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校之前的同學聚會,大家還能聚在一起聊聊生活和理想;踏上社會之後,聚會卻變成了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噩夢。
短短的幾年時間裡,當年一起逛街一起開玩笑的同學,怎麼就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在校園裡屢試不爽的【學生思維】,在社會上用卻猶如碰上了一堵看不見的牆,讓我們處處碰壁吃虧。
這是一堵【思維牆】,堵住了我們通往更多方向、堵住了更多可能性的牆。如果我們期待更好的自己,請嘗試戒掉以下這幾種【學生思維】吧。
01不敢維護自己應得的利益
離開校園、踏入社會,我們需要學的第一堂課就是學會保護自己。
租房子的時候,籤訂的合同細節不清不楚,要搬出去的時候,各種問題就來了:
空調、冰箱用了一年,你需要交折舊費你走了我需要重新上鎖,費用你要現在給還是有些問題,押金我得扣掉籤訂的合同就是對我們的保障,我們需要在關乎自己利益的細節方面問清楚。
和公司籤合同的時候,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價值,不敢和老闆談薪資,甚至有些大學生剛畢業,為了抓住就業機會,甚至可以「自降身價」拱手讓出議價權。
此外,你的成長空間、經驗收穫、未來可利用的資源,都是你在求職當中需要考慮的,而不是拱手讓出自己應得的回報。
你和公司的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而契約關係是建立在一種平等、自願和獨立的雙方之間的,我們一定要敢於維護自身利益、保護自己的合法所得。
02總想著準備好了再做
職場中的很多人,帶著考試的終點式思維,總想把每件事都準備好了再去做。但事實上,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考試,或者說每一天都是考試。
在學校裡,我們總能在理想狀態下去解決問題,不缺乏查漏補缺的時間。遇到不會的問題,問同學,或者等老師講,即使老師不講也沒關係,這題可以跳過,考試能到60分就OK了。
但是在職場中,我們沒有明確的60分及格線,沒有人有耐心等我們去學會某個技能,也沒有時間等你準備好了再去做。
在工作中,考驗的不是一個人按部就班的能力,而是對未知的應變能力,面對未知,你能做到多好?
未知和挑戰是工作的一個部分,我們應該勇敢地去面對它們,邊學邊做,或許不是解決它們的最佳方式,但卻是大多數人唯一可以選擇的路。
03總是被動接受任務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處於這樣的狀態:
領導安排了什麼任務,就做什麼,沒事的話就刷刷手機、不知道幹嘛。
這就像曾經在學校裡:等著老師布置作業,等著老師的講解……
缺乏主動推進的意識,這是學生時代的填鴨式思維,這會讓我們難以掌控自己的工作,所有的事情都很被動。
這種思維,容易造成以下後果:
總是不懂上級想獲取什麼信息,或者期待你做什麼;匯報工作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臉上表現出的是滿臉茫然……
對待工作佛系,工作的回報會對你更佛系。
04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職場人的自我修養,就是可以在上班的時間裡,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會因為自己的一個小錯誤,導致更多的麻煩。例如,因為上班遲到了,一天的工作狀態都受到影響;半個小時的時間缺口,加班三個小時都沒能彌補回來。
人生不是考卷,不需要別人來給你打分,不要因為一點委屈就玻璃心碎了一地,犯了點小錯就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同時,也不要過於熱情,好像什麼都能學,什麼都該做,這樣我們只能收穫到忙碌,讓我們看不清自身能力的邊界。
05缺乏閉環思維
很多人在工作當中都能發現問題,於是趕緊匯報給領導。
「你說的都沒錯,我也知道我們在這點上存在問題,但我想聽的不是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們要明白,大部分人都能發現工作中的問題,但只有少數人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成為少數人。
將學過的理論和幹活,在實踐中落實,我們才真正創造出價值,才能獲得更多的成長。
在工作中,我們要完成一項任務、一件事的閉環,創造問題、提出問題,卻不解決問題,無法帶來實際的提升。
只有解決問題,提出問題才會變得有意義和價值。
06習慣於拿【應該】當擋箭牌
很多剛踏上職場的人總覺得職場太冰冷、社會太殘酷,總覺得應該怎樣,卻不問自己為什麼。總是忽略客觀的事實,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價周遭的人和世界。
這一點在職場上是致命的。
在價值觀上有衝突,個人意願和企業目標無法達成一致,這會造成很多煩惱,如果不能開開心心上班,工作也就變得沒有意義。
社會上需要考量的事情有很多,兩點之間,就不一定是直線最短,或者說不存在直線,不像學生時代,總能找到最短的路徑,總能有正確的答案。
「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只談利益。」
07過於關注自身短板,忽略優勢發展
在學生時代,學校給我們開設了多門課程,我們努力做到全科均衡成績,爭取每一科都學好,對於薄弱科目,總是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補上。
很多人把這樣的思維帶進了工作中,執著於能力上的廣,把自己打造成接近於圓的多邊形戰士,卻樣樣都不拔尖。
這就會導致,在公司裡,自己的短處恰恰是別人的長處,自己的長處,又並不突出。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對我們的寬容度會大幅降低,對那些待在基礎崗位上不思進取、或者想要轉行的人,尤其如此。
我們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未雨綢繆,努力發展自己的優勢,適當放棄那些我們不擅長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的人,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隨時可能到來的挑戰。
08不會「抄」
學校的考試禁止抄襲,但是進入職場,我們要學會複製他人的經驗。
初入職場,我們很多還不會,有時候公司提供給我們的資源和培訓又十分有限,在這種時候,我們要學會「抄」別人的成功經驗。
同樣的任務,可以觀察周圍做得出色的同事怎麼做,你們的處理方式有什麼不同?一樣的工作量,你每天要加班才能完成,每天準時下班的同時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通過觀察身邊那些優秀人的做事方法,對照自身還有哪些考慮欠缺的地方,多問自己「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每次沒做好,就抱怨:「又沒有人教過我。」
向優秀的人學習,是我們快速成長的最短路徑。
09用單一靜態的思維看待事物
有學生思維的人,喜歡用單一靜態的思維看待事物。
我們總以為工作中有標準答案,習慣於極端地追求對,總是抓不到事物和問題的關鍵。
在一項工作中,你可能很精細地做一個表格、做好排版、做好數據匯總,但是工作報告卻遲遲不能完成,你有很好的工作態度,卻在關鍵的工作能力上達不到要求。
遇事不走極端,抓住問題的核心,能夠支起我們工作能力的下限。
10放大自身價值,忽略團隊合作能力
最後,我們要重視團隊的力量。
和學生時代不同,學生時代我們的考試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複習來達標,但在職場上卻不可以。
工作的本質,就是一群人通過合理分工和資源分配之後一起完成任務,所以,溝通和協作能力,是職場中必備的最重要的技能,而這恰恰也是很多職場人的短板。
有的人畢業於名校,自以為能力出眾,比同事強上幾倍,能夠僅憑一己之力就能拿下一個項目,做成一項任務,總覺得都是自己的功勞。
過於放大自我的價值,輕視甚至忽略合作的作用,心高氣傲、我行我素,結果往往是自討苦吃。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團隊合作是個人能力最好的放大器。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戒掉這些阻擋我們進步的學生思維,在社會的磨礪中,走得更遠、過得稱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