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國少有的性情中人,李白也與他交朋友

2020-12-23 唐詩宋詞天地
▲王子武作品《李白與晁衡》

看今朝,美利堅川普,大談中國威脅論;憶往昔,小日本小泉首相,也是如出一轍。

隔壁有狂犬吠日,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提前打好疫苗,並且把手中的大棒攥緊。當然,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也不妨打打嘴仗。

昔年小泉純一郎鬧騰最歡實的時候,網絡中還流傳出一首古詩,據說乃是李太白所作,詩名為《飛花輕寒》,把這首七言絕句的頭尾拆解,又能組成一段話:「日本去死,小泉必亡。」

這首詩歌寫的很一般,毫無平仄章法,就連題目也沒有韻味。而且,詩仙不是街頭大媽,罵人得講究格調,怎能有辱斯文。翻遍《全唐詩》全書,也找不到這首詩,毫無疑問,那首詩歌系今人偽作。

但要說,李白與日本之間,搭不上任何關係,也是虛妄之言。

自古以來,中日之間的關係,往好裡說叫一衣帶水,往差的方面想,日本是我們身邊的一頭餓狼,臥榻之側,且不容他人鼾睡,更何況是狼乎。

日本的民族性格裡,帶著有奶就是娘的成分,更加粗俗的說法就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就罵娘。

譬如,今天被大和民族,所引以為傲的頂級海鮮刺身,經他們天花亂墜地一說,如何考究怎樣美味。但是,說到天邊他們也得承認,這種吃法,就是從唐朝人那裡學來的。

白居易曾有詩云:「鱠縷鮮仍細,蓴絲滑且柔。飽餐為日計,穩睡是身謀。」詩中所言之「鱠」,即是生切魚肉之法。

距今約一千三百餘年之前,恰逢唐帝國的開元盛世,而隔壁的那個國家,甚至不配擁有姓名,經過唐朝皇帝的冊封,才擁有了正式的國號「日本」。

為了更好的發展,日本國派遣大批遣唐使者,遠赴重洋,只為學習中國的先進技術。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唐帝國展開最寬廣的胸襟,包容最多元的文化。

日本的留學生中,有個出類拔萃之人,叫阿倍仲麻呂。他聰敏絕倫,且有勤奮好學之志,身為一個異國人,阿倍竟然能夠躋身於大唐最高學府「太學」,參加科舉考試,受到皇帝召見,並且因此成為朝臣中的一員。

阿倍受到較高的禮遇,被封為皇帝的侍從官左補闕,官職為從七品上。作為對比,有心「致君堯舜」的詩聖杜甫,其官職乃是左拾遺,不過區區從八品而已。

唐玄宗還賜給阿倍一個中國名字,這個名字也更加被你我所熟知,即是晁衡。

《晏子使楚》有文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也許是生活在中國的原因,晁衡其人溫文爾雅,品貌俱佳。唐朝詩人儲光羲,特意作詩《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誇他:「吾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出入蓬山裡,逍遙伊水傍。」

當朝的諸多學子詩人,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且有不少詩歌傳世。

但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別人與晁衡結交,未必是因為真感情,皆因為晁衡左補闕的官職。這個職位,掌供奉諷諫,廷議之事,說白了就是專門為皇帝提意見和舉諫人才的官。

但,我敢斷言的是,和他交好的人中,最起碼有一人是因為真性情,此人即李太白是也。

原因就是,李太白本是性情中人,功名利祿都是土,千金散盡換酒錢。

公元742年,經玉真公主的引薦,已過不惑之年的李白,正式被徵召入京,他受到最隆重的禮遇,供奉翰林院。也許就在此時,晁衡才有幸得見,這位極具才情的詩人。

兩人年紀相當,晁衡僅年長3歲,經由這次相見,友誼卻得到快速的升溫。因為晁衡本人的緣故,連帶對那個陌生的國度,李白也倍感親切。

公元758年左右,李白受牽連而獲罪流放,行至途中,他曾經作《放後遇恩不沾》一首:

天作雲與雷,霈然德澤開。

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

獨棄長沙國,三年未許回。

何時入宣室,更問洛陽才。

詩中第二句,李白借東抵日本之遠,感念皇恩之浩蕩。今天這句話常被用於,頌揚中日友誼之福壽綿長。這顯然不是詩仙的本意:蕞爾小國,不過是我大唐一介屬國,兒子和爸爸之間,談何友誼?

