫情防治方面的三大核心進步。

第一,出現了提高公共健康衛生的改革,從而儘可能防止人們感染類似病毒。第二,研發出了可以預防和治療霍亂疾病的藥物。第三,加強國際合作,用團結來對抗共同的敵人。

延伸閱讀:

譯者:俊一

相關焦點

  • 面對新冠病毒,為什麼強壯的運動員也不能倖免?
    隨著新冠病毒在美國的流行,從3月中旬開始,美國多項體育賽事因為新冠疫情停擺或者被取消。根據體育研究機構Performance Research的分析,到4月份,賽事停擺給美國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0億美元,其中NBA產生的損失為10億美元,高居各項賽事之首。
  • 川普講話稿「新冠病毒」被手寫改為「中國病毒」
    CNN報導,美國總統川普19日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的講稿被記者拍下,照片顯示,稿件中的「新冠病毒」被劃掉,手寫改為了「中國病毒」。CNN報導稱,隨著美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的與日俱增,川普開始改變調門,努力想把中國當成「替罪羊」。
  • 央視:16起進口冷鏈凍品檢出新冠病毒,為什麼我們不暫停進口?
    16起進口冷鏈凍品檢出新冠病毒報告 為什麼我們不暫停進口?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10月1日,海關總署通報,從巴西進口的一批凍去骨牛肉中,1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 SARS病毒進入夏天就自動消失了?新冠病毒為什麼還在肆虐?
    我們知道,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是傳染病傳播的三個要素。只要三者之中有一個被完全控制,疾病傳播都會停止。我們還知道,病毒必須進入宿主細胞才能進行複製繁殖,傳播停止意味著病毒不能繼續感染宿主細胞,不能繼續繁殖自然就會全部死亡並最終消失。
  •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11次才「顯陽」,為什麼?
    一般而言,新冠病毒96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被發現,可以通過咽拭子採集標本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以往有報導,並非所有的新冠患者都能檢測出核酸陽性。那麼,為何要對一個病例進行連續11次的核酸檢測?這主要是從實驗室角度,對高度疑似的病例進行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確認。
  • 新冠病毒和吃蝙蝠有關嗎?生活中見到的蝙蝠會傳染新冠病毒嗎?
    新冠病毒真的和吃蝙蝠有關係嗎?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蝙蝠會不會傳染新冠病毒?……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劉奇。劉奇從碩士期間開始研究蝙蝠,至今已有8年。圖為劉奇博士和團隊在野外工作(前排第一為劉奇 受訪者供圖)Q:新冠病毒和蝙蝠的淵源?
  • 宏哥:為什麼我選擇接種新冠疫苗|新冠疫苗|mRNA|新冠病毒|HIV|疫情...
    英國政府首次發現與變異新冠病毒有關的確診病例是在今年9月,2個月後,倫敦地區28%的確診病例與新變種有關,截至當地時間12月9日,這一數字上升至62%。12月19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表示:「目前,變異新冠病毒在遺傳物質上與普通病毒有23個不同之處,其中許多變化發生在病毒產生的蛋白質改變上,這是一個異常大的變種,與病毒如何感染細胞並進入細胞內部有關」。
  • 新冠病毒與死亡
    新冠病毒迫使我們每個人或是被迫或是心甘情願地居家隔離,不停傳來的死亡消息(無論是默默無聞者還是鼎鼎大名者)都迫使我們將心思集中在帕斯卡爾所描述的悲慘處境上。法國作家蒙田通常並不被認為是陰沉灰暗的人,但他也覺得人們應該儘可能多地想想死亡,尤其是自己的死亡。他分別在三處不同的地方「論恐懼」,「為什麼在死亡之前都不能說幸福」、「哲學思考就是學習如何死亡」寫到死亡。
  • 血液與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概率與血型有關嗎?
    儘管作者強調了他們的基因相關發現的潛在有用性,即在嚴重的新冠病毒例中發現特定染色體上的基因簇,但大多數媒體的注意力集中在血型發現上。在研究中涉及的1500多名義大利和西班牙冠狀病毒患者中,感染發生在O型血的人身上比較少見,而在A型血的人中感染的發生更為普遍(B型介於兩者之間)。
  • 新冠病毒變種:對引發擔憂的英國病毒突變我們知道什麼
    雖然,有關變種病毒的檢測都處於早期階段,包含很多的不確定性和未解決的問題。但正如之前我所說過的,病毒總是一直發生變異,因此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始終關注病毒的變異行為。為什麼變種病毒引起擔憂?這些因素導致產生了一種傳播力更強的變種新冠病毒。
  • 新冠之下讀書|在《病毒星球》上,人類憑藉機率和概率生存繁衍
    01病毒是什麼?此次疫情的罪魁禍首是「新冠病毒」——新的有帽子(樣子)的病毒。那麼病毒到底是什麼?和我們比較熟悉的細菌不同,病毒是一種神奇的非生非死的存在。早年間,人們認為病毒是一種奇特的蛋白質;1936年,英國科學家明確了病毒由95%的蛋白質和5%的神奇長條狀分子——核酸構成。多年之後,科學家明確了這種核酸是核糖核酸,即RNA。
  • 3個月16起進口冷鏈凍品檢出新冠病毒 為什麼我們不暫停進口
