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翽高崗」起航古村落開發與保護

2021-01-19 桐廬新聞網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村落有著雋永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孕育出絢爛多彩的民俗文化、地方語言和傳統技藝。如何保護好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是擺在現代人面前的一個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對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了「傳統文化是獨特戰略資源」、「讓文物活起來」、「提高軟實力關乎中國夢的實現」三個重要論述。鳳川街道翽崗村,通過「收、修、保、用」四步讓老街韻味更足,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古村落保護與開發之路。

  (一)

  8月初,一聲鑼響,讓翽崗古村熱鬧了起來。

  當天,首屆翽崗洗街活動開始,村民將古街中間一處古水澳用木板截流,川流不息的清澈的地下泉水便漫過街面,順古街而下,形成一條潺潺的溪流,遊客們紛紛走入流水中盡情玩耍戲水,有的小朋友乾脆跳進水池玩水,或者躺在街面淺淺的流水中嬉笑打鬧。

  「古鎮這麼玩才好,感覺就像古人在洗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希望夏天可以多辦幾次,我們經常來玩」「翽崗的水系可真神奇啊……」遊客們紛紛贊道。

  翽崗村源起東漢,南靠龍門山脈,東臨大源溪,西北為丘陵緩坡,下轄5個自然村4850人,外來人口近5000人。經過歲月的演變,逐漸形成一條古建築環繞的老街,這條老街至今依然保留著8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與地面建築相比,元末明初設計建成的完好的地下水系更令人稱奇。沿街巷設置有兩條水澳,南沙田頭—北(烏門廳)和東澳池—西長澳口。全長3000多米,共有25個澳口,寓意「水流青龍背,只出富不出貴」。

  翽崗的獨特在水,水澳裡的水質清爽甘甜,冬暖夏涼,一直使用至今。它是全村飲用、洗刷之水,也用於農田灌溉,水位還可以抬高,用以洗街。

  「洗街的目的是把街上這些汙穢的東西洗乾淨,迎接美好的未來。」當地村民李升言表示,這項民俗活動從明朝末年開始,一直記載在家譜中。每年盛夏來臨之際,當地村民就會根據天氣情況,在下午蓄水洗街,清涼的渠水沿著街面,一直流淌下去,既洗了街,又降了溫。

  據村史記載,翽崗村古水渠取用的是大源溪和小源溪交匯處的地下水,用高低石條來控制水量,設計科學、便利,確保旱澇保收,水渠裡的水離地面不到50公分,冬暖夏涼,洗用很方便。

  除了專門的蓄水洗街,平時既使在汛期,水渠裡面看上去仍然是一泓清水,不會漫到地面上來。當地人都說,這條水渠是元末明初大謀略家劉伯溫隱居翽崗時,參與指導開挖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疏浚水渠,曾有人進入過村頭的暗渠,發現一塊石頭上刻有「至正」二字,而劉伯溫到翽崗的時間也是在元至正年間。

  (二)

  翽崗村曾入選國家級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評為美麗鄉村精品村和傳統文化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和重點歷史文化村落、省級文保單位等,2019年被列入桐廬縣3A級村落景區。

  「遺憾的是,這些古建築歷經百年後,因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已破舊不堪,有些牆體甚至已經坍塌。居住在古宅中的村民為了進行加固,用黃泥塗抹牛腿,或是直接用水泥直接封固,這為古建築的修繕維護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談及古建築的保護,該村黨支部書記吳軍龍這樣說。

  2014年,鳳川街道啟動了翽崗古街保護開發計劃,先後投資4000餘萬元,拆除了與老街口風貌不協調的破敗房屋1000餘平方米,建造了老街口牌樓,對老建築進行修繕,整理收集明清時期和民國古文物五十餘件,老街的風貌得以在歷史的車輪中保存,也為古村落旅遊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該村通過產權回收,統一保護和開發古建築。「通過回租、回購、置換、產權理順,我們現在產權理順的有30多棟60多戶。」吳軍龍說,翽崗村計劃在2020年以回租或置換方式繼續回收22戶,剩餘的2022年底前完成全面回收工作。統一保護開發利用,不僅有利於翽崗街區歷史傳統風貌的管控,也通過回租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促進村級增收化債。

