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楊
編者按:3月11日上午,好萊塢大亨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侵案宣判,韋恩斯坦將在紐約州監獄服刑23年。"me too"運動的最大攻擊目標看來獲得了應有的懲罰。而在數日之前的法國凱撒獎頒獎典禮上,另一件與「me too」相關的運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作為事件的主人公、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為何會成為「me too」的下一個目標,本文為你全面復盤。
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2月28日在巴黎舉辦的第45屆凱撒電影獎,即「法國的奧斯卡」,將一個歐美影視圈眾所周知、爭議不斷的名字再一次推上了風口浪尖——羅曼·波蘭斯基。
這位法國、波蘭雙國籍的導演憑藉一部根據史實改編的新片《我控訴》獲得了本屆凱撒獎的12項提名,並最終收穫了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重量級的最佳導演獎。
而波蘭斯基成為本屆凱撒的最大贏家一事,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歐美影視圈炸開了鍋。多日以來,波蘭斯基成了除新冠病毒以外的又一大熱門話題。
《我控訴》劇照
為什麼?因為他除了是在歐美電影史上留下重要印跡的「電影天才」,他也是美國查爾斯·曼森連環殺人案中痛失懷孕妻子莎朗·塔特的受害者,他還是43年前因在美誘姦13歲少女而被通緝至今的「逃犯」。
羅曼·波蘭斯基
01
凱撒獎風波:韋恩斯坦之後,他成了最大的me too攻擊目標
這位曾創作出《羅斯瑪麗的嬰兒》、《苦月亮》、《唐人街》、《鋼琴家》(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等傑出作品的導演現年86歲,直到現在,仍陸續有更多女性站出來指控他多年前犯下的性侵、乃至誘姦、強姦行為。
多年來,波蘭斯基的名字始終在「藝術家」和「誘姦犯」之間徘徊,一直是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巨大爭議的代名詞。
《羅斯瑪麗的嬰兒》劇照
《苦月亮》劇照
《唐人街》劇照
《鋼琴家》劇照
連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在電影《好萊塢往事》中僅僅將波蘭斯基作為在故事背景中寥寥出現幾次的虛擬化人物,都讓昆汀受到了不少譴責。
再加上從美國好萊塢興起的反性侵#Metoo女權運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歐美各國不乏有大量女權主義者將波蘭斯基認定為繼韋恩斯坦之後,反性侵#Metoo運動的下一個核心攻擊目標。
《好萊塢往事》中瑪格特·羅比飾演波蘭斯基的故妻莎朗·塔特
但波蘭斯基和因多項強姦罪、性侵罪被判23年監禁的韋恩斯坦有卓然的區別——那就是波蘭斯基「藝術家」的那一面。
當他帶著新片《我控訴》,一舉獲得2019年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和本屆凱撒獎的最佳導演獎時,人們對於他雙重身份的爭論重新被點燃,而且前所未有的激烈。
2017年坎城電影節 從左至右:伊娃·格林,羅曼·波蘭斯基,艾曼紐·塞涅
其實早在凱撒獎提名這部影片之際,凱撒獎評委會就受到了來自全球的譴責和諸多女權運動組織強烈呼籲對波蘭斯基影片、乃至對凱撒獎的抵制。
法國文化部部長弗蘭克·李斯特在推特上公開批評凱撒獎委員會,認為「電影節應當堅決反對對女性和兒童的性侵行為」。
法國平權部部長馬琳·夏帕也質問凱撒獎:「你們竟想讓整個觀眾席集體起立,為一個屢次被指控強姦的人鼓掌慶賀嗎?」
但凱撒獎理事會則為波蘭斯基辯護,認為「電影節應致力於評定電影作品的藝術性,而不應將任何個人的道德標準摻雜進來。」
儘管如此,在暴風雨般的批評和譴責聲中,凱撒獎評委理事會的全體成員迫於壓力,在2月末集體隱退下臺。
但這並沒有改變波蘭斯基的新片在頒獎典禮當晚的大獲成功。當波蘭斯基被宣布獲得最佳導演獎時,法國著名演員阿黛拉·哈內爾當場諷刺高呼「戀童癖萬歲」,並氣憤離場。而頒獎典禮的女主持也拒絕繼續主持,自波蘭斯基的獎項公布後,就沒再出現在舞臺上。
02
