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過中秋的傳統是在唐朝後期由中國傳入的,那時候的日本,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為榮。
和中國一樣,每年的農曆8月15日是日本的中秋節。在日語中,中秋節的正式名稱叫「十五夜(じゅうごや)」或「中秋節(ちゅうしゅうせつ)」。
中國的中秋節一般分為迎月(農曆8月14日)、賞月(農曆8月15日)、追月(農曆8月16),時間跨度是三天。而日本的中秋時間跨度上比中國要長,共有七天,分別是待宵(農曆8月14日)、十五夜(農曆8月15日)、十六夜(農曆8月16日)、立待月(農曆8月17日)、居待月(農曆8月18日)、寢待月(農曆8月19日)和二十三夜(農曆8月23日)。
賞月
日本人在中秋節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裡稱為「お月見(つきみ)」。當天的月亮被稱為「中秋の名月(ちゅうしゅうのめいげつ)」 或「芋名月(いもめいげつ)」。
日本人不吃月餅
中國人過中秋節,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月餅。不過,在日本,人們過中秋節吃的並不是月餅,而是一種被稱為「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糯米糰子。「月見糰子」一般是圓形的,是圓月的象徵。
神社熱鬧非凡
農曆8月15日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其中最為熱鬧的是有由神社舉辦的賞月晚會,即「祭月」。
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去神社參加祭月活動,觀看歌舞表演。
祭月三件寶
「月見糰子」(月見団子)、芒草、小白兔玩偶是日本人的祭月三件寶。
芒草,日文寫作ススキ,在日本文化裡,芒草是秋天到來的象徵物,古人認為它具有消災避邪的靈力。
十五夜,人們會把芒草插在花瓶中,擺在有月光的地方,或者插在大門邊、自家的農田裡。
在日本人的傳說中,十五夜,月亮上會開滿桂花,桂樹下有白兔在搗年糕,所以,小白兔也是他們中秋節必不可少的裝飾之一。
日本沒有嫦娥
中國的中秋傳說是我們都熟知的嫦娥的故事,而日本的中秋傳說出自《竹取物語》,奔月的主人公名字叫做輝夜姬,不叫嫦娥。
明治維新後,日本廢除了農曆,關於中秋節的輝夜姫傳說也漸漸息微,現在在日本提到中秋節,人們想到的更多是月兔搗年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