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工作,不要讓「你以為」害了你,僥倖心理要不得

2020-12-12 林白八點半

小杜是一家檢測公司的實驗員,負責對採樣樣本進行分析處理,有一次在進行數據校準的時候他發現有一些測量數據與之前存在一些差異,多次校準結果仍然相同。同事告訴他,這些小差異有可能會對樣本結果有影響,雖然暫時找不出問題的根源,但是最好多測試幾次,否則一旦真有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小杜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自己已經重複測試了好幾次,每次的數據都這樣,而且自己常年操作這些設備,對檢測設備的性能有信心,不會出現問題,於是沒當回事。萬萬沒想到,樣本分析得出的數據結果出現了重大紕漏,小杜也被領導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我們常說工作中不能太經驗主義,雖然經驗能夠帶給我們寶貴的知識積累,也可以降低我們犯錯的機率,但是如果過分的依賴經驗往往會出大亂子。

小杜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以自己的主觀經驗判定不會出現問題,僥倖的認為不會有影響,可是卻忽視了驗證的過程,最終造成了重大紕漏,由此可見在工作中依靠經驗產生的僥倖心理是要不得的。

那麼我們都知道僥倖心理要不得,那什麼才是僥倖心理,我們又該如何消除僥倖心理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究竟什麼是僥倖心理

僥倖心理是職場工作中目標完成質量的「絆腳石」,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僥倖心理之所以發生,主要源自人們對過去經驗的信任。

而過去的經驗是否可行,是否真的可以作為依據採納並沒有科學的判定,個人只是從主觀意識上認為按照原來的方法執行沒問題,並沒有經過深思。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中指出: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按照墨菲定律的法則,我們可以看出,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容易,有的時候僥倖心理並不易察覺,造成的後果也會存在其必然性。

基於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僥倖心理是工作、生活中非常「危險」的隱患,很多時候突發性、破壞性的事故都是由於心存僥倖造成的。

二、造成僥倖心理的原因是什麼呢?

1、多次成功導致的習慣性僥倖

過往多次成功的經歷容易使人產生麻痺大意,而且還會滋生僥倖心理,有些工作細節明知需要投入更多的付出,但卻根據過往經驗,圖省事、想費力。

特別是針對一些「小概率事件」,在一些很少發生甚至從未發生的環節上,麻痺大意,想當然的認為從沒有出過問題,這次也不會出問題。

其次,在工作中,心態上過於樂觀,盲目自信,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黴」,因此產生了習慣性僥倖心理。

2、心態的浮躁、懶惰造成僥倖心理

有的人做事心態浮躁,不願意過多的投入,不願意花心思去研究、去鑽研。工作中只依靠按部就班的規定去執行,不自行思考,不動腦子想想,把自己當做「局外人」。

與此同時,不僅把自己的浮躁懶惰認為理所當然,還追求身體的懶惰。

思想意識上覺得「差不多」,身體也跟著偷懶休息,特別是在進行團隊工作時,認為自己不幹也有別人去幹。

這種心態上的浮躁、懶惰都是職場工作的「大忌」,絕大多數人都是因此而產生了僥倖心理。

3、根據以往經驗判斷,而且過於依賴經驗

經驗是我們在工作中非常寶貴的財富,可以使我們少走很多彎路,但是也使我們麻痺大意,過多地通過經驗來判斷工作的開展情況。

很多時候,技術和理論是隨時刷新的,特別是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很多舊的經驗如果沒有結合現實情況與時俱進,僅憑「舊經驗」來判斷「新事物」,就非常危險。

然而,職場中卻不乏這種「倚老賣老」的員工,憑經驗辦事、憑感覺動手,過度依賴自己的記憶,對新知識不屑一顧。

這也是產生僥倖心理的一個主要原因。

4、心態的自負造成主觀意識過於強烈

人在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以後,就會開始產生自我認識,認為「這樣沒問題」、或者「不會有多嚴重」的思想,在工作比較繁忙或者任務催促緊的時候就會縱容一些「小問題」。