「藝術家」波蘭斯基的成名之路:多次提名奧斯卡,最終被除名
那麼,波蘭斯基到底是誰?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的軒然大波,和他一生在影壇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關的。
波蘭斯基有著坎坷的童年,他成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時期。他多年以假身份活著,在寄養家庭中遊走。1962年,他在波蘭拍出了他的首部長片《水中刀》,一舉獲得了美國奧斯卡獎的最佳外語片提名。
《水中刀》海報
自那以後,他曾五次獲得奧斯卡提名,兩次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四次獲得金球獎、也摘得過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這位備受全球各大頂級電影節矚目的導演,曾被認為是電影天才。他於1968年移居美國時,受到好萊塢的熱烈推崇。
同年,他導演的恐怖電影《羅斯瑪麗的嬰兒》不僅立即成為了美國、乃至世界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也徹底穩固了他在世界影壇的極高地位。
年輕時的波蘭斯基
就在這位電影天才的人生道路看起來一路星光的時候,他生命的轉折點出現了。1969年,他懷孕的妻子莎朗·塔特和她的四個朋友被曼森家族殘忍屠殺。天才導演的名字從此背負上了「曼森連環殺人案受害者」的註腳。
從打擊中振作起來的波蘭斯基回到歐洲,幾年後終於重回片場。
波蘭斯基與故妻莎朗·塔特
1974年,由傑克·尼克森主演的《唐人街》讓波蘭斯基再次得到奧斯卡獎的青睞,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
當整個好萊塢都沉浸於天才波蘭斯基的歸來時,他卻於1977年因誘姦13歲少女而被指控。從此,這位「天才藝術家」的名字再也沒和「誘姦犯」分開過。
從美國棄保潛逃回歐洲的波蘭斯基,仍繼續著他的電影事業,仿佛認罪一事從沒發生過一樣。
他1979年執導的《苔絲》成了法國凱撒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雙料冠軍。儘管這部影片出於逃犯波蘭斯基之手,但《苔絲》仍獲得了當屆奧斯卡的三個獎項。
《苔絲》劇照
而終於讓波蘭斯基成為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影片是他2002年的作品《鋼琴家》。
直至此時,只要提起波蘭斯基,藝術家、傑出導演依然是他最主要的身份象徵。仿佛人們不忍心讓誘姦犯的罪名成為他名字前的定語,人們更願意再多看幾部他的影片,更願意去期待這個藝術家還能創造出什麼樣的佳作。
此後,他還執導了多部廣受好評的作品,包括《霧都孤兒》(2005年)、《影子寫手》(2010年)、《殺戮》(2011)等。
但自從好萊塢的反性侵#MeToo運動發起後,好萊塢帶動多個英語國家,對波蘭斯基的態度產生了巨大的轉變。他不再是被當作天才導演來保護的藝術家了,而是侵犯女性、猥褻兒童且畏罪潛逃的誘姦犯。
2018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投票決定將波蘭斯基除籍。
《霧都孤兒》劇照
《影子寫手》劇照
《殺戮》劇照
03
「誘姦犯」波蘭斯基的案情始末:棄保潛逃40年後指控再起
這場長達40餘年的波蘭斯基風波的開端還要追溯回1977年薩曼莎·蓋裡的強姦案。
洛杉磯警方起訴了時年43歲的波蘭斯基,指控他在當年3月,於傑克·尼克森的住宅對13歲的蓋裡下了迷藥後並強姦了她。
警方控告了他6項罪名,包括雞姦罪、違法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罪、以及迷奸罪。為了不讓本案進入公開審判,波蘭斯基對6項罪名中最輕的「違法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罪」予以認罪,並籤署了認罪協議。
他在被捕入獄42天後,從美國潛逃回了歐洲。從那以後,他先後定居波蘭、瑞士、法國,並再也沒有涉足過美國。
美國警方對波蘭斯基每到的一個國家都發出過引渡要求,但都被相應國家拒絕。由此,雖然波蘭斯基是美國警方的逃犯,但躲藏在歐洲的他並無牢獄之憂。他繼續著他的電影事業,甚至拍出了眾多佳作。