  六年來,每一年翽崗都會有計劃地對老街歷史建築群進行搶救性修復,以「尊重鄉村記憶,留住歷史文脈,打造古韻街區」為定位,遵循「統一保護、再開發,統一收儲、再招商」的原則,保護好街區的歷史建築。

  在修復上,進一步實施搶救性保護。翽崗村80餘幢古建築的建築風格以徽派建築為主,多半是家族房屋相聯通而成塊狀結構,造就出縱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間。截止2019年底鳳川街道已完成古建築搶救性修復40餘幢,恢復性修復10餘幢,修復提升9條古街巷、11條水澳,康德堂傳統手工藝展館、經畲堂人生禮儀體驗館、敬吉堂傳統名俗展覽館、村史館、剪紙館、存厚畫堂等均建設完成投入使用。

  「我們還通過編制《桐廬縣鳳川街道翽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劃定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吳軍龍補充道,尊重村莊倚山面水,講求風水格局的傳統,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院落相套,充分挖掘蘊藏其中的劉伯溫、李康等名人文化以及古街集市、華林寺院、水系風水等歷史人文內涵。

  (三)

  通過實施保護規劃,注重遠近期保護和開發相結合,歷史建築得到保護改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和保護建築本身得到科學展示和合理利用;傳統風貌協調區內的建築得到整治,其周圍與文物不相協調的環境得到整治;歷史街區空間形態的保護取得良好效果,傳統風貌基本得到恢復。

  隨著鄉村旅遊的升溫,不少投資者看中了翽崗前來洽談老街老宅民宿和旅遊開發項目,但經過深思熟慮後,村裡都沒答應。

  「民宿對我們古建築的改動還是非常大的,古建築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財富,怎麼樣來保護和使用,我們還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就怕一旦破壞了,這些財富就不會再有。」翽崗村村幹部華曉麗說,經過保護,如今古街越來越「豐滿」,山、水、街、特色農莊有機結合在一起,一個以品味人文古風為特色的綜合性歷史文化街區被打造了起來。

  「一走到古街上,古村的氣質深深吸引了我,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富有地方特色的街巷體系和獨特文化,篆刻文化仿佛就能與之融為一體。」施悅兒笑著說。

  施悅兒是桐廬人,一直在上海工作,是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回到家鄉的他,考察多地,最後將工作室選定在翽崗村。前些年,桐廬農村興起民宿熱,一些舊木料被閒置,施悅兒以自己的別出心裁,借鑑書法篆刻手法,經過一年多時間艱苦構思創作,完成了以「詩鄉畫城 瀟灑桐廬」為主題的現代刻字系列作品。纂刻館內共有作品100多件,有木刻作品、書法作品及篆刻作品,這些作品構思大膽,精心創作,寓意於形,相得益彰,渾厚大氣,寫意傳情。

  施悅兒纂刻館的落戶為曲徑深幽的老街巷增添了屢屢墨香,吸引了大批藝術家到翽崗尋找創作靈感,圍繞古村落文化開展篆刻、書畫學術交流、展覽、培訓及書畫下鄉等活動,將墨寶、墨香更多的送於群眾,讓書畫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奢侈品。

  篆刻室、存厚畫室、照相館、剪紙館……如今,一批文化達人接踵而至,一系列文創項目已進駐老街,文化以及達人,正在激活這條沉澱多年的歷史老街,翽崗文創產業發展藍圖也漸漸清晰。

  「比起一大客車來了就走的遊客,我們更想要的是大咖留在這裡,做強做大我們古村落。」談起未來的發展,吳軍龍頗為自信,該村還將進一步梳理文化脈絡,挖掘古村落文化魅力,保留老街肌理,聚引金鳳築巢來。