隨著工作時間的越來越久,很多人開始熟悉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漸漸的產生自己已經「完全可以勝任」的念頭,從而放鬆了警惕意識。

過於自負,甚至有些盲目自信,一旦產生這種想法,僥倖心理也會越來越重。

三、我們該如何規避僥倖心理,如何把工作做好

1、不故步自封,以經驗為基礎,著眼於當下工作的開展

僥倖心理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對過往經驗的過度依賴。

以前做的時候沒有出過問題,而且沒有產生不良後果,於是就使人們覺得現在也不會出問題。

所以規避僥倖心理的第一步就是避免經驗主義,著眼於當下。

我們可以參考PDCA戴明循環的理論,依照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Study)、處理(Act)4個步驟去執行。

在開展工作的時候講究方法,把以往經驗作為「計劃(Plan)」的一部分來看待,或者當做我們「檢查(Check/Study)」的重要手段。萬萬不可過分的依靠經驗,否則將不利於當下工作的判斷,最終導致問題的出現。

2、消除自負心理,時刻保持一顆敬畏工作的心

心理學上指出,人們一旦產生了自負的心理就會逐漸把「我以為」作為主要的解決問題方式,而不再深入思考。

自負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冒險行為,也是導致人們產生僥倖心理的重要根源。任何工作都是神聖且獨一無二的,我們應儘量避免在工作中產生消極怠工的心態。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會從工作中找到樂趣,並逐漸放大自己工作的價值。

工作中出現問題或者異常,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記憶進行判斷,然後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處理方式,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不可能出問題」。

只有時刻保持著一顆對工作敬畏的心,才能在工作中沉著、冷靜的做出判斷。

3、培養自己的責任心,提升自己的職場定位

實際上,在我們工作的過程中,責任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作完成的質量和效率,而產生僥倖心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自己缺乏了責任心。

這一點在涉及到獎懲和金錢的時候尤為突出。比如:工作多年,技術上已經非常熟練的員工,由於公司的薪資調整,導致自己缺乏了工作動力,責任心下降,工作質量矇混過關,逐漸產生僥倖心理,影響工作。

當一個人的責任心不強的時候,潛意識裡我們就會放大自己的主觀意識,產生得過且過的態度,所以說要想規避僥倖心理,培養自己的工作責任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增強自己的責任心,首先要把自己「架空」,把自己架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去看待問題、開展工作。處理問題的時候先思考一下,「領導會怎麼辦」、「怎麼辦才會更好!」。

除此之外,也要把自己的眼光放遠一點,不要總局限於眼前利益,多看看未來發展,這樣你在工作中才會更踏實、更冷靜。

四、總結

很多人都認為:「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僥倖心理在所難免,確實,僥倖心理在我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我們並不能完全剝除僥倖心理,但是我們可以採用科學的方式規避他,只要我們善於運用經驗、減少自負心理、培養職場責任心,慢慢的我們就會發現工作開展的很順利,而且也並不會產生嚴重的失誤。

當我們把「原來都是這樣做的,不會有事」的思維轉變為「這樣再試一下,恐怕有風險」的時候,我們的職場生活將會越來越順利。

我是林白八點半,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職場帳號,你的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共同進步,早日擺脫八點半上班的苦日子。