從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波蘭斯基似乎在自己的雙重身份中找到了平衡。但2010年以來,隨著女權運動的深入,更多女性站出來指控波蘭斯基曾對她們施以性侵,且大多發生在她們的青少年時期。
波蘭斯基從一個「被指控犯有單獨案件」的誘姦犯,搖身一變,而成了「被指控犯有一連串類似或性質更加惡劣的案件」的連環強姦犯。
2010年,英國演員夏洛特·路易斯在記者發布會上公開指控波蘭斯基曾於1983年強行和她發生了性行為。但路易斯並沒有以此依法起訴波蘭斯基。
2016年,一位自稱羅賓森·M的女士在洛杉磯公開指控波蘭斯基於1973年「性侵」了自己。她當年16歲。波蘭斯基不僅否認了這項指控,並聲稱他根本和這位羅賓森·M女士從未見過。
2019年,法國演員瓦倫丁·莫尼耶指控波蘭斯基曾在瑞士的一間滑雪小屋對自己「施以暴力,並惡意強姦」了她。
而由於莫尼耶指控的案件發生在1975年,已經過了瑞士的20年訴訟時效,因此並沒有被立案。波蘭斯基也公開否認了這一指控。
左:波蘭斯基 右:法國演員瓦倫丁·莫尼耶
如今,美國加州警方仍在試圖將波蘭斯基從歐洲引渡回美,但截至目前為止,已有法國、波蘭、瑞士三個國家拒絕了這一引渡請求。
因為「如果同意美國對波蘭斯基的引渡要求,將涉及違法剝奪本國自由選擇是否向他國引渡相關人士的權利,以及涉及違法剝奪波蘭斯基本人的人身自由」。
04
風暴中心的新作《我控訴》:被質疑借冤案為自己洗白
其實,本屆凱撒獎掀起的軒然大波之所以如此引發眾怒,還有另一個原因,而這個原因和波蘭斯基的這部新作本身有關。
《我控訴》改編自法國歷史上的著名冤案「德萊弗斯案件」。1894年,法國猶太裔上尉阿爾弗雷德·德萊弗斯(加瑞爾飾)被錯判為德國間諜,被判處叛國罪。1989年,作家埃米爾·左拉憑藉一封寫給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的公開信,開啟了為德萊弗斯上尉洗去冤屈、平反正名的道路。
眾怒的原因就在於,波蘭斯基是在用這部講述冤案平反的電影來試圖洗清自己誘姦犯的罪名。
他想借德萊弗斯上尉的經歷,向世界宣告,自己是被冤枉的。但早在1977年,波蘭斯基卻是俯首認罪了的。
那麼,認罪了的誘姦犯為何40餘年後又想為自己翻案了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因為「媒體在不遺餘力地把我塑造成一個惡魔」。
波蘭斯基表示,他當年對「誘姦罪」的指控籤署了認罪協議,是為了避免公開審判和其他更多不實的罪名。
而面臨近年來一連串全新的強姦指控,他否認了所有新的指控,並在和《巴黎競賽》雜誌的一則採訪中說,他尤其「絕對沒在1975年暴力攻擊並強姦法國演員瓦倫丁·莫尼耶」。
他補充道:「這麼多年過去了,顯然只是栽贓我是個強姦犯已經不夠勁爆了,所以她才會給我再加個罪名——暴力。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打過女人。」
波蘭斯基強調自己之所以會創作《我控訴》這部電影,不是像人們說的那樣為自己發聲,而是為了他的妻子和他們的孩子。
「我對謊言已經習以為常,我已經有了免疫力。但對我的孩子和艾曼紐(波蘭斯基的妻子、法國演員)來說,媒體對我無休止的討伐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他們常年在社交媒體上被威脅、被欺壓。」
但波蘭斯基自己也承認:「我當然是有責任的。1977年,我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但半個世紀過去了,我的家人還在為那個錯誤付出代價,這真的公平嗎?」
波蘭斯基認為自己和家人都是媒體暴力的受害者。「不管這些指控有多荒誕,他們總是抓住每一個針對我的新指控,因為這樣他們就又能把過去的故事重新提起。這就像個緊緊纏繞著我、且永不會離去的詛咒。而我對此,完全無能為力。」
波蘭斯基和妻子艾曼紐·塞涅
波蘭斯基承認,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的確能在德萊弗斯上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對影片中很多審判、聽證的過程非常熟悉……我在我的人物身上,能看到那種為自己未犯的罪承擔懲罰的感受。很多至今仍在百般騷擾刁難的我的人對當年的案件其實一無所知。但他們卻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把我踩在腳下。」
波蘭斯基說,指控他的人,和借著道德名義譴責欺壓他的人幫助他更好地理解了德萊弗斯這個人物。
「多虧了這些和我素昧平生但指控我侵犯了她們的女人,是她們讓我深深體會到,125年前,德萊弗斯是如何在迫害面前幾近崩潰的。」
儘管道歉和自省並不能挽回已犯下的錯誤、已造成的傷害,但當人們急於將波蘭斯基刻畫成猥褻兒童、性侵少女的「惡魔」時,往往忽視了兩點。
第一,法國和波蘭在法律上認為可結婚或進行性行為的最低年齡是15歲。羅曼斯基「誘姦」薩曼莎·蓋裡的罪名是成立的,但在2010年以後浮出水面的眾多控訴並不能被列入「猥褻兒童」的範疇。
並且,波蘭斯基究竟是否「強姦」了任何女性,迄今為止在法律上並無定論。
第二,最早出面指控波蘭斯基的薩曼莎·蓋裡女士早在1997年便苦苦央求美國司法系統對波蘭斯基一案作結案處理,並公開表示她已經原諒了波蘭斯基。
她如今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不想讓自己兒時被波蘭斯基誘姦之事繼續作為她和她家人生命中最大的陰雲。
但美國方面拒絕了她的請求,至今仍執意將波蘭斯基引渡回美,對其予以懲處。
波蘭斯基也在2011年的紀錄片《羅曼·波蘭斯基:傳記電影》中公開向蓋裡道了歉。他說:「她是個雙重受害者。她既是我的受害者,也是媒體的受害者。」
《羅曼·波蘭斯基:傳記電影》劇照
05
藝術和道德能否分開?
那麼,在看遍了如此繁多的信息、如此曲折的案情進展之後,波蘭斯基究竟更多是名揚天下的傑出導演「藝術家」,還是誘姦少女、抵賴指控冥頑不靈的在逃「誘姦犯」呢?
凱撒獎的風波說到底只是個導火索,它引發的爭論並不止于波蘭斯基,它反映出的是民眾和媒體針對藝術和道德能否分得開、是否該被分開這個更大話題上的巨大分歧。
從猥褻兒童指控纏身的流行歌王麥可·傑克遜,到被指控誘姦自己養女的導演伍迪·艾倫,在文化藝術領域,波蘭斯基的境況絕非個例。
而我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將藝術從事者自身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和他們的藝術作品分開?又或者,我們究竟是否應該作出這種區分?
認為藝術和道德應該分開而談的支持派最基礎的論據來自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T. S. 艾略特的說法——「藝術作品是有自主生命的。」
一旦詩、畫、雕塑或故事被完成了,那麼它們背後的政治含義和它們的創作者的個性就失去了意義。
這些藝術品獨立於它們的創造者而存在。對它們的優劣和藝術性的評價,應純粹基於藝術品本身。
而反對將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分開看待的反對派則大多會指出,艾略特本人的狹隘思想和偏見其實也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因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家是不可分離的。
而除了這兩派聲音,還有一群夾雜在中間、並不支持也並不反對的人們,他們會繼續欣賞麥可·傑克遜的音樂,也會繼續觀看羅曼·波蘭斯基的影片,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會質疑自己究竟該不該聽他的音樂、該不該看他的影片。
06
支持派:不應因一人抵制眾人創造的作品
哲學家伯納德-亨利·萊維是波蘭斯基的支持派,他在推特上說:「凱撒獎趁波蘭斯基無法當眾為自己辯白時嘲笑他、貶損他,大肆表達對其的反感和厭惡,甚至恥於在頒獎典禮上說出他的名字,而實質上,他們才是真正可恥的。」
同為支持派的凱撒獎董事阿爾貝託·巴貝拉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堅信我們必須將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分開而談」。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電影學和歷史學專家克裡斯丁·湯普森指出,儘管波蘭斯基是個至今仍被美國通緝的逃犯,但「這部電影的導演藝術是毋庸置疑的。」
她理解影迷和媒體的譴責和憤怒,但就電影本身來說,《我控訴》展現了極高的導演水平和敘事能力,並能引人深思。
2014年第39屆凱撒獎 波蘭斯基憑藉《穿裘皮的維納斯》榮獲最佳導演獎
她還藉由指出電影這個媒介的特殊性,從而提出了另一個支持派的觀點。那就是,電影作品不該被歸為波蘭斯基一個人的成就。因而,以波蘭斯基的為人和個人行為來抹殺一部電影是「最讓我倍感不公的」。
她補充道:「數百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這部電影。我無法接受僅僅因為導演的為人就否定整部電影的這種籠統看法。那些抵制《我控訴》的人會去譴責所有為這部電影做出了努力的工作人員嗎?還是說,沒有人應該去這部電影的劇組工作?」
《法國世界報》的影評人麥可·蓋蘭堅稱:「一旦一部電影上映了,那麼去不去看這部電影則應該完全是影迷大眾的自由選擇。而不該因為某些組織、團體發起的抵制而失去了這個選擇權。」
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也持有同樣看法,表示他不僅會去看這部電影,更會帶上自己的孩子一同觀看。因為影片的歷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07
反對派:這反映出法國社會容納強姦犯
但反對派的聲音也自波蘭斯基凱撒獎風波之始就不絕於耳。法國平權部部長馬琳·夏帕和發言人西貝斯·恩迪亞耶堅稱,人們看到波蘭斯基對女性的侵犯、虐待比看到他的電影要重要得多。
不過,儘管兩人都表示自己不會去看波蘭斯基的這部電影,但同時她們也認為,電影的上映不該被抵制。
但前任平權部部長勞倫斯·羅西尼奧爾的看法比她們激進得多,她指出:「但凡去看這部電影的人,就是在說,這些女人的遭遇和創傷都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反對派中更激進的看法甚至將波蘭斯基的爭議上升到了法國的社會問題層面。
女權運動積極分子克羅伊·麥德斯塔的說法更直白。她認為:「買票去看《我控訴》和違法行為無異。」
凱撒獎會場外抗議遊行的組織者烏蘇拉·梅恩說:「那麼多女同胞鼓足了勇氣,說出她們的遭遇。但看到這些遭遇的始作俑者卻在舞臺上得到獎賞和認同,讓我們痛徹心扉。」
在凱撒獎會場外抵制波蘭斯基的遊行
反對派認為,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本人的延續,兩者緊密聯繫不可分離。
「給波蘭斯基頒獎,推崇他的影片,實質上是給了他更多保護。這個行為絕不只是對藝術作品的肯定,而是對他本人的肯定——這是在昭告天下,控訴、司法系統無法打倒他,甚至無法對他產生任何影響。法國電影圈的精英們在互相庇護。他們像個黑幫,而波蘭斯基就是他們的教父。」
凱撒獎頒給誰不是個大問題,但它反映的是法國社會存在的巨大深層問題。
「波蘭斯基從美國畏罪潛逃,在法國逍遙法外,至今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法國社會肯容納、接受、甚至庇護在逃強姦犯,只因為這強姦犯是個藝術家。」
08
結語
波蘭斯基這部處於風暴中心的《我控訴》在法國已被至少150萬人次觀看過,歐洲各國也有眾多影迷得以一睹真容。
但英國、美國、愛爾蘭等全球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上映、發行《我控訴》這部影片的計劃。至少從這一點上來看,這些國家比起法國,對波蘭斯基有著不含糊的明確態度。
125年前開啟了弗萊德斯上尉的平反道路的那封公開信的作者埃米爾·左拉曾說過:「我想要催生真相和正義的爆炸。真相永遠走在路上,它是勢不可擋的。」
但波蘭斯基這段長達40餘年的爭議,是否已經阻斷了真相的路?
而部分國家和群體對這個議題的明晰態度是否並沒有幫助我們接近真相,反而只是助長了更多的爭執和衝撞?
左拉對這個問題也有過明晰的表態。
他在發表了那封公開信後,很快補了一份聲明,稱:「言論和思想的自由是我所堅信的,是我永不會放棄的權利,但與此同時,我也絕不會質疑與我觀念相異的其他人的這一權利。」
也許藝術和道德能否分開而談的問題永遠不會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也許「藝術家」和「誘姦犯」將永遠是波蘭斯基名字前的雙重定語。
但筆者認為,在這場並無結論的爭論和風暴中,有一點是日漸明朗了的——如果我們在遇到爭議時,能努力去看清問題的全貌,它的背景、現狀以及來龍去脈,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真相和正義是可以共存的,並且,每一個觀眾都有能力形成自己的觀點,並為自己做出判斷。
(涉及信息及資料參考自:滾石、大英百科全書、Foreign Affairs網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