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守望地球野外科研志願者機構舉辦的「東方的加拉帕戈斯在召喚–小笠原群島海洋生態科考探秘」活動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圓滿落下帷幕。
中國著名鳥類專家、《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作者何芬奇教授,就守望地球「小笠原群島海洋生態科考探秘」和全場嘉賓及觀眾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交流與探討。
何教授曾於1998年應日本環境廳國立環境研究所之邀訪問小笠原群島,就海洋生態保護這一專業科研領域開展國際調研及合作。他也成為了自二戰以來,美日兩國在小笠原群島展開連番激戰之後,登上該島的第一位中國人。交流訪問結束後,何教授以「文希」為筆名,在《大自然》報1998年第4期上,發表了《走訪小笠原群島》科普文章。
小笠原群島位於東京以南約 1000 公裡,是亞熱帶氣候的太平洋群島,由父島列島、母島列島、硫磺島等 30 餘個島嶼組成。該島由海底火山隆起而成,沒有與大陸相連的部分,在人類到達前,一些小型動植物經海洋漂浮、風力或鳥類攜帶來到島上。漫長的歲月中,它們靜悄悄地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地域,經過適應輻射演變出獨立進化而來的多種多樣的物種,形成島上獨特的生態系統,被譽為「東方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這也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2011 年 6 月 24 日把小笠原群島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原因。
時隔20年後,何教授於2018年7月再度重返小笠原群島,以守望地球「小笠原群島海洋生態」野外科研志願者項目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領守望地球青少年野外科研志願者科考隊員,以嚴謹、專業的野外科研方法,對島上獨有的瀕危物種如小笠原果蝠、小笠原鴿、小笠原白眼鳥、發光蘑菇等,進行全面、系統的調研與評估。
守望地球野外科研志願者青少年代表認真聽取了何教授演講,並以青少年獨特的思維和視角,現場分享了親身參與守望地球「小笠原群島海洋生態科考探秘」以及「亞馬孫熱帶雨林生態監測」野外科研項目的志願者經歷。亞馬孫熱帶雨林生態監測項目是守望地球與秘魯亞馬孫生態保護協會長期在亞馬孫河上遊的秘魯帕卡亞 · 薩米裡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開展的野外科研合作。亞馬孫熱帶雨林產生的氧氣,約佔全球氧氣總量的三分之一,素來享有「地球之肺」的美稱。雨林所在地的微小氣候變化都將引起全球氣候的重大變化,面對全球變暖的嚴峻局面,保護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除了在這些遙遠、神奇的科考所在地親身投入野外科研工作外,守望地球也為優秀的青少年學子,在重要的全球會議上,提供一展才華的國際平臺。 2名守望地球青少年代表也在現場分享了他們今年10月21日-27日在杜拜參加溼地公約第 13 次締約方國際大會的親身經歷。該締約方大會全球參會代表總計1900 人,中國代表團共派出了80多人,包括應邀出席本次全球性環保盛會的 6 名守望地球代表,其中 4 名青少年代表由守望地球選送,與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代表現場交流參與溼地生態監測和保護的野外科研志願者科考行動和體驗,展示中國當代青少年對全球生態保護及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注和擔當。
作為中國第一家國際野外科研志願者機構,守望地球與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華環保基金會等組織同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中國的成員單位。守望地球旨在動員公眾,包括世界的未來 - 青少年,以野外科研志願者的身份,以直接參與的方式,支持我們在世界各地開展的、可持續未來所必需的野外科研項目。
自2012年以來,秉持「公眾參與科研」的機構理念,守望地球共為國內外16個具備全球環境意義的野外科研項目持續提供資金支持,並輸送了超過3,500人次的野外科研志願者,累計志願服務超過210,000小時。這些野外科研志願者協助全球知名科學家進行一線野外數據調研和採集,以便為科研團隊制定更好的氣候變化應對方案和生態保護方案,提供堅實的野外數據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儘早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與科學素養,讓青少年認識到我們當今面臨的全球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擴展中國人的人文地理疆界與大國公民的全球視野,顯得尤為重要。」守望地球創始人和原世界銀行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保護臭氧層專家諶良仲先生如是說,「守望地球讓我們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環保責任與使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全球知名科學家到青少年野外科研志願者,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守望地球的野外科考隊伍中來。讓我們一起凝聚中國力量,共同守望地球!」(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