而李白能夠在流放途中,想到日本,也正是因為晁衡。

時光來到五年之前。在長安日久的晁衡,常常掛念起家鄉,玄宗愛其才學,實在不願放歸,深陷矛盾中的晁衡,「見學侶之東歸,不無思親羈旅之思」。

此時的他,悵惘、無措、矛盾、迷離,而詩歌是一道橋梁,能夠通向夢中的故鄉。「報恩無有日,歸國定何年?」是晁衡寫的詩歌,也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也就在這一年,日本第十一次派遣唐使來華,晁衡見到故鄉之人,不由眼淚漣漣。遣唐使行將回國之際,晁衡又一次跪伏在玄宗腳下,情真意切地懇求回歸,此時的晁衡早已過了知天命的年歲,帝感其誠,準許他歸國。

前路渺渺,少不了驚濤,躲不開海盜,避不及瘴癧,但對一個遊子來說,那又如何?晁衡居唐已有三十六年——比他在日本的年月還長,但故鄉就是故鄉,對故鄉的思念,從來不以時間為計量單位。

從晁衡身上,我們能夠看見,最真實的遊子,這大概也是,他能收穫到李白友誼的原因吧。今天,我們可以用最惡毒的詞彙詛咒,那個惡貫滿盈的日本,卻不應該把不堪的詞彙,強加到每一個個體,尤其是一個遊子身上。

思鄉之情是情,移孝為忠是情,朋友之誼也是情,此時的晁衡,忠、孝、友皆難全矣。

那就還是用詩歌明志吧。返回家鄉之時,朝中好友紛紛寫詩送別,晁衡亦激動地以詩歌答謝。在《銜命還國作》中,晁衡寫道:「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只是,寶劍業已備好,李白又在哪裡。

此時的李白,縱情於山水,過起了遊歷山河的生活。公元752年,李白已經五十二歲,但他的腳步顯然還未老,李白北上遊歷邯鄲、臨洺、清漳等地,是年十月,抵幽州,登高臺。

李白當然也思念異國的至交。登上黃金高臺,詩仙極目遠眺,感念天下之餘,他也許把目光,轉移到蒼茫的大海,那裡有一隻小船,船上載著那個異國人。

兩年之後,李白春遊金陵,五月至揚州,在波光蕩漾的春風中,詩人的心情並不美麗,他剛剛聽聞一個噩耗,晁衡歸國途中,遭遇暴風失事而亡。

悲痛萬分的李白,一氣呵成地寫就,中國詩史上極為有名的《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李白作詩飄逸豪放,一生共有九百餘首傳世,這九百首詩歌中,以哭為題的,也僅五六首而已。而哭晁衡這首,最為出名,今人總會強加附會,加上中日友誼的諸多元素。

但,李太白作此詩,為一人而已。

這也是晁衡最大的榮幸,來中國的留學生何止千萬,也只有他,獨得詩仙之垂青。李白無疑給他帶來幸運,晁衡並沒有死,他一路漂泊到了越南,歷經周折,終於又返還長安。

晁衡終究沒有回到故鄉。遙想那個揚帆起航的夜晚,仰望空中的一輪明月,他曾以故鄉的語言,作過一首「和歌」。

「和歌」乃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小詩。晁衡所作的這首和歌,在日本歷史上也極為出名,幾乎被所有的《日本文學史》收錄。

這首詩歌很簡單,也極複雜,詩中寫到明月,包含了思鄉之情,也是與李太白的隔江對和。「舉頭望明月」在今天能被每個中國人誦讀,也被晁衡寫進自己的和歌裡,這難道不也是友情的力量,在其中張揚嗎?

窗外有風聲水聲,天上有朗月疏星,桌上有酒,晁衡胸腹中有詩歌,詩歌有題目,即是《望鄉詩》:

仰首望長天,

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

想又皎月圓。

作者: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

相關焦點

  • 日本人從隋唐帶回去了什麼?李白、王維以詩與日本人交朋友
    卻從異國他鄉的小島上來了一個人,這人就是小野妹子。他作為日本第一位「遣隋使」攜帶天皇國書來拜訪隋帝國的皇帝。但中國大皇帝看了國書大為惱火,因為國書的抬頭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據說,這是日本首次以天皇的名義給中國遞書。具體內容如何,史書當然不會記載。
  • 這首是李白少有的愛情詩,卻脈脈含情,刻畫入木三分,世間少有
    如此看來,李白稱之為古代情詩高手,實至名歸。說起李白,有多少人和小編一樣十分羨慕他的一生呢。少年七歲成才,父親遙指園中李樹作詩,其脫口而對詩「李花怒放一樹白」便為自己爭取到了李白這一名字。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便是公子哥的生活,家庭文化薰陶,自身聰明機智,讓李白年少成名。蜀中入長安,憑藉才華被玄宗看上,一朝入宮門驕傲豪放「我輩豈是蓬蒿人」。
  • 詩仙李白的朋友圈很熱鬧,他採取不同的方式,維持了完美關係
    詩仙李白的朋友圈裡非常熱鬧,其中有很多是他的忠實粉絲。這個很好理解,如果你很優秀了,很多人就會主動與你交朋友,包括詩聖杜甫、詩王白居易等人的朋友圈也很熱鬧。李白性情開朗,喜歡結交朋友,他的朋友有達官貴人,有文人墨客,甚至還有平民百姓,李白採取不同的方式與他們保持著完美關係。
  • ​【今天的詩】 痴人李白: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有一天,李白為街上默默無聞的釀酒的老頭寫了一首詩。李白這個人,放浪不羈,不受世俗的約束。與他交往的人裡,有王侯貴族,也有市井小民。和王公貴族交往起來比較吃力,總要寫詩抬舉人家,這種交往是有點扭曲的,要摺疊自己的真性情。
  • 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不工作,他的錢哪兒來的?誰看完不嫉妒他?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可謂是無人知曉,隨便找個人就能說出幾句他的詩來,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尊為詩仙。「且樂生前一杯酒,身後何須千載?」正如這首詩所寫,縱觀李白一生,始終寄情於山水之間,踏遍山河,交遊天下豪傑。
  • 他說李白和杜甫是兩個瘋子,是同病相憐的惺惺相惜
    它是,這從不妨礙讀者追蹤他的著作。他的批判鋒芒犀利,才情更是少有人及。一些如雷貫耳的學者,經常被理解批評得體無完膚。然而,其言說自有道理,往往獨闢蹊徑而自成一家,令人拍案叫絕。作為紅學的圈外人,《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贏得了一批作家和文化人的讚譽;而他的《唐詩宋詞解:詩為心聲,詞乃情物》更是新見跌出,精彩紛呈。作者:張弘
  • 除了李白杜甫沒想到還有他!
    唐朝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向其朝貢之國多達三百餘。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 李白把他當作偶像,王安石名字因他而起,此人究竟是何方神聖
    前言:很多人都知道,杜甫是諸葛亮的頭號粉絲,他不僅寫了眾多詩歌來讚美諸葛亮的料事如神,鞠躬盡瘁,甚至一度把自己家都搬到了武侯祠附近,但大家知道詩仙李白的偶像是誰嗎?他就是魏晉時期的名士——謝安。可是,從小養尊處優的謝安並不是嬌生慣養的紈絝子弟,他不僅長得一表人才,而且還德才兼備,在當時簡直就是男神般的存在。美名在外,不少名門貴族都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登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在這其中,謝安挑選了自己未來的妻子——劉氏。二人結婚後,生活平靜且幸福,劉氏雖性子有些急躁,但在謝安眼裡,這都是妻子的真性情,謝安對當下的生活相當滿意。
  • 如何與「對海外無感」的日本人交朋友?談談日本年輕人的內向意識...
    在人口不斷減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現狀下,日本逐漸成為「外國人依存」型社會。 然而,在外國面孔隨處可見,異國文化相互交融的環境中成長的當代日本年輕人,對海外文化的關心似乎比想像中要少。
  • 哈金:李白豐富了漢語,我們的語言中仍能聽到他的語聲
    1915年,美國意象派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根據東方學學者芬諾洛薩(Fenollosa)在日本學習中國古詩的英文筆記遺稿,整理和譯出了《華夏集》(Cathay),其中收錄的李白《長幹行》譯作由此成為現代英文詩歌的傑作。