  (四)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積極開展規劃編制、摸底調查、登記建檔等工作,同時將傳統村落保護融入美麗城鄉建設當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目前,我縣共有深澳村、荻浦村、徐畈村、環溪村、翽崗村、石舍村、茆坪村、瑤溪村、新豐民族村戴家山村、三鑫村、引坑村、石阜村、彰塢村、梅蓉村、莪山畲族鄉莪山民族村等15個村被列入前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石阜村石聯自然村、珠山村、窄溪村窄溪自然村、莪山民族村、中門民族村、石泉村、俞趙村、巖橋村、松山村、梅蓉村等13個村莊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省級傳統村落名錄。

  在規劃發展上,強化與村莊建設規劃、古村落保護規劃、歷史文化名村(鎮)保護規劃、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等多項規劃的有效對接,確保規劃落實實施的科學性。先後出臺實施了《關於開展農村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深澳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等文件有效加大了對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為傳統村落保護的申報實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將傳統建築與文化完美結合。傳統村落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注重古村落的保護與修繕,深入挖掘,統籌推進並加以保護利用。以「有效保護、適度開發」為準則,以美麗經濟為切入點,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深入挖掘自身優勢創造特色亮點,吸引大批旅遊和攝影愛好者前來遊玩,真正實現「保護中促發展、發展中來保護」,實現美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 應致遠 通訊員 華曉麗 王潤鏵/文 單佳銘/攝

  部分圖片由鳳川街道提供

  讓傳統古村落走上復興之路

  ■ 徐文靜

  近年來,隨著古村落保護和開發利用日益受到重視,人們關注的重點從偏於物質層面的鄉土建築,逐漸轉移到涵蓋物質與非物質層面的村落文化景觀,再到觸及古村落發展現實的經濟與文化建設。力求在保護的基礎上,使古村落的文化生態融入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儘可能實現古村落的現代轉型。

  鳳川街道翽崗村,充分結合古村落自身的文化特點,對古建築進行修復的同時,把厚植文化根脈當做使命擔當,積極挖掘翽崗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探尋歷史名人足跡和文化遺產,打造獨具特色的「古風翽崗」。

  在古村落的保護過程中,古村落、老房子被賦予新的生命,例如,建成的翽崗歷史文化展示館,系統、完整、清晰地為後人展示了翽崗發展的歷史變遷,印刻住翽崗人的鄉愁記憶;新開設的剪紙藝術館陳列了來自18個省(市)113件「廉值千金心向黨」剪紙藝術獲獎作品,並被授予「桐廬廉政文化建設示範點」「桐廬縣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翽崗村通過對傳統古村落的保護、發掘、活化,讓傳統建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得到傳承。

  要讓古村落活起來,即要招引產業,也要引外來客,更要留住原住民。遊客的到來帶來的不僅是生機,更帶來了「財氣」。把原住民留下來,充分激發原住民參與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弘揚古村落的傳統文化,最終形成古村落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還要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發展相關產業,走上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的增收致富路,讓村民和古村落一起發展,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相關焦點

