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鬥拱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鬥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鬥拱,又稱枓栱、鬥科、欂櫨、鋪作等,是中國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鬥、升、拱、翹、昂組成。 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分。在立柱頂、額枋和簷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鬥拱。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鬥拱的安置。
鬥拱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鬥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
鬥拱在中國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荷載作用
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鬥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增大距離
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簷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在它成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
裝飾作用
它構造精巧,造型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後來的鬥拱逐漸變為裝飾(後來採用磚牆,出簷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貴的建築鬥拱越複雜、繁華。
抗震作用
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鬆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鬥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鬥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鬥拱把屋簷重量均勻地託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這種結構既沒有釘子的固定,又沒有膠水的粘接,但由於特殊的物理構造,結合起來十分牢固。仿古建築鬥拱在現代的直接應用是世博會、中國館,其在中國館的象徵性、機械美感和文化內涵大大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國館的設計基於——仿古鬥拱,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經典組成部分。