相關焦點

  • 別讓你的僥倖心理害了你
    人們都想要天上掉餡餅,殊不知不勞而獲自然是不符合當前的人類社會,你的每一次砍價,都是消耗了你的時間(關於網際網路爭奪用戶時間,本文不再贅述。)又消耗了一個人脈關係,這種互換對你來說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心理學上叫僥倖心理,僥倖心理,就是無視事物本身的性質,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違反那些為了維護事物發展而制定的規則,想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惡來行事就能使事物按著自己的願望發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結果。現實社會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僥倖心理。
  • 不要存僥倖心理,是你這輩子最大的僥倖
    或許這只是別人做出的假象,故意讓你不加防範。情感容易遮蔽理智,所以不要在情緒波動的時候做出大的承諾。4、不要自己做出決定的後,把責任推給別人。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有自己的擔當。做出決定以後,如果真的是自己的決定導致不好的結果,那自己就要擔起責任。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你以為疫情即將結束?比疫情更可怕的是僥倖心理!
    坐標天津,各個小區的門口依然有袖戴紅標,手拿測溫槍的工作人員繼續堅守著。正是他們的堅守,才守護住了我們的安全。這場疫情,讓我們體會到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多麼的幸運,我們的國家做出的種種值得全世界借鑑的抗疫措施,讓我們為之驕傲和安心。
  • 論僥倖心理的重要性
    從小到大的故事也講述著:抱著這種心理的人,總是到最後敗得一塌糊塗。勤勞的人得到豐盛的回報。懶惰的人一無所有。綜上,好像一直在說僥倖心理的確是錯誤的想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何來害物重要之說?其實,筆者在這裡說:是在日常生活中,當你有僥倖心理的時候,生活可能會過得更好,和順利。
  • 職場上千萬不要說這些事,你以為很正常,別人卻覺得你是在秀優越
    可是有的人卻喜歡通過展示自己的優點,來獲得心理上的快感,而這種行為就可以被稱之為秀優越感。在職場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人,而這種喜歡秀優越感的人,通常都不被大家喜歡。那為什麼有的人明明是因為自身有優點,但卻因為整天秀優越感而被討厭呢?
  • 蘇評│戰「疫」絕不能抱有任何僥倖心理
    但現實生活中就有那麼一些人,凡事都喜歡抱有僥倖心理,總認為疫情離自己很遠,太陽出來了出去散個步,親朋來了一起吃頓飯,出門時口罩隨意戴不戴……這種與己無關的僥倖心理,無形中給當前的疫情防控帶來了很大的隱憂。什麼是僥倖心理?僥倖心理就是無視事物本身的性質,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和規則,想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惡去行事的行為心理。
  • 僥倖心理要不得 習慣養成是關鍵
    我認為,首先要身體力行做表率,上車多句嘴,勤提醒,讓其克服僥倖心理;其次要敢說敢做,換位思考,不要有什麼不好意思,你是為他安全著想,同時也是為他安全負責,一般人是會理解配合系好安全帶的。「安全頭盔」和「安全帶」是駕乘人員的救護神,帶上、系上或許能「救命」,不帶、不系或許能「要命」。
  • 網評丨僥倖心理要不得
    拋開人的社交屬性不談,以上行為背後都是僥倖心理。或曰:哥們沒去過武漢,身體又好,不可能被傳染;或曰:在下福大命大造化大,病毒見我就閃。殊不知,在確診病例仍在增加的形勢下,這種想法極其不負責任,害人更害己。病毒不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也不辨社會賢達普通百姓,只要防範不到位,它就可能趁虛而入。
  • 成年人的世界,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深度好文)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往往是從避免這種負面心理開始的,你有嗎?這種心理就是僥倖心理!成年人的世界,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僥倖心理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也是一種成年人不應該有幼稚心理,它是指妄圖通過偶然的原因去取得成功或避免意外。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僥倖心理,一些失敗的成年人也不例外。
  • 職場中,就算和領導關係再好,也不要做這3件事,不然害了自己