  • 保護古村落 不能只盯著古村落
    12月20日,廣東省古村落評審專家組一行到清遠開展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考察認定工作,這座如畫的小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記者在近來的採訪中發現,隨著古村落發現、研究和開發的深入,對於如何保護和開發,各方的認識也愈趨深入。不再將古村看作一個個孤零零的個體,而是從更宏觀、更整體的體系中去看古村,保護、開發古村,成了更普遍的做法。
  • 黃河邊古村落的存在與新生
    簡言之,黃河流域古村落生態保護成為現階段古村落多方位發展的前提,可以通過挖掘、開發、利用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集結社會多方力量,以古村落生態保護和改善為基礎,實現資源與經濟的協同發展。本書從村民、企業、政府三個行為主體分析了黃河流域古村落發展面臨的問題。古村落村民是村落保護和開發中最主要的參與主體,是古村落發展的直接受益者,直接決定著古村落發展的成敗。村民的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都影響著村落保護與開發,其中村民的收入水平是村民進行古村落投資、後續參與的主要影響因素,而村民參與的自願性和主動性又受到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的影響。
  • 【「皖」美鄉村】古村落保護讓「千年仁裡」更美麗
    走進績溪縣仁裡村,只見這裡依山傍水,登源河穿境而過,風景優美,古民居、古建築群保存完好,祠堂、牌坊、巷道、古井、石板路隨處可見,被譽為江南建築三絕的石、磚、木三雕文化更是獨領風騷。  「仁裡村是一個千年古村落,也是中國傳統村落。這幾年來,仁裡村對保護古民居提上了一個重要的議題,村民的意識也得到了增強。仁裡在古巷道、古池塘以及古民居古井這一塊多保存的比較完善。下一步就是通過古民居的保護來提高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 平海嶺邊村:傳統古村落在保護中振興
    採訪中,不少當地村民表示,現在村裡環境變好了,村民不僅有了衛生意識,對於古村落保護也重視了起來。嶺邊村支部書記曾招朋表示,不論是古村落保護或是環境衛生整潔,村裡現在都是非常的重視的。
  • 大理銀橋鎮:保護開發古宅再現重輝 文旅結合巧徑匯入新途
    近年來,大理市銀橋鎮就充分盤活鎮域內古院落和古村落資源,領先探索出一條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雙推進的新路子,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鄉村民宿作為鄉村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盤活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河南西河古村落:「空心村」又「實」了
    「出門就是山,土地在山間,辛苦種一年,只夠吃半年……」從西河村村民口中的歌謠,能感受到這個村落昔日的荒涼與貧瘠。坐落在大別山腹地的河南新縣西河村,是一個始建於元末明初的古村落。這裡的150餘間古代傳統民居,具有突出的文物保護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
  • 領奏「古村落旅遊」 風華正茂再出發
    1994年,黟縣就超前把西遞、宏村、南屏、屏山、關麓等價值較大,藝術性、完整性保存較好的古村落納入縣城總體規劃,對重點古民居按「省保」「市保」「縣保」級別分別掛牌保護。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遞旅遊服務公司、黃山京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先後成立。1999年,黟縣決定將西遞、宏村兩個活態的古村落打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700年歷史、重點古村落之一!深圳嶺下古村項目啟動開發
    12月2日,深圳特區報發布關於啟動深圳市嶺下古村項目開發運營的公示!這意味著,具有700多年歷史、佔地面積5.2萬㎡的嶺下古村落,1.2萬㎡的鳳凰藝展中心以及5000㎡的鳳凰書院,將會以全新面貌呈現在大家面前。
  • 「民以食為天」河北鳳歸巢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食以安為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關於健康農產品健康食品的推廣,河北鳳歸巢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做出來很多努力,河北鳳歸巢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4月,註冊資金3000萬元,作用河北寧晉縣4000餘畝良田。鳳歸巢利用農耕廢棄物,環保酵素積蓄自然能,製作好的堆肥有效還田,結合有機肥的使用,使地力常新,實現自然生態循環。
  • 平政村:古村落得到修復 光彩再現
    近年來,為了保護好這些古建築群,該村將古村落進行修繕,舊房屋再現光彩。 記者來到平政村古村落看到整齊布局的古屋映入眼帘,遠遠望去,青灰色的屋瓦勾勒出屋體的形狀,宛如一幅用筆墨點染出的水墨畫。房屋中間,橫平豎直的石頭鋪設的地磚,整齊大方。
  • 中國傳統古村落的典範——康縣岸門口鎮朱家溝
    中國傳統古村落的典範——康縣岸門口鎮朱家溝 2020-12-24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尹正祥到大井鎮調研牛欄江旅遊產業開發和傳統文化村落保護工作
    5月28日,縣政協副主席尹正祥到大井鎮調研牛欄江旅遊產業開發和傳統文化村落保護工作。尹正祥到雙車村、裡可村,邊看邊聽取相關人員的情況介紹,詳細了解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遇到的困難,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尹正祥說,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大井鎮要不斷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把傳統村落與文化旅遊產業結合起來,讓傳統村落、傳統文化在保留原有魅力的同時,煥發出更新的活力;沿江旅遊業不僅要靠山和水,還要有情懷有特色,要依託當地特色,結合文化從不同角度切入,打破同質化旅遊,打造創新型旅遊業;原生態旅遊開發要結合鄉村振興,注重對原本風貌的保護,因地制宜開發,更好地激活和帶動旅遊產業
