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是一家檢測公司的實驗員,負責對採樣樣本進行分析處理,有一次在進行數據校準的時候他發現有一些測量數據與之前存在一些差異,多次校準結果仍然相同。同事告訴他,這些小差異有可能會對樣本結果有影響,雖然暫時找不出問題的根源,但是最好多測試幾次,否則一旦真有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小杜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自己已經重複測試了好幾次,每次的數據都這樣,而且自己常年操作這些設備,對檢測設備的性能有信心,不會出現問題,於是沒當回事。萬萬沒想到,樣本分析得出的數據結果出現了重大紕漏,小杜也被領導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我們常說工作中不能太經驗主義,雖然經驗能夠帶給我們寶貴的知識積累,也可以降低我們犯錯的機率,但是如果過分的依賴經驗往往會出大亂子。
小杜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以自己的主觀經驗判定不會出現問題,僥倖的認為不會有影響,可是卻忽視了驗證的過程,最終造成了重大紕漏,由此可見在工作中依靠經驗產生的僥倖心理是要不得的。
那麼我們都知道僥倖心理要不得,那什麼才是僥倖心理,我們又該如何消除僥倖心理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究竟什麼是僥倖心理
僥倖心理是職場工作中目標完成質量的「絆腳石」,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僥倖心理之所以發生,主要源自人們對過去經驗的信任。
而過去的經驗是否可行,是否真的可以作為依據採納並沒有科學的判定,個人只是從主觀意識上認為按照原來的方法執行沒問題,並沒有經過深思。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中指出: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按照墨菲定律的法則,我們可以看出,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容易,有的時候僥倖心理並不易察覺,造成的後果也會存在其必然性。
基於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僥倖心理是工作、生活中非常「危險」的隱患,很多時候突發性、破壞性的事故都是由於心存僥倖造成的。
二、造成僥倖心理的原因是什麼呢?
1、多次成功導致的習慣性僥倖
過往多次成功的經歷容易使人產生麻痺大意,而且還會滋生僥倖心理,有些工作細節明知需要投入更多的付出,但卻根據過往經驗,圖省事、想費力。
特別是針對一些「小概率事件」,在一些很少發生甚至從未發生的環節上,麻痺大意,想當然的認為從沒有出過問題,這次也不會出問題。
其次,在工作中,心態上過於樂觀,盲目自信,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黴」,因此產生了習慣性僥倖心理。
2、心態的浮躁、懶惰造成僥倖心理
有的人做事心態浮躁,不願意過多的投入,不願意花心思去研究、去鑽研。工作中只依靠按部就班的規定去執行,不自行思考,不動腦子想想,把自己當做「局外人」。
與此同時,不僅把自己的浮躁懶惰認為理所當然,還追求身體的懶惰。
思想意識上覺得「差不多」,身體也跟著偷懶休息,特別是在進行團隊工作時,認為自己不幹也有別人去幹。
這種心態上的浮躁、懶惰都是職場工作的「大忌」,絕大多數人都是因此而產生了僥倖心理。
3、根據以往經驗判斷,而且過於依賴經驗
經驗是我們在工作中非常寶貴的財富,可以使我們少走很多彎路,但是也使我們麻痺大意,過多地通過經驗來判斷工作的開展情況。
很多時候,技術和理論是隨時刷新的,特別是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很多舊的經驗如果沒有結合現實情況與時俱進,僅憑「舊經驗」來判斷「新事物」,就非常危險。
然而,職場中卻不乏這種「倚老賣老」的員工,憑經驗辦事、憑感覺動手,過度依賴自己的記憶,對新知識不屑一顧。
這也是產生僥倖心理的一個主要原因。
4、心態的自負造成主觀意識過於強烈
人在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以後,就會開始產生自我認識,認為「這樣沒問題」、或者「不會有多嚴重」的思想,在工作比較繁忙或者任務催促緊的時候就會縱容一些「小問題」。
隨著工作時間的越來越久,很多人開始熟悉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漸漸的產生自己已經「完全可以勝任」的念頭,從而放鬆了警惕意識。
過於自負,甚至有些盲目自信,一旦產生這種想法,僥倖心理也會越來越重。
三、我們該如何規避僥倖心理,如何把工作做好
1、不故步自封,以經驗為基礎,著眼於當下工作的開展
僥倖心理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對過往經驗的過度依賴。
以前做的時候沒有出過問題,而且沒有產生不良後果,於是就使人們覺得現在也不會出問題。
所以規避僥倖心理的第一步就是避免經驗主義,著眼於當下。
我們可以參考PDCA戴明循環的理論,依照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Study)、處理(Act)4個步驟去執行。
在開展工作的時候講究方法,把以往經驗作為「計劃(Plan)」的一部分來看待,或者當做我們「檢查(Check/Study)」的重要手段。萬萬不可過分的依靠經驗,否則將不利於當下工作的判斷,最終導致問題的出現。
2、消除自負心理,時刻保持一顆敬畏工作的心
心理學上指出,人們一旦產生了自負的心理就會逐漸把「我以為」作為主要的解決問題方式,而不再深入思考。
自負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冒險行為,也是導致人們產生僥倖心理的重要根源。任何工作都是神聖且獨一無二的,我們應儘量避免在工作中產生消極怠工的心態。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會從工作中找到樂趣,並逐漸放大自己工作的價值。
工作中出現問題或者異常,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記憶進行判斷,然後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處理方式,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不可能出問題」。
只有時刻保持著一顆對工作敬畏的心,才能在工作中沉著、冷靜的做出判斷。
3、培養自己的責任心,提升自己的職場定位
實際上,在我們工作的過程中,責任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作完成的質量和效率,而產生僥倖心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自己缺乏了責任心。
這一點在涉及到獎懲和金錢的時候尤為突出。比如:工作多年,技術上已經非常熟練的員工,由於公司的薪資調整,導致自己缺乏了工作動力,責任心下降,工作質量矇混過關,逐漸產生僥倖心理,影響工作。
當一個人的責任心不強的時候,潛意識裡我們就會放大自己的主觀意識,產生得過且過的態度,所以說要想規避僥倖心理,培養自己的工作責任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增強自己的責任心,首先要把自己「架空」,把自己架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去看待問題、開展工作。處理問題的時候先思考一下,「領導會怎麼辦」、「怎麼辦才會更好!」。
除此之外,也要把自己的眼光放遠一點,不要總局限於眼前利益,多看看未來發展,這樣你在工作中才會更踏實、更冷靜。
四、總結
很多人都認為:「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僥倖心理在所難免,確實,僥倖心理在我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我們並不能完全剝除僥倖心理,但是我們可以採用科學的方式規避他,只要我們善於運用經驗、減少自負心理、培養職場責任心,慢慢的我們就會發現工作開展的很順利,而且也並不會產生嚴重的失誤。
當我們把「原來都是這樣做的,不會有事」的思維轉變為「這樣再試一下,恐怕有風險」的時候,我們的職場生活將會越來越順利。
我是林白八點半,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職場帳號,你的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共同進步,早日擺脫八點半上班的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