    自8月開始,凍雞翅、凍去骨牛肉、凍帶魚等逐漸出現在名單上,來源地從遙遠的巴西和挪威一直延伸到與我國接壤的俄羅斯。  自出現第一例報告開始,要求暫停冷凍食品進口的聲音便不絕於耳,那麼有關部門為什麼沒有採取這樣的措施呢?  維持進口有其必要性  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還要從一組數據開始看起。
  • 白宮為什麼會被新冠病毒攻陷?
    但遭到了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爾和該機構其他高級官員充滿敵意的對待,壓下他的警告,並要求他服從政府命令。最後,布萊特被免去BARDA局長一職。2月10日,在新罕布夏州舉行的一次競選集會上,川普指出,新冠病毒會像其他季節性流感一樣,隨著氣溫的升高,在夏季來臨時自動消失。在幾周後的2月28日,川普在白宮的一場活動中又重複了這一話題。
  • ​別慌,讓我們弄清新冠變異病毒是怎麼回事
    到了11月,倫敦大約有1/4的確診病例感染的是新的變異病毒。到12月中旬時,這一數據已達到2/3。伯明罕大學微生物基因組專家Nick Loman稱,直到12月8日,在一次疫情防控會議上,新毒株才真正引起了英國官方的警惕。根據英國政府發布的聲明,截至12月13日,在英國東部和南部共發現1108例新變異病毒的確診病例。
  • 肺炎疫情:新冠病毒死者遺體會不會傳播疾病?看看世衛組織的說法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捲全球造成許多人不幸病故,最讓死者家屬難過的是許多人沒辦法見到親人的最後一面,甚至連喪葬儀式都不能參加。這是因為人們擔心死者遺體內仍然有病毒存活,接觸者可能會從屍體上感染新冠病毒。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死者的遺體究竟會不會傳播病毒?為新冠病毒疾病死者舉行喪葬儀式是否安全?新冠病毒疾病死者的遺體應該土葬還是火葬?死者遺體會傳染病毒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只要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沒有理由擔心新冠病毒疾病會通過死者遺體傳播。
  •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11次才「顯陽」,為什麼?專家解釋
    1月4日,大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做了11次核酸檢測最終才檢測出陽性。核酸檢測一直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照妖鏡」,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讓看不見的病毒「顯形」。為什麼有的人1次「照」不出來,竟然需要11次?帶著疑問,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檢驗科劉向禕主任。
  • 新冠病毒仍存在的3種爭議,口罩到底能不能預防病毒,只是其一
    儘管隨著時間的發展,大家對新冠病毒的了解不再像之前一樣一片空白。但作為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它還是比較新穎的。隨著越來越多的科研數據的出現,我們可能不得不改變現有的做法。目前在大家的認知中,想要有效控制疫情,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 為什麼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人造的?再談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的研究
    在這篇文章中,石教授所在的實驗室和美國合作者採用反向遺傳學系統構建了一株嵌合病毒,證明了分離自雲南中華菊頭蝠的一種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可以和人類的ACE2受體結合,而ACE2正是2003年爆發的SARS冠狀病毒的受體[1]。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質疑該病毒來源於實驗室洩露的聲音此起彼伏。石教授甚至表示用生命擔保這次新冠病毒和實驗室沒有關係。
  • 協和醫生:糞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意味著什麼?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近日報導了美國首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診治經過。無獨有偶,2月1日晚深圳三院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在某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糞便中檢測到了病毒核酸,很有可能提示糞便中有活病毒的存在。那麼,糞便中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意味著什麼? 我們日常的預防和防控措施又應該做怎樣的調整呢?
  • 還是不能大意 新冠病毒再次席捲世界足壇
    近一段時間,或許是因為聯賽間隙期球員外出度假又疏於個人防護等原因,新冠病毒再次席捲世界足壇,多支球隊的多名球員確診。北京時間9月1日凌晨,在剛剛官宣大衛·席爾瓦加盟後不久,西甲老牌勁旅皇家社會俱樂部又宣布這名中場大將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目前,席爾瓦已經被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