  • 三晉明珠:山西古村落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傳統民居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太原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太原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多年來,一直為建築系的本科生、研究生講授「中國建築歷史」、「民用建築設計」、「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建築空間概論」等課程。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各類研究項目10項。完成城鄉規劃、建築設計任務100餘項。獲得各項獎勵10餘項。
  • 桂林全州古村落:錫爵村
    眾所周知,全州縣有很多鄉鎮,鄉鎮裡又有很多村落。但就在不久前,在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等六部門公布的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的名錄裡,我們全州縣就有十二個古村落被光榮入選。我只想問問,這十二個村落你知道麼?你你你去了幾個?
  • 浙江公布第九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等名單
    近日,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公布了全省第九批(2021年度)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43個)和一般村(202個)名單。 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一般村將獲得財政補助,其中一類縣市的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的補助標準為每村700萬元,二類縣市補助標準為500萬元;一般村則給予40萬元左右的補助。
  • 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古建築修繕有序推進
    固態保護 64幢古建築完成修繕  梧林背靠石鼓山,面朝梧垵溪,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2016年12月,梧林被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中國傳統村落梧林保護發展項目被列為福建省重點項目。該項目總佔地約659畝,包含七大片區:古村落核心區、大師工作室片區、精品酒店片區、遊客服務中心片區、坑仔堀綠地公園片區、梧垵溪生態休閒片區和花海片區。
  • 山東古村落:孟格莊,漫捲歷史風塵的「大書鋪」
    作者:楊新剛隨著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揭榜,招遠古村落的文化價值日益為人重視,尤其是在印刷出版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孟格莊村呈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光緒年間,膠東地區的雕版印刷業有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龐大、歷史悠久的「誠文堂書鋪」,成為這一地區私人書肆的中心。
  • 廣東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東莞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古韻很濃鬱
    國家4A景區,廣東最美鄉村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它低調,質樸,寧靜而溫婉,一如800年前那最初的模樣,整個村落以中間長形水塘為中心,兩邊利用自然山勢錯落布列,青瓦房,紅磚牆,悠深的石板巷。古村落距廣州、深圳、惠州僅一小時左右的車程,深邃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人文氣息在這裡完美交融,坐擁嶺南最大的溼地公園,便利快捷的多元交通方式,讓這裡成為廣州深圳以及整個珠三角地區不容錯過的周末短途遊首選,品濃鬱古韻來南社古老的南社成為嶺南最具特色的古村落。一棵棵古榕樹見證了南社歷經的風雨沉澱的古韻。嶺南古村落美麗南社。如畫的景色美麗的南社。
  • 平陰藏著一個明代古村落,現在就剩一家人獨守
    賢子峪村,位於濟南市平陰縣城東南5公裡處,是北方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古村落。張吉恩一家三口就住在這個古村落裡,村裡的其他人早已搬離村子,搬遷到一裡路之外的山下。「只有我們一家人住在這,安靜。」偶爾有遊客來玩,會驚動他家的四隻狗,林子間響起一陣陣犬吠。
  • 這裡是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落
    劉家橋古民居位於湖北省鹹寧市桂花鎮的一個古村落。劉家橋距武漢市127公裡,從漢口自駕兩個小時就可到達。這個地方四面環山,一條小河穿過村莊。劉家橋成功申報為中國第三批傳統文化村落,明成化年間修的單孔古橋,明清年代建的古民居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人民日報曾以這為標題寫過報導:「鹹寧市鹹安區劉家橋村——村灣美了,日子甜了」。據記載劉家橋古村,至今400餘年,始建於明代崇禎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