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長沙,記者李擁軍)訊,跨越三個年頭,股價跌到了3塊多,傳說中的中車「豪門新娘」還沒娶進門,急壞了天橋起重(002523.SZ)的3萬股東。
從2017年底公告控股股東株洲國投擬與央企中車集團籌劃股權劃轉並涉及混改,到去年明確重組意向標的為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電動)。三個年頭過去,天橋起重的央地重組依舊迷霧重重,處境尷尬。
隨著中車電動控股股東中車產投上月宣布將控股收購安凱客車,且中車產投自身近日亦正式掛牌混改,身處局中的天橋起重何去何從引發關注,市場呼喚「定心丸」。
迷局:投資者問個不休
「中車產投已經掛牌混改,和公司到底有沒有關係?如果沒關係,為何以前多次公告混改情況?如果有關係,為何不及時公告?是否信批違規?」
「中車產投控股對公司重組有重大影響的安凱客車,為何公司沒見公告?」
「中車集團與株洲市政府籤訂了重組框架協議,聯合召開了2次央地重組會議,方案內容是中車產投控股天橋起重,中車電動借殼天橋起重上市。現在怎麼說變就變?」
天橋起重的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問個不休的背後,是對公司重組進展緩慢和信息披露的不滿。
2017年12月開始,天橋起重公告,控股股東株洲國投啟動與中車集團之間的股權劃轉並涉及混改。
2018年3月,明確株洲國投將與中車集團開展資本緊密合作,共同發展株洲新能源汽車產業。5個月後,中車集團整合新能源客車業務、中車產投實施混改、天橋起重進行重大資產重組等工作計劃安排出爐。
此後,中車集團和株洲市政府領導牽頭成立央地重組聯合領導小組,中車產投胡洋和株洲國投李葵兩位董事長則牽頭成立聯合工作組。
中車集團整合資源,在去年底將浙江電車劃至中車電動,繼而將中車電動控股權劃至中車產投。至此,中車電動借殼天橋起重組上市路線清晰呈現,今年3月,中介機構正式進場。
但中介進場7個月,投資者再未能從上市公司獲取更多實質進展,約定的聯合工作組每兩個月一次的工作會議也無後續消息。
與此同時,中車產投在今年9月宣布計劃受讓安凱客車控股權。國慶節後,中車產投正式在北京交易所掛牌,計劃出讓至多45%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
這令天橋起重的投資者更加關心重組是否生變,而公司對投資者有關重組的提問,多以「已向大股東報告但未收到書面告知函」、「建議致電市長熱線諮詢」等復之。
財聯社記者問及重組進展,天橋起重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都是根據控股股東的通知按規定進行披露。
生變:電動汽車或不再注入
連日來,記者經多方接觸天橋起重、中車電動、株洲國投以及株洲資本圈內人士,力圖還原天橋起重與中車央地重組的「戀愛」全景。
「這宗交易的初衷,就是株洲方面拿一個上市公司的殼作為聘禮,來換取中車集團一塊產業嫁到當地發展壯大。」一位株洲當地資本市場人士說。
湖南株洲,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線和浙贛線在此相交,城市依託鐵路樞紐而壯大,產業結構中軌道交通更是頭號王牌。中車株機、中車株所等鐵路行業多家整機及關鍵系統龍頭企業落戶在株洲,我國第一臺幹線電力機車、第一輛城市輕軌車均由株洲製造。
在高鐵時代其樞紐功能被長沙取代後,株洲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千億產業目標和「動力谷」概念。依託中車集團在株產業,壯大城市經濟的思考中,株洲國資掌控的天橋起重由此納入視線。
依據天橋起重此前公告,在今年3月,中車集團將對中車電動增資10億元,並把控股權劃轉給中車產投。與此同時,株洲國投亦會同步投資16億元入股中車產投,持有後者10%的股份而成為其戰略股東。但這一計劃目前並未如期實行。
這一交易的本質,就是株洲國投讓出控股權和殼資源,中車電動借殼天橋起重上市。株洲方面「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得到的好處是中車集團將優質產業放在株洲發展壯大,株洲國投成為中車產投戰略股東,央地雙方資本紐帶更趨緊密。
「將同在株洲的中車電動注入上市公司,提議早就有了,但實施慢了。去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下滑,中車電動扣非後的業績虧損,裝上市公司變得裝不進去了」。
前述株洲資本市場人士表示,如果早一兩年「成親」就好些。但這宗交易牽涉甚廣,「借殼」嵌套「混改」,程序多,耗時久,合作的大前提下,相關方也有各自的利益考量,出現滯後乃至變化其實不足為奇。
轉機:中車產投先做二股東?
9月中車產投收購安凱客車消息出來後,投資者對天橋起重這一耗時久進展微的重組前景更趨擔心,指責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不明確。
同樣從事信批工作的一位同行則表示頗為理解天橋起重信息披露上的難處,上市公司上面有控股股東株洲國投,再上面還有株洲國資委。而真正掌握重組動向的是聯合領導小組,決策權在中車集團和株洲市政府。
上市公司主動權有限。因此上市公司在互動平臺跟投資者說已報告控股股東,讓投資者致電市長熱線這樣的回覆不能說沒有情緒成分,但也是現實所限。
不過,接近株洲市政府決策層的一位人士對公司建議投資者致電市長熱線的做法不予認同,「天橋起重是上市公司,獨立法人,且控股股東也是企業,怎麼會做不了主?」
財聯社記者從多處信源獲悉,在中車電動注入遇阻後,新的設想是中車產投通過受讓天橋起重控股股東株洲國投的部分股份,先謀求成為上市公司持股5%(或以上)的二股東。此後中車產投再通過置入合適資產、二級市場增持等方式來提升持股比例。
與此同時,株洲國投代表株洲市參與中車產投的混改,至於投資金額是不是原定的16億元,持股比例是不是10%,則不確定。
不過,中車電動的一位小股東懷疑這一方案只是一廂情願:「央企來做二股東?怎麼可能,三觀都不一樣」。
株洲國投相關負責人10月18日則表示,重組交易雙方都要論證,要走程序,需要時間。他同時證實株洲國投可能參與中車產投的混改。
「中車產投旗下有多項產業,中車電動不適合裝,還有別的合適的產業可以裝進來」,另一位關注此事的當地資本市場人士表示,本次重組長期看多。中車產投多一個上市公司平臺對其發展意義重大,相信中車方面的終極目的決非僅當二股東,而是會謀求控股,分步走不影響其最終目的,重組依然有戲但方式和時間則不好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