    職場中,就算和領導關係再好,也不要做這3件事,不然害了自己 人在職場中有很多都要注意的地方,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所想像中的那個樣子,對於很多人來說,職場中有很多事情第一自己並不是非常了解,第二自己也不想得罪人,所以很多時候,大家在職場中都不會太過張揚,都會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工作上
  • 你以為職場的「刀光劍影」,不過是日常基礎工作的「家長裡短」
    堅持寫作打卡100天,今天是第47天,堅持向前一步曾經最嚮往的職場畫面是這樣的:站在背投面前侃侃而談,對講演內容信手拈來、熟稔於心,數據詳實、理論紮實,對方提出的問題也被輕鬆化解,一舉拿下幾億甚至幾十億的大單。可是,十年的職場生涯終究是離那酣暢淋漓的大幹一場頗有些距離。
  • 你的僥倖心理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好運還是厄運?
    一般來說,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僥倖心理,這是一個普遍現象。總認為自己那麼多人,那麼多事,自己不會成為那個倒黴蛋的。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抱有僥倖心理才會發生那麼多事。一早去街上辦事,本來想走著去的,但後來一想要去超市拿個快遞,所以還是開車去了。
  • 2021年慄子提醒考中級職稱不要存在僥倖心理,臨時抱佛腳沒用
    哎,我很想說 當你們自己問我的時候其實自己心裡就已經知道結果了,但是還是抱著存在僥倖的心理以為可以。#2021年湖南中級工程師考試找慄子##慄子提醒考中級職稱不要存在僥倖心理因此我建議2021年的考中級職稱考友一定要提前準備,一定要合理好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要存在僥倖心理,湖南中級職稱考試是最公平公正的,你自己沒有料是很難過的,如果有二建一建基礎的話就還好,畢竟考試是總分合格的,為啥要提前準備2021年湖南中級職稱考試1.時間充足做資料做得更好,更細緻,這樣審核人員看了是挑不出毛病
  • 鄭州輸入性毒王案例,再次敲醒警鐘,現階段還不能抱有僥倖心理
    我想他肯定沒想到自己這麼倒黴,存在僥倖的成分。我們都猜測,這哥們應該挺有錢的,沒這個經濟實力,能跑到義大利去看球賽?另外,我們猜測他不是一般的球迷,他是一個痴迷的,瘋狂的,神經的球迷。估計是疫情期間,在屋裡憋瘋了。有人問他,你不知道義大利疫情很嚴重嗎?他說,我又沒看新聞,不知道啊!
  • 職場社交法則2:自我心理疏導,避免三種人際關係誤區
    在職場打拼,每個人都承擔著自屬於自己的那份壓力,特別是工作環境中的人際交往。在心理疾病越來越普遍的今天,自我保護,防止來自周圍的和內部的壓力與壞情緒侵襲,是每個職場人的必修課。一旦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鑽了牛角尖,往往是自己難受、工作受阻,百害而無一利。今天我們就一起審視自己,是否陷入了不必要的情緒裡,以及如何避免三種常見的「牛角尖」,打造健康的思維模式。
  • 這個人生中的「第一次」,希望你永遠不要嘗試!
    這個人生中的「第一次」,希望你永遠不要嘗試!不要抱僥倖心理,很多人染上毒癮就是從「吸毒一兩次不會上癮」、我不相信戒不掉,我試給你們看」、「我有強大的意志可以戒掉」開始的,毒品易吸難斷,極易成癮,一旦染上毒癮,將會悔恨終生。炫耀心理
  • 做人做事別存僥倖心理
    我們都是有僥倖心理的可憐人,儘管現實已經發在眼前,儘管我們自己心知肚明,但還是會心存僥倖心理,願意為了自己的欲望搏一搏。所以,當我們知道自己淪為備胎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給花心大蘿蔔們主動獻殷勤,甚至投懷送抱。
  • 職場中,假如領導越過頂頭上司找你說工作上的事時!你該怎麼辦?
    在我的職場經歷中,有過不少這樣類似的經歷。慶幸的是,我的團隊都會主動來告訴我。他們都情商很高,我非常感恩。其實,我對老闆的這種做法也不在乎。我認為,只要自己內心有自信,這不是什麼事兒。大老闆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越級跟下屬談工作,不一定都是出於不可告人的原因。
  • 千萬不要心存僥倖
    所謂僥倖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以及心理學中的解釋,是指偶然地、意外地獲得利益或躲過不幸,引申為人們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獲得成功或免除災害的心理活動。如僥倖過關,心存僥倖等。阿毗達摩中沒有「僥倖」心以及「僥倖」心所。「僥倖」可以理解為一種貪根心。
  • 99%的職場人都遇到過這些心理問題
    人際關係引發的心理問題溝通不佳:在職場產生這種不良現象,主要取決於你與人交往的頻次和過度自尊,抑或是溝通能力不佳造成的信心受挫,最終職場關係溝通障礙,如果不及時認識並更正,久而久之便引發工作不能正常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