  • 《大秦賦》:贏傒是性情中人,但是政治才幹不足!
    在觀看《大秦賦》的時候,贏傒這個人頗有悲情英雄的色彩,早年還是積極進取,但是後來在奪嫡之爭失敗以後,在政治上基本上無所作為。其實,贏傒這個人是個性情中人,但是對于波雲詭譎的政治潮流,他既看不懂,更是無法駕馭,因而每次在大是大非面前,失之交臂!具體情況,且看下文細細道來。
  • 李白的詩文和他的經歷有多少關係?一杯酒一首詩,一故人一讚美
    李白這一生實在是太有料了,也正因為他這一生的經歷,所以才使得他寫出了那麼多應景的詩詞。除了天賦,經歷給了李白詩詞創作多大幫助呢?01李白是巴西郡人,需要翻越蜀道來到長安。他曾給汪倫寫了一首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把汪倫哭得是淚眼汪汪,下次李白再來白吃白喝,即使媳婦兒反對,他也要舉雙手贊成。他給王昌齡寫了一首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一年王昌齡被貶為龍標縣尉,李白與他早有交情,甚是想念。
  • 民國第一性情中人,對日本又愛又恨,但只有他能「理性」認識日本
    他十七歲隨兄離開祖國,遠赴日本,隨即在日本生活了近十年裡,在這近十年的生活中,鬱達夫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對鬱達夫也是懷有好感的。「開朗豁達,真誠隨和,容易交往」的鬱達夫是他的日本同學對他的評價,還有一位日本詩人,對鬱達夫的好感也是溢於言表,他是這樣評價鬱達夫的:「至於性格,談起話來,容易言親近,沒有牴觸感,讓人覺得一見如故」。
  • 這個人騙了李白,「詩仙」卻毫不在意,臨行還以詩相贈,他是誰?
    導讀:李白不愧是個瀟灑豁達之人,並不覺得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真情所感動。李白和他志趣相投,一見如故,臨別以詩相贈:「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也寫詩,在歷史長河中沒有留下任何詩作,卻因為李白的一首贈送詩而青史留名。共遊桃花潭天寶年間三月的一天,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涇縣桃花潭畔,一派鳥語花香。
  • 同是好友,他為何對李白見危不救,卻給杜甫雪中送炭?
    李白下獄之後,他想向老朋友高適求救。然而,「高適對李白之厄難,似無所幫助。」759年,仕途失意和國家動蕩的打擊,讓杜甫選擇遠離官場,帶著全家來到成都,生活困窘,吃了上頓沒下頓。此時,高適也來到四川,官居彭州刺史。高適經常派人給杜甫送糧油和錢。同樣是好友,高適為什麼對李白不理不睬、對杜甫雪中送炭呢?
  • 這個朋友雖然忽悠了李白一番,卻在李白的唐詩中「青史留名」
    作為盛唐詩歌最傑出的詩人代表,李白在後世可謂是赫赫有名。他身上的仙氣與盛唐氣象完美融合,成就了盛唐獨特一景。人道是盛唐有三絕,李白唐詩,裴旻劍術,張旭書法分列其中,由此也能看出李白在當時的地位了。李白性情豪爽,廣交好友,可謂友人遍天下。
  • 李白蘇軾的朋友圈是假的,他的卻是真的
    之前寫過王維孟浩然玩知乎,也寫過李白的朋友圈和手機,你我都知道這些都是假的,是螺螄君腦補的。不過,有件事一直沒告訴你,其實百年之前真的有朋友圈。 是的,就是張潮的《幽夢影》,他不只是抒發個人感想,還把朋友們的評論也保留下來了。印象中看似正襟危坐的老學究們,也有完全不同的另一面,或引申、或稱讚、或吐槽、或補刀......
  • 《紅樓夢》裡的性情中人
    曹雪芹是刻畫人物的高手,他筆下的許多角色都性格鮮明。他筆下的那些性情中人更是讓人印象深刻。賈寶玉就是一個典型的性情中人。他最渴望的就是自由。對於他來說,賈府就像是一座華麗的監獄,讓他失去了自由。賈寶玉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只想做自己的主人,而不願意聽命於人。
  • 重讀國學大師季羨林:性情中人、勤奮中人、思考中人
    終其大師的一生,我覺得,這幾點就是大師一生中最為熠熠生輝的閃光點。大師是一個性情中人,大師的品格就是一個字——真1934年上半年,季羨林從清華大學畢業以後,也面臨著象現在許多莘莘學子 一個同樣的問題——工作問題。由於叔父家庭經濟已經衰落的緣故,季羨林更迫切需要通過自己的工作來改善家中的經濟狀況。
  • 李白大半生在喝酒寫詩遊山玩水,他真是一個無所事事的閒人嗎?
    要說在中國詩詞界,李白要稱第二,應該沒人能稱第一了吧。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流傳於世的詩篇有一千多首。而他的詩句隨性瀟灑,空靈飄逸,讀起來又自然而明快,自然將人帶入多彩的神奇境地。好像李白就是閒人一個,喝喝酒,寫寫詩,舞舞劍,見見好友,再一起繼續喝酒寫詩。李白一生可謂是遊遍中國大江南北,在各處留下他的經典詩句,從李白詩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寫他遊玩沿途風景的。好似活得逍遙自在,想來是現代每一個人所羨慕和追求的那種「詩和遠方」吧。那麼李白真的是一個活的自由自在的閒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