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半夜看完了波蘭斯基的《苦月亮》,趁著心中這點熱度來說說我心中這位優秀的大導演。先來看一下波蘭斯基的簡介:
羅曼·波蘭斯基,1933年8月18日出生在僑居巴黎的一個波蘭籍猶太人家庭裡,畢業於羅茲電影學院,法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波蘭斯基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在法國興起的反猶排猶浪潮迫害,而遷回在波蘭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迅速佔領克拉科夫,並下令驅逐波蘭人以供德國人居住。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相繼被抓入集中營,母親死於奧斯威辛,父親在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僥倖保存了性命,波蘭斯基則逃出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居住區,並通過一個波蘭農夫的幫助在二戰中存活下來。1960年3月,波蘭斯基從波蘭國家電影學校畢業,帶著一部新拍攝的短故事片。他來到了他的出生地--法國巴黎,在這裡,他的作品引起了歐洲電影界的注意。1962年,編導了個人第一部長片,驚悚片《水中刀》,該片獲得第36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66年,執導驚悚片《荒島驚魂》,該片獲得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1974年,執導犯罪動作片《唐人街》,獲得第2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1976年,自導自演劇情片《怪房客》,該片獲得第29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1979年,拍攝愛情片《苔絲》,獲得第3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提名 。1988年,編導懸疑驚悚片《驚狂記》。1992年,編導愛情片《苦月亮》。1999年,憑藉編導的驚悚片《第九道門》獲得第1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2002年,憑藉拍攝的劇情片《鋼琴師》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05年,拍攝劇情片《霧都孤兒》。2009年,獲得瑞士蘇黎世電影節終生成就獎。2011年,執導喜劇片《殺戮》,該片獲得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小金獎。2013年,憑藉執導的劇情片《穿裘皮的維納斯》獲得第39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2017年,83歲的羅曼·波蘭斯基開始籌拍心理驚悚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2020年,憑藉《我控訴》獲得第25屆法國盧米埃爾獎最佳導演獎。
還記得第一次知道這位導演還是2008年,那時高中英語課本有《霧都孤兒》這篇文章,英語老師在課上放了這部影片,第二部作品是在2011上大學期間,觀看了《鋼琴家》,第三部作品是在2016年參加一個線下觀影會,觀看了《羅斯瑪麗的嬰兒》,直至昨晚看了波蘭斯基的第4部影片《苦月亮》。
其實對這位導演了解的並不多,僅僅是來說說我心中的這位--一生備受打擊又很有爭議的導演卻幾乎沒拍過爛片大導演。
在拍攝《鋼琴家》時,波蘭斯基已69歲高齡,在這之前,他拒絕拍攝《辛德勒的名單》,理由是:二戰是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苦。我想拒絕《辛德勒的名單》,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揮之不去的痛苦吧,但他還是勇敢地面對,於是他將自己的二戰記憶融入到《鋼琴家》的創作。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波蘭斯基有過與該片類似的經歷,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納粹集中營,母親不幸死於其中。少年時期的波蘭斯基就是在電影所描述的環境中到處流浪成長起來的。在該片中有幾處鏡頭都與其經歷相關。如被納粹處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體,曾是波蘭斯基親眼所見;猶太人藏身之處的黑色窗戶,是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席皮爾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 run)是當年波蘭斯基的父親親口告誡兒子的話。《鋼琴家》被認為是波蘭斯基的自傳,也是他電影事業的高峰。更是我看過的4部影片裡最喜歡的一部,這部電影融入了波蘭斯基對人性拷問、人文關懷。當然,這部影片也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導演獎。
但戲劇的是,波蘭斯基本人並沒有到場,原因是,此時的波蘭斯基,因為30年前,他被指控強姦13歲女模特瑟曼莎·蓋梅爾,發生性關係已是既定事實,但雙方在是否自願問題上各執一詞,遲遲沒有定論。對于波蘭斯基,就像他拍的《苦月亮》,他的人生之路正好比月之兩面。
一個是月之正面,歐洲媒體認為羅曼斯基是藝術巨匠,比他的電影還要富有傳奇色彩,可歌可泣。一個是月之背面,美國媒體認為他是邪惡黑暗,是變態、心理扭曲、罪不可赦。這也正像他在《苦月亮》中所表達的愛情,有其甜美醉人的一面,也有黑暗殘忍的一面,喜歡時不顧一切,不喜歡時同樣的不顧一切,當「蜜月」變成「苦月」,曾經相愛的兩個人,也可能會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
波蘭斯基已經87歲了,他這一生,年少時經歷二戰,即便存活了下來,心理上依然飽受創傷,年輕時又經歷了妻子被殘忍殺害(這段經歷被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改編成了《好萊塢往事》,並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儘管波蘭斯基命途多舛,創作力卻十足豐沛。常年深陷性侵醜聞的他,無疑也是眾矢之的,儘管如此,身為影迷的我們,還是希望波蘭斯基有生之年能夠再